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为何当时儒墨成为显学?

朱八戒CC


劣币驱逐良币。

文儒平民的儒家和武儒平民的墨家虽然身份低下,但他们好在种群数量存在压倒性优势,他们的平民种群所代表的“民”已经彻底毫无悬念的击败了贵族种群所代表的“人”。

儒家与墨家的共同祖上应该经历了两次大的变故,导致他们的种群得到了更好的繁衍,从而取得了种群的数量优势。

一次是轰轰烈烈的儒教“废奴运动”。

炎黄百姓联盟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九黎部落建立起了奴隶制社会,蚩尤九黎部落的战败者及其后裔就被专门创造的表明奴隶身份被称之为“民”(琢瞎一支眼以明确奴隶身份的意思),由于是九黎部落的“民”,故也被称之为“黎民”,而炎黄百姓联盟领导的部族,则被称之为“人”。

从黄帝一直到夏商周,其实就是盟主的身份发生变化而已。

但东夷部族的反抗一直不断,因为他们成年后都要面临成为奴隶身份的“独眼龙”仪式。

“殷商革命”、“武王伐纣”,都可以从传说或史书中留下受到东夷反叛拖累的影子,这就是比较血腥的奴隶制度。

时代在发展,奴隶社会后来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变奴隶性质的“民”为一种新“人”(自由民)从事生产或进行战争,当时的道家贵族阶层想到了“德”这种登山活动,以从“民”当中根据需要而选拔出达到一定高度的新“人”,以把名字载入荣誉板上,免除“独眼龙”刑罚,这种因为需要而产生的身体素质好的人,就被称之为“儒”。

而女子组的儒,被称之为“妇孺”,因为身体素质好,当然也就意味着生育能力强。

儒里面,文儒就反映出头脑反应快的特点,他们就成为了后来的“儒家”;武儒则在一般标准下,更多了“身体素质特别超群”的意思,他们就成为了后来的“墨家”。

另外一次是“东夷填殷商”,或者也可以说叫“齐鲁填宋卫”,是早期的有意识的“移民运动”。

选拔出“儒家”的主要地域,就是东夷九黎故地,为了以示慎重,周王朝将军事核心姜子牙分封到东夷地界的齐国,将政治核心周公旦分封到东夷地界的鲁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儒教“废奴运动”,源源不断的将“民”转化为“儒”,其中的文儒一般称之为“儒生”,是道家“太师”的门生,负有协助道家贵族管理“儒家”的职责,由于“儒”这种自由民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体,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实际上相当于行使国家的“行政权”,武儒当时一般主体被称之为“刺客”,后来有了墨家的发展理论后,被称之为“墨侠”,主要协助道家“太师”和儒家“儒生”进行镇压反对势力,实际上相当于行使国家的“警察👮权”。

这些新人产生后,就移民到殷商部族,作为控制殷商地界的中坚力量,当时的殷商后裔,被“一分为二”分封到两个诸侯国,殷商的王室被分封到宋国,殷商的百姓被分封到卫国(保卫周王朝的核心国家的意思),这样,就成为了“东夷填殷商”,或者说“齐鲁填宋卫”的现象。

经过“废奴运动”和“移民运动”,就导致“儒家”的人种得到了优化,变相形成了种群爆发式大量繁衍的结果,头脑反应敏捷的文儒,身体素质超群的武儒,生育能力出众的妇孺,族群发展势头良好,他们的人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他们这种被以前的国“人”看不起的新“儒”人按现在的说法是带来了“人口红利”,所以文儒的儒家和武儒的墨家就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显学。


河东来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所谓显学,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在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学说,而将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为显学的,实则是韩非子,韩非子在《显学》里面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孔丘,无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创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创始人。

要说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够成为韩非子心中的显学,主要和儒家与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维护的阶级有关。儒家主要强调社会礼仪制度,在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上比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较接地气了,在那里战乱的年代,墨翟明显是为社会底层手工业劳动者发声的人。

