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靖为什么驳斥陈寿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

天局


陈寿本身就是蜀汉人,他偏向于蜀汉,说关羽和张飞是万人敌,他至孙坚何在?关羽和张飞是万人敌,那么孙坚就是亿人敌,从这点可以看出,陈寿的确偏向于蜀汉。而且,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没有设立专门记载事件的史官,可以说,陈寿对于蜀汉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老辈人的口述,三人成市虎,口述的事件经过三个人口述就变成了另一件事了,尤其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口述时会加入自己的感情,夸大一些事情。我对于陈寿的三国志蜀汉的记载,我一直持怀疑态度


用户52157040082


李靖之所以驳斥陈寿看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因为李靖读懂了诸葛亮!

李世民和李靖在李卫公问答里,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因为这两人都是善于知兵、用兵的人。李靖更是一代名将,而李世民除了自己带兵打仗,他还是全局大盘的操盘手。

因为他知道要取得战略上的胜利,甚至是全局上的胜利。并不能单纯靠军事用兵在某一场战争上的胜利。而是要依靠各领域联合参与发挥作用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作为一个全盘操盘手,他对政治经济军事后勤等等各方面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他深知诸葛亮之用心和谋划,一个举止布署用兵是达到军事目的还是政治或经济上的目的或其它,看似无用功,明面上是不露痕迹看不出的,但暗里却得偿所愿。

李靖作为征战沙场的名将,深知兵法。他对诸葛亮的用兵、出战、布署的一些谋划运用是什么层次,处于某种境地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或已是唯一的选怿,他有着更专业的解读和剖析,不是外行人能懂的。所以他才说陈寿"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迹焉"。

唐朝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尊崇与白起、张良、韩信等同列,是读懂了诸葛丞相所有的良苦用心!





飞越沧海新史观


如何评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是一个甚是为难的问题。

刘备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得到了高人的推荐,先后得到了“卧龙”与“凤雏”这两个在汉代后期群雄并起阶段极为受人看好的高水平人才。这两个人确实是表现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政事家,兼军事家,且前者比后者的作用更为突出。因为军事家的作用他受到了识人不明与地域等观念的限制,事必躬亲就是这一秉性的具体表现,更何况他至死都不相信魏延与马超,还在死后设计置魏延于死地。因此,在六出祁山的北伐战争中只存留了令人感叹与遗憾了。虽然他在一些技战术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发明创造,由于在大的方面如心存顾忌与明显缺陷的影响下,这些技战术的改良并未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只给了阅读者一个很好的战略规划家的印象。如果“凤雏”这个现实主义的军事家与法正这个军事家能够活得长寿一些,给刘备具有了后方有诸葛亮,前方有凤雏与法正的话,中兴汉朝可能就会实现,遗憾天运使然,人算不如天算。

对于诸葛亮的才能用我小时候学泥水匠过程中,听到的一个故事来比喻应该是非常贴切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我家乡里有一个非常聪明者,他既学了木匠活计,又学会了泥水匠活计,且这两样技术操作也非常好。一天,本地一个精通于木匠技术者来与他论木匠的操作,并当场进行了操作。从双方各自做出的用具来看,表面上都是上品之作,但精通者建议把两样作品置于水中后,精通木匠技术者明显要高些。后来,也有一个精于泥水匠者提出要与他进行泥水操作竞赛。结果还是精通者胜出。于是,此人在佩服两个精通者的技术后说了一句话:“虽然他们用各自所学的技术胜了我,但我也有胜他们的地方。”从这点来看,就是:诸葛亮正如是一个很好的掌握了木匠与泥瓦匠的技术操作技能,但并没有精通这两种技能。这与人的精力有限是相符的。

因此,本人认为:诸葛亮是通才,而非专才。这个观点可能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的人才的评价吧,只是他没有说出来而已。此外,也不排除他支持战胜者的一贯做法。


用户上坪农夫


司马炎曾特令《三国志》作者陈寿,替自己整理《诸葛亮集》,并在阅毕后大赞:「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认为西晋开国满朝文武,无一人才具能与诸葛亮相比。

