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網:“輕”的價值迴歸與效率想象力

寫這文時正好看到一篇文,是前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衛哲的一個講話。他離開阿里後做了投資,說五年來收到無數BP計劃,永遠是講“我規模多大,我今天多大,我未來多大”或是“我今天多快。”

但,沒人講自己效率有多高,或者多大以後,效率還能維持多高。

衛哲說,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提升效率。沒有效率的增長,是加速自殺。而如果一個公司沒有人均十萬美元的貢獻,就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公司。

或者可以按照這個思路,我們聊聊分類信息平臺的變遷史。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心有靈犀,分類信息平臺的三個代表:58、趕集、百姓網都在2005年成立(百姓網的時間表以創始人王建碩加入eBay負責分類廣告平臺客齊集開始,08年正式更名百姓網,成為本土創業公司),江湖夜雨十年燈,當初的競爭格局到今天已經被徹底顛覆了。

趕集和58在2015年合併,當時是轟動行業的大事。說是合併,但其實大家心裡都知道,其實就是競爭的一方一個體面退出的方式,互聯網若干起併購都是這套路。

百姓網:“輕”的價值迴歸與效率想象力

58和趕集的合併是否意味著分類信息模式是過去式了呢?未必

所以楊浩湧做了瓜子。我其實不太會定義這個新產業,O2O?其實不管瓜子、美團還是滴滴,和O2O誕生時候的定義都不一樣了,O2O誕生時的概念其實是圍繞著銷售層面的互聯網與實體渠道的打通。但今天的瓜子們,其實是圍繞互聯網工具,針對傳統行業建立的一種全新思維、組織、商業模式的服務模式。

不過和過去訣別的原因倒不一定是“過去”的模式真的落後了,而是新業務和舊業務不得不二選一。

比如58做到家,其中一項服務是上門搬家服務,用戶可以直接通過APP約到家旗下的司機並完成服務、結算和評價,但這勢必影響了原先在58同城投放廣告的搬家公司的利益,所以58集團也要在內部另外開闢一個空間,孵化到家業務。所以楊浩湧毅然奔向二手車市場。

在58與趕集大開大合式的競爭與合併的十年裡,百姓網一直初心不改,很低調。不管業界怎麼變化,風口幾乎一個不趕,專注在分類信息服務。

我們說,創業者跟隨最新的潮流是值得鼓勵的,但堅持初心也不見得錯。你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做出抉擇,但要判斷這個抉擇的價值,可能要把時間軸往後拉看得更遠。

15年,當目光都聚焦在趕集和58合併時,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百姓網也陸續迎來了幾個重要的發展的節點:1月,宣佈獲得D輪融資;7月,拆VIE;10月,申請掛牌新三板;16年3月正式登陸新三板,17年4月發佈16年財報,營收3.4億元,首次實現全年盈利。

百姓網:“輕”的價值迴歸與效率想象力

為什麼在創立十年後,在部分行業人士認為分類信息服務“落後”了的時刻,百姓網反而迎接到自己發展的高峰了呢?

我們先聊聊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區別。

大概在10年左右,移動互聯網還沒普及時,我曾採訪過一個傳統IT企業的高管,他有句話給我印象很深,他說傳統企業和IT企業的區別就是:一個隨著業務增加,要加人;一個隨著業務增加,要加服務器。

簡單的說,互聯網的規模增加是數字化的,而傳統企業的規模增加是基於物理世界的。

所以區別互聯網和傳統企業其實並不是看你和消費者接觸的界面是數字化的還是物理形態,而是看企業的核心能力與依賴於哪種增長要素。

就以紙媒做例子。紙媒在成本結構上其實非常奇怪:一個以內容為核心的產品其成本最大的開支不是內容生產,而是印刷與發行,甚至後者還是剛性成本。互聯網時代前,這部分成本可以帶來信息層面的渠道壟斷及銷售和廣告,換句話說,線下“發行”甚至與內容同等重要,但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百姓網:“輕”的價值迴歸與效率想象力

消失的報刊亭是紙媒權力被消解的重要標誌

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媒介與渠道的革命輕鬆瓦解了紙媒投入回報比公式,一條信息擴張的邊際成本相對以前幾乎是0。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媒介(例如網站)相比紙媒的盲人摸象,在數據的跟蹤和回溯方面有了革命性的一步,儘管他依舊不完美。

第一波互聯網企業其實就是這個模式:對重新界定了信息的分發媒介,推動了數字化的信息交流方式。這實現了兩個結果:

第一,企業的邊界擴張幾乎是無限的,也極為高效的;

第二,數據可以回溯,從而為企業增強了疊加新業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百姓網這類分類信息入口在根本上其實也是那個時代的新型信息媒介,他們改變了人們獲取服務的方式。人們對內容的獲取體驗及反饋可以全部基於數字完成,然後在線下獲得服務,服務的內容可以百花齊放。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追求速度、體量,以及融資,而平臺產品的特性是開放程度越高,體量增長越高,對用戶體驗的管理難度就越大。任何企業都在宣稱自己一切為了用戶,但在實際發展中,迅速擴大規模追逐資本和精耕細作仔細管理用戶體驗誰先誰後呢?

相信每個的企業都有自己的考量。而我相信楊浩湧轉型做瓜子,也是考慮到與其和58在分類信息上拼規模資本,不如專心做好一個垂直領域。

這就是為什麼十年後百姓網反而在資本市場表現良好的重要原因:

分類信息平臺模式仍有價值,而這個價值在主要競爭對手轉型的寬鬆競爭環境中,有機會被放大。

昔日對手做的其實已經是另一個生意。寫這文時,我正好和一個共享經濟的創業者聊一個話題,說滴滴、美團、瓜子是不是互聯網企業,他說是,就基於兩個理由:第一,對數據的跟蹤和控制;第二,企業邊界可以“無限”的擴張。

但我對“擴張”表示存疑。我說你會發現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增長確實是互聯網式,資本對他們的估值也是互聯網式的,但他們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傳統企業式的,通俗地說,每增加一單生意,可能就要付出“一個人”的成本,互聯網的作用在其中 是優化物理世界的效率,但對物理單位的產能不可能造成質的飛躍,而自己業務擴張的邊際成本也是按照物理世界計算而不是數字世界計算的。

(我認為如果你的擴張是基於物理世界的,那你其實更接近傳統企業)

這就造成部分企業的一個詭異現象:估值越高,融資越多,業務量越大,虧損越多。增長是互聯網範兒,造血能力連傳統企業都不如。

從我的角度看,這責任不是企業的,是資本的。在財務模型都沒有成型的時候,資本就按照互聯網方法論催熟新物種,是這種詭異現象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為什麼衛哲在做了投資人後,在今天要強調效率,因為資本首先要調整自己的方法論。

所以價值需要在具體場景中討論才有價值。當競爭對手奔向某一個垂直領域做服務,企業延伸已經變成基於相關領域的產業鏈佈局,甚至親力親為,在新物種們的重模式與互聯網估值發生矛盾時,百姓網有機會重現”入口“的價值。

這可能是我們理解到底什麼才是互聯網”輕資產運行”的案例:所謂的輕絕對不單單是線下投入低的意思。甚至我認為百姓網還應該繼續加強“線下”的投入,也就是對平臺信息的審核與管理。“輕”的真正含義是把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始終限定在互聯網的邊界內:基於數字基礎的無限擴張與數據的有效管控,最終,你的增長估值和盈利都是互聯網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