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过哪些,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真实历史故事?

史学达人


蒋介石拜黄金荣为师。

一个国民党的领袖拜上海青洪帮头目为师,这事儿听起来有些玄乎,但据说确有其事。只是有关拜师的时间,却一直说法不一。


据早年在上海经商,对上海帮会内情较为熟悉的傅湘源介绍:1914年秋末的一个晚上,蒋介石在徐青甫的陪伴下,在上海聚宝茶楼的香堂室拜黄金荣为“先生”。

另据荣孟源在其《蒋家王朝》一书中称:“蒋介石何时拜黄金荣为师,不得其祥。据他在1913年给黄金荣立碑,歌功颂德,可知不能晚于其时”


1913年夏,蒋介石在上海、宁波组织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起义失败。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参加了中华革命党。十一月间,陈其美离沪去日本,蒋介石负责上海的全面工作。当时上海一片混乱,蒋介石已是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次年6月,蒋介石应陈其美之邀赴日本商讨讨袁对策。

此间蒋介石曾两次往返日本,但也未能讨回良策,在上海的中华革命党已是岌岌可危,举步维艰了。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找青红帮头目黄金荣助一臂之力也不失为上策。


而有些学者认为蒋介石拜黄金荣为师的时间应该是二十年代初期。

根据黄金荣的大管家程锡文回忆:“蒋介石当初原在上海物品交易所当划线小职员,收入不多,很不得意。耳闻黄金荣的势力,就脱虞洽卿介绍拜黄金荣为先生。”黄金荣自己也在他的那篇《自白书》中承认:“蒋介石是虞洽卿介绍我认识的。”

查证历史资料,蒋介石在上海做金融生意是1920年底的事情。

关于蒋介石拜黄金荣为师,不仅在时间上有所差异,而在性质上也大相径庭,前者是为了度过政治危机,后者则是有经济上的企图。

蒋介石能拜黄金荣为师,其中自然大有文章。


正史很有趣


1、成吉思汗墓诅咒

相传近800年来一直保护成吉思汗墓陵不被人发现的一个诅咒,2002年声称找到成吉思汗墓的美国考古队,放弃挖掘行动撤出外蒙古。

探险队发现,墓陵由一条2英里长的墙壁保护着,墙壁中忽然涌出许多毒蛇。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之前,曾下令不许任何人知道墓陵在何处。

2.太湖忽分为二——《宜兴县志》

这事是发生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一场大雨过后,太湖湖水忽然一分为二,湖底中间出现了一条大路,从宜兴(隶属于江苏无锡)直接通到太湖西南岸的长兴(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有二十公里长。此时有一个人,在湖底发现了一个大田螺,准备弄回家,而这时候,两边的湖水眼看就要合拢,吓得他扔下田螺就跑路了。

3.天启大爆炸——《明宫史》

天启大爆炸又称王恭厂大爆炸,是天启六年(1626 年)明朝首都北京发生的一场神秘的大爆炸事件。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时(1626 年5月30日上午9点s),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区域,发生了一场离奇的大爆炸。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 米,面积达到2.23平方公里,共造成约2万余人死伤。这次爆炸原因不明、现象奇特、灾祸巨大,是“古今未有之变”。关于引发这场灾难的原因,专家们众说纷纭,除了“火药焚爆”、“地震”和“陨石坠落说”外,还有“飓风致灾”等观点。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但都无法合理解释所有的诡异景象。比如大爆炸中奇特的“脱衣现象”:很多死者和伤者均赤身裸体,寸丝不挂。




即佛即道


“细思极恐”,是一个网络流行词,用来形容一件事情粗看没什么,但仔细思考则感到非常恐怖。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我们拿着历史的“放大镜”,就会发现,有些真实事件就好像是冥冥中注定一样,仔细思之,后背直流冷汗。

1、不寒而栗的故事,一个非常简短,却真实反映了中国厚黑学、阴谋学、帝王之术之可怕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天,宋国的君王问他的相国唐鞅说:“我平日里杀戮的人够多的了,可是大臣们反而越发不畏惧我,这是什么原因呢?”唐鞅想了想回答说:“这是因为大王杀戮的人,都不是好人;您只杀坏人,好人自然不畏惧您。大王如果想让大臣们敬畏,不如不分好坏,不断地杀戮,这样,他们朝不虑夕,就一定会怕你。”没有多久,宋王就把他杀了。

2、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1662年2月6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乘船撤离台湾。而郑成功的生卒年是1624-1662。天降大任。

