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發生過哪些,讓人想來細思極恐的真實歷史故事?

史學達人


蔣介石拜黃金榮為師。

一個國民黨的領袖拜上海青洪幫頭目為師,這事兒聽起來有些玄乎,但據說確有其事。只是有關拜師的時間,卻一直說法不一。


據早年在上海經商,對上海幫會內情較為熟悉的傅湘源介紹:1914年秋末的一個晚上,蔣介石在徐青甫的陪伴下,在上海聚寶茶樓的香堂室拜黃金榮為“先生”。

另據榮孟源在其《蔣家王朝》一書中稱:“蔣介石何時拜黃金榮為師,不得其祥。據他在1913年給黃金榮立碑,歌功頌德,可知不能晚於其時”


1913年夏,蔣介石在上海、寧波組織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起義失敗。不久,蔣介石在上海參加了中華革命黨。十一月間,陳其美離滬去日本,蔣介石負責上海的全面工作。當時上海一片混亂,蔣介石已是焦頭爛額束手無策。次年6月,蔣介石應陳其美之邀赴日本商討討袁對策。

此間蔣介石曾兩次往返日本,但也未能討回良策,在上海的中華革命黨已是岌岌可危,舉步維艱了。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找青紅幫頭目黃金榮助一臂之力也不失為上策。


而有些學者認為蔣介石拜黃金榮為師的時間應該是二十年代初期。

根據黃金榮的大管家程錫文回憶:“蔣介石當初原在上海物品交易所當劃線小職員,收入不多,很不得意。耳聞黃金榮的勢力,就脫虞洽卿介紹拜黃金榮為先生。”黃金榮自己也在他的那篇《自白書》中承認:“蔣介石是虞洽卿介紹我認識的。”

查證歷史資料,蔣介石在上海做金融生意是1920年底的事情。

關於蔣介石拜黃金榮為師,不僅在時間上有所差異,而在性質上也大相徑庭,前者是為了度過政治危機,後者則是有經濟上的企圖。

蔣介石能拜黃金榮為師,其中自然大有文章。


正史很有趣


1、成吉思汗墓詛咒

相傳近800年來一直保護成吉思汗墓陵不被人發現的一個詛咒,2002年聲稱找到成吉思汗墓的美國考古隊,放棄挖掘行動撤出外蒙古。

探險隊發現,墓陵由一條2英里長的牆壁保護著,牆壁中忽然湧出許多毒蛇。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之前,曾下令不許任何人知道墓陵在何處。

2.太湖忽分為二——《宜興縣誌》

這事是發生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一場大雨過後,太湖湖水忽然一分為二,湖底中間出現了一條大路,從宜興(隸屬於江蘇無錫)直接通到太湖西南岸的長興(隸屬於浙江省湖州市),有二十公里長。此時有一個人,在湖底發現了一個大田螺,準備弄回家,而這時候,兩邊的湖水眼看就要合攏,嚇得他扔下田螺就跑路了。

3.天啟大爆炸——《明宮史》

天啟大爆炸又稱王恭廠大爆炸,是天啟六年(1626 年)明朝首都北京發生的一場神秘的大爆炸事件。

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時(1626 年5月30日上午9點s),位於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廠火藥庫附近區域,發生了一場離奇的大爆炸。這次爆炸範圍半徑大約750 米,面積達到2.23平方公里,共造成約2萬餘人死傷。這次爆炸原因不明、現象奇特、災禍巨大,是“古今未有之變”。關於引發這場災難的原因,專家們眾說紛紜,除了“火藥焚爆”、“地震”和“隕石墜落說”外,還有“颶風致災”等觀點。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根據,但都無法合理解釋所有的詭異景象。比如大爆炸中奇特的“脫衣現象”:很多死者和傷者均赤身裸體,寸絲不掛。




即佛即道


“細思極恐”,是一個網絡流行詞,用來形容一件事情粗看沒什麼,但仔細思考則感到非常恐怖。

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果我們拿著歷史的“放大鏡”,就會發現,有些真實事件就好像是冥冥中註定一樣,仔細思之,後背直流冷汗。

