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新探索:2019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綜述

鄧紹根,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博導。

丁麗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70年新聞傳播史1949-2019”(19ZDA320)的階段性成果。

新起点、新探索:2019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综述

2019年是中國具有重要歷史紀念意義的一年,它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70週年,而且是改革開放40年後再出發的新起點。在這一重要的歷史節點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沿著歷史溯源、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三種研究路徑,進行了新探索,取得了新突破,獲得了新成果。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關鍵詞,通過中國人民大學中文學術資源發現平臺檢索,截止到2020年1月1日,共檢索到615條結果,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論文達到127篇。其中,《國際新聞界》有6期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專欄,《新聞與傳播研究》在第4期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專欄,《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等刊物亦發表多篇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文章,這些對學界的研究方向都具有重要的風向標意義。2019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主要表現為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回顧與未來路徑探索、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研究的持續加強與深入開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價值與實踐的雙重關注三方面,呈現出反思與超越、延續與深化、堅守與落地三個鮮明特點。

一 反思與超越: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展開新探索

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70週年的歷史節點,新聞學界關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反思性與超越性。《新聞與傳播研究》從第8期開始連續開設新中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70年專欄,《新聞大學》第10期刊發新中國70週年特稿,《出版發行研究》專題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出版傳播七十年”,《新聞與寫作》第10期專題策劃“思想的力量——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實踐中前行”,從“學思想”和“用思想”兩個角度,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學界專家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發展脈絡、創新成果、理論精髓和實踐價值的總結。總的來看,回顧梳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歷程,總結反思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問題不足,探索展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未來路徑成為研究的重心。

(一)從歷史中走來,研究視角更加多樣

知古鑑今,學史明智。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70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進行了總結、回顧與梳理。

童兵(2019)分八個部分,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說起,簡略回顧和分析了建國前二三十年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重點梳理評述了新中國成立後70年來新聞學界和新聞業界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歷程。鄧紹根、羅詩婷(2019)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新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新拓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成果三個時期,呈現了建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進程,概括了其核心價值及特徵。丁柏銓(2019a)分上下篇,分別論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發展背景和呈現特色及其主要內容。丁柏銓(2019b)還以新中國70年來新聞理論研究主題的演變為主題,在第二部分用“從非常態到常態”概括了70年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歷史變化。

張濤甫(2019a)以布迪厄“總體性社會事實”概念為切入點,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一個極具戰鬥性的和說服力的認知框架,呈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馬克思恩格斯奠基、列寧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蘇俄化、中國化到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創新性發展這一個語境化的理論譜系,指出每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都在努力構建與時代相適應的理論話語體系,理論創新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個人力量和智慧所能成就,需要執政黨長期、集體的努力。

周俊(2019)則以“政治-知識-社會”互動為分析視角,從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在彙編、教材、論文和著作四種研究形式方面,分析了新中國建立70年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知識是如何形成與發展,並與政治情境互動的。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繼續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在於多維度和雙向度的社會現實邏輯。

曲韻暢(2019)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著作的出版發行為線索,區分了1949年至1978年間《毛澤東選集》、1978年至2012年間《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胡錦濤文選》、2012年黨的十八大至今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代表的習近平著作的出版三個階段,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出版事業的發展。王燕(2019)則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出版傳播本身,認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它呈現出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中國化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到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從一元傳播到多元傳播的發展趨勢的變化特徵,這些新變化賦予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表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出版傳播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