3、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了吴国,麾下两员大将功不可没,一个叫范蠡,另一个叫文种。灭吴后,文种被赐死,理由是:起兵前文种准备了七种方法伐吴,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把吴国灭了。剩下的四种,去根越国祖先说去吧。(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 ,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让你死,不是因为你没本事,而是因为你太有本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默貘君


唐高祖李渊跟杨广是亲表兄弟,结果乱民(统治阶级眼中的)造反的时候跟他们一起往死里整,想想如果外人打你的时候你叫表哥帮忙,结果表哥帮着别人往死了一起打你是怎样一种体验。

老七的日常


历史上最让人毛骨耸然的历史事实是,长平之战后,秦国的白起下令坑杀了45万赵卒。他将战争中最恶劣血腥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其次,是明成祖朱棣杀方孝孺,并创纪录的灭他十族,处死方孝孺亲友门生共计873人。这些都令后人读之倍觉凄惨恐怖。



niezhigang1968


商鞅之死

对于商鞅来说,许多人只知道他因为变法,刻薄寡恩,触动了保守贵族的利益,最终遭到清算。

我认为商鞅之死是深陷权力漩涡的无奈。

首先,我先从商鞅变法看起。商鞅变法力度之大,贯彻之彻底绝对是历史上罕有的。要知道历史上变法的人有很多,例如:王安石,张居正。但是他们的变法最后都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皇帝没有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

可以说商鞅改革的力度有多大,那么秦孝公的决心就有多大。

商鞅是从魏国跑到秦国来实行变法的,对于一个外来户,凭什么可以得到秦王的信任,又凭什么掌握这么大的权力呢?一切都是秦王的算计,用商鞅的命来换秦国的命。

我们知道商鞅变法前期也是不顺利的,商鞅变法一年时,秦国百姓都是不支持的,毕竟谁也不希望法律变得越来越严苛。而这时由于太子犯法了。商鞅就说,新法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上层的人带头犯法。要惩戒太子。于是太子的老师的两位老师都受了刑。赢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太子被流放。

请注意,处罚太子的老师,赢虔是武将的代表,公孙贾文官的代表,如果得不到秦孝公的允许,商鞅怎么敢,怎么能处罚太子的老师。这也表明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

但是仅仅只是这样吗。商鞅是魏国相国公输痤的弟子,曾向魏惠王举荐过商鞅,曾说:您不用商鞅,那就杀了他,那一定不要让他离开魏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商鞅之才华了。那么商鞅为什么还要冒着这么大的政治风险,去得罪太子及其利益集团呢。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想到去处罚太子,成本太高,没谁付得起这种代价。更何况商鞅还是个很聪明的人呢。

那么为什么?(先看一下秦国地图)

据我的推测,主要原因就是稳固秦国,稳定新法,稳固自己的地位。因为从他实行新法开始就落入了秦孝公的算计之中。

秦孝公当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势,自此被中原霸主抢走了河西之地以后,就开始衰落,一直被魏国按在地上摩擦。所以励志要带领秦国强大的秦孝公就必须要改革,改革势必要削弱国内军事贵族的力量,势必要触动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这个黑脸不能时王室来做,这会损害王室的威严,必须要有一个背锅的,而商鞅刚好符合这个条件。

也就是说,商鞅的上台就是为秦国王室背锅的,所以从商鞅开始推行变法,他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有区别的就是命运来到早晚而已。

秦孝公真正厉害的在于给了国内的贵族一种希望。换句话说,商鞅是为秦国王室与国内贵族之间留下缓解的余地。如果变法激起国内大规模的动荡,那商鞅就是秦孝公推出了的替罪羊。

还有一手就是让商鞅把国内贵族得罪的死死的,这样他就被孤立了,找不到政治盟友了,他唯一的依靠就是秦孝公。而这也是秦孝公敢于大胆的放权给商鞅去变法的原因。

之后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法令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朝着秦孝公希望的来做的。在秦孝公时期国力迅速增长,国内政局也相对的稳定。经过秦国六世明君的奋斗,为秦国积累了雄厚的家底,保证了秦国有支持长期战争的国力。

关于商鞅之死就分析到这里了。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拙见,请大家不吝赐教。


这个历史很正


烽火戏诸侯,我觉的这和隋炀帝杨广被黑惨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都城点烽火等其他诸侯国看到都什么时候了,尤其齐国,东海之滨那么远怎么也得半个多月吧,纣王两口子就一直等他们到吗,还是扯淡的是有人提出这个意见,难道没人反对吗,忠于纣王的人还是有的,烽火点燃就代表战争的开始,难能随便点呢,不是傻子都知道,难道纣王不知道吗,

如果没人忠于纣王,满朝文武都没人劝说,那就糟糕了,纣王被架空了,

其实还有更大的阴谋,纣王废后,立煲似为后,前王后不干了。回去找他爸,他爸权力大,最后引犬绒入王城,之后还有大戏,不说都跑题了


王朝兴替


细思极恐的话,必须说说李鸿章的这个故事了。


外国人曾经搞了一首《李中堂乐》当做大清朝的国歌。没错,这里的李中堂就是指李鸿章。


这事在国内没什么动静,如果传到国内,李鸿章恐怕百口莫辩、脑袋不保,一个汉族大臣的名字弄成清朝的国歌,这是“谋反”吗?


