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茶“興於唐,盛於宋”,伴隨著茶文化的興盛,茶詩在宋代空前繁榮。歐陽修、范仲淹、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著名的北宋文人,都留下了詠茶詩作,如歐陽修的“石上生茶如鳳爪”,范仲淹的“鬥茶香兮薄蘭芷”,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王安石的“與客東來欲試茶”。據《全宋詩》與《全宋詞》進行統計,黃庭堅的詠茶詩數量最多,在北宋文人中名列首位。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黃庭堅(字魯直)畫像

黃庭堅的詠茶詩共95首,其中茶詩84首,茶詞11首,正如清代王士禎指出:“黃集詠茶詩最多最工。”(《花草蒙拾》)黃庭堅的詠茶詩或以茶會友,或以茶傳情,或以茶論技,或以茶悟道,不僅體現著宋代文人的生活雅趣,而且表明他是一個將愛茶之情帶入詩詞創作中的“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黃庭堅筆下茶、人、詩、詞交織在一起的文學世界。

以茶會友,以茶傳情,情感雋永,意味深長

宋代飲茶之風盛行,文人們往往以茶相贈、彼此唱和,茶成為聯絡他們之間情感的紐帶。黃庭堅以茶會友,以茶傳情,詠茶詩中表達思鄉之情、離別之意、關懷之心,情感雋永,意味深長。

其一.故鄉雙井茶慰藉思鄉之情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宋洪州府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他自幼生活在江南茶鄉,“雙井因黃庭堅而重”(宋周輝《清波雜誌》),指雙井茶因黃庭堅的喜愛得以揚名。“雙井茶”就產在黃庭堅的家鄉,“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雙井茶送子瞻》)家鄉珍品雙井茶,它碾出的茶末比雪花還要皎潔。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黃庭堅故鄉的雙井茶

每當仕途漂泊之際,黃庭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便自然移到了雙井茶上。故鄉遙遠“家山鷹爪是小草,敢與好賜雲龍同”(《答黃冕仲索煎雙井並簡揚休》),他對雙井茶的推崇,正是對家鄉的懷念。在他的心中,雙井茶和龍團貢茶一樣名貴,“北苑龍團,江南鷹爪,萬里名動京關。”(《滿庭芳•茶》)它能讓黃庭堅時時品嚐到家鄉的味道,“更煎雙井蒼鷹爪,始耐落花春日長”(《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它是慰藉思鄉之情的珍品。

其二.川茶表達關懷之心

紹聖二年(1095年),黃庭堅因修《神宗實錄》之事被貶至涪州,安置於黔州(今屬四川彭水),度過了近四年的貶謫歲月,可是黃庭堅依舊與茶緊密相連。試看《踏莎行》茶詞:

畫鼓催春,蠻歌走餉。雨前一焙誰爭長。低株摘盡到高株,株株別是閩溪樣。

碾破春風,香凝午帳。銀瓶雪滾翻成浪。今宵無睡酒醒時,摩圍影在秋江上。

從紹聖二年至紹聖四年,黃庭堅在四川黔州深山茶區,親身感受初春茶芽萌發的生機,親眼目睹茶農辛苦採茶的生活:初春一早,茶農們鼓聲喧譁,口唱茶歌,“低株摘盡到高株,株株別是閩溪樣”爭著摘採那些與名貴建茶不同而自有特色的川茶。黔州特產的野生茶樹,大葉型細嫩綠茶,株型高大,採茶人從低株採到高株,不停地忙碌著,正所謂“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阮郎歸•茶》),詞作從側面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茶農的辛苦,表達關懷之心。同時也表明黃庭堅的貶謫生活仍然手不離茶,人與茶的關係十分密切。

其三.烹茶對飲傾訴離別之意

黃庭堅在《送李德素歸舒城》詩中寫道:“簟翻寒江浪,茶破蒼壁影。”此時友人李德素即將前往舒州龍眠山歸隱,黃庭堅拿出別人贈與他的珍貴的龍團茶,即“外家新賜蒼龍璧”(《謝公擇舅分賜茶》),與友人在翻湧的江面上烹茶對飲,傾訴離別之意。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當十年未見的好友蘇轍奉召進京,黃庭堅心情振奮,寫下“天津十年面,想見頎而整。何時及國門,休暇過煮茗。”(《次韻子由績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國》)朋友久別重逢,一同烹茶對飲。