除了70年曆史的宏觀呈現,也有學者回歸特定歷史場景,展開個案研究。梁德學(2019)以中央蘇區“新聞幹部”對列寧黨報學說的理解與執行為線索,對列寧主義對蘇區黨報理論與實踐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初步梳理和分析,從中也可以一窺延安新聞事業與中央蘇區黨報列寧主義式實踐之間的內在關聯及演變關係,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歷史研究的視角,豐富了研究的內容。於岸青(2019)以《大眾日報:“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黨報樣本》為題,利用豐富的史料和真實的案例,呈現了建國前《大眾日報》創刊、出版、傳播的鮮活歷史;雙傳學(2019)從創業、創新、創優三個方面勾連起《新華日報》81年的發展創新之路;夏琪(2019)從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史的角度,詳細考證了《新萊茵報》的出版、發行、停刊以及後期傳播,該文依據全套原版報紙展開研究,提供了珍貴的一手數據,同時加深了關於馬克思新萊茵報時期辦報活動的瞭解。

(二)從現狀中反思,發展路徑更加清晰

學術轉向往往借評價學科既往發力(朱至剛,2019),學界主要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範式和存在的問題不足兩個方面出發,反思現狀,探索路徑。

範式方面,喻發勝等(2019)從媒介技術和媒介形態演化而非政治經濟演進的邏輯出發來認識新聞學範式的革新,認為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繫”哲學原理的科學性在互聯網時代進一步凸顯,在人化世界的突出表徵為“信息互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向“互聯網範式轉型”且“重造新聞學”之“根本”,且有利於增強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對當代新聞實踐的指導作用。

葉俊(2019a)對目前關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三種研究範式——經典馬克思主義範式(經典範式)、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範式(中國化範式)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範式(“西馬”範式)進行了深入反思,從概念、內涵、歷史發展、研究路徑及存在問題一一剖析,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創新需充分發揮三種不同研究範式的優勢,以此為基礎推動建構既有中國特色又有普遍意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進而在新時代、新媒體背景下更好地指導新聞實踐。

問題方面,丁柏銓、尤紅(2019)梳理了改革開放40年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三個階段及主要變化,概括了近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特點,提出了下一步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作者認為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研究的一個突出現象是論證性研究缺乏,學術創新蓄力不足,並將其歸因於本世紀以來“返本”研究式微,實踐探索興起。

程曼麗(2019)指出當下有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研究中出現的問題:講馬恩多,講列寧少;講觀點多,講關聯少;講理論基礎多,講發展過程少。她認為對於中國而言,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不可分割,前者的影響是綱領性的、原則性的,後者的影響則是具體而微的。不能因為蘇聯的解體而疏遠列寧主義,切斷中國共產黨以及新中國發展至今的歷史脈絡。朱清河、謝昕忻(2019)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及相關書籍檢索,通過量化統計,分析了目前學界關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現狀與不足,並對如何深化和拓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提出方向性的建議。

陳信凌、王娟(2019)關注當下學術熱點,對比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西方新聞專業主義在體制、技術、功能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兩者在本質屬性和核心取向上的分歧,對西方新聞專業主義進行理論祛魅,並指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現了對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全面超越,為新聞學界和業界堅定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現實導向。也有學者從現實問題出發,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閱讀推廣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分析,從八個方面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閱讀推廣的應對策略(吳才喚,2019)。

二 延續與深化: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

工作的重要論述研究獲得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研究延續了學界一貫的研究熱點,不僅發表了大量期刊論文,也有諸多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以此為題,作了相關研究。與此同時,研究的內容也有所拓展,研究的深度不斷加強。尤其是關於人民性的再闡釋,學界不再單純停留在文本解讀上,而是表現出更加明確的問題意識和更加深入的學術思考。

(一)守正:夯實理論根基

關於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研究的延續性主要體現在理論貢獻的總結提煉和對論述的解讀闡釋上。

理論貢獻方面,雷躍捷、彭廣林(2019)從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人民至上”的主體意識、治國理政的時代要求和“四個自信”的精神氣質四個方面論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工作重要論述的時代特徵。張壘、李成(2019)指出習近平新聞輿論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基本原理的充分體現,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新發展,總結概括了新形勢下論述包含的新觀點新要求、提出的新命題新概念,指出習近平新聞輿論論述構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全球價值。鄭保衛、張喆喆(2019)闡述了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思想精髓、理論來源及其在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的實踐價值。丁柏銓(2019)闡述了研究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意義,並從十個方面考察了習近平新聞輿論觀對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觀的繼承與發展。

