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裡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

公爵王146709160


首先我們先看看裡海與鹹海的地理位置,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麼近。

裡海,不是海,是一座湖泊,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裡海也是世界上接壤最多國家的湖,一共與5個國家接壤。裡海在地理學上屬性為‘海跡湖’,它與黑海最後分離成為一個內陸湖泊,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北部有伏爾加河注、烏拉爾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僅伏爾加河每年的入湖水量就高達2540億立方米。

裡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里,進得少,出得多,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鹽分逐年積累,湖水也越來越鹹。由於北部湖水較淺,又有伏爾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鹽度低,為0.2‰,而南部含鹽度高達13‰。

在裡海東大約600公里處,還有一座湖泊是鹹海,鹹海可是一座快要死亡的湖泊,面積在逐漸縮小,(上圖)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6.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小型國家國土面積,而如今卻只剩下北部與西南極少的一片水域,乾涸面積超過90%以上。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鹹海還是中亞地區的一顆明珠,湖水碧波盪漾,而且鹽分適中、魚蝦成群,阿姆河和錫爾河保證了鹹海水域的淡水供應,使得該湖泊處於穩定的生態系統。早期這裡的年捕魚量佔到全蘇聯漁業生產的六分之一,是前蘇聯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

然而進入六十年代之後,鹹海逐漸萎縮。為了將遼闊的中亞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蘇聯政府將目光瞄準了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廣闊沙漠與荒地。人工修築大壩攔截注入鹹海的河流,然後把這些淡水分流至荒漠當中,從此流入鹹海的水量逐年減少,水域進出平衡被打破,從此鹹海踏上了死亡之路。上圖條帶線為引水渠。

鹹海步入膏肓,我們是否調裡海的水,拯救鹹海,讓它起死回生呢?從兩座湖泊來看,兩者相距才600公里左右,不僅里程短,而且地勢平坦,沒有高山阻隔,地質條件也會不錯,引水會很輕鬆。不足之處得需要動力引水,從第一張圖下面的剖面圖可以看出,兩湖之間地勢從鹹海向裡海傾斜,不能自流引水,成本較高,有經濟壓力,但調水難度不大,相比我們國家南水北調容易得多了。

一般跨流域引水是因為該區域降水發生很大變化,逐年減少,持續時間又長,或者說區域內氣候長期乾旱,需要進行國土整治而進行調水,對於鹹海來說,拯救它價值不大,因為裡海是鹹水,北部因伏爾加河注入,鹽度低了一些,引過來鹹水也不能轉化為淡水,要恢復過去湖水盈盈,水鳥飛翔,魚蝦成群的生機景象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恢復過去的生態環境,只能釋放注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河水,還回鹹海。

從長遠來看,阿姆河和錫爾河兩河流域,人口集聚,城市密集,這裡氣候乾旱,降水量較少,人類活動對兩條河流用水依賴性較強,恢復鹹海的生態環境難上加難。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裡的引水意義不大,調裡海水入鹹海,還會造成裡海萎縮,面積減少,鹹海拯救不了,還有累及裡海,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此外兩湖相距這麼近,調水入鹹海目的是幹什麼,恢復鹹海生態環境引過來的是鹹水,調來水通過蒸發改變小氣候效果不明顯。此外地緣政治衝突,國家多,還難以調解。多方面因素影響調水沒有太大價值。


地理縱橫


不可能,裡海海拔比鹹海低,必須人工抽水,工程量太大。周邊局勢太複雜,沒有強大的國力不可能進行如此浩大的工程。裡海是全球面積最大的湖泊及鹹水湖,集水面積37.1萬平方公里,水體體積近7萬立方公里,平均深度187米,最大深度1025米,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僅伏爾加河每年的入湖水量就高達2540億立方米。周邊國家有俄羅斯、阿塞拜疆、伊朗、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


