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经典剧目《西厢记》很多人都看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让人感动。都说艺术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事实上崔莺莺和张生的现实模型就是唐代诗人元稹和他的初恋崔双文(小名莺莺),而《西厢记》就是按照元稹的自传《会真记》改编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最出名的《离思》五首之一,这首著名的爱情诗让不了解他的人误把他认成了一个专情的人,事实上这样说是不合元稹本意的,元稹在《会真记》中自述是个好色的人。


“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会真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他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因为登徒子行凶。我是真的好色,只是遇不到我喜欢的。他把自已的好色与登徒子的好色区别开了。


“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接下来没几天,他就在“普救寺”遇到了他的远方姨母,并用自己的人脉帮助她度过了难关,姨母感恩宴请他,于是元稹就见到了他十七岁的表妹“崔莺莺”。见面这部分,元稹用墨颇多,把莺莺不愿出来相见的情景描述的别详细,这是贞元十六年(800年)。

尽管表妹不爱理他,可元稹却一见钟情了,于是就拖崔莺莺的婢女红娘转诉他的倾慕之情,当时红娘问他,即然你喜欢我家小姐,为啥不上门求娶呢?当时元稹回复: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多么标准的混蛋罗辑,原来千载之前,男人寻求刺激,不想负责就有这种答复了,看似深情实则无情,口蜜腹剑,滑不溜秋,就是如此吧。

波折之后,元稹和崔莺莺还是开始在西厢私会了,“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像夫妻一样该做的都做了,而元稹虽说:“想去和姨母谈一下两人之间的婚事”,却也没了下文,接着就去长安了。


“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几个月后,元稹回来和莺莺又相聚了一段日子,再一次离开了。时间的跨度这么大,而元稹却始终没有和姨母提及婚事,这足以再次证明元稹本就不想负责,尽管他觉得莺莺才艺出众,能言敏辩,可她们却是孤儿寡母,不能助力他的事业。

莺莺本就聪敏,及至此次分别已经看透了元稹的为人,于是说到“始乱之,终弃之……”直言点破了元稹的真面目,同时也是为自己再一次争取,希望他能像司马相如一样,意识到错误,迷途知返,可是元稹不但没有,后来还把她写给自己的信公开传阅。始乱终弃一词从此成为了没节操的男人的真实写照。


“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接下来他又借张生之口说出了他抛弃莺莺的原因: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这里他把莺莺说成是害人的妖孽,实质上反倒让人看到了他的政治野心,也看清了他始乱终弃的真实原因就是她的存在阻挡了元稹的政治道路。果然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娶了新任京兆尹韦夏卿的女儿韦丛,他巧用联姻为自己辅路。而他在《会真传》中也一句话交代了两个人的结局: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


“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可笑的是,两人各自婚配后,元稹还上门要见莺莺,莺莺拒绝相见,并给他写了一首决别诗: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可元稹却认为他去见莺莺是为了补过?个别男人的脑回路特别清奇,自己移情别恋要结婚了,却对被伤害的女朋友说,:“如果以后还有机会的话,我们就在一起”,你移情别恋,前女友恨都恨死你了好嘛,怎么想的~


“始乱终弃”这一词竟是个女人控诉元稹的,来自于他的《会真记》

大和五年(831年)元稹死在武昌军节度使任所,时年53岁。民间传说他死于雷击。而他的那首《离思》也越来越能嚼出薄情的味道,元稹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应该是他抛下的每一个女人吧,更好的花一直在前面。

《完》

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件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