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道,何为德?

魂聆听者


“道”和“德”,是我国道家的两个概念。道德是一个词,但是,道和德应分来讲,各有自己的意思。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第五十一章。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庄子·外篇·天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道家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

秦·黄石公《素书》:“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意思是,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在古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本义是客观真理,如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人的生老病死等,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人类和社会的进步。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类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本义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创造自己的事业,在不违背道的原则下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使人类与自然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能看到的心行,是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活动。如果没有德,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和认识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因此,道德属于文明范畴。

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德”,就是“文明”。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道”是道理,“德”是德行。对人而言,讲道理,才能具备德行;对国家而言,有道理,才能拥有德治的社会。


山会长


何为道与德?

道与德在《老子》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正确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对《老子》的理解再差也有几分。

1、道的基本含义

道的本意是行走用的道路。它可以是几车并行的康庄大道,也可以是一人独自行走尚且困难的羊肠小道。现在,它不仅包括了陆地上的各种道路,如公路、铁路,也包括了水上供船舶航行的各种通道,还包括了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使用的航线,甚至包括了航天使用的各种轨道。

《老子》第16章里,“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两次都是从“道路”这个意义上来使用“道”这个词。行走在平坦的官道上,哪怕是还有一点知觉,我也会小心谨慎以防出错,其他人仅仅为了少走两步路就放弃康庄大道去走羊肠小道。

道的第二个含义是道德、道义、正义。它们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所需要遵守的基本价值规则。

《老子》第9章里,“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两次从正义的意义上使用“道”这个词。如果天下不存在正义的话,战马也只能充当农夫的畜力;如果天下失去了正义,快要生产的母马也得上阵效力。

道的第三个含义是规则、规律。我们常说的天道、地道与人道,都是从规律、规则的角度去使用“道”这个词的。

《老子》第42章里,“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三次从规律的意义上使用“道”这个词。天的运动规律,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如果高了就往下压一压,如果低了就往上抬一抬;有些地方多了就削减一些,有些地方少了就补充一些。因此,天的运动规律是把空气从富足的地方运送到不足的地方,而人的财富流动规律则不是这样的,从穷人的手中流向富人的手中,使得穷者愈穷而富者愈富。

2、历史的老子之道是天地之母,是太阳星云。

道在《老子》,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的含义,指向了全新的事物。《老子》第69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字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疾步法自然。”

老子之道有两个特征是备受瞩目的。第一,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第二,跟天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有道才有天地,天地是从道当中产生、形成的。

道与天地的关系,《老子反复提及、强调。

《老子》第4章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虽然没有出现道这个词,大家都认为它是在谈论天地是从道当中形成、产生的。

《老子》第5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段话的内容比“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更丰富。虽然只是用极抽象的数字代替了具体的过程,却也让我们知道,从道到天地再到万物的演变过程,漫长而又复杂。

《老子》第15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还是在谈论道与天地的关系,既然天地有一个开始的地方,那么,这个开始的地方,就可以称作天地的母亲。

从庄子开始,我们就想知道老子之道指向的事物是什么。可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苦苦地探索。现在,我们是时候停下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这边风景独好!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除了《老子》,除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多别的文化传统,也还有文化之外的其他知识。

天地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在科学界,早就转换成了地球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地球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也早就转换成了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并且从天文学的立场给出了相应的答案。

1755年、179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太阳星云假说,来解释太阳系的形成过程。自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说之后,天文学家们就在不断努力地解释整个太阳系的形成问题,他们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一同形成的,而不是分别、独立形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太阳星云假说认为,在太阳系出现之前,太阳系所在的空间里充斥着极其弥散的星云气。这些星云气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慢慢向其核心位置聚集、旋转,形成大小、开形状各异的碎块。这些碎块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在太阳星云的中心地带形成了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太阳,并在太阳之外依次形成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等天体。

3、现实的老子之道,是巨型暗分子云。

作为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太阳星云假说,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之上的。1858年,法国年轻的天文爱好者梅西耶在进行巡天观察的时候,发现了星际之间存在云雾状的斑块,似彗星却又不是彗星,后来经英国天文学家米歇尔反复观察确认,这种云雾状斑块被命名为星云。拉普拉斯的太阳星云假说,正是建立在米歇尔的观察基础之上,再经过自己的观察与计算,才提出来的。

