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的榻上策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為什麼感覺沒有隆中對出名?

此生不悔入中華


魯肅也算是三國有名謀略家,當遇到孫權時就向其謀劃佈局,一統天下的策略。見識不可說不高,在曹操下江南時,促成孫劉聯盟中,其功勞不小。總之,魯肅是一位有遠見卓識,有大局觀的人。為什麼他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出名呢?一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揚劉抑曹孫的緣故,二是魯肅在治理國家,軍事策略方面,還是稍遜諸葛亮一籌,所以魯肅的榻上策比隆中對早,而沒有隆中對有名的原因。


漢闕故人


三國的精彩,九成在於謀略。魏蜀吳三國形成過程中,都有謀士替自己的主公提出過一統天下的戰略計劃。

曹操方面是荀彧,劉備方面是諸葛亮,孫權方面是魯肅和周瑜等。他們洞觀天下局勢,各抒己見,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一、荀彧的“兩步走”



首先,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間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三國志 荀彧傳》)

其次,原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治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以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三國志 荀彧傳》)

荀彧的戰略規劃的第一步是先東破徐州呂布,再聯合孫策,共討淮南袁術。第一步實現後,南陽張繡投降曹操,荀彧又為曹操規劃了第二步:北定河北,南臨荊州劉表。

這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規劃,但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兵敗赤壁而擱淺。

二、魯肅的“榻上策”



孫權繼承孫策不久,建安五年(200年)冬,魯肅榻上建言孫權。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三國志 魯肅傳》)

魯肅的意思是說,漢室已經敗落,曹操強大,短時間內不可滅除。我們的戰略就是佔據江東,和曹操劃江而治。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 魯肅傳》)

魯肅又接著分析,東吳雖不夠強大,但曹操忙於北方,無暇顧及江東。我們就可以乘機剪滅黃祖,討伐劉表,將整個長江據為己有,天下何愁!

魯肅的“榻上策”很具體,其中心內容是消滅黃祖,打敗劉表。而東吳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夏,就成功的斬殺了黃祖。同時也是在這一年,劉表病死。

緊接著,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擊敗曹仁獲得荊州。可以說,魯肅的“榻上策”戰略規劃基本實現。

三、諸葛亮的“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劉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休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較為明顯,那就是荊州為家——西川建業——再圖天下,為劉備指明瞭方向,很有可行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取漢中,諸葛亮的隆中對基本實現。

五、周瑜的“一統論”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又為孫權提出統一天下的戰略規劃。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 周瑜傳》)

周瑜的戰略規劃是對魯肅的“榻上策”的補充和延伸。

我們再細細捋捋:他是先取巴蜀劉璋,再吞併漢中張魯,然後與關西馬超聯盟,以襄陽為翹板,對抗曹操,圖取北方。它就是魯肅的“榻上策”的後續。

那麼,為什麼說諸葛亮的“隆中對”遠比魯肅的“榻上策”有名呢。

就孫吳的兵力與所據有的地盤而言,魯肅周瑜等人戰略有可取之勢。孟子在議論取天下的時候說:“雖有智慧,不如取勢。”

三顧茅廬時期的劉備,兵只有數千,勢力遠不同於孫權、曹操。劉備那時屢次被人從存身之處趕跑,北方已經沒有可立錐之地。

雖南投劉表,但處境尷尬。劉表雖“以上賓禮待之”,但是“疑其心,陰御之”。在外人眼裡,是“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在這種寄人籬下,兵數千的情形下,諸葛亮替劉備謀劃,確實很難。這不僅需要諸葛亮明白天下大勢,廣收信息,還需要遠見卓識,更有膽識。除此之外,諸葛亮還要深諳劉備的素質和優缺點。

從隆中對的全篇來看,諸葛亮對人、對時、對地的分析是正確的。三國局勢的發展,基本符合諸葛亮的預測。

而魯肅的“榻上策”,只是具體一點,但遠不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步驟清晰,可操作性強,措施得當,內容豐富,包括了政治、軍事、外交、民族政策等多方面。

小結:荀彧的“兩步走”,魯肅的“榻上策”,周瑜的“一統論”,他們都是在他們的主公有一定勢力的前提下提出的戰略規劃,並且內容大多偏於爭伐。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諸葛亮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做出的決策。這一決策有太多的人性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所以要出名的多。


閒將西話


“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這是後人對諸葛亮隆中對的高度讚譽。

另外,“隆中對”還有許多大同小異的姊妹篇,像魯肅的榻上策以及下面這一段論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僑。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已觀劉表,慮既

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是不是也像極了隆中對?

