你都去過哪些古關隘,哪一個讓你印象最深?

燭光映史


大家好,古代的關隘我只去過甘肅的嘉峪關,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部,始建於明洪5年1372年,是現存長城上最大的關隘,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山咽喉要塞,很值得一看,也是被認為天下第一雄關,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定為非文化物質遺產,來西部旅遊的朋友,路過的朋友都會來到這天下第一雄關領略他的雄偉,感受這個祁連山下的大漠雄關嘉峪關,站在城摟之上,感受到關隘的高大雄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又一次震撼了我,依據長城關隘,在軍事上抵域外敵的侵略,保護關內老百姓安居樂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記得有描寫嘉峪關的句子,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都是古人對嘉峪關的讚美,天下雄關,從古至今,得到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讚揚,希望到甘肅旅行的朋友們來祁連山下領略嘉峪關的雄偉風姿吧!






祁連山行者老郭


我記得是我大學上學實習的時候,去了一趟秦皇島,去了那裡的角山長城舊址,不是景區,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我們從駐地出發,整整走了4-5個小時才到目的地哦,而且到了還得往山上去爬,那個是原來的古城牆,根本沒有修好的石階,只能從土道一路往上爬,雖然挺累,但是登頂的一刻,還是感覺心情不錯,感受到了古人的偉大。


你才到碗裡去擦擦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去過好幾個關隘。

第一是廣西憑祥友誼關,是中國與越南的重要關隘。修於明清兩朝。我國十大名關之一(友誼關)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南疆邊關要塞。始建於漢朝,原名雍雞關,又名大南關、界首關。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雞陵關。永樂五年(1405年)更名鎮夷關;宣德年(1428年)改名鎮南關;1953年更名為睦南關,1965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命名為“友誼關”。友誼關景區包括關樓、城牆、左輔山炮臺(鎮關炮臺)、右輔山炮臺(金雞山炮臺)、清末廣西全邊對訊署(法式樓)以及大清萬人墳等,總佔地面積250 萬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11663.76平方米。

友誼關保存完好,建在中越邊境群山環抱之中!過境就是越南,一個泥巴土坪的停車場,停滿了去往越南各地的巴士,彷彿回到了過去80年代的中國,

這就是越南的國道,道路兩旁的民舍。

日出下龍灣

下龍灣,海上桂林。越南重點旅遊景區,有點現代化的氣息了。


大為在深圳


我去過的關隘有:山海關、嘉峪關、娘子關、荊紫關、劍門關、關埡…,大大小小十幾座關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位於昭化古城西門外山上十五里的一道關隘¬——“天雄關”!

古蜀道金牛道上接秦嶺古道入四川后,經昭化,過劍門,直達通梓潼後一馬平川的到達成都。從昭化到梓潼段穿山越嶺,大都沿山樑山脊開拓建設,兩側植滿松柏,據說是張飛的傑作,金牛道在此留下了最精華的面容,而天雄關上接朝天(廣元),下望劍閣,是這條古道上的最美的一道關隘屏障!


相比20公里外的赫赫有名的“劍門關”和山下的昭化古城,天雄關太低調了,低調得有些荒寂!

《昭化縣誌》載:"……關之地勢雄險而扼秦蜀古道要衝,峰連玉壘,地抱錦城,襟劍閣而帶葭萌,距嘉陵江而枕清水,誠天設之雄也"。


我是在昭化古城的“評書館”,聽到了 “蜀道名嘴”苟銀春表演評書—“蜀道歷史考證”和“張飛挑燈夜戰馬超”中,才知道張飛就是從天雄關衝出,在西門外“夜戰馬超”的,才來到天雄關。誰知它竟成了印象最深的關隘之一!


因為“天雄關”太古樸了!我給你描述一下吧!