1、不寒而慄的故事,一個非常簡短,卻真實反映了中國厚黑學、陰謀學、帝王之術之可怕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天,宋國的君王問他的相國唐鞅說:“我平日裡殺戮的人夠多的了,可是大臣們反而越發不畏懼我,這是什麼原因呢?”唐鞅想了想回答說:“這是因為大王殺戮的人,都不是好人;您只殺壞人,好人自然不畏懼您。大王如果想讓大臣們敬畏,不如不分好壞,不斷地殺戮,這樣,他們朝不慮夕,就一定會怕你。”沒有多久,宋王就把他殺了。

2、1624年(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廈門出發,渡海收復臺灣。1662年2月6日(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簽字投降。荷軍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資,乘船撤離臺灣。而鄭成功的生卒年是1624-1662。天降大任。

3、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滅了吳國,麾下兩員大將功不可沒,一個叫范蠡,另一個叫文種。滅吳後,文種被賜死,理由是:起兵前文種準備了七種方法伐吳,只用了其中三種就把吳國滅了。剩下的四種,去根越國祖先說去吧。(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 ,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讓你死,不是因為你沒本事,而是因為你太有本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默貘君


唐高祖李淵跟楊廣是親表兄弟,結果亂民(統治階級眼中的)造反的時候跟他們一起往死裡整,想想如果外人打你的時候你叫表哥幫忙,結果表哥幫著別人往死了一起打你是怎樣一種體驗。

老七的日常


歷史上最讓人毛骨聳然的歷史事實是,長平之戰後,秦國的白起下令坑殺了45萬趙卒。他將戰爭中最惡劣血腥的一面,毫無保留的展現在眾人面前。其次,是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並創紀錄的滅他十族,處死方孝孺親友門生共計873人。這些都令後人讀之倍覺悽慘恐怖。



niezhigang1968


商鞅之死

對於商鞅來說,許多人只知道他因為變法,刻薄寡恩,觸動了保守貴族的利益,最終遭到清算。

我認為商鞅之死是深陷權力漩渦的無奈。

首先,我先從商鞅變法看起。商鞅變法力度之大,貫徹之徹底絕對是歷史上罕有的。要知道歷史上變法的人有很多,例如:王安石,張居正。但是他們的變法最後都失敗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皇帝沒有秦孝公變法圖強的決心。

可以說商鞅改革的力度有多大,那麼秦孝公的決心就有多大。

商鞅是從魏國跑到秦國來實行變法的,對於一個外來戶,憑什麼可以得到秦王的信任,又憑什麼掌握這麼大的權力呢?一切都是秦王的算計,用商鞅的命來換秦國的命。

我們知道商鞅變法前期也是不順利的,商鞅變法一年時,秦國百姓都是不支持的,畢竟誰也不希望法律變得越來越嚴苛。而這時由於太子犯法了。商鞅就說,新法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上層的人帶頭犯法。要懲戒太子。於是太子的老師的兩位老師都受了刑。贏虔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太子被流放。

請注意,處罰太子的老師,贏虔是武將的代表,公孫賈文官的代表,如果得不到秦孝公的允許,商鞅怎麼敢,怎麼能處罰太子的老師。這也表明了秦孝公變法的決心。

但是僅僅只是這樣嗎。商鞅是魏國相國公輸痤的弟子,曾向魏惠王舉薦過商鞅,曾說:您不用商鞅,那就殺了他,那一定不要讓他離開魏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商鞅之才華了。那麼商鞅為什麼還要冒著這麼大的政治風險,去得罪太子及其利益集團呢。只要是個正常人,都不會想到去處罰太子,成本太高,沒誰付得起這種代價。更何況商鞅還是個很聰明的人呢。

那麼為什麼?(先看一下秦國地圖)