鹹海在1960年曾為世界第四大湖泊,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總水量1100立方公里,此後鹹海水位開始以每年20釐米的速度下降。1970-1980年,下降速度增至每年50-60釐米。1980年之後,每年下降速度增至80-90釐米,1987年,鹹海分成了南北兩部分,稱為南鹹海和北鹹海,南鹹海在烏茲別克斯坦,北鹹海在哈薩克斯坦。

到了1998年,鹹海面積下降到2.8萬平方公里。2004年,鹹海面積下降到1.7萬平方公里。2005年,南鹹海的面積下降到3500平方公里。2003年哈薩克斯坦斥資2.6億美元修建人工堤壩,將南北鹹海完全分離,2008年時北鹹海的面積從2550平方公里增加到3300平方公里。但南北鹹海加起來只有1960年的10%。短短50年時間了,四個北京那麼大的湖面徹底消失了,鹹海曾經的主要湖水來源阿姆河已經無法到達鹹海了,錫爾河可以到達北鹹海。

既是裡海國家又是鹹海國家的只有哈薩克斯坦,從裡海向鹹海調水的工程只有哈薩克斯坦可以實施。但這難度太大了。裡海的湖面海拔為-28米,北鹹海的湖面海拔為42米,南鹹海為29米,裡海與北鹹海海拔相差70米,與南鹹海相差57米,必須人工抽水,工程量實在太大,沒有強大的國力根本無法完成。而且裡海是屬於5個國家的。裡海五國為了爭奪裡海的資源曾經劍拔弩張,直到2018年簽訂了《裡海法律地位公約》五國的矛盾才有所緩和,如果哈薩克斯坦要從裡海抽水其它四國肯定不答應,俄羅斯和伊朗都是不好惹的,哈薩克斯坦也沒有過這樣的計劃。

如果裡海與鹹海位於同一個國家之內,比如中美兩國,那從裡海向鹹海調水的工程是可以實施的,也只有中美兩國有這樣的能力,其它的國家想都不要想。


百科千尋君


理論上從裡海調水可以阻止鹹海日漸乾枯的狀態,但實際操作中會有很多問題,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雖然短時間之內鹹海可恢復,但長遠來看根本解決不了根源問題,這也是當前地球上的普遍難題,經濟與自然之間難以協調。先說一下鹹海存在五百萬年以後為什麼會走向枯竭,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在蘇聯時代,鹹海地區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幾個農業經濟區的主要競賽區域,因為注入鹹海的兩大中亞河流阿姆河、錫爾河流經上述中亞國家,蘇聯為了提高河流沿岸的農業經濟增長,大量從兩條河流取水,並且修建了大批水電站,這導致鹹海的蒸發遠大於補充,最終形成當前慘不忍睹的樣子,且鹽分凝結後十分影響周邊農作物生長。
再說一下從裡海調水的可能性,裡海與鹹海本身距離並不遠,只有四百公里左右,這四百公里基本無高海拔區域,平均海拔不到一百米,且中間只需要經過哈薩克斯坦一個國家便可。這看似解決了很多國際問題,擁有引水支援的良好條件,但其實不然,裡海本身屬於5個國家共有湖泊,不屬於公海,且同樣受經濟發展影響,注入河流水量減少,自身水位也在下降,這種情況下想要支援鹹海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中亞地區普遍經濟一般,根本無法修建這樣一條缺少經濟價值的引水河道。其實鹹海想要徹底恢復,最終辦法還是要解決錫爾河、阿姆河兩條河流的取水問題,五百多萬年的鹹海因為人類短短二十年的經濟行為就走向枯竭,可見人類對自然的掠奪有多麼可怕。蘇聯時期,因為兩條河流的流經國家都歸蘇聯管轄,上游取水大面積灌溉農田及上游修建大壩用於地區電力供應,都屬於國家行為,但當前隨著蘇聯解體,想讓上游獲益國家拆除水電站,減少農田取水,似乎不再那麼簡單。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針對這個問題,我從方案實施的有利方面與不利方面進行陳述:

有利條件

  • 距離:裡海與鹹海之間大約有600公里,(大概開車需要8到10小時)調水完全有可能。
  • 地型:裡海與鹹海之間是地形較平緩的圖蘭平原,圖蘭平原為裡海和鹹海的海侵遺蹟,地勢低窪,大部分海拔不足100米,這點上看施工難度不大。且圖蘭平原地勢自東向西遞減,方便引流。
  • 技術:圖蘭平原南部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質較為活躍,多地震。給施工帶來一定的技術難題,但就世界上現有技術來說,理論上可行。
  • 優點:若回覆鹹海的水域面積:①湖內可通航,且通航期可達7個月,利於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②為周邊地區的農業及工業提供水資源;③發展水產養殖業、旅遊業。

不利條件

  • 氣候:該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多為溫帶荒漠氣候,遠離海洋深居內陸,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100~200毫升;沙漠、鹽沼廣佈;故水分蒸發快,引水量支流蒸發。
  • 敏感的地界及地緣政治:裡海是世界上接壤國家最多的湖,共有五個國家接壤。在哪裡修渠?從哪裡引水?如何與周邊國家協商?是否損害周邊國家利益?
  • 生態環境:裡海湖底北淺南深,且東部沿海地區完全沒有長流河注入,大量引水是否會影響東部地區水位及觸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最重要的是,整個方案總體來看,弊大於利,經濟利益小,協調難度大。

所以綜上來看,實際上此方案並不可行。

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小楊說地理


裡海,屬“海跡湖”,位於亞洲和歐洲交界處,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呈“S”型,南北長1200公里,東西寬320公里,面積38.64萬平方公里,蓄水量7.6萬Km³,平均深度180米,最大深度1025米。裡海被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俄羅斯包圍。注入裡海河流130條,其中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每年入湖徑流量為300億立方米左右。裡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其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爾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三面是平原和窪地。裡海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湖內礦產資源豐富,航運發的。



鹹海,屬內流鹹水湖,位於中亞地區,世界上第四大湖泊。南北最長435公里,東西寬290公里,面積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最大深度69米。鹹海被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包圍。其水源主要來自阿姆河和錫爾河,蓄水量1083立方千米。北部和東部湖岸曲折,分佈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南岸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為陡岸。鹹海屬極端大陸性氣候,湖內可通航,湖內有豐富的礦物質。

但是由於人類數量猛增,活動加劇,氣候變化異常,人類對阿姆河、錫爾河無限制的取水灌溉,加上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加上所處環境氣候的惡劣性,注入鹹海的水源越來越少,不久的將來鹹海可能“消失”於地球之上,變成第二個羅布泊。那麼,在地圖上看,裡海距離鹹海那麼近,距離僅600多公里,有沒有可能從裡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原來面積嗎?



其實網上給裡海引水到鹹海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引裡濟鹹”工程,又被稱作“西水東調”工程,是不是跟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很相似。這個想法來源的依據是因為裡海水位不斷上升,面積不斷礦大,而鹹海水位下降,面積不斷萎縮,兩湖距離不算太遠,因此才有了這樣的假設想法。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引裡濟鹹”工程可行性不大。其一、鹹海自身原因。鹹海水域蒸發量為600億立方米/年,而鹹海主要補水來源於阿姆河和錫爾河,兩河水源主要來自冰川積雪融水。阿姆河年徑流量為430億立方米,錫爾河年徑流量141億立方米,兩河徑流量總和為571億立方米,蒸發量與補給量幾乎相等,但是由於兩河沿岸人口增加,工業發展,農田灌溉,修建大壩水庫等,河水被大量抽取調走,注入鹹海的水源越來越少,導致鹹海面積越來越小。不久將來鹹海可能像我國的羅布泊一樣,從地球上“消失”。其二、地形因素。在“引裡濟鹹”工程中,取水點裡海,湖面水位低於海平面平均海拔—28米,而目擊地鹹海,湖面水位則高出海平面平均海拔53米,兩者之間海拔差高達81米。成本較高,需要揚程81米,而且裡海和鹹海之間還要穿越山地高原——於斯蒂爾特高原,困難重重。其三、水源補給不足。鹹海蒸發量為600億立方米/年,因此,想“救活”鹹海必須從裡海調取600億立方米/年的水源來維持“收支平衡”。裡海水源注入量隨著環境氣候變化,也越來越少,雖然有130條河流注入裡海,年徑流量僅為300億立方米左右,主要是上游用水地方太多所致。裡海與鹹海收支差在300億立方米左右,都需要從裡海原有蓄水量中調取,會使裡海面積越來越小,蓄水量越來越少。因此,我們不能靠“犧牲”裡海,來達到滿足鹹海蒸發量和注入量的平衡,保持鹹海現有面積不在“萎縮”。