紅砂岩石的古道被遮天蔽日的松柏掩映,在山樑頂轉角絕壁處,被一座殘破的關隘擋住去路,關門前的“天雄關”石碑後矗立一棵巨大的漢柏。一座石門拱門洞,只剩下當地人稱為“漢闕”的石柱,這殘破的漢闕頗有滄桑感,“漢闕”前的兩塊石碑,字跡尚能辨認—“仁壽普沾”、“蜀道青天”,“蜀道青天”德政碑的柱聯是—“風清蜀北今XX;春滿河南古XX”。 關隘城牆全無蹤跡,連殘垣斷壁也沒有了,只剩下一個幾百平方的土壩坪,一座貨真價實的古關!

在天雄關土壩坪上,存有歷代的各種石碑:歷代名人過此關的題詠、官府修葺關隘道路的政績,大都字跡模糊難以辨識。

我抄錄下了“漢闕”的柱聯,有四幅:

清風明月關門過;崇山峻嶺道路X;

巍巍古廟鎮斯地;峨峨雄關踞高崗;

飛閣流丹高接雲漢;層巒聳翠上達地天;

山川鬱紆成高岫;江水出沒見平原。


站在關前的殘垣石塊上,可以遠眺昭化古城、嘉陵江水,金戈鐵馬的歲月已逝,天關雄風也湮沒在了蜀道之中!

正是因為蟄伏於崇山莽林,天雄關才保存了一幅古樸而雄渾的面容,實際上保護維修或維持現狀,我認為是對古蹟最大的尊重!

這就是我印象最深的古關隘!希望你能喜歡!


思思視線


大家好,我是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去過的古關隘很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河北內丘的鶴度嶺明長城關隘。

明長城關隘最早建於北齊,重修於明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它位於山西昔陽與河北內丘交界處的山樑上,因為地勢險要,唯鶴可渡,所以得名鶴度嶺。

鶴度嶺現有月牙城遺址,是用白灰砌粗條石而成,城牆保存基本完好,還有一箭臺,城內有石刻鶴度仙蹤。這個城的東南東北兩角伸出兩條毛石城牆,整個關隘形狀像一隻雄鷹。

鶴度嶺我去過好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去的時候,在月牙城裡到處找石刻,一開始找不到,後來諮詢了當地的一個文史專家,才在一個石壁上找到了。月牙城陽光很溫暖,是很多牧羊人光顧的地方。

站在月城往下看,懸崖絕壁,山峰林立,一條小路從下面小嶺底村蜿蜒而上,像鷹嘴裡的一條腸子,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勢開闊,晉冀兩地盡收眼底,視野大開。

鶴度嶺山頂草甸上有一片石林,石頭形態萬千,各種各樣,有的像羊群,有的像駱駝,有的像奔馬,你想象成它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那些石頭有點鐘乳石的味道。

鶴度嶺是個旅行的一個好地方,到秋天的時候,可以採摘野韭菜花,可以欣賞紅葉,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景色非常壯美。





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


你好,我是龍城西子,我來回答你“你都去過哪些古關隘,哪一個讓你印象最深?”這個問題。

在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普及一下“古關隘”的基本知識。古關隘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型資源,記載著太多的歷史傳承與信息。這些古關隘代表著某個時期的物質形態,也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要所在地。中國就有十大古關隘,山海關、武勝關、友誼關、嘉峪關、雁門關、紫荊關、娘子關、居庸關、劍門關等。

而我去過的古關隘有很多,如:嘉峪關、山海關、雁門關、娘子關、居庸關、寧武關、偏頭關。最讓我記憶深刻的要數:嘉峪關。

作為山西的導遊來說,山西本身就有很多古關隘,但是由於年久失修、開發滯後等原因,相比其他省份的古關隘要遜色一些,為什麼嘉峪關會上我更記憶深刻一些呢?請聽我慢慢道來。

2011年我帶團去甘肅、青海旅遊,我將以我所見所聞給大家一一道來。甘肅嘉峪關為什麼是一個魂牽夢繞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嘉峪關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是萬里長城最為壯觀的關城,來到這裡才會真正的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氣魄。這裡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其次,嘉峪關的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讓你去了這個地方絕對不會後悔。甘肅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附近還有敦煌的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敦煌丹霞地貌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一路下來非常的充實,讓你絕的不虛此行。

再次,特別喜歡甘肅的飲食,對於食肉類的我來說,簡直就是天堂,頓頓可以換著法吃,天天不重樣。美景配美食簡直妙不可言。

綜上,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務必要去嘉峪關一飽眼福,才能不辜負自己的青春年華。

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能真正的幫助到您,如果您也有更好的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假如您也喜歡旅遊,請記得關注我喲,謝謝!