同时,我们需要明白,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如果说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也确实复杂,但是想要简单点,也非常简单,我们大抵可以将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贵族阶级手中无疑捏着“压迫”的鞭子,而“鞭子”之下,便大多都是社会底层普通百姓了。

不同阵营的人有不同需求,贵族阶级的人虽然比较少,但是权利大,所以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儒家会成为显学并不奇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虽然没什么权利,但是人多,而且时逢乱世,战争不断,底层人民发声机会更多,所以维护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利益的墨家,会成为显学也不奇怪。

1、儒家的特点与其成为韩非眼里显学的原因

在议论儒家特点以及其成为显学原因之前,有一个点大家需要明白。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因为诉求不同继而会衍生特点各异的学说。不要脱离历史背景对一些学说进行“道德评价”,这样做没有意义。许多被人们认可的主流学说,无论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样的,最后的诉求,大抵还是会回到“国泰民安”上,只是完成这个目标的起点和立场不一样,才导致不同特色的学说出现。

不同的立场,便意味着有不同的敌人。要理解不同立场下产生的文化,切忌脱离立场进行主观的道德评价。脱离特定立场去理解,这种情形下了解的文化,往往不太客观。

下面言归正传,儒家思想的特点比较明显,他们是社会礼义制度的维护者,而就孔子来说,他十分强调“正名”,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对社会尊卑秩序的维护。

但是孔子也强调君主要有君主的德,才能让臣子得以臣服。也就是说,孔子对社会尊卑秩序的维护是有前提条件的。或者说得通俗些,孔子要求,为上者要有为上者应具备的才能与德行,每个人在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职,天下才能大治。很好的想法,就是有些个理想化,也容易被利用。毕竟,“以德配位”在人的私心下,属于比较难以确保的,所以,儒家思想常常被贵族阶级选择性“利用”甚至是“改造”,以便作为限制底层社会人民的“武器”。

即便孔子维护尊卑秩序有一个类似“以德配位”的前提条件,但是,

从儒家思想的大轮廓来看,还是比较有利于贵族阶级统治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所以,儒家思想属倾向于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存在。

而儒家思想在韩非眼里成为显学的原因,大抵与儒家维护贵族阶级利益有关。毕竟战国时期,贵族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是却拥有相当大的权利、资源等,儒家思想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儒家思想教化百姓的方式并不激进,相对来说容易被百姓接受,至少比严刑峻法缓和许多,所以,儒家成为一时显学,也不是不能理解。

2、墨家的特点与其成为韩给眼里显学的原因

墨家的特点比较明显,墨翟本身就是匠人出生,所以他比较能够体会社会底层手工业劳动者的愿望。他的学说里面,其实也有许多表达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愿望,比如墨家经典的“兼爱”思想。

所谓的“兼爱”,更多是针对儒家的“爱有等差”。墨子认为,因为这种亲疏关系,人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或者这样说,按照墨子的说法,社会因为人心中的等差之爱,社会底层百姓才处于被压迫的位置。如果人人都给予对方一样程度的爱,那么又何来高贵与卑贱的区分呢?墨子的想法很典型,有比较强烈之拒绝贵族“压迫”的意味,这自然表达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底层百姓心中的愿望。所以,喊出社会底层百姓愿望的墨子被人们推崇,也属合情合理。

现在来回答墨家学说成为显学的原因,就比较容易了。一来因为墨家学说所维护的阶级毕竟在人数上比较占优势,二来,也因为战乱年代,底层百姓有更多发声的机会,这两点促成了墨家学说成为显学。

3、总结

最后,来个小小的总结,首先,儒家学说成为显学的原因比较直接,因为儒家思想维护的是贵族阶级,同时儒家思想帮助贵族阶级教化百姓的手段并不激进,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级中,相对还是比较受欢迎的,继而成为韩非眼里的显学。

其次,墨家学说成为显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墨家思想主要维护的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获得了数量上占优势的底层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战乱年代,社会动荡,底层百姓有更多发声机会,便促成了墨家学说成为韩非眼里的另一显学。



