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隆中對》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略到底有沒問題?誰能詳細論述?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不是有沒有問題這麼簡單,可以說通篇都是紙上談兵,胡說八道,痴人說夢的胡話。

首先,按照諸葛亮自己的敘述,他向劉備兜售《隆中對》的時候是建安十二年,當時曹操剛剛遠征烏桓,打敗了袁紹的兒子,徹底摧毀了袁紹的勢力,統一了北方。江東孫權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穩固的掌握了江東,荊州的劉表在荊州的門閥士族蔡氏,蒯氏,習氏,馬氏,龐氏等各大家族的輔佐下,已經成為荊州的一方諸侯。劉璋據益州山川之險而自守,馬超,韓遂縱橫西涼,那麼諸葛亮是如何認為僅僅有兵三千多人的劉備可以取荊州而聯合孫權的呢?難道他認為擁有十萬軍隊,戶口百萬的劉表就那麼容易被劉備取代嗎?即使是他可以預見劉表不久於人世,那又如何預見有著強大的荊州士族支持的劉表的兒子會被劉備取代呢?事實上,劉備和劉琦都已經認可了劉琮繼位為荊州之主的事實,如果不是因為曹操突然大兵壓境,劉琮舉州委質,這個局面肯定會持續下去,劉備和劉琦都不可能向劉琮用兵,因為打劉琮就等於是向以蔡氏為首的荊州士族宣戰,所以說,如果沒有劉表的“及時”死亡,沒有曹操的大軍壓境這兩個因素,劉備就只能老老實實的繼續“寄寓荊州”,沒有絲毫的希望成為荊州之主。

二,諸葛亮是憑什麼認為當時僅有幾千人馬的劉備能夠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成為孫權的政治盟友的?以至於他能夠認為“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事實上,劉備在當陽之戰中僅以幾十人倖免於難,只差一點就成為曹操的俘虜了,這些難道也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嗎?“孫劉聯盟”是孫權首先提出的,並且由魯肅具體實施的,而且孫權開始計劃的聯盟對象並不是劉備,而是劉琮兄弟,他的計劃是劉家兄弟如果能夠齊心協力,共同禦敵,就跟他們結成聯盟,如果劉琮兄弟不和,就趁機入侵荊州,是魯肅臨時發現劉琮已經投降了曹魏,劉琦獨木難支,於是改為跟劉備結盟,也就是說,諸葛亮所謂的“孫劉聯盟”必須建立在劉琮兄弟不和,不能繼續領導荊州的基礎上,他才能成為聯盟的對象,這種情況肯定不可能是諸葛亮在一年之前就可以預料到的。

三,劉備能夠佔據荊州的先決條件,除了劉表必須死掉,劉琮兄弟不和,孫權同意跟劉備聯盟,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就是孫劉雙方必須要打敗曹操,才能夠實行對荊州的瓜分,如果曹操勝了,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有人說諸葛亮在一年前就把這些因素都考慮到了,而且做出了劉備在赤壁之戰後能夠奪取荊州的戰略規劃,我是打死都不信。

四,《隆中對》有奪取益州的計劃,但是益州自古就有山川之險,要想從外面打進去是及其困難的,整個益州只有通過劍閣的棧道和三峽才能進入益州,天然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屏障,劉備能夠奪取益州,是因為張松做內鬼勾結劉備,藉口張魯要進攻益州,延攬劉備進入益州的,否則,憑劉備當時的實力想硬打進益州是不可能的,後來蜀魏雙方打了近五十年,曹魏都打不進益州,如果不是鄧艾冒死一搏,蜀漢政權的滅亡時間還是一個未知數。而張松法正這些因素都是後來在劉備取得荊州以後發生的,諸葛亮不可能在隆中的時候就預料到若干年後張魯會進攻益州,也不會預料到益州有人會勾結劉備,所以說,諸葛亮在多年前就像一個神棍一樣做出這個神一樣的預測也是不可能的。