對論述的解讀闡釋主要包括意識形態、輿論監督、媒體融合、對外傳播及“四力”的實踐上。朱繼東(2019)總結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及其整體精髓。輿論監督方面,鄧紹根(2019)通過分析《人民日報》上“輿論監督”一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和使用的情況,呈現了“輿論監督”由新名詞逐漸成為深入人心的日常用語的發展過程;還有一篇則時間跨度更長,視野更為開闊,探討了近代以來中國“輿論監督”觀念從新名詞到關鍵詞的歷史演變過程;靖鳴、劉自艱(2019)及王仕勇、李進(2019)則對習近平關於輿論監督重要論述進行了理論探討。媒體融合方面,鄭保衛、王仕勇(2019)從意識形態建設角度,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關於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進行了分析闡述。楊萌芽(2019)論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對於推進媒介融合方面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分析了當下媒介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媒介融合趨勢下地方主流媒體的應對策略。對外傳播方面,胡潔(2019)一文是北京外國語大學課題組剖析二十國集團各成員國的主流媒體自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六年間關於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的報道的系列文章之一,即歐盟媒體關於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報道分析;李淑文、劉婷(2019)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傳播的現實困境,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傳播的實踐路徑,意在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外傳播力和實效性。

“四力”與新聞實踐密切相關,仍然是學界業界關注的重點。鄭保衛(2019a)在闡述“四力”提出的背景、意義及其內涵與要求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了著力練好“腦力”路徑及要求,以及以“腦力”為核心和統領,全面打造“四力”的問題。李雷(2019)以出版人在“四力”的不斷強化中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為角度切入,從知識的不斷積累與補足、是非到審美、思考與創新、呈現精品四個方面提出出版人提升“四力”的方法和路徑。不同於上文所述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劉保全(2019)關注的“四力”是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他認為提高“四力”關鍵在於贏得受眾心。

(二)創新:“人民性”的再開掘

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他特別強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其特別意義在於,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習近平關於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的論述,再次彰顯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一如既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態度。這也引發了學界對於“人民性”更深層次的探討。

如果說,8·19講話重提人民性時,學界的研究重心在於講清“黨性與人民性”問題的歷史淵源,澄清謬誤,理順關係上,那麼今年,學界更加註重對“人民性”的歷史和內涵進行進一步的開掘。

趙雅文(2019)從媒介形態演變的視角,分析了媒介形態演變與人民性思想的邏輯關聯,對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民報刊”思想的時代背景進行了理論溯源,並分析了人民性在不同媒介形態下的內涵呈現,認為伴隨技術進步與媒介形態的演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但其人民性意蘊始終恆定不變。龍偉、董佳琦(2019)認為“人民報紙”是理解黨報“人民性”、理解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的關鍵概念,文章從1942年延安時期《解放日報》《新華日報》改版說起,歷經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回顧了“人民報紙”的思想生成與話語演變進程,探討“人民報紙”的理論起點、話語衍變及其歷史實踐,呈現了黨性、人民性“統一論”內在的思想脈絡和歷史邏輯,對於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的演進與變遷,發揚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塗凌波、趙鵬(2019)採用概念史的視角,簡要回顧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關於“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概念的相關論述,並將其放在整體的社會、政治和歷史語境中加以考察,指出“人民”概念在革命年代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色彩,到後革命時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則同時作為“共同表面”和想象的共同體,重新凝聚社會共識,並在政治遺產基礎上重建合法性話語。