星云,依然是当今天文观测的一个重头戏。借助于大型射电望远镜、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能够在更加广泛的电磁频率内,在更高分辨率下观察星云的各种特征。当今的天文观察不仅发现了拉普拉斯时代存在的错误结论,也丰富和完善了太阳星云假说的内容。

借助于更加详实的天文观测资料,当今的天文学家们在承认包括太阳系在内的所有恒星系统都是从星云当中产生的观点,同时还认为,恒星的形成并不是孤立的。

星云的大小,动则以十数光年计。在一个星云里会形成数量众多的恒星。在猎户座大星云里,天文学家已经观测到了数以万计的新生恒星。并且,还有新的恒星不断地从猎户星云稠密的尘埃云当中形成。在射电望远镜的观测下,还发现了许多星前天体。这些星前天体,在不久的将来,会演变成金牛座T型星,最终都会成为恒星。

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当今的天文学家既没有直接观测到行星的形成,也无法观测到早期的星云,也就是处于暗分子云状态下的星云。这种星云,才是老子之道所指向的星云。在这种星云里,星云物质依然以原子、分子、尘埃的形式,弥散地存在于星际空间里,还没有聚集成为一个个的星子。

4、星云,跟人类的过去无关,跟人类的未来有关。

《老子》面世之时,人类还生活在春秋时期。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时的人们对自己所赖以生活的世界知道得还是太少了,要求也还是太低了。

对于春秋时期的人来说,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可能就是最大的言必有愿望了。由此,鲁班制作了可以飞行的木鸢便能传颂千古。

当今的人类,已经脱离了地球,踏足了月球,无人飞行器更是远离地球数百公里。在这种形势之下,很多人已经在梦想,人类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离开太阳系进入到更加遥远的星际空间里。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名字非常温馨,那是我们的邻居。只可惜不是我的邻居,而是我们人类所生存的太阳系的邻居,距离地球人类稍稍有点远,4.22光年。如果按地球人类现有的技术,从地球到比邻星云大约需要花费数十万年时间。这个时间,比地球人类整个文明史的时间还要长。进行如此长时间的远程旅行,有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但是,仍然阻止不了地球人类对星际旅行的畅想。

5、《老子》,关系人类未来。

现在的人类想要离开地球、离开太阳系。宇宙那么大,总想去看看。

现在的我们,所设想的离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总总方式,没有一个离开了物质基础,总是要借助先进的宇宙飞船和丰富的物质来进行星际旅行。

《老子》也告诉我们,人类要离开地球,到道里去生活。《老子》第11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认识了星云,也就能够找到由这个星云形成的星球,不管它是恒星也好,行星也好。认识了这些星球,再回到星云当中去。

老子所说的回到星云当中去,跟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在老子看来,人就应当生活在星云当中,而不应该生活在像地球这样的家居星球上。《老子》第1章就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不能作为生存在星云当中的道者,就作一个德者;不能作为德者,就作一个仁者;不能作仁者,就作一个义者;不能作义者,就作一个礼者。

生活在星云当中的人,《老子》给了专门的称呼,叫做道者。《老子》第68章说,“道者同于道。”

星云既然是要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场景,就不能够再依赖地球上的这些东西了。《老子》第30章说,“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在物质密度比真空还要小的星云里,我们在地球上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变得不可能,也 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人在星云,即使有能力去制造大型的星际飞船、星际飞车,也不会去使用它们;即使能够制造出合适的宇航服,也没有存放地地方;即使有高级的语言,也没有使用的场合。

既然都到了星云,自然也要不要指望还能依赖从地球上带去的食物了。《老子》第64章说,“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食道、食星云,就像我们经常说的“靠山吃山”一样,并不是说要以山上的石头或者土为食,而是要以山上的出阁为食。食道,也应当是以星云的出产作为食物。这些食物究竟是什么,我们也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瞎猜。

6、通过为道成为道者。

按照《老子》所说,到星云里去,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既不需要准备任何交通工具,也需要准备衣物,甚至连食物都不用带上。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比我们进行一次国内游还简单,谁又不会心生向往?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不借助外在条件就能够生活在星云当中的道者?为道,这是《老子》给出的答案。《老子》第3章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好的闻道者,把为道作为不二之选,闻道之后就坚持不懈地为道;普通的闻道者,闻道之后并不能坚持为道,想起的时候就为道,没想起的时候就算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差的闻道者,把为道等同于闻道,才会在闻道之后放声大笑,笑话其他闻道者做出不必要努力。

7、德,只是为道过程中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普通人,需要从外界摄入大量的食物以补充身体消耗的能量。我们要通过为道来替换掉每天从外界摄取的食物,最终演变成以道为食。《老子》第54章告诉了我们具体的为道方法,“载魂魄抱一,能毋离乎?”以魂魄为工具去抱住某一个东西,能够不要离开吗?