據我的推測,主要原因就是穩固秦國,穩定新法,穩固自己的地位。因為從他實行新法開始就落入了秦孝公的算計之中。

秦孝公當時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局勢,自此被中原霸主搶走了河西之地以後,就開始衰落,一直被魏國按在地上摩擦。所以勵志要帶領秦國強大的秦孝公就必須要改革,改革勢必要削弱國內軍事貴族的力量,勢必要觸動大多數人的利益。但是這個黑臉不能時王室來做,這會損害王室的威嚴,必須要有一個背鍋的,而商鞅剛好符合這個條件。

也就是說,商鞅的上臺就是為秦國王室背鍋的,所以從商鞅開始推行變法,他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有區別的就是命運來到早晚而已。

秦孝公真正厲害的在於給了國內的貴族一種希望。換句話說,商鞅是為秦國王室與國內貴族之間留下緩解的餘地。如果變法激起國內大規模的動盪,那商鞅就是秦孝公推出了的替罪羊。

還有一手就是讓商鞅把國內貴族得罪的死死的,這樣他就被孤立了,找不到政治盟友了,他唯一的依靠就是秦孝公。而這也是秦孝公敢於大膽的放權給商鞅去變法的原因。

之後商鞅在政治,經濟,軍事,法令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朝著秦孝公希望的來做的。在秦孝公時期國力迅速增長,國內政局也相對的穩定。經過秦國六世明君的奮鬥,為秦國積累了雄厚的家底,保證了秦國有支持長期戰爭的國力。

關於商鞅之死就分析到這裡了。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拙見,請大家不吝賜教。


這個歷史很正


烽火戲諸侯,我覺的這和隋煬帝楊廣被黑慘有異曲同工之妙,從都城點烽火等其他諸侯國看到都什麼時候了,尤其齊國,東海之濱那麼遠怎麼也得半個多月吧,紂王兩口子就一直等他們到嗎,還是扯淡的是有人提出這個意見,難道沒人反對嗎,忠於紂王的人還是有的,烽火點燃就代表戰爭的開始,難能隨便點呢,不是傻子都知道,難道紂王不知道嗎,

如果沒人忠於紂王,滿朝文武都沒人勸說,那就糟糕了,紂王被架空了,

其實還有更大的陰謀,紂王廢后,立煲似為後,前王后不幹了。回去找他爸,他爸權力大,最後引犬絨入王城,之後還有大戲,不說都跑題了


王朝興替


細思極恐的話,必須說說李鴻章的這個故事了。


外國人曾經搞了一首《李中堂樂》當做大清朝的國歌。沒錯,這裡的李中堂就是指李鴻章。


這事在國內沒什麼動靜,如果傳到國內,李鴻章恐怕百口莫辯、腦袋不保,一個漢族大臣的名字弄成清朝的國歌,這是“謀反”嗎?


這事兒說起來也尷尬。清朝雖然從1840年之後就不得不跟外國打交道,但一些基本的國際交往禮儀還是不太懂。比如清朝長期沒有國歌,這就讓參與外事活動的官員相當尷尬。中外雙方的大臣會面,在正式的場合要奏雙方的國歌以示尊重,中方沒有國歌,這可怎麼辦呢?


1896年前後,清政府派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為特使,去西歐諸國和俄羅斯訪問。尷尬又來了,李鴻章畢竟是代表大清國來的,外國要舉行歡迎儀式吧。奏完了外國的國歌,總得奏下中國國歌以示尊重。但中方確實沒有國歌,這就讓李鴻章十分尷尬。李鴻章也就隨機應變,讓隨從用唐朝詩人王建的絕句做詞,命人臨配以《茉莉花》的曲子作為國歌。這個詞虛頭巴腦,不好也不壞: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由於這是李鴻章首創的,有些好事者就稱之為《李中堂樂》。但畢竟這個所謂的“國歌”是李鴻章自己定的,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回國後這首歌曲並沒有被清政府正式使用。


更有意思的是,北洋海軍的軍歌與《李中堂樂》旋律相同!我們知道,1895年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李鴻章的心血付諸東流。當時,如果說全中國與西方接軌最前的地方,當然非北洋水師莫屬。教官是從歐美請來的,炮艦是從歐洲訂購的,就連操典也是從西方來的……北洋水師可謂是最為西化的中國人。