說這話的人卻是一個糾糾武夫,他就是孫權手下的大將——甘寧。

一員武將尚能有此見解,身為重臣的魯肅、以及大名鼎鼎的諸葛亮擁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杏林帥哥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形成了軍閥割據局面,你爭我奪,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勢下,各方勢力的智謀之士,都為自己服務的一方,出謀劃策,推演各自的發展規劃思路。像荀彧為曹操的“兩步走”謀劃,魯肅為孫權“二分天下”的榻上策,周瑜的一統論和諸葛亮為劉備“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等等。要說最為著名的莫過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了。

魯肅的榻上策是在與孫權分析天下形勢時提出的,當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將接近尾聲。主要內容是漢朝已不可復興,曹操正興不可與爭,只能聯合他人徐圖,但曹操這時在北方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們可趁機滅黃祖並劉表,跨長江與曹操抗衡,然後並天下成大業。這個規劃聽起來確也很完美,但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為何諸葛亮的隆中對比魯肅的榻上策更出名呢?其一實施的難易程度不同。魯肅提出榻上策是在200年,當時孫吳佔江東已歷三世,雖內部仍有叛亂,但已基本穩定,人心安附,可以說已是兵精糧足,實行起榻上策來還是很有實力的。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在207年提出的,當時曹操已一統北方,東吳更加穩定,劉備呢?卻還是在荊州劉表帳下的寄居客,處在新野彈丸之地,兵僅有兩三千,將僅關張趙。可以說以之打天下真的前途渺茫。諸葛亮能在這種頹廢的形勢下,洞察先機,提出隆中對策,可以說諸葛亮也真的很有自信心很有預見力了。其二實施的結果不同。魯肅的榻上策雖使孫吳滅黃祖,佔荊州,但最終結果並沒達到他預測的二分天下了。相反後來天下的走勢,正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的分析而發展,這就是說,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真的實現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具可行性和真實性。其三兩者的完美程度不同。魯肅的榻上策只是著重對孫吳以後發展方向的分析,顯得籠統不具體,操作性不強。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則是一篇很完整的戰略規劃,分析涉及到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方面,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當然,榻上策和隆中對比起來還應有其他方面的差別,這裡就不再一一苦思冥想了。榻上策、隆中對,都是智略高士對後世的規劃設想,只是天下形勢的發展,最終是按隆中對的預測進行的,吸精采華,後人自然更晴睞於隆中對了。


sunjin72976689


相信大家對於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都是十分的熟悉的,畢竟對於《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的橋段都是很瞭解的,而唐國強在電視劇當中更是對“隆中對”進行了一番詮釋,也正是這樣大家對於“隆中對”十分的熟悉,那麼大家對於更早由魯肅所提出的“榻上策”卻是並不怎麼了解呢?

首先,看一下“隆中對”和“榻上策”分別都說了什麼

《隆中對》中劉備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孤不度徳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首要申明瞭他想剪除奸臣,恢復漢室正常政治生態的態度。諸葛亮在此基礎上為劉備籌劃為:佔據劉表的荊州(湖北湖南以至於嶺南兩廣地區)和劉璋的益州(四川陝南及雲貴地區),對外與孫權聯合,對內發展經濟搞建設促民生,在曹魏政權有重大失誤或天災人禍上下失和的情況下,由荊州和漢中兩個方向出兵,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而之後的發展也是實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魯肅的榻上對則等而下之。孫權與魯肅合榻對飲,孫權問道:"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孫權的意思是漢朝衰敗,四方軍閥割據,我想效法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晉文公,尊崇皇帝,霸服天下,該怎麼辦?魯肅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漢朝已經救不回來了,不要去效仿齊桓晉文了,您可以佔據荊州,憑藉長江天險保守江東,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是漢高祖創立漢朝一樣的功業啊!後來經過赤壁之戰,孫權與劉備瓜分荊州,最後也確如魯肅所說,當了皇帝。

其次,為什麼“隆中對”比“榻上策”更為人們熟知

這裡首先要說的是格局,當時的劉備是依附於劉表的,只有幾千兵馬幾十個將領,而孫權則不同,這時的孫吳歷經了孫堅、孫策兩代,尤其是在孫策的帶領下,江東已經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雖然是與當地士族存在了一些矛盾,但也是兵多將廣了。

而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正是在劉備這樣一個較為尷尬的處境之下,而魯肅的“榻上策”則是建立在不會對孫吳造成傷害的情況下謀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就這樣的對比,就像是白手起家和在有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做生意是一樣的道理了,當然兩個戰略都是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謀求發展,雖然隆中對的戰略格局比塌上對的大,但也不能斷定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比魯肅的戰略眼光高。

當然現有資源的戰略策略,在執行的難度上也是有所不同的,畢竟劉備兵少將寡又沒有地盤,而孫權則是坐擁江東,在當時的環境下,東吳的方針策略是徐徐圖之,儘可能的將自己的優勢擴大,自保的同時可以爭奪天下,所以塌上對比隆中對就少了很多招兵買馬、爭奪勢力範圍的策略,因此從執行難度上看,都認為隆中對比塌上對要難,其實難就難在劉備要從頭開始積蓄勢力,而東吳已在孫堅、孫策兩代時完成了資源的原始積累,隆中對的政策還要走積累原始資本的路。

最後就是實現層度不同;魯肅提出的《榻上策》戰略,沒有能夠實現二分局面,天下出現了三分局面。而三國曆史是按照《隆中對》趨勢走的,《隆中對》的戰略讓劉備從落魄到三分天下稱帝,基本上實現了《隆中對》戰略,只是劉備在等待《隆中對》天下有變這個條件時,北方未變,己方先變,造成《隆中對》戰略被破壞,以至於《隆中對》只停留在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在後世看來《隆中對》在當時對於劉備來說是非常正確的,成就了《隆中對》千古戰略名篇,是中國戰略篇代表作。