为了实现“载魂魄抱一,能毋离乎?”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建德和广德这两个大的阶段,而正式成为德者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老子》第3章说,“建德如偷,上德如谷,广德如不足”。成为德者的过程,如同遭遇小偷一样,自己所拥有的名利越来越少;真正成为一个上德者的时候,名利都不再拥有,如同跌入人生的低谷;成为德者之后,继续为道,又好像对名声的贪欲没有止境,直到“天下皆谓我大”。

一个普通人通过为道而成为德者,如果从礼者开始的话,首先要成为义者,再经过仁者,就能够成为德者。《老子》第11章在描述这一过程中说,“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也。”为道是一个日渐减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获取名利而做出的行为日渐减少,到最后完全消除,不但不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获取名利也不假他人之手去获取名利。

德者,从能量摄取的角度讲,已经完成了能量摄取的替换,不再需要像普通人一样消耗物质财富来维持生命。只有这样,德者才不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也不假他人之手去获取名利。

德、仁、义、礼之间的差异,《老子》第1章是这样界定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上德的人,不但不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去获取名利,也不假他人之手去获取名利;上仁的人,只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去获取名利,不假他人之手获取名利;上义之人,既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去获取名利,也假他人之手获取名利;上礼的人,在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获取名利的同时也假他人之手获取名利,得到不积极响应的时候便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手段,来迫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要求。

成为德者,并不是为道的终点,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老子》第17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修之天下,其德乃博。”成为德者,第一次能够做到“载魂魄抱一”,用魂魄把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拥抱。拥抱了自己的身体之后,还得继续去拥抱更大的东西,去拥抱自己家那么大的东西,去拥抱一个乡那么大的东西,去拥抱一个诸侯国那么大的东西,去拥抱全中国那么大的东西。

8、道者完全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为道者修之天下之后继续努力,用自己的魂魄能够拥抱整个天地,恭喜了,大功告成,成为一个道者了。《老子》第60章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作为道者,魂魄已经足够强大,不再需要身体的庇护,所以说“没身不殆”。

道、德以及把二者联结起来的为道,都离我们非常遥远,从来也没有人经历过。《老子》却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们说,既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旁人的证明,绝对假不了。

《老子》第3章说,“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悖,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建德如偷,上德如谷,广德如不足。”

《老子》第17章说,“以身观向,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子》第60章说,“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Pai老子行动


何为“道”何为“德”?

老子《道德经》五千个字,字字值千金,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很显然就是一个“道”字。就是人道,地道,天道。就人道说来有“见素抱朴”的为人之道,“以柔克刚”的谋事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等等。



“德”而言,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区分的标准就是表现形式不同,是不是有意把“德”表现出来。“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而是无心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表现。“下德”是有意表现出德性,有意就是有目的,就是勉强的,虚伪的表现。两者结果不尽相同。

至于“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稟性。“德”就是“道”的行为,结合一起就形成了“道德”。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讲道德观念,就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很自觉的行为表现出来。是仁和义内在的一种自律。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而礼是伦理道德。自觉尊守法律法规,就是有道德,懂道德人士的表现,应值得全社会提倡,尊重!称赞!


刘梦辉1445414400581


何为道?道即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却能行云流水。道即是无为,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无所不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强为,道常在!

道为体,德为用。道是事物的本质,德是事物的功能体用。

道与德在我们这个世界无处不在。如我们的山河冰川大地,存在的本质就是其生生不息的内在无形规律,而其德的现象则是山河大地孕育万物的功能作用。



例如:天、地、人之间的自然规律,天黑人息,天亮人劳,春花、夏风、秋月、冬雪。月圆月缺……等等都是自然规律,这就是道!