友人張耒才華如日月,也與其十年未見,“十載長相望,逝川水沄沄。”如今相見,兩人在沉香火爐旁對飲品茗,“何當談絕倒,茗碗對爐薰。”(《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為韻》)茶使得他們的友誼愈加深厚。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黃庭堅的詠茶詩情感雋永,意味深長,與他在創作上運用的藝術手法有關:

(1)善於以茶擬人,注重描摹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詩境 試看這首《品令》(茶詞):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病酒,味濃香永。 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這首詞上片以茶擬人,塑造出一位會“怨恨”、會害怕“孤單”的茶人形象,生動靈活。下片則寫品茶的快活體驗。詞人奇思妙想,以茶的濃香比擬遠方的故人,歸來聚首:“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燈下茶人與茶湯對影,苦澀中有恬淡,靜謐中蘊動情。結尾句“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化用蘇東坡“胸中似記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句,恰如和一位心靈相通的摯友品茗交談。

歷來詩論家對這首詞的藝術手法讚賞有加,“魯直諸茶詞,餘謂《品令》一詞最佳,能道人所不能言,尤在結尾三四句。”(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清人黃蓼園《蓼園詞評》說道“以茶比故人,奇而確。細味過,大有清氣往來。”這表明黃庭堅的詠茶詞在藝術手法上善於以茶擬人,巧妙地將不能言語的茶味,與人情緊緊扣合,賦予茶與人心靈相通,說盡人人心中皆有卻無法表達的情意,描摹了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詩境,意味深長。

(2)在詞體作法上勇於作出新嘗試 試看《阮郎歸》(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

烹茶留客駐金鞍,月斜窗外山。別郎容易見郎難,有人思遠山。


歸去後,憶前歡,畫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殘,與郎扶玉山。

這首“效福唐獨木橋體”所做的茶詞,是黃庭堅在詞體作法上勇於嘗試的重要作品。所謂的“福唐獨木橋體”是指詩歌中全部韻腳用同一字韻。一般來說,唐人作詩的韻字不許重複,而連續用同一字韻的詩體,稱為獨木橋體。

黃庭堅將這種獨特的詩韻首次用於詞體的作法上,清人張德瀛《詞徵》(卷一)記載:“福唐體者,即獨木橋體也。創自北宋黃魯直《阮郎歸》,用‘山’字。”這首《阮郎歸》詞通篇押韻,逢雙句用“山”字,在聲韻上有利於詞作中表達戀人之間流連惆悵的情態,思念情愫愈加濃厚。

(3)巧用比喻,追求詩歌的新奇特色

黃庭堅用“鷹爪”比喻茶葉的形狀,試看“更煎雙井蒼鷹爪” ( 《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家山鷹爪是小草”(《答黃冕仲索煎雙井並簡揚休》)“北苑龍團,江南鷹爪”(《滿庭芳·茶》) ,茶芽在沸水中翻滾,如同天空中蒼鷹奮爪,超佚絕塵。

相傳黃庭堅家鄉雙井有大茶樹兩株,高四、五尺左右,常年有云霧於其上飄浮, 茶樹的葉葉片片, 長得十分嫩鮮肥美,“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雙井茶送子瞻》)黃庭堅就用“雲腴”比喻故鄉的“雙井茶”。

他用玄圭蒼璧比喻團茶,如“香雲從龍小蒼璧”(《謝送碾壑源揀芽》)、“北焙研圭璧,谷簾煮甘露”(《和答外舅孫萃老》),團茶晶瑩蒼亮,如圭如璧。圭璧原是玉器, 多用作諸侯朝聘或祭祀, 此處用來比喻團茶,十分新奇。

用魚眼、蟹眼、急雨、跳珠等鮮活形象,來比喻烹茶時的泡沫、水珠,

試看“風爐小鼎不須催, 魚眼常隨蟹眼來”(《奉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何時來煮餅,蟹眼試官茶”(《韻張仲謀過酺池寺自齋》)“急呼烹鼎供茗事 , 晴江急雨跳珠。”(《謝黃從善司業寄惠山泉》)