颜小二述哲文


诸子百家中,不止100家,有大概130多家,最早是韩非子说儒家与墨家是显学,何为显学呢,我认为显学指的就是这个学术是提供管理的的意见和建议,而与显学相对的就是隐学,也可以理解为玄学,就是道理和思想层面的,隐学就相当于方向。

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当时之人所推崇。在当时“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不仅有着“非儒即墨”的说法,更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将儒家和墨家并称为“世之显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孔子学说的学派。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所以说儒家被称为显学

三大哲学体系之一-墨家

“兼爱”和“非攻”确实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当时五霸横行,七雄争锋。各国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兼爱”和“非攻”其实就是当时中下层民众的现实需求。而且墨家思想在当时被称作显学,这也说明了墨家学说在当时是极度受到欢迎和认可的。

无论是“兼爱”、“非攻”,还是尚贤”“节葬”“天志”“明鬼”等等其他墨家的思想主张,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所开的良方。这也是墨家学说得以显赫一时的原因所在。

大家都听说过“墨守成规”这个成语。本来是形容墨家守城之术,但此后逐步衍生出固守旧法,一成不变之意。这个成语语义的变迁也是墨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自从墨家的祖师墨翟开宗立派后,后来的墨者在思想上并未能有更大的创新。翻来覆去,还都是墨翟祖师的那一套。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落伍了。

站在了儒家思想对立面的墨家,在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之后,地位就更加受到打击和排挤。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但是在对事物的建议和意见上,墨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墨家是从儒家分化出来,在崇尚圣贤、和平和大同方面没有实质区别,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张兼爱、互利、节约,与儒家不同 儒家认为万物尊卑不同,应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儒家接受现实。在现实中打滚。是以亲亲之爱。人皆有之

墨家反对现实。在现实中挣扎。是以非亲之爱。人皆有之


十二十页


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各方诸侯势力渐起,争权称霸,战乱频仍,民不廖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诸子百家,纷起争鸣,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评定天下的主张。然而,在百家争鸣之初,成为显学的并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和墨家。


孟子曾抱怨:“天下之言,不归杨,便归墨。”杨,即杨朱,是道家学说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曾有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为什么道墨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呢?

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战争。与人们当时心理需求相吻合,故支持者众。

②墨家不仅是学术派别,更是一种纪律严明的军事组织。首领称为“矩子”,墨者“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同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虽战,皆正义(起码他们自认为是正义)。这样就不仅能得民心,也能得各方诸侯之心(他们也认为自己打的是正义之战)。




③儒家真正称为显学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春秋战国时期,跟诸侯霸王谈“仁爱”,毕竟稍显无力;汉初,天下已定,人民渴望休养生息,掌权者希望用“仁爱”之说稳定民心,儒家才得以称为显学。


墨悠然硬笔


何为显学?

韩非子著《显学》,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显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当时最受推崇,最显耀的学说。

儒家学派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的显学?

1.儒家学派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儒家学派,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中庸为思想方法,重人伦、和道德修养。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秩序的需要,在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主张。更难能可贵的是,儒家思想在传承中求新,在维护纲常伦理的前提下,从历史找寄托,从现实找支撑,目光还遥望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和方兴未艾诸侯王之间,架起了和解和过渡的桥梁,受到两根对立阶层的拥护。

2.儒家学派人数众多。孔子在政治上不得意,但是他的“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创办私学,门人弟子众多,号称有三千弟子,更别说再传弟子了,那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而且,很多弟子都是名门之后,在政界很有影响力,以冉求、仲有最有名。

3.儒家学派人才辈出。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死后,弟子各自创立学派,“儒分为八”走向衰弱。战国中期出现一个大儒:孟子。孟子奋起,弘扬儒学,提出仁政理论体系,发展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倡导民贵君轻,强调“人性本善”。孟子因此被后儒奉为“亚圣”,振兴了儒家。接下来是荀子,提出性恶论,针对自律,强调他律,主张隆礼重法,他的学生就有韩非和李斯。

可以看出:儒家学派的思想,能够在战国成为显学,是因为它是发展的,是开放的,是动态的,有众多儒家在共同努力。

墨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的显学?