個人觀點,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裡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裡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而且從地圖上來看裡海到鹹海的最近距離也僅為300公里左右,按理來說調水應該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但為什麼沒有實施呢?在筆者看來還是與這兩座湖泊所處的位置、氣候環境、沿岸各國的發展現狀以及經濟狀況、地緣政治等有關。

裡海

我們都知道,裡海的名字裡雖然有一個“海”字,但它並非是一個正真意義上的海,而是處在亞洲和歐洲交界處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由於不直接與海洋相通,是一個內流鹹水湖。

大約在11000年以前,裡海曾與黑海相連,屬於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隨著海陸演變和大陸漂移,裡海的輪廓、面積和深度也在不斷地被改變,直至與地中海完全分開形成一個內陸湖。

現如今的裡海,總面積約為38.6428萬平方公里,沿岸共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五個國家,是世界上環湖國家最多的一個湖。由於裡海面積足夠大且其性質偏向於海水,不僅擁有著與海洋相似的生態系統,而且航運業非常發達,航運業在沿岸各國、地區之間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裡海的蓄水量來看,理論上的總庫容可達77萬億立方米,約為貝加爾湖庫容的3.263倍,但是從注入裡海的河流實際水量來看,共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大小河流130餘條注入,這些河流分別從北、西、南三面沿岸匯入,東部沿岸則受溫帶乾旱氣候的影響完全沒有河流注入,總徑流量約在3000億立方米上下,也就是裡海每年的進水量約在300立方公里。

但由於裡海地處大陸內部,受流域內雨量減少、匯入河流水量攔截增多、水面蒸發加大、海面不斷下降(水位低於海平面28.5米)等因素的影響,裡海面積正在萎縮減小。據記載,1929年的時候裡海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而現在相當於減小了3.5572萬平方公里(貝加爾湖面積為3.15萬平方公里)。

鹹海

鹹海大約形成於700萬~250萬年前,它曾為世界上第四大湖(鹹水湖),水面最大時東西長290公里、南北寬435公里,總面積為6.8萬平方公里,是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之間的界湖(約3/5位於烏茲別克斯坦一側),其湖水主要由阿姆河和錫爾河補給。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鹹海也曾為中亞一顆璀璨的“明珠”,由於水域面積廣闊、含鹽度較低,這裡曾為前蘇聯重要的漁業產區,捕獲的魚類資源量佔到了漁業生產總量的近16.7%;與此同時由於彼時的鹹海面積基本相當於斯里蘭卡的國土面積,水域面非常大,湖內可通航,全盛時沿岸曾有超過4萬人的從業者從事漁業等生產活動。

但是到了上世紀下半葉,為了將中亞廣闊沙漠與荒地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前蘇聯將目光瞄準了匯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通過攔河築壩、修建運河等方式將河水引入到荒漠之中,共開墾和灌溉了660萬公頃(相當於6.6萬平方公里)的水田和棉田,其中位於土庫曼斯坦南部的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是最主要的調水工程,總長達1400公里,該運河也成為卡拉庫姆運河是世界最大的灌溉及通航運河之一。

儘管運河的修建使得棉花年年豐收和水稻持續高產,河水也一度讓沙漠變為綠洲充滿生機,但始料不及的是受大氣候的影響區域降水減少、蒸發的加劇以及灌溉技術相對落後等因素的影響這一好景並沒有持續多久。由於匯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絕大部分水源被人為截取,直接導致了鹹海的不斷萎縮,最終也因鹽沙暴頻繁、農田鹽鹼化加劇等影響中亞草原乃至農田和城鎮的發展。