黃庭堅詠茶詩中有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曲幾團蒲聽煮湯,煎成車聲繞羊腸。”(《以小團龍及半挺贈無咎並詩用前韻為戲》)正如友人晁補之所言:“車聲出鼎細九盤,如此佳句誰能識”(《王直方詩話》)詩句以羊腸小道上的車聲轆轆,來比喻爐火上煮茶的聲音, 真是新奇絕俗

以茶論技,生動地記錄宋代的茶藝

茶文化發展到宋代,有“興於唐,盛於宋”的讚譽。宋代飲茶之風盛行,文人們對於茶藝有著較高的追求,飲茶從日常生活方式提升為高雅的文化生活。宋代點茶法不同於我們當代社會的清飲之法。我們在享受當下沖泡散茶帶來的便捷與愉快的同時,也抱著對歷史的尊重與嚮往,在黃庭堅的詠茶詩詞中從水、茶、技藝三個方面,感受宋代文人墨客的茶生活。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宋代飲茶之風盛行,文人墨客對於茶藝有著較高的追求

其一.飲茶重水

喝茶的人都知道“水為茶之母”,對烹茶之水的選擇“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陸羽《茶經》)可見,對烹茶之水的分類與選擇是很重要的。

黃庭堅飲茶重水,他尋訪天下名泉,“北焙研圭璧,谷簾煮甘露”(《和答外舅孫萃老》)“龍焙頭綱春早,谷簾第一泉香”(《西江月•茶》)詩詞中提及的谷簾泉,它是陸羽《茶經》中的天下第一泉。“巴人漫說蛤蟆培,試過春芽來就煎”(《鄒松滋寄苦竹泉橙麴蓮子湯三首》)詩中提及的蛤蟆泉,它是天下第四泉。“莫笑辭歸淮海去,為君重試大明泉”(《謝人惠茶》)大明泉也是歷史名泉,這些都是擇取泉水烹茶的描寫。

還有“挽蔬夜雨晴,煮茗寒泉井”(《次韻張詢齋中晚春》),“井寒茶鼎幹,竹密午陰好。”(《與胡彥明處道飲融師竹軒》)提到了使用井水來烹茶。覓得好茶就得配上好水,黃庭堅對烹茶之水的選擇確實要求很高。

其二.對團茶和散茶一樣的珍視

茶的貴重有時不只是體現在它的價格上,更重要的是茶背後賦予的深厚感情。宋代的茶大多為團茶,“摘山初制小龍團,色和香味全。”(《阮郎歸》)一小團茶不知費了茶農多少心血才能製成一餅貢茶。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茶農們製作貢茶

黃庭堅的茶詩中就有對龍團茶的描寫

,“矞雲蒼璧小盤龍,貢包新樣出元豐”(《博士王楊休碾密雲龍同事十三人飲之戲作》)“蒼龍碧,官焙香”(《戲答歐陽誠發奉議謝餘送茶歌》)團茶晶瑩蒼亮,如圭如璧,真可謂“萬里名動京關”。

除了團茶,黃庭堅非常熱愛家鄉的雙井茶,屬芽茶(即散茶)。在詠茶詩歌中有多次的描寫,“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雙井茶送子瞻》),他把生長在雲霧山腰中肥美鮮嫩的雙井茶贈送給亦師亦友的蘇東坡和別的友人一起分享。“家山鷹爪是小草,敢與好賜雲龍同”(《答黃冕仲索煎雙井並簡揚休》),不論是雙井散茶還是龍團茶,茶已經成為黃庭堅與友人交往並維繫感情的重要媒介

其三.精湛高妙的點茶技藝

宋代點茶與現代的泡茶手法不同,不是簡單地用沸水沖泡原葉,而是先將茶餅烤炙碾細,將茶末置於盞內,然後燒水煎煮,“烹時鶴避煙”(黃庭堅《阮郎歸•茶》)用仙鶴避煙的舉動襯托文人舉止高雅。接著,一邊注少許湯水,一邊用茶筅旋轉擊打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乳白色的茶花,久聚不散,貼著盞壁,這是點茶的最佳效果,被稱為“咬盞”,這樣才算品嚐到一碗茶湯。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宋人點茶程序示意圖