北洋水師最早與國際接軌,擁有自己的軍歌也就不足為奇。而李鴻章在外交場合,急中生智把北洋軍歌的旋律用在國歌上,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是這件事李鴻章也太冒險了,如果有人給李鴻章扣帽子,說他自己創建國歌,還以自己的名號來命名國歌,扣上個欺君謀反的罪名,可怕即使是封疆大吏也難辭其咎。還好這事沒掀起什麼波瀾,李鴻章也又多活了幾年。


生猛歷史


沙丘之變,秦始皇暴斃於途。

給後世留下驚世謎團的秦始皇暴斃於途的沙丘之變,是否是一場驚天大謀?

自商鞅變法以後,中國開始進入郡縣制時期。郡縣制的創立,在國家治理的發展史上是一件大事件。在國家層面上,在國家治理上,郡縣制的創立,進一步縮合宗法制,使龐大的宗法貴族僅保存下皇族,使國家治理不斷社會化、文明化。

由於宗法制極大的縮合,一方面使國家治理不斷社會化、文明化,使宗法制在國家治理上剩下最後一根殘留的尾巴——皇權;另一方面也使原有政治統治的宗法基礎相應的不斷弱化、縮減,同樣也相應的要求政治統治的基礎和方式發生改變,戰國時期選擇的是國家政治統治的進一步集權、專制。國家治理宗法制的退化,當時選擇的是與郡縣制和皇權的存留突出、更進一步集權專制的三位一體。

原有政治統治的宗法基礎不斷弱化、縮減,政治統治的基礎和方式發生改變,一些新的勢力引入填補宗法基礎退出的空檔,一些新的統治形式、統治方式適應新的社會形式應勢出現,皇權、甚至僅僅是皇帝一人孤立於帝國權力的最頂端。國家治理的高度專制集權,還衍生出宦官專權、外戚干政等等一系列特殊政治生態。圍繞皇權、皇帝,引發出無數多的無極限的驚險故事。皇權、皇帝成為大帝國的高危職業。

雄才大略的大帝國始皇帝——秦始皇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沙丘離奇暴斃於途,給後世留下了驚世謎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第五次出巡。這次出巡與前幾次振國威、巡視邊防不同,帶有很大的神秘性。起因是接連出了三件怪事。

《世紀•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了秦始皇駕崩前的三大異象:

第一個異象:熒惑守心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天象出現了熒惑守心。 中國歷史上的歷代帝王對天象都極為重視, 因為他們認為天象表達了天意。 在眾多天象中有兩種備受關注: 一是五星連珠, 二是熒惑守心。五星連珠, 即金、 木、 水、 火、 土五顆行星排成一條直線, 是最吉利的天象。 “熒惑守心” 則是最不吉利的天象。中國古代把 “火星” 稱作 “熒惑”, 把二十八宿中的 “心宿” 簡稱為 “心”。“心宿” 就是現代天文學中的 “天蠍座”, 主要由三顆星組成。 古人對這種天象的解釋是,天蠍座的三顆星中間最亮的一顆代表皇帝,旁邊兩顆, 一顆代表太子,一顆代表庶子。 當火星運行到天蠍座三顆星的附近, 並在那個地方停留一段時間時, 就出現了 “熒惑守心” 的天象。 “熒惑守心” 的出現在古人看來, 輕者意味著皇帝要失位, 重者則意味著皇帝死亡。

第二個異象:天降隕石

公元前211年夏,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顆流星墜落到東郡。東郡是在秦始皇即位初呂不韋主政時攻打下來的,當時此郡是齊、秦兩國交界地,現已是大秦帝國的一個東方大郡。隕石落地還不可怕,可怕的是隕石上刻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這7個字非同小可,代表了上天旨意,預示著秦始皇將死、大秦帝國將亡。秦始皇聽到這消息震驚不已,立即派御史到隕石落地處,逐戶排查刻字之人,結果一無所獲。憤怒的秦始皇下令:處死這塊隕石旁所有人家,並立即焚燬刻字的隕石。