裡海調水補給鹹海是否可行

理論上來講,無論是裡海到鹹海的距離,還是這一區域所處的地形地貌環境,都有利於建設人工引水通道,將裡海的水引流到鹹海實施大規模的生態補水,一方面可以改善鹹海日益萎縮和惡化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降低鹽沙暴和農田鹽鹼化程度,保護來之不易的棉糧生產基地。

但是實際上這一調水方案要真正實施起來會遇到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3點:

1、裡海不是海,而是一個面積巨大的“海跡湖”,受各匯入河流來水量減少、湖面下降、蒸發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其自身的面積也在不斷的縮小,因此像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調水方式是行不通的。

2、裡海航運業發達,周邊國家眾多且地緣關係複雜,大規模調水勢必會遭到多方阻攔。

3、鹹海為國際湖泊,但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中僅哈國瀕臨裡海,從哈國調水入哈國理論上講沒毛病,但是要從裡海調水入鹹海需要兩國溝通協商,意見難統一。

4、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同為發展中國家且經濟實力有限,難以承擔如此規模浩大的人工調水工程建設。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一般跨流域引水是因為該區域降水發生很大變化,逐年減少,持續時間又長,或者說區域內氣候長期乾旱,需要進行國土整治而進行調水,對於鹹海來說,拯救它價值不大,因為裡海是鹹水,北部因伏爾加河注入,鹽度低了一些,引過來鹹水也不能轉化為淡水,要恢復過去湖水盈盈,水鳥飛翔,魚蝦成群的生機景象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恢復過去的生態環境,只能釋放注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河水,還回鹹海。

從長遠來看,阿姆河和錫爾河兩河流域,人口集聚,城市密集,這裡氣候乾旱,降水量較少,人類活動對兩條河流用水依賴性較強,恢復鹹海的生態環境難上加難。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裡的引水意義不大,調裡海水入鹹海,還會造成裡海萎縮,面積減少,鹹海拯救不了,還有累及裡海,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此外兩湖相距這麼近,調水入鹹海目的是幹什麼,恢復鹹海生態環境引過來的是鹹水,調來水通過蒸發改變小氣候效果不明顯。此外地緣政治衝突,國家多,還難以調解。多方面因素影響調水沒有太大價值。


黑龍江邊一石子


  理論上來講,無論是裡海到鹹海的距離,還是這一區域所處的地形地貌環境,都有利於建設人工引水通道,將裡海的水引流到鹹海實施大規模的生態補水,一方面可以改善鹹海日益萎縮和惡化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降低鹽沙暴和農田鹽鹼化程度,保護來之不易的棉糧生產基地。

  但是實際上這一調水方案要真正實施起來會遇到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3點:

  1、裡海不是海,而是一個面積巨大的“海跡湖”,受各匯入河流來水量減少、湖面下降、蒸發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其自身的面積也在不斷的縮小,因此像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調水方式是行不通的。

  2、裡海航運業發達,周邊國家眾多且地緣關係複雜,大規模調水勢必會遭到多方阻攔。

  3、鹹海為國際湖泊,但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中僅哈國瀕臨裡海,從哈國調水入哈國理論上講沒毛病,但是要從裡海調水入鹹海需要兩國溝通協商,意見難統一。

  4、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同為發展中國家且經濟實力有限,難以承擔如此規模浩大的人工調水工程建設。


何藥師詳談腸胃健康


鹹海位於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的鹹水湖。裡海位於歐、亞交界處,裡海沿岸有5個國家:俄羅斯、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

你的方案可行,可是施工經費無法保障,沿岸這些國家均經濟不景氣。


跪射俑


先從黑海調海水進裡海,再從裡海抽水進鹹海。這個工程,涉及多個國家,且工程量浩大,似乎沒有推進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