龍城西子


2019年7月,一家人去平定娘子關遊玩。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位於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西口 ,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代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此名。

娘子關的城堡,背依高接雲天的嵯峨綿山,面臨澗壁如削的萬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隨山勢蜿蜒,桃河環繞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帶水,金城湯池",整個關城兩翼是依山勢蜿蜒起伏的長城,這裡的長城,歷史上成為山西、河北兩省間的天然屏障,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十分險要。

娘子關歷史悠久,隋代開皇年間曾在此設葦澤縣,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曾率領娘子軍據守此關,所以後人皆稱之為娘子關。據說,平陽公主在娘子關任元帥期間,表現非常勇敢,常常身不離鞍,手不離刀。就在她嫁給大將軍柴紹後,也不忘軍營生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中英豪,娘子關與她的英名共存,一直延續到今。





兔兔蛇50


作為一個愛好旅遊的人來說,見識了天下很多雄關古隘。他們無一例外的是雄偉壯觀,無可替代,但在我的記憶中,唯有玉門關留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一句詩。在沒去玉門關前,只知道它很遙遠,在那裡的人有深深的孤獨感,有對前途的無望的悲傷,每次誦讀講解到這裡的時候,似乎有重錘在敲擊我們的心臟。

2015年年過半百的我,終於來到了玉門關前。大半輩子的吟唱,無數次旁徵博引的講解,玉門關早已成為中國文學的一個標誌。站在玉門關前,心裡湧起的波瀾難以平定。

眼前的玉門光只剩下四面貫穿的一堆黃土。沒有巍峨的門樓,沒有堅實高壘的牆基,更沒有環繞的城牆。他只是茫茫的沙漠中一堆很小很小的黃土。如果不是刻意的尋找,很多路過的人都不會注意到他。繞著這堆黃土幾圈,心裡突然覺得很空蕩,正如眼前的情景一樣,與玉門關配套的是在他不遠處的一個稍大的烽火臺,也是一堆黃土,只是樣式不同罷了。這就是玉門關,這就是我吟唱了半輩子的玉門關,應該說湧上心頭的,首先是失望,因為他不是我心目中的玉門關,接下來又是深深的震撼,想想古代徵人辭別繁華的都市城鎮,千里迢迢歷盡艱辛,來到這邊陲重地,難怪陳子昂們要高吼一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幽州臺不在此)。那像天地一樣廣大沉重的孤獨無助,渺茫無奈,會讓再堅強的人也留下眼淚。同行的夥伴,他們也感慨,讓我們跑了3000多公里,就為了來看這麼一堆黃土,到底值不值得?我說值得,旅行到一個地方,內心能感受強烈的共鳴和震撼,就是最值得的!所以啊,環顧四周,看到天地間黃沙漫漫,天地蒼茫,好像看到了千年前,古代徵人模糊的身影飄忽在天際處。眼前的這堆黃土,他之所以沒被風沙所淹沒,而無跡可循,是因為歷代的徵人到此灑下的淚水的滲透,讓這堆黃土更加粘稠,抗住了長達1000多年的風沙侵蝕而頑強存在,讓後人有了緬懷瞻仰懷念的地方。

所以玉門關是我遊覽過的古代雄關險隘中印象最深的古關了。

附:玉門關現在被圍欄圍起來了。








龍之淵


迄今,去過兩處長城關隘。南北各一個。北邊關隘首推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西部第一要塞,是我國古代宏偉的建築工程。它因地勢險要,有河西咽喉,連陲鎖鑰之稱。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