李海波(2019)則專門探討了延安時期通訊員運動這一極具特色的新聞實踐,不過不同於以往的宏觀政策梳理,作者借鑑了政治社會學領域新興的微觀技術分析的研究視角,描述和分析通訊員運動中宣傳教化、組織調控、典型示範、通訊競賽等等細膩繁巨的動員技術,他將這場工農群眾“翻心”解放的文化革命稱為“細膩革命”,體現了1942年黨報整風改版後辦報思路的轉型,是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理念付諸實踐的現實寫照。

段鵬(2019)通過梳理習近平關於新聞傳播的思路與觀點,從“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這一思想內核、“黨媒姓黨”“黨管媒體”的管理方法實踐到習近平的國際傳播觀,嘗試解答在互聯網媒體擠佔主流媒體生存空間和話語空間的今天,黨的媒體為何還要繼續保持以及如何保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為我國搶佔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地位以及未來的國際話語權高地尋找理論依據和解決方案。

除了上述研究,學界還拓展了習近平新聞輿論論述中關於互聯網時代的網絡治理、新聞傳播功能與效果的研究。柳斌杰、鄭雷(2019)從新聞輿論主體的職能演進與發展趨勢、有效制度供給、新聞傳播領域法律的現狀與趨勢三個角度,對如何進一步貫徹黨中央確立的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依法管理相結合的輿論引導機制,完善當前中國新聞管理制度和輿論引導能力進行了討論。王仕勇、鄭保衛(2019)從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政治邏輯、文化邏輯、科學邏輯五個方面論述了習近平關於網絡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邏輯理路,並從理論、實踐和國際三個層面來闡述其價值和意義。徐敬宏、侯偉鵬(2019)結合習近平全球互聯網治理觀的形成背景,詮釋了習近平全球互聯網治理觀的理論組成、主要內容及具體舉措,指明瞭其現實意義。郝雨、李娟(2019)總結了習近平對新聞傳播功能與效果的主要論述,梳理了西方經典傳播理論關於傳播功能的表述和我國學者關於新聞傳播功能與效果的研究,指出“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概念作為習近平關於傳播功能的論述中的關鍵概念,是真正的中國文化的內涵,中國式的表達,是對於世界傳播功能及效果理論的重大深化和超越。

三 堅守與落地: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取得新突破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林草局、中醫藥局、中國科協在天津聯合召開“六卓越-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這意味著全國高校將掀起一場“質量革命”,為打贏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吹響了號角。而在去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下發《關於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曾明確指出要開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新局面。

2019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取得新突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取得新成效。2019年3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組織編寫,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課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最終成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編教材,由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主編,馬勝榮教授和丁柏銓教授為副主編,以及同全國知名新聞院校和科研機構的10名專家學者密切合作,反覆討論,三易其稿,歷時五載共同參與撰寫而成(鄭保衛,2019b)。該書分十二講,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新聞觀所涉及的一系列重要問題作了言簡意賅的專題性論述,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和知識體系的有機整體。該書的出版引發了學界的熱切關注,學者們紛紛撰文,新華社為該教材出版發表通稿,全國各主要媒體進行轉載,全國各大高校也隨之開展了百餘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講座,進一步推進了該教材的普及和應用。此外,張濤甫(2019b)主編、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團隊編寫出版了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三部曲——讀本篇、問答篇、案例篇——中的第二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問百答》,重點解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關鍵概念、議題和當代發展。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訓和學術論壇也如火如荼開展起來。由教育部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高校新聞院系骨幹教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題培訓”第三期、第四期分別於今年7月和8月在廣西大學、復旦大學開班,前兩期則分別在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培訓對象從高校教師到業界編輯記者,已產生品牌效應。10月18日至21日,第三期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骨幹師資高級研修班在紅色新聞革命老區——河北涉縣,開展了為期3天的教學實踐活動。

11月1日,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倡議,國內10所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共同發起的“紅色文化傳承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聯盟”在復旦大學成立,成為國內首個將傳承紅色文化基因與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的學術組織;11月2-3日,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和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主辦2019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青年學者論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並於11月18日舉辦了“第一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與實踐高端論壇”,主題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史論研究與實踐”。全國16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及師生50餘人參加論壇。