黃庭堅的點茶技藝,在詩詞中都有描寫,“研膏入焙香”(《阮郎歸•茶》)用火焙烤的茶餅,清香撲鼻而來,將它放入石磨中碾磨,“落磑霏霏雪不如”(《雙井茶送子瞻》)茶末細膩淨白。這裡的磑,亦作“碨”,研製茶葉的碾具,一般把茶葉放在碾具裡磨碎。“碾聲初斷夜將闌”(《阮郎歸》),“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粉身碎骨方餘味,莫厭聲喧萬壑雷。”(《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

詩中描寫黃庭堅的碾茶之樂

對於如何把握煮水的火候,黃庭堅還用“魚眼”、“蟹眼”這些鮮活生動的形象來描繪。試看“思公煮茗共湯鼎,蚯蚓竅生魚眼珠”(《省中烹茶懷子瞻用前韻》),“風爐小鼎不須催, 魚眼常隨蟹眼來”(《奉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何時來煮餅,蟹眼試官茶”(《韻張仲謀過酺池寺自齋》),“龍焙東風魚眼湯,箇中即是白雲鄉”(《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這些詩中都是描寫烹煮湯水的火候,也成為宋代點茶的術語。

宋人的點茶法特別講究茶乳,茶湯表面如果不能衝點出厚厚一層乳白色的茶花即茶乳,就說明茶藝不過關。

“茶人”黃庭堅:一生與茶相伴,茶詩千古流芳

用茶筅旋轉擊打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乳白色的茶花

黃庭堅詞中尤為集中茶乳的描寫,“銀瓶雪滾翻成浪”(《踏莎行•茶》),“雪浪淺,露花圓”,“金甌雪浪翻”(《阮郎歸•茶》),生動細緻地描繪衝點而出的茶乳,色白而細膩。雪浪即雪白的茶乳,用銀瓶、金甌等珍貴茶器來映襯茶乳的顏色分外明亮。

品茗悟道,尋求內心的寧靜和精神上的解脫

黃庭堅在《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寫道:“龍焙東風魚眼湯,箇中即是白雲鄉”,“為公喚覺荊州夢,可待南柯一夢成”。詩人深諳茶道三昧,在品茗中游離困境之外,忘卻現實,借茶入夢,在茶中找到空靈淡泊的心境。

他在《次韻春感》詩中寫道:

茶如鷹爪拳,湯作蟹眼煎。

時邀草玄客,晴明坐南軒。

笑談非世故,獨立萬物先。

這首詩是黃庭堅與友人的唱和之作。詩人與好友在品茗中悟道,參透只要心無掛礙,便得超然自在,“何時解纓濯滄浪。喚取張侯來平章,烹茶煮餅坐僧房。”(《次韻答曹子方雜言》在烹茶對飲中擺脫俗世的名韁利鎖,蕩盡官場的濁氣。

英宗治平四年黃庭堅中進士。哲宗時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以元祐黨人,屢遭貶謫,卒於宜州(今屬廣西)。《宜陽別元明用觴字韻》這首詩寫於1105年,他的生命也在這一年走到了盡頭。此時的黃庭堅早已兩鬢斑白“霜須八十期同老”,置身環境惡劣的宜州貶所,晚上睡覺時可以聽見老鼠的磨牙聲,“別夜不眠聽鼠齧,非關春茗攪枯腸”只要有一盞茗茶,困苦飢寒都可以忘掉。黃庭堅在生命的盡頭依然心繫茗茶,茶已成為他尋求內心寧靜與精神解脫的人生伴侶

詩詞人生感言:

茶詩是文人與茶的對話。黃庭堅將愛茶之情帶入了詩歌的創作中,他以茶會友,以茶傳情,詠茶詩中表達思鄉之情、離別之意、關懷之心,情感雋永,意味深長。他以茶論技,無論是飲茶重水,還是對團茶和散茶一樣的珍視以及精湛高妙的點茶技藝,都生動形象地記錄在詠茶詩中。茶雖然不能像酒那樣令人興奮,卻能給人以寧靜的喜悅。黃庭堅一生仕途坎坷,慶幸的是他在茶中找到了內心的安寧與精神上的解脫。

參考文獻:

《全宋詩》

《全宋詞》

《黃庭堅年譜新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