按照这个自然规律进行一切活动的行为叫德。

违背自然规律进行活动就叫没道德。比如:天黑劳、天亮息,那是要受到,惩罚。



也可以说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

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

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也是道的体现,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人存于世是为了超越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道,是非成败生死无为是欲的另一种形式,当真正领悟何为道,这一切并不重要了,超越自己寻求自己的道方是人生的第一境界


佛之菩提心心


道(到)是由首和走的变形“辶”会意而成的字。首先要弄清“首”的本义。

首(手shǒu)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似乎是头上有发的侧视头形。到篆书再不象人头或兽头的形状,反推甲骨文和金文的图形字并不一定是“首”字。隶变楷化后,从夏(夓)字的本义看,夏为缫丝织绸的过程。“”是下的古文的变形,表示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织成很长的卷布;“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布的两端都有不能再穿梭的经线头,在上为“首”,表示开始 的经线端即开头,在下为“頁”,表示结束的经线段即结尾。开头(首)和结尾(頁)即两端,就是布的两头,所以首和頁都可引申为“头”。首借“手”声表示织绸需要双手协调。首的本义为织绸开始的布头。

“辶”是走的变形,变形就会增义,下面先看“走”意义。

走(拟声zǒu)的金文字形看上是“大”字,也可理解是“夭”的省形,是小孩象伸开两臂保持平衡,开始学走路的样子;下部是“止”,象人脚;合起来表示小孩子迈步学走路的动作。隶变楷化后,用笔画诠释了走的意义。走是由“十”、横“一”、竖“丨”、短横“-”、撇“丿”和捺“㇏”组成的字。“十”表示走路要有一定方向;“一”表示学走路身体要平衡;“丨”表示走路身体上部要直立(躬身为跑);“-”表示走路是向前迈步(向前为走,向后为退);“丿”表示一足向下向后用力;“㇏”表示另一足向前向上迈出。读音模拟走路时足与地面的撞击声。走的本义是小孩子开始迈步学走路的动作。走变形“辶”之后,意义更加完善地表达了“走”的意义。“辶”是由点“丶”和折“乛”、弯“”和捺“㇏”组成的合体笔画,笔画意义也会叠加。“丶”起指示作用,这里指示走路要有方向;“乛”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迈步的弧度;弯“”表示前凸或上凸的运动,这里指示走路屈膝的状态;捺“㇏”表示向前或向上的运动,这里指示腿脚向前迈步的动作。

由首和“辶”会意而成的“道”字,从字形来看,表示开始走路。道借“到”声表示走路可以到达终点。这样从“道”的形和声合意就会得出,道的本义就是从开始走到终点的过程。所以,可引申事物从开始到结束的运动过程,也可引申为事物的从开始到结束的运动发展规律。

德(得)的初文为“惪”,惪是由直(止)和心会意而成的字。心底正直,无歪心杂念为惪;后加行的省形“彳”,表示德不但心底正直,而且行为也要正直。德借“得”声表示心底正直、行为也正直所得到的才是真正“得”。通过歪门邪道所获取的财富,非所得。不属于自己永远不是自己的,如目前那些腐败分子,贪污所得,最终都得被清算充公,一无所得。

道为自然规律;德为社会规律。


严师说字


老子的“道德”已经吵吵几千年了,现代人除了用来装逼还能干什么?

什么是“道”?就很难讲清楚了。但这个“德”,很早周公姬旦就提出“以德配天”,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古人认为老天才有绝对的权威,委派谁来统治或管理地上民众否决权在老天,但周公认为这是不对的,配不配天应该还要看个人的“德行”,所以个人认为,姬旦应该是最早无神论提倡者。


旭日东升38030061


我以为:道是方法、方式、方向、道路、源头、途径,是宇宙衍生的生命规律与终极根本。德是付出、善意、爱心、隐忍、真实、态度,是超越时间的善念。“道”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是宇宙的大道,“德”是承载“道”之需要的载体。在佛教中,“道”即“法”,“德”是“忍”。


老子的《道德经》看似在探究宇宙生命的形成,揭示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概念,实则讲的是生命在宇宙自然中的生存之道,人的德行对人生命的影响。道随心不断演化,但德作为生命的根本,有着它道之为道,德行不被的规律,在周而复始的运行。



道家遵循的大道,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生命的大道,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佛家讲谦虚忍让,是道德的根本。就如两人摩擦,你踢他一脚,骂他一句。好,一块德便被你重重扔过去。而他回敬你一拳,回骂你一句,好,德又回到你身上。你在回敬,德又被损失,而他还击,德又回到你的身上。如果他欺负你,骂你,你呵呵一乐,说:“来吧!”你不生气,德就自然不会从你身上溜走。所以,德更是坚忍与面对虚妄之时,坚忍的选择。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要有坚信与善良的心愿,能隐忍住自己的回敬、报复之心,而这种坚信与隐忍的善良,就是生命认知的途径与所承载的德。