綜上所述,就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與魯肅的“榻上策”相對比的話,在執行難度上、格局上還是在完成度上,“隆中對”都是佔據了優勢的,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隆中對”的評價是比較高的,而再加上演義的描繪更是使得大家所熟知。


釋心001


相對於魯肅的《榻上策》,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加有魄力。在魯肅和孫權提出榻上策的時候,孫權已經是一方諸侯,繼承了孫堅、孫策的基業。與此相對應的是,當時的劉備,則寄居在劉表之下,只有一個小小的新野,隨時可能被曹操的大軍消滅。在幾乎一無所有的基礎上,20多歲的諸葛亮就敢提出三分天下的目標,這是何等的豪邁,何等的意氣風發。而最終歷史的走向,果然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預料的一樣,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當然,就魯肅的《榻上策》,其之所以比《隆中對》稍遜一籌,很可能是因為當時處在公元200年,也即依然是諸侯並立的時期,天下大勢顯然不如《隆中對》提出時更加清晰。


維C牛奶咖啡糖


第一,諸葛亮後世被捧的很高。因為當時文人的需要,後世文人想要被君王見用,隋唐之前被氏族門閥阻擋,隋唐之後更是要十年寒窗。所以他們也想要像諸葛亮那樣,君王親自來請。再有,也是後世君王的需要。他們想要這樣一位能人志士幫他安邦定國。更想要一個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能託付身後事。所以,諸葛亮的事蹟就會被放大來看。而魯肅第一個說,大漢不可扶,這在歷代的封建社會時期,可是亂臣賊子。

第二,諸葛亮的隆中對後期算是實現了。算是實現了,因為畢竟是三分天下實現了。而魯肅的先三分後劃江而治沒有實現。也就是說,諸葛亮是先三分後一統。實現了一半。而魯肅先與劉表曹操三分而後劃江而治。沒能實現。

第三,三國時期,沮授給袁紹,毛介給曹操,都提過戰略性的意見,而且後世看,都是長遠且正確的。之所以沒有隆中對那麼出名,也是因為以上兩點原因。後世文人君王不需要的榜樣,沒有完全實現。


香漫天下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以劉備的蜀漢為主開展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直認為蜀漢是正統,對劉備的各種仁義之舉都大書特書,極度褒獎。對曹操則極度詆譭,至於孫權也是配角,因此對於魯肅的榻上策也是略微帶過。在後世的宣傳上也是劉備比較出名,如“桃園三結義”、“三請諸葛亮”等。因此我們對劉備的事都比較熟悉,其他兩個人則要遜色的多。


螞蟻歷史觀


這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有關,他是為了提高諸葛亮謀略才華的形象設計的。與歷史有出入,《三國志》中魯肅的謀略不在諸葛亮之下。


閒人洞


壹零壹肆來回答。

提起諸葛亮的《隆中對》,知道的人很多,提起魯肅的榻上策知道的人很少。因何如此?我認為是受《三國演義》影響所致!

提起魯肅,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覺得魯肅是一個忠厚老實到迂腐無用的人。其實不然。歷史上的魯肅豪爽俠義,深得人心。

《三國志·魯肅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說他“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

本傳則說他“性好施與”

魯肅家大約是比較富有的,魯肅卻不趁機發國難財,而是“大散財貨”,接濟窮人,資助英雄。周瑜當居巢縣長的時候,曾經向魯肅借軍糧。當時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石,魯肅就隨便指一囷送給周瑜。這就是著名的“指囷相贈”故事。從此周瑜和魯肅成為好朋友。在周瑜的建議和推薦下,魯肅投奔孫權,和張昭、周瑜一起,成為孫權最信任的人。

魯肅也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魯肅投奔孫權後,孫權馬上就接見了他,而且和他有過一次合榻對飲的密談。這次密談,堪稱“魯肅版”的《隆中對》。

當時孫權問魯肅:“如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

,孫某既然繼承了父兄的餘功,便也想建立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先生既然看得起孫某,不知有什麼辦法可以教我?”

魯肅說:“將軍怕是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了。想當年,高皇帝也想尊奉義帝成就霸業的,但是不行,因為有項羽為害。今天的曹操,就是當年的項羽。有曹操在,將軍怎麼成得了齊桓、晉文?”

但這決不等於沒事可做。做不成齊桓、晉文,做什麼呢?做皇帝呀!於是,接下來魯肅說了兩句極其重要的話:“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所以,為將軍計,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那麼,天下會不會有“釁”呢?會有,因為“北方誠多務也”。多務就是多事,多事就破綻百出。等到北方處於多事之秋時,我們就向西進軍,滅黃祖,伐劉表,將整個長江流域都據為己有。那時,將軍就可以“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了。

這就是魯肅的榻上策,由此也可看出魯肅並非忠厚老實到迂腐無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