我們現在人都知道,太空中有些小行星死亡之後有時候會墜落到地球上,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很多小的隕石墜落就是我們看到的流星雨,說白了那就是小行星的殘核,隕石就是流星墜地後的樣子,上面怎麼可能會有字,顯然是人為雕刻上去的。

然後是一位方士盧生,他出去到蓬萊仙島去找尋長生不老藥,回來之後,這長生不老藥沒帶回來,倒是帶回來一本所謂的“仙書”,而且這書上還寫了這麼一句話“亡秦,胡也。”

第三個異象:沉壁再現

公元前211年,有神秘人將一塊玉璧送給面聖的使者,並告訴他:“今年祖龍死”。使者帶玉璧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做了彙報。秦始皇聽後,第一反應就是“祖龍”指的是自己,因為皇帝制始於秦始皇,他稱自己為始皇帝。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秦始皇於是派人將使者捎回的玉璧送御府察驗,鑑定結果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巡遊時,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中的那塊。近10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離奇再現,還神秘人送還,這難道不蹊蹺嗎?

一年中連續發生3件怪事, 讓秦始皇心神不定。 他專門舉行了占卜, 得出的結論是出巡和遷徙百姓才能避凶趨吉。 於是, 秦始皇下令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 榆中地區, 並且給每位遷徙戶贈了一級爵位。 可能是還不放心,公元前 210 年, 秦始皇開始了第五次巡遊。 或許他把這次大巡遊當做拯救自己生命的一次非同尋常的大事件。

這就是這次出巡的緣由。

接下來就是沙丘之變。

此次出巡路線長,道路迂迴曲折。出於對流傳咒語的擔憂,始皇開始對先帝祭拜。十月從咸陽出發,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嶷山;然後浮江東下,過丹陽至錢塘,上會稽山祭祀大禹,並在會稽山上刻石記功;然後自會稽北還過吳,從江乘(今南京)渡江,北至琅邪。再北上蓉城山,再次到芝罘,轉而西歸。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巡遊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隱瞞秦始皇死訊,以鹹魚放到秦始皇車上,遮擋秦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為皇帝,就是秦二世。

再來看沙丘之變的核心人物趙高。

趙高的父親是秦王的遠親,因犯罪被施罪刑,母親淪為奴婢,趙高因此也是身份卑賤。秦始皇因他勤奮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還讓他教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學習判案。趙高聰慧過人很快便被胡亥賞識跟信任。

  有一次趙高犯了罪,秦始皇讓蒙毅(蒙恬之弟)查案,蒙毅公正不阿,按律法要處死趙高。後秦始皇卻突然赦免了他的罪行,還恢復了他的職位,從此趙高便對蒙毅心生怨恨。秦始皇死後,趙高害怕公子扶蘇登基後,蒙毅會被重用,對自己不利。

這一幕幕發生的事情,彷彿就是環環相扣,一步步把秦始皇引入到深淵似的。

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是蓄謀已久?還是順勢而為?

從出巡路線長,道路迂迴曲折,兒子又只帶了胡亥,遠離咸陽,蓄謀已久是有可能的。

再由此上推,此次出巡,緣於一年中連續發生3件怪事後秦始皇專門舉行的占卜,這次占卜應該有很大有意為之的嫌疑。

再向上推,一年中連續發生這3件怪事,更是疑竇叢生。天降隕石、盧生“仙書”、沉壁再現,肯定是人為的無疑。熒惑守心,很可能在先,出現了“熒惑守心”,便有人或者一批人一步步導演了這樣一場驚天大謀。再者,陪伴在始皇身邊的人,瞭解始皇的一切,蓄謀這樣一張天網不是難事。

天網無極限,沙丘之變,讓人想來細思極恐。



東西融合論壇


五代十國,到後唐李存勖時已經統一大半個中國,然而這個大英雄竟然被伶官們害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