1.墨家代表着下层贫穷贫苦人民和手工业这个阶层的利益。这个阶级和阶层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广大的,数量最大,基础最牢。统治阶级需要人民的拥戴,至少在名义上是需要的。特别是它还提出了“天志明鬼”思想,墨子认为“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墨子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好感。

2.墨家的思想能够吸引大量的低层社会的穷苦百姓。他们提出“兼爱非攻”,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他们提出“尚同尚贤”,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要服从国君的管理。他们提出“节用节葬”,大禹是墨家的思想偶像,他们抨击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的生活。

3.墨家倡导并践行“兼相爱”“交相利”有很大表率作用。

"墨子的卓越之处,就是提出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提出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毛泽东称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胡适说:“墨子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著名思想史学家蔡尚思说:“中国出了一个墨子,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

儒家墨家在战国时期的风光程度:

《吕氏春秋.尊师》:“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这些评说都出自与墨子相距不远的名家之口,可信度极高。

后来的后来就这样了:

墨子自称“贱人”,所以,在统治阶层中有人说墨学为“贱人之言”,荀子也墨学为“役夫之道”。墨家后来分裂了,在后来就慢慢淡化了。到了汉代,墨学已经中绝,连司马迁都找不到墨家学派的基本情况了。

清代孙诒让在《墨学传授考》中说:“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

后来,道家思想追上儒家,在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进则以儒入世,退则以道出世,儒道互补,并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沉淀下来,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传统。


武哥说文


为什么两家能成为显学?

百家争鸣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下,统治阶级处在迷茫的时期,迷茫才会到处听取意见,求医问药。所以在那个历史特殊时期相对的学术自由,各种言论方略层出不穷,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和哲学。各诸侯国都处在危险期,面临着被吞并和被拉拢的各种危险境地,需要更好的治国方略制度来化解危机,发展壮大自己,所以想听取更多的合理化建议,为诸子百家学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在经过不断的推演、试行、总结、比较、提炼后,统治阶级觉得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更为适用,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统治更有利且稳固,说的直白点,百家争鸣时期,经过数轮的招投标(商务、技术)的筛选和实际过程中的应用,所评比出来的最理想,最符合当时国情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所以能在皇权更迭中能够被不断的推崇和保留的原因。








十四阿哥郎春涛


其一,溯其源流,寻找儒默成为显学的发端。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诸子百家的来历,我认为很有道理,儒家出于司徒之官,掌管户籍,授田,教化的。孔子就做过大司徒,执掌过相事。道家出于史官,掌管书籍,档案的,老子就是图书馆馆长。墨家出于青庙之守,职责是守卫宗庙的。墨子是宋国的大夫,估计做过这一类的官员。纵横家来自于外交使节之臣,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阴阳家来自于掌管历法的官员。

春秋前期,学校都是官府办的,老师也大多来自官员,后来,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官府要员要么归隐田园,要么国家破亡,便纷纷著述立说,开馆授徒。其中司徒之官,多有文学之士,历来是国家的核心部门。对于一个人立身行事,岀仕做官,建立功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看看现在报考公务员的热度不减,你就明白了。墨家执掌守卫宗庙,中间有很多人具有工匠的技艺,你看,现在学技术的,大有人在,保家卫国,也迎合了下层人民的需要。儒家,暗指理想,谁不想成为阳春白雪。墨家代表下里巴人,很接地气。

其二,两家都有硬核,自有思想体系,是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儒家影响到今天,泽被后人,绝非等闲之流。看看庄子对其学说内容的评价,就知道,儒家有多硬核。庄子评论,《诗》以道志,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书》以道事,明白历史,能通达事理,《礼》以道行,行为规范,能指导我们的行动,《乐》以道和,音乐能调节精神,使我们心神和畅。《易》以道阴阳,指导我们趋吉避凶,灵活应对外物的变化。《春秋》以道名分,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机关,都有自己不同的责任,人人都尽责,这个社会不就健康发展了吗?这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孔子的教学内容,即使在今天,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提出了做人应有孝,慈,勇,朴,敏,毅,勇,宽,惠,信等精神品格,提出了以仁政治国的政治理想,都是很有价值的。