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诸葛亮故居祭祀,祭文云:【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众多军事贡献。

到了唐朝,开国军神李靖李卫公,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是无上推崇,完全推翻了陈寿著《三国志》关于“奇谋非长、将略为短”的结论。

李靖批点诸葛亮用兵之术的要点,「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其军队的战斗力可与秦国军神白起麾下的虎狼之师相提并论。

而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不战据守,正如廉颇拒守白起一样,“蓄盈待竭,避其锋势”,是兵法唯一抗拒这种强兵的对策。

这也正和李世民在《晋书·宣帝纪》里评价司马懿“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遥相呼应。两大战神级人物的一致共识:不是宣王不给力,而是对手太强大。

【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通典·李卫公兵法》。李世民和李靖的问答被辑录成书,被北宋官方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的《唐李问对》,同样对诸葛亮的用兵之术推崇备至,赞其“战必胜,守必固”。

【靖曰:「武侯有所激云尔。《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武经七书·唐李问对》

唐肃宗时期,朝廷官方设置武庙,以吕尚为武圣,张良为亚圣,诸葛亮与孙武、吴起、乐毅、司马穰苴、白起、韩信、李靖、李勣等著名军事家同列“武庙十哲”。宋朝时对“武庙十哲”人选有所更易,而诸葛亮依旧位列其中。

杜牧在《注孙子序》中评点从西周至唐末的古今二十名将,也将诸葛亮名列其中,认为他们皆是「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之人。

【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杜预),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杜牧《注孙子序》


汐水柔情


诸葛亮能入武庙十哲,军事能力和名将白起,韩信并立,哪是毛主席说最能打仗皇帝李世民封的。诸葛亮有没有能力,看近代军事家左宗棠自称今亮,可见军事真实能力不带吹得。诸葛亮强不强,魏国军事将领不敢应战,不敢欺负他没粮食,两次大规模进攻被打得惨败得出来的。所以现代人应该跨越时代复盘性去认识一位伟人,而不是粗陋评价。陈寿评价诸葛亮是结果论,李靖是诸葛亮成就论,八阵图,诸葛弩,木牛流马,不是合格军事家能有如此成就吗?


明天145801721


陈寿是晋臣,说诸葛亮军事多好就是间接贬低司马懿!所以用评价诸葛亮只能用司马懿对诸葛的评价做定论!不过文中有隐笔,司马懿曰:真乃天下之奇才也!这不是我陈寿说诸葛亮多么多么好,这是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说的!所以司马炎看过三国志后让陈寿去整理诸葛文集


三叶草31415926


不是夸诸葛亮,当时刘备那种情况,可以说就剩下个刘皇叔这三个字了,但是遇见诸葛亮后,从最弱逐渐变成三足鼎立,要不是关羽自高自大,丢了荆州,要不是夺了益州后,刘备有点故意疏远诸葛亮,一意孤行伐东吴,可以说蜀汉当时是最强的,难道三国中还有这样的谋士吗?曹操、孙策、刘备,可以说单论能力,刘备是最弱的,恰恰说明,谋士中诸葛亮是最强的,只是可惜刘备集团在最好的时候脱离了隆中对的策略,不然历史真有可能改变。


真理不是靠嘴


蜀汉只有一州,魏有九州,拿按常理蜀守魏攻,但实际情况是魏守蜀攻,而且蜀没有内乱,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上下同欲者胜。


名字不让改123


陈寿的爷爷还是老爸是被孔明杀的,整部三国志对孔明评价不高甚至是贬低的,而且陈寿是晋朝官三国志也是以魏为正统写的,再说一个文人去评价别人的军事能力,李靖是什么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难道李靖打仗不如陈寿一支笔


斯高菲尔


职业高手下棋以不出漏着为幸,业余低手以偶出巧手为喜。孔明与李靖可谓英雄识英雄。至于陈寿,不仅于军事一无所知,且亦卖国谄媚之徒,不值一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