这事儿说起来也尴尬。清朝虽然从1840年之后就不得不跟外国打交道,但一些基本的国际交往礼仪还是不太懂。比如清朝长期没有国歌,这就让参与外事活动的官员相当尴尬。中外双方的大臣会面,在正式的场合要奏双方的国歌以示尊重,中方没有国歌,这可怎么办呢?


1896年前后,清政府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为特使,去西欧诸国和俄罗斯访问。尴尬又来了,李鸿章毕竟是代表大清国来的,外国要举行欢迎仪式吧。奏完了外国的国歌,总得奏下中国国歌以示尊重。但中方确实没有国歌,这就让李鸿章十分尴尬。李鸿章也就随机应变,让随从用唐朝诗人王建的绝句做词,命人临配以《茉莉花》的曲子作为国歌。这个词虚头巴脑,不好也不坏: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由于这是李鸿章首创的,有些好事者就称之为《李中堂乐》。但毕竟这个所谓的“国歌”是李鸿章自己定的,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回国后这首歌曲并没有被清政府正式使用。


更有意思的是,北洋海军的军歌与《李中堂乐》旋律相同!我们知道,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李鸿章的心血付诸东流。当时,如果说全中国与西方接轨最前的地方,当然非北洋水师莫属。教官是从欧美请来的,炮舰是从欧洲订购的,就连操典也是从西方来的……北洋水师可谓是最为西化的中国人。


北洋水师最早与国际接轨,拥有自己的军歌也就不足为奇。而李鸿章在外交场合,急中生智把北洋军歌的旋律用在国歌上,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是这件事李鸿章也太冒险了,如果有人给李鸿章扣帽子,说他自己创建国歌,还以自己的名号来命名国歌,扣上个欺君谋反的罪名,可怕即使是封疆大吏也难辞其咎。还好这事没掀起什么波澜,李鸿章也又多活了几年。


生猛历史


沙丘之变,秦始皇暴毙于途。

给后世留下惊世谜团的秦始皇暴毙于途的沙丘之变,是否是一场惊天大谋?

自商鞅变法以后,中国开始进入郡县制时期。郡县制的创立,在国家治理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件。在国家层面上,在国家治理上,郡县制的创立,进一步缩合宗法制,使庞大的宗法贵族仅保存下皇族,使国家治理不断社会化、文明化。

由于宗法制极大的缩合,一方面使国家治理不断社会化、文明化,使宗法制在国家治理上剩下最后一根残留的尾巴——皇权;另一方面也使原有政治统治的宗法基础相应的不断弱化、缩减,同样也相应的要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方式发生改变,战国时期选择的是国家政治统治的进一步集权、专制。国家治理宗法制的退化,当时选择的是与郡县制和皇权的存留突出、更进一步集权专制的三位一体。

原有政治统治的宗法基础不断弱化、缩减,政治统治的基础和方式发生改变,一些新的势力引入填补宗法基础退出的空档,一些新的统治形式、统治方式适应新的社会形式应势出现,皇权、甚至仅仅是皇帝一人孤立于帝国权力的最顶端。国家治理的高度专制集权,还衍生出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等等一系列特殊政治生态。围绕皇权、皇帝,引发出无数多的无极限的惊险故事。皇权、皇帝成为大帝国的高危职业。

雄才大略的大帝国始皇帝——秦始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沙丘离奇暴毙于途,给后世留下了惊世谜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出巡。这次出巡与前几次振国威、巡视边防不同,带有很大的神秘性。起因是接连出了三件怪事。

《世纪•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了秦始皇驾崩前的三大异象:

第一个异象:荧惑守心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天象出现了荧惑守心。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对天象都极为重视, 因为他们认为天象表达了天意。 在众多天象中有两种备受关注: 一是五星连珠, 二是荧惑守心。五星连珠, 即金、 木、 水、 火、 土五颗行星排成一条直线, 是最吉利的天象。 “荧惑守心” 则是最不吉利的天象。中国古代把 “火星” 称作 “荧惑”, 把二十八宿中的 “心宿” 简称为 “心”。“心宿” 就是现代天文学中的 “天蝎座”, 主要由三颗星组成。 古人对这种天象的解释是,天蝎座的三颗星中间最亮的一颗代表皇帝,旁边两颗, 一颗代表太子,一颗代表庶子。 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三颗星的附近, 并在那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时, 就出现了 “荧惑守心” 的天象。 “荧惑守心” 的出现在古人看来, 轻者意味着皇帝要失位, 重者则意味着皇帝死亡。

第二个异象:天降陨石

公元前211年夏,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颗流星坠落到东郡。东郡是在秦始皇即位初吕不韦主政时攻打下来的,当时此郡是齐、秦两国交界地,现已是大秦帝国的一个东方大郡。陨石落地还不可怕,可怕的是陨石上刻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7个字非同小可,代表了上天旨意,预示着秦始皇将死、大秦帝国将亡。秦始皇听到这消息震惊不已,立即派御史到陨石落地处,逐户排查刻字之人,结果一无所获。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处死这块陨石旁所有人家,并立即焚毁刻字的陨石。

我们现在人都知道,太空中有些小行星死亡之后有时候会坠落到地球上,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很多小的陨石坠落就是我们看到的流星雨,说白了那就是小行星的残核,陨石就是流星坠地后的样子,上面怎么可能会有字,显然是人为雕刻上去的。

然后是一位方士卢生,他出去到蓬莱仙岛去找寻长生不老药,回来之后,这长生不老药没带回来,倒是带回来一本所谓的“仙书”,而且这书上还写了这么一句话“亡秦,胡也。”

第三个异象:沉壁再现

公元前211年,有神秘人将一块玉璧送给面圣的使者,并告诉他:“今年祖龙死”。使者带玉璧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做了汇报。秦始皇听后,第一反应就是“祖龙”指的是自己,因为皇帝制始于秦始皇,他称自己为始皇帝。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秦始皇于是派人将使者捎回的玉璧送御府察验,鉴定结果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巡游时,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中的那块。近10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离奇再现,还神秘人送还,这难道不蹊跷吗?

一年中连续发生3件怪事, 让秦始皇心神不定。 他专门举行了占卜, 得出的结论是出巡和迁徙百姓才能避凶趋吉。 于是, 秦始皇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 榆中地区, 并且给每位迁徙户赠了一级爵位。 可能是还不放心,公元前 210 年, 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巡游。 或许他把这次大巡游当做拯救自己生命的一次非同寻常的大事件。

这就是这次出巡的缘由。

接下来就是沙丘之变。

此次出巡路线长,道路迂回曲折。出于对流传咒语的担忧,始皇开始对先帝祭拜。十月从咸阳出发,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然后浮江东下,过丹阳至钱塘,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并在会稽山上刻石记功;然后自会稽北还过吴,从江乘(今南京)渡江,北至琅邪。再北上蓉城山,再次到芝罘,转而西归。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後,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

再来看沙丘之变的核心人物赵高。

赵高的父亲是秦王的远亲,因犯罪被施罪刑,母亲沦为奴婢,赵高因此也是身份卑贱。秦始皇因他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还让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判案。赵高聪慧过人很快便被胡亥赏识跟信任。

  有一次赵高犯了罪,秦始皇让蒙毅(蒙恬之弟)查案,蒙毅公正不阿,按律法要处死赵高。后秦始皇却突然赦免了他的罪行,还恢复了他的职位,从此赵高便对蒙毅心生怨恨。秦始皇死后,赵高害怕公子扶苏登基后,蒙毅会被重用,对自己不利。

这一幕幕发生的事情,仿佛就是环环相扣,一步步把秦始皇引入到深渊似的。

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是蓄谋已久?还是顺势而为?

从出巡路线长,道路迂回曲折,儿子又只带了胡亥,远离咸阳,蓄谋已久是有可能的。

再由此上推,此次出巡,缘于一年中连续发生3件怪事后秦始皇专门举行的占卜,这次占卜应该有很大有意为之的嫌疑。

再向上推,一年中连续发生这3件怪事,更是疑窦丛生。天降陨石、卢生“仙书”、沉壁再现,肯定是人为的无疑。荧惑守心,很可能在先,出现了“荧惑守心”,便有人或者一批人一步步导演了这样一场惊天大谋。再者,陪伴在始皇身边的人,了解始皇的一切,蓄谋这样一张天网不是难事。

天网无极限,沙丘之变,让人想来细思极恐。



东西融合论坛


五代十国,到后唐李存勖时已经统一大半个中国,然而这个大英雄竟然被伶官们害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