墨子原来师从儒家,后来发现儒家的厚葬,繁琐的礼仪等弊端,遂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的思想体系,创建了儒家。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非攻,兼爱,节俭了。墨家有一套严明的制度,有摩肩接踵的牺牲精神,救人于危难的侠义精神。墨子行十日十夜至于郢,与鲁班对决,说服楚王,停止攻宋,就是著名的佳话。据说,墨家巨子在秦国犯了法,秦王知道他是巨子唯一的儿子,便网开一面。巨子知道后,仍隐痛大义灭亲,来维护墨家的道统。

也就是说,两家都有符合社会形势的有深度的思想内核,两家才脱颖而出,成为显学。

结束语:后来,儒家被封建帝王利用,不断夸大忠君的一面,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而饱受诟病,但我们可以批判继承,吸取优秀文化,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更柔软,更丰盈。至于墨家,追求无差等的爱过于理想化,再说,历代帝王又怎么允许一个坚强有力的民间团体的存在。所以,墨家到汉代就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后来的侠客思想就是墨家残余的产物。


江湖夜雨92


韩非说,这个世上两大显著的学派,一个儒家学派,一个墨家学派。

事实来看,在战国末年,儒家学派已经是非常衰微了,韩非那时距离秦始皇一统已经非常近,各国连年征战,打得你死我活,非常残酷,春秋时代孔子还做过官,战国中期孟子只能四处游说了,战国末年儒学大师荀子教出来的不再是儒家弟子了,教出来的是韩非和李斯这样的法家大师,相对而言儒家的那一套治国理论在战国末年压根就无人理睬,大行其道的是法家的变法图强,和墨家的守城理论。

再到之后,秦始皇一直重法家,开始了焚书坑儒,进入汉朝初期,重用道家学说,直到汉武帝儒家学说才受到重视,这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了!

那么韩非说的,有错吗?没错,我们先看看儒家为什么能成为显学。

1、正统。

孔子是接过周公的棒,礼乐制度是周公创造的,周公在孔子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孔子自己怎么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说我什么都没做(其实是有创造的),正如一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孔子就说我只是周文化的搬运工。周公在商纣灭亡之后,深刻的总结了历史,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诞生了礼乐制度。所以礼乐制度是官方认可的正统,是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各国认可,各阶层也认可。

2、儒家代表的王官贵族的利益。

儒家为谁谋?贵族阶级,孔子是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如何的,仁义礼智信只对贵族要求,对民的态度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可以让他们顺着我们意思去办,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办;对民的要求是,使民以时,让老百姓按照季节生产。有人会说,不对,孟子爱民,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爱民,爱民为了什么?施行王道,归根到底为了谁,还是贵族阶级。

中国贵族阶级的政治生态一直持续到唐朝,直到科举制度产生,平民才能参与政治。

3、儒家的制度有人性基础。

儒家的仁爱是亲亲之爱,以宗法制为基础,人人都能接受的,以伦理为点,以点带面,涉及到政治,孔子学生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什么意思,孝,孝顺,悌,尊重兄长,孝悌的人不会犯上作乱,这就是君子根本。由伦理扯到政治上去了,所以林语堂先生说,儒家伦理和政治是合一的。即便战国末年儒家在政治上行不通了,但是在伦理上依旧流行,哪怕国家治理不仅需要变法图强,还需要道德建设嘛,所以儒家依旧具有强悍的生命力。

那么墨家学派呢?墨家学派风靡整个战国时期,墨子在世时就公开叫板儒家了,在战国中期,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指的杨朱,杨朱已经没有作品也没有传记传世,只有一些只言片语藏在其他典籍当中,墨指的是墨子,此话何解,用现在的话来说,杨朱和墨子的学说言论就像流行歌曲一样,风靡全球。战国末年,韩非又说,墨家学说,已经是天王级的存在了。

墨家学派为什么会成为天王级的存在呢?