为此,道德是周而复始,周流不止的圆,它们如环旋转,有始无终,永远圆转如意。所以,人生在世,走正道,行善心,守住自己的德行,便会明了人的生命本体,只是真实的虚假而已,而人的灵魂,才是人虚假的真实。而道就是人的本体,需要人去行走,需要人的意识去感知,而德则是人的灵魂,道能给灵魂以善心善念,使人的德,在道的包裹中,真实的面对一切虚妄,最终走向生命的大道。德顺道,道融德,才是他们和谐共生的关系。



用户62081517873


道,为行为。

德,为心理。

德来知道其道,道来践行其德。

道分善道与恶道,德分善德与恶德,我们应发挥其善德,遮止其恶德,视为道德标准。

道德标准历史有之,传统文化范围内也多有包含。

历史文化体系的道德规范、如儒家、道家等百家学说,

现代文明道德品质规范均为道德标准。

道德,一方面为修行的概念,如老子的道德经,便是强调了道与德的关系。

同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则强调其道德标准与人文准绳。

这也是一种道与德的体现。



下列为设计道德方面的略述:

一般欲望部分

行动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鲁莽,迟钝和怯懦等。

感情方面的道德有节制和自制,不道德有放纵和冷漠,病态和变态等。

特殊欲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节俭,不道德有挥霍,浪费和吝啬等。
交流方面的道德有严肃和温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
交谈方面的道德有风趣和诚实,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夸张和刻板等。
交际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谦逊,不道德有骄傲,虚荣和虚伪等。
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爱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恋和谄媚等。
理智部分
考虑方面的道德有周详和谨慎,不道德有繁琐,冲动和马虎等。
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广博,不道德有肤浅和狭隘等。

易行者张轩宁


这个话题很难,这个话题也很简单。难就是易,易就是难,相对而言。道与德也是这种关系,通俗点儿讲,道与德的关系同电跟磁的关系类似。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不是德,德也不是道。可能有点绕,没关系,慢慢解释。

道归于无,德通得,归于有。大家都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也知道有名的双缝干渉试验吧,当光通过双缝时,表现出来的是波动性。于是科学家们用一个很暗的光源,让光子一个一个的通过双缝,在双缝安装高速摄影拍摄光子是怎么通过双缝的,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此时光子通过双缝没有表现出波动性,而仅表现出粒子性,双缝后面的屏幕上只有两道光!也就是说,光因我们的观察与否表现出了不同的特性,只有我们观察他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粒子性。那是不是就说明了世界本来就是一团数字波,只因我们意识的观察而存在。所以我们说道归于无,世界的本质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也。

德,通得。得既为有,本来什么都没有的浑沌,在人的意识中反馈出了形形色色的世界。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理是相通的。

那这里的道与德,与我们所说的道德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所说的人们的道德,其实是一般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应用。人类需要判断自身行为正确与否的准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准则谁来定,天来定。天是谁,天就是道。我们仔细考虑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我们说大道至简,什么是至简,至简就是什么都没有,就是无。比如说,我们讲究奉献,讲究利他,奉献与利他就是无,就是道,有道才有得,也就是德。

最后用道德经的开篇一句来结束。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一直存在,我虽然说出了我的理解,但说出来了就不是我想说的了。智慧需要用心领悟。


编程私塾


《道德经》 该书又名《老子》:作者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第三十八章以下属德经,全文约五千字。



《道德经》作者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原,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哲学和政治问题。他提出了道、自然、无为、哲学等概念。以“道”解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认“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宇宙衍生的基本规律。

万物源之于道,生之于道,天与人,各为万物之一,出于同源,其本相通。道法自然正是以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协调世界为根本。德,就是要尊道而行,道之所以被尊重就是它对万物生长顺其自然,不加干涉,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发万物却不是自侍其能,生长万物而不去主宰万物,这就是最为深厚的德。

人须遵循天道运行规律,顺其自然发展方向去生活,使自己的德行和自然规律吻合,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认识自我和世界根本之道,不分彼此,天地当中有人、人当中有天地,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谓天人合一。

任何欲望都能摧毁人的心智,任何灾祸没有比不满足更大,任何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过分。如果带着过多欲望,逆天而行,只能离天道越来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