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些蘊含經濟學理念的古詩文,漲知識

學習經濟學並非讓你變成一個天才;但是,如果不學經濟學,那麼命運很可能會與你格格不入。美國經濟學一代宗師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曾如此闡述經濟學的重要性。生活離不開經濟學,今天一起去閱讀那些源自現實生活聞名千古的詩文,解讀其中蘊含的現代經濟學的理念。

《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

[ 唐 ] 白居易

今旦夫妻喜,他人豈得知。

自嗟生女晚,敢訝見孫遲。

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

新年逢吉日,滿月乞名時。

桂燎燻花果,蘭湯洗玉肌。

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全詩描寫別家喜添孫女滿月時的欣喜,在重男輕女的古代,女孩的稀少而顯得珍貴,也對添女丁的珍視。

從現代經濟學角度,資源的稀缺性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問題,稀缺性導致選擇和競爭,讓我們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積極努力爭取更多的資源,促進社會發展。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唐 ]杜甫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千古名句,形容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矛盾尖銳的社會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經濟學上的”馬太效應“。在國民收入中,馬太效應依然發揮著作用,它帶來的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給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與和諧進步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由此產生基尼係數。


《蠶婦》

[ 宋 ] 張俞

昨日到城廓,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如果按照勞動價值論來看,從事直接生產的勞動者,決不應當僅僅獲得他“絕對不可缺少的最小一部分產品”,換言之,勞動者實際生存狀況與勞動價值論是相悖的。現實中,勞動產品不但不歸勞動者本人所有,反而成為了外在於他的、與他相對立的存在物。而為了獲取維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勞動產品,勞動者不得不將自己作為商品出賣給資本家,從事帶有強制性的僱傭勞動。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一千多年前詩歌中黯然神傷的場景,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景象現實。


《訓儉示康》

[ 宋 ] 司馬光

"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易,由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存?"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給兒子司馬康的家書中引述他人的一句話,用來訓誡子孫。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反映了現代經濟學消費效應---棘輪效應。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


這些流傳千古的詩文,讀來令人頗為動容,為詩人們飽讀詩書,立德愛人,兼濟天下的胸懷而感動,這些佳作必將如繁星閃耀在文化的星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