但是要論印象最深的古關隘,當屬位於南方的苗疆邊牆,現稱“南長城”。這是一條由碉樓、汛堡、屯卡、哨臺、炮臺、關廂組成的關卡。

南方長城是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南起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至吉首喜鵲營,自明朝嘉靖三十三年起修建,經萬曆,天啟,嘉慶各代補築,累計約430餘里。南長城的修建,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針對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苗族鎮壓的產物。以達到築牆屯兵,分割統治的目的。

南方長城的高度和寬度,都不如北方長城,但是南方長城大部分繞山跨水,基本都建築在險峻的山脊上。城牆系用正方青石砌築,拌以糯米石灰砂漿,經600多年風吹雨打,牢固如初。築城所用石料,皆從山下各處採集,分段運送上山,工程浩大宏偉,令人歎為觀止。

現整條長城尚有總兵衙門(鳳凰古城)的城池,分指揮中心城址(乾州古城,吉衛古城)2座,碉卡47座,營盤4座,哨臺311座,土石邊牆80餘殘段。

這條築於南方的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是明清王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更是研究古代王朝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的鮮活史料。






阿榮生活圈


關隘以及它的作用

關隘是古道設施之一。古代道路上設置關隘,一方面是為了軍事防禦和控制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徵收關稅的重要設施。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意識不到關隘的這些巨大作用。關隘不僅僅是一個山口,一座關城,關隘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內山脈縱橫,河流眾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演進,山川之間,阡陌交叉之處,遍佈著成百上千個大大小小的關隘。

古關隘有哪些呢

古代戰爭中,關隘對於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任何一個國家,勢力都及其重要。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吧。

  • 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居庸關扼守了太行八陘之一的軍都陘。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地理學者顧祖禹分析居庸關一帶的地形時說:“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絕險。”“絕谷壘石,崇墉(城牆)峻壁,山岫層深,側道偏狹,林鄣邃險,路才容軌。”

(居庸關)

  • 山海關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里,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山海關,依燕山,天下第一關。它山海相連,構築萬里長城的銅牆鐵壁,抵禦外敵來犯。關裡,漢文化的根基,華夏民族的搖籃。關外,關住草原的瘋狂,關住扼殺文明的野蠻。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

(山海關)

  • 娘子關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位於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西口 ,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 現存關城建於明代,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臺、點將臺、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傳說為當年平陽公主駐防時所建。

(娘子關)

  • 雁門關

雁門關景區,座落於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上古稱北陵、西 ,戰國列稱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稱北庭三關,明代列稱山西內三關。雁門關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座關隘,也是山西三關之一。這座關城戰國時期就存在,現有的建築是明朝初年修的。雁門關周邊地勢險要,從代縣縣城出發也沒有什麼公共交通,景區內也基本靠走路。除了關城外,還有關帝廟、靖邊祠等景點。

(雁門關)

  • 平型關

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於山西省靈丘縣同繁峙縣的分界線的平型嶺上。現存關城為明代中期所築。古道穿城而過,向來為晉北交通要道,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這裡。

(平型關)

  • 紫荊關

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這裡原本由五座小城組成,現在大部分都不存在了。關城經過了修繕,建築多是明朝修的,可以上去走走,其他地方長城還是野生的,爬上去有一定危險。歷史上戰事頻頻,成吉思汗破紫荊關攻金,瓦剌擒明英宗後也是破紫荊關進攻北京。

(紫荊關)

  • 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峪關 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古代“ 絲綢之路 ”的交通要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連 黑山 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現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關)

哪一個關隘讓我印象最深

關隘多在崇山之中、河流之畔,這裡往往人丁密集,風景秀麗,景色宜人。許多關隘曾留下帝王的足跡、將軍的傳奇、名家的墨寶,還有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故事,真可謂集名勝古蹟、人文風光於一體。對於人們觀光旅遊時“閱讀” 歷史,有著深遠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因此每一個關隘都有它的獨到之處。

我是安小陽,感謝你的關注。

你的點贊和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