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 黃庭堅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以及聲名遠播的“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
    他和秦觀、晁補之、張耒都曾遊學於大文豪蘇東坡的門下,蘇東坡不僅在文學上指點和提攜黃庭堅,而且在書法上對黃庭堅的影響也非常大。由於黃庭堅才學淵博,後人便將他與恩師蘇東坡並稱為“蘇黃”了。

  • 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在紹聖初年,黃庭堅修成的《神宗實錄》被奸人誣陷內容失實後,被皇上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他為人閒淡隨和,並沒有上書為自己辯駁。可奸人還不依不饒地攻擊他去的是好地方,要求皇上重新安排他去貧窮一些的地方。因此,他又被貶到了戎州(今四川宜賓)。

    紹聖五年春,黃庭堅奉旨從黔州到戎州,途中正好要經過瀘州瀘州太守撫邊使王獻可和他是故交,倆人已有些日子不見了,如此良機,豈可錯過?於是,黃庭堅就應好友之邀,在瀘州小住幾日。

    王獻可非常瞭解黃庭堅,知道他除了喜歡書法和創作詩文之外,最喜歡的就是收集奇石和品茶了。於是,王獻可還把自己收藏的一塊從瀘州長江邊上偶然拾得的奇石贈給了黃庭堅。只見這塊奇石上,天然的紋路居然相映成趣,形成了山水相依、流水潺潺的形狀。黃庭堅連連稱讚、愛不釋手。欣然之下,情不自禁地口占一絕贈予王獻可:

    南極一星天九秋,自埋光影落江流。是公至樂江中物,乞與衰翁似暗投。

    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當黃庭堅端著王獻可府裡的茶盞時,只覺一陣香氣撲面而來。黃庭堅從小就愛品茶,深知這茶是極品。他揭開茶蓋,細細觀察著在熱水裡徐徐翻騰的香茗,只見它們外形扁平挺直,黃綠隱毫、勻淨,茶湯的顏色黃綠明亮,香氣濃郁持久。當他輕輕呷入口時,頓覺滋味鮮醇爽口,口舌生香。他不禁好奇地向王獻可詢問這是什麼品類。

    王獻可微微笑道,說這是出自納溪的特早茶——二月茶,系納溪大渡口清溪河附近妙金山寺的住持所贈。並且說,他已經準備好了兩罐茶,讓黃庭堅帶到戎州細品。黃庭堅早已有所耳聞,納溪梅嶺的特早茶極其難得,便想去親眼看看清溪河與妙金山的奇妙之處。

    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王獻可也想和黃庭堅一同在清溪河邊喝喝茶,便笑道:“老弟莫急,為兄自有安排。待為兄先帶你逛逛瀘州的名勝,咱們改天再去納溪品茶不遲……”客隨主便,黃庭堅只好按捺住急切的心情,只能在想象中描繪著納溪的容顏。

    王獻可向黃庭堅娓娓道來,說了關於納溪的歷史。

    瀘州境內這個叫納溪的地方,它最初得名於三國時期。昔日諸葛武侯平定雲南,納貢而出此溪,因名“納溪”。它位於四川盆地南緣的丘陵和低山區之間,有著紅砂土壤,土層深厚,是明顯的丹霞地貌特徵,能給茶樹提供需要的養分。再加上亞熱帶溼潤的季風氣候,更加適合茶樹的生長。與江蘇、安徽、浙江等全國主要產茶地相比,納溪的茶樹發芽的時間會比它們提前三四十天,每年的二月便可採摘了。因此,納溪茶也被稱為“納溪二月茶”“納溪早茶”或“納溪特早茶”。

    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其實,納溪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的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劍南下列八個州都屬產茶區:即彭州、錦州、蜀州、邛州、眉州、雅州、瀘州、漢州……”並記有“納溪梅嶺產茶”之句;宋代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中記有“瀘州有茶樹,獠人常攜瓢攀樹上採茶”等句,可以看出瀘州是古老茶區;《宋代名茶》中也有納溪梅嶺茶曾為貢茶的記載,宋代的《茶業通史》裡,也有著詳細的描述……