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全面發展已成為熱潮。在這種氛圍下,如何在新聞學教育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地位,在全國高校中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落地,取得實效,成為學界討論的重點話題。

吳廷俊(2019)在中國新聞史學會2019年年會上分享了自己編寫馬工程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的過程、做法和經驗,認為編寫馬工程教材,不僅需要足夠的學術水平,更需要有相當高的馬克思主義修養——信馬、知馬、行馬。也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價值層面,對其內涵進行了思考。塗凌波(2019)認為,在互聯網傳播環境下,我們需要從教學和實踐環節入手,融合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經典文本知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知識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知識這三種知識類型,將其貫穿新聞傳播教育的各個環節,從而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張繼木(2019)認為思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價值實現問題,不應單從黨和國家這個層面出發,還應顧及個體的感受與需求。高春豔(2019)在對新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結合2018年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2.0版提出的“開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新局面”這一首要任務,探討了關於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創新路徑。

還有學者鎖定高校這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展開專門研究。陳信凌(2019)認為做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工作,在當前應該把重點放在習近平關於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講授與傳播上;李蓓(2019)指出國內新聞院系對於新聞職業倫理的教育及引導依然略顯匱乏,認為新聞教育應該平衡技術與觀念的建構,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魂,重塑傳媒職業倫理教育;還有學者通過量化研究的方法,分析查找當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如周茂君、沈君菡(2019)採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結合的方式,從課程設置及教學評價、師資力量建設、教材使用情況、實踐活動開展情況以及學生對馬新觀的態度和認知等方面對湖北省新聞傳播類院校馬新觀教育開展現狀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對策。上海師範大學董蘇椰(2019)碩士論文則通過量化分析,對上海市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受眾進行研究。

除了以上研究,還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書目重新出版,多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論文對一些經典書目進行重讀和反思,對我們深化認識,構建學科地圖與知識圖譜提供了幫助。2019年4月,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童兵教授共同編寫的《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活動年表》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曾在1982年作為內部讀物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全面、系統地梳理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報刊活動,以及他們在新聞宣傳和報刊活動實踐中所提出的一些新聞理論觀點,並以年表的簡潔形式客觀地將其呈現出來,是我國第一本、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以年表形式介紹馬克思恩格斯一生報刊活動與新聞出版觀點的書(葉俊,2019b)。在經典書目的重讀方面,單波(2019)對陳力丹教授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科全書》評價認為:以“百科全書”之名建構的不再僅僅是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而是開放的思維空間,體現了認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知識生產學視角。魏永徵(2019)高度評價該書在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創新和發展上發揮的作用。也有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及其話語體系的初步建構》等書進行了評價。

綜上所述,2019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成果豐碩,形勢喜人,體現了學界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的高度自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不斷追求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的有機統一,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堅守中創新,在繼承中發展的歷史脈絡,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照現實、指導實踐的價值追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生動寫照。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理論層面,有必要進一步釐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無產階級新聞學”等概念之間的關係,深入發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內涵,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對話,打造融通中外的概念表述,彰顯全球視野、中國特色;在現實層面,進一步強化新時期新形勢下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使理論知識不僅是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而且入腦入心,避免教育走向“空心化”,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另外,還需指出,2020年是列寧誕辰150週年,列寧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一,列寧的新聞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來源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一特殊的歷史節點,科學認識列寧主義及其當代價值,加強關於列寧的新聞思想及報刊實踐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且緊迫。我們期待2020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繼續向系統性、創新性與時代性發展,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參考文獻從略,原文刊載於《國際新聞界》2020年第1期。

本期執編 / 彤昕

訂閱信息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國際新聞界》,國內郵發代號:82-849,歡迎您訂閱!

您還可訪問《國際新聞界》官方網站 http://cjjc.ruc.edu.cn/ ,免費獲取往期pdf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