1、墨家重利害。

墨家跟儒家不同,墨子说,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孔子呢,兴天下之礼,从实际效果看,墨子重实际,而且经常批判儒家的道德是伪道德,造就了大量的伪君子。墨家遵循某些主义的时候,是会先算账的,比如说兼爱,你对大家兼爱,大家也对你兼爱,你对大家不爱呢,大家也对你不爱,诸如此类的明细账,算得是清清楚楚的。我觉得在那个年代,算利害比重礼仪的确来的实在。

2、学说迎合了当下时代。

我们知道墨家学说,有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命,等篇章,我第一次接触墨家学说时,嘴巴都张圆了,天呐,这很多都是现代概念啊,当时两千四五年前墨家就开始主张了。尚贤,选贤任能,敢想象吗,那个时代,所有的都是世袭,就连我们现代都还在找关系,墨家就提倡尚贤了;兼爱,没有歧视的爱,现在美国都还歧视黑人;非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诺贝尔和平奖是不是有墨子一份?为什么这些较为现代的价值观符合那个时代呢?墨者都是穿越的吗?

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士),是一群有本事,有能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但是这帮人,根本没有上升通道,大量的士干什么呢,无所事事,只能当寄生虫(食客),突然有人说,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这样的声音肯定大受欢迎,人才渴望流动,也有流动的能力,人才上下流动时代也需要。兼爱,什么样的人渴望兼爱,是王公大人吗,不是,也是这帮底层的士(战国时代没有老百姓的事),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关爱,恨不得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非攻,节用,节葬等等主张,都非常迎合了战国知识分子的政治需求,代表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控诉。

3、墨者身体力行的兴利除害。

兴利,对社会做贡献,墨者不玩虚的,大量的手工业从业者,而且技术十分高超,搞制造就需要科学,所以墨者不仅有大量的工程师,还有大量的科学家搞科学基础研究。《墨经》中大量记载了墨者的科学研究成果,对,点、线、圆,等下了非常精确的定义,并且能找到几何原本的五条公理,杠杆原理,小孔成像原理等都非常精确的描述。

除害,墨者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墨子》公输篇就记载了墨子反战的故事,墨家还有非常系统的守城理论,记载得非常详细,可以说明墨家确实有非常丰富的守城经验,有部电影《墨攻》非常能够反映墨者的守城术。

为社会兴利除害,这也是为政者的需求。

综上,儒家学说因为‘正统’,也因为君子对道德的需要,显于世。墨家学说因为迎合知识分子,也因为统治者的需要,显于世。


有是说事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孔子至今被尊为最伟大的教育家,在于他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广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所谓开民智,教民以礼。天下人“有教无类”,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而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他们都是吸收中华文化精华所升华的思想,本身就是被人们认可的,而他们又不干涉政治,所以被各朝推崇






tian先森1985


儒家,顾名思义,温文儒雅。儒家代表人物可以说在我这一代人中(至少上几代不敢确定)是最为让人容易记住的。因为我们历史上学习的就是主要介绍儒家创始人,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流派争相表达自己流派的观点!而儒家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或许真是来自于其几位重要代表人物所表达出的思想恰恰符合当时各国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儒家讲究仁政,宣扬为君者要有爱民之心,尊崇“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思想,这即符合百姓之需要,也能让统治者用他们的口号思想去满足百姓需求,可谓一举两得。自然,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民心也得了,统治者也能利用其思想中宣传的东西来满足其统治者的需求,这就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同样的,墨家追求“兼爱非攻”也是把普罗大众的部分需求放在他们追求的内容里面,虽说墨家思想里面没有更多的反映或者说支持统治者的言论,并且其思想里面包含的对统治者统治不过多提及的言论也并没有引起统治阶层的反对,故而墨家思想的发展也没有受到更多的阻碍。总而言之,当时的儒家和墨家都以百姓利益(封建社会时期)为中心,也推崇符合统治阶级口味的想法,故而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更小的阻碍,中庸的思想为他们各自学派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民众基础,加上学派代表人物的积极发扬,儒家墨家思想才能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学派也才能成为当时的主流学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