    第二天,黃庭堅就在王獻可的陪同下,開始了他“放浪山水”的瀘州之旅。他先後到過瀘州的使君巖、撫琴臺、木龍巖、營溝頭、寶山、護城河、龍泉井、大雲寺、方山、玉蟾山、龍溪河、陡坎子、團灣、洗足溪等旅遊風景區,為瀘州題寫了“江山平遠”“滴rǔ泉”“沉波浩淼”“玉蟾”“雲根”“溪濱浮印”等書法作品,同時,還為瀘州寫下《大像記》《醉僧圖詩》《鏡硯銘》《魏鄭公砥柱銘》《宋砥柱銘》《跋常山公書》等文章。

    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後來,在王獻可準備帶黃庭堅到納溪妙金山寺的時候,剛好有百姓打官司,王獻可幾日都走不開。這一來,直到黃庭堅離開瀘州時,二人都沒有機會到妙金山寺。

    黃庭堅帶著這個遺憾趕到戎州上任後,一直計劃著要和王獻可一同到妙金山寺。哪知,不過兩年時間,王獻可就因病去世了。這個消息對黃庭堅來說,無疑是晴空霹靂。他當即決定,立即就去納溪妙金山寺和清溪河,了卻他和王獻可二人的心願。

    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黃庭堅從戎州(宜賓)順長江而下到納溪大渡口鎮後,逆清溪河而上,沿著曬魚灘古道,終於找到了附近的妙金山寺。寺廟住持熱情地泡了一杯納溪剛產的二月早茶給黃庭堅喝。品著熟悉的味道,黃庭堅頓時又想起了王獻可,不知不覺中,他已經熱淚滿面了。

    寺廟住持知道了黃庭堅和王獻可的深厚情義,也不免一番唏噓。此時,黃庭堅的眼前浮現出王獻可樂觀仁厚的樣子來,於是向住持說出了自己的心願:一定要和王獻可在清溪河上一同品茗。

    住持及和尚們感動不已,紛紛跟著黃庭堅來到清溪河邊上的曬魚灘。只見黃庭堅拿出茶具,用清澈的河水煮好茶之後,舉杯向空中哽咽道:“老兄啊,兄弟在這裡等你一同品嚐這納溪‘二月茶’……”說罷,他一邊流淚,一邊品茶。飲到悲切時,他拿出隨從備好的筆硯當場揮毫潑墨,在石壁上寫下了氣勢磅礴的“二月茶”幾個字。

    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住持明白,這幅墨寶意義非凡,是為了紀念黃庭堅和王獻可之間那份珍貴友情的。不久,住持便找來能工巧匠,將黃庭堅的墨寶刻於石壁之上。後來,黃庭堅又

    將納溪茶寫進了《煎茶賦》一文中:


    “味江之羅山,嚴道之蒙頂, 黔陽之都濡高洙,瀘川之納溪梅嶺。夷陵之壓磚,臨邛之火井。不得已而去於三,則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甌,瀹魚眼之鼎者也。”


    每到夏季雨水多時,曬魚灘便會水流湍急,刻著“二月茶”的那塊石壁便會被傾瀉而成的水簾遮住。枯水季節時,它就會展示出全貌來。直到今天,人們在河道上駐足欣賞黃庭堅那蒼勁有力、飽含熱淚和真情的“二月茶”石刻時,都會為他和王獻可之間的友情深深感動……

    黃庭堅可以和恩師蘇軾比肩,他的“二月茶”為何在流水之下?

    後來,朝廷裡新黨執政後,黃庭堅依然不得翻身,又在與戎州毗鄰的瀘州域內待了6年之久。他沒有因為仕途失意而哀嘆命運的不公,反而放鬆心情,有時間就去合浦(萬縣)、涪州(涪陵)、黔州(彭水)等地遊覽名勝古蹟。當然,常去的還是戎州(宜賓)和瀘州。至今,這些地方都還保留著大書法家的墨跡。


    結句:

    • 黃庭堅不僅對朋友肝膽相照,對母親來說,他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子。據史料載,黃庭堅雖然位高權重,但一直親力親為地侍奉母親。每天都要親自動手為母親洗滌便桶。在母親患病期間,也長期衣不解帶地侍候在母親的病榻之前。母親去世後,黃庭堅又在墓旁的陋室中守孝,悲傷得幾近喪命……可見,一個人之所以能流芳百世,除了天資聰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顆善良的心和高貴的品格了。

    不知朋友們對黃庭堅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