五,《隆中對》中最可笑的就是那個所謂的兩路北伐,這樣的計劃在今天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在那個年代,要想實施兩路北伐,無異於異想天開。荊州一路沒有什麼問題,進軍路線,後勤保障都可以解決,而且可以迅速的威脅到河南地區曹魏的統治中心地帶,但是秦川一路就不可能有那麼順利,諸葛亮北伐遇到的後勤淄重運輸困難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當年曹操放棄漢中也是因為後勤淄重要穿越秦嶺在漢中作戰太困難,諸葛亮從漢中出兵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任何時候從漢中出兵都面臨著後勤保障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且,以當時的通訊聯絡條件,兩路軍隊相互無法聯絡,無法配合,只能是各打各的,雙方要想聯絡一下,需要從荊州經過益州再轉道漢中送達關中,反過來也是一樣,估計雙方書信來往聯絡一次,要花兩個月時間,如果一路出了問題,另外一路根本就不可能及時知道情況,兩路大軍都是盲人騎瞎馬,各打各的,所謂的兩路大軍一出,百姓就“單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場面,不過一個醉鬼痴人說夢而已,不過是一種文人墨客的浪漫抒情的夢話罷了。


狼的影子716


諸葛亮的隆中對對於劉備來說是唯一可以執行的戰略策略。

在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後,劉備結束了,漫無目的的無頭蒼蠅狀態,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人生階段,他的奮鬥從此有了方向。

當時劉備的情況很不樂觀,劉備自從起兵以來,大部分時間都寄人籬下。在荊州,劉表讓他駐紮在新野,劉備在新野地區招賢納士,擴充自己的勢力,其實已經引起了劉表的忌憚。

而且劉表把他安排在新野,沒有安什麼好心,心也位於整個荊州的北部地區,曹操一旦南下進攻,就將首當其衝。所以說,劉表只是把劉備集團視為整個荊州的一面盾牌而已。

所以對於劉備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有一塊穩定的,可以發展的根據地,有了自己的基地之後,才能進而謀取天下。

諸葛亮開宗明義就告訴劉備,現在天下北方已經被曹操所控制,曹操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在北方的統治相當穩固,劉備無力與之爭鋒。

江東地區,孫家已經經過三代的經營,劉備想要插手,幾乎不可能。目前只有兩塊地區可以奪取,一個就是現在的荊州,還有一個就是劉璋控制的益州。控制了這兩個地方,劉備方才如龍歸大海,虎入森林。

從當時的勢力分佈來看,荊州,益州確實是劉備的最佳選擇。劉表死亡之後,荊州就出現了分崩離析的情形,這個時候正是劉備大做文章的好機會。

而益州的劉璋更是一個老混子,有這麼大塊地盤去打個漢中,始終打不下來,實力真的不怎麼的。只要劉備搶在其他人動手之前進入四川,入主成都幹掉劉璋,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事實確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軍事構想,是非常成功的。在漢中之戰後,關羽果斷的發動了襄陽之戰,這種無意間形成的南北連線,使得曹操一時間進退失據。

在漢中吃了虧損失了大量精銳的曹操部隊,關公一個水淹七軍之後,七支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曹操派遣的第二路援軍由徐晃率領的軍隊裡面老兵已經不多了,補充了大量的新兵蛋子。這說明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而且關羽的軍事行動使得曹操都產生了放棄許多逃跑的念頭,可見關羽的聲威之大。

從這次軍事行動,我們也能夠看出諸葛亮的南北聯動,對曹操軍力的打擊是巨大的。如果進行合理的規劃,劉備親自出益州,關羽與之配合出荊州,兩路大軍同時開打,那麼曹操很有可能陷入顧頭不顧腚的局面。只要一處形成突破,無論是襄陽或者長安,落入劉備集團的手中,那麼整個三國的走向就將發生極大的變化。

只可惜以劉備的實力,諸葛亮再完美,再天才的戰略構想,對於劉備來說,只有一次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然而,駐守荊州的關羽卻犯了大忌,他沒有遵從諸葛亮入川前的謀劃,和孫權搞好關係,反而他激怒孫權,最終導致了關羽的悲劇性結局。

這說明一點,劉備的人才儲備並不夠,關羽作為一個軍事將領,絕對合格,但是他不懂政治,而在荊州這麼一個敏感地區,劉備沒有安排一個能夠鎮得住關羽的文職官員在諸葛亮進入四川之後,負責對外聯絡,這就是一個極大的敗筆。當然,以劉備的人才儲備,彷彿他也沒有太過合適的人選。

再者,那就是孫權對於荊州的念念不忘。荊州是孫權東吳政權的西大門,是南京的上游地區。誰佔據了荊州對於整個東吳的國防安全將是極大的威脅,只消上游軍隊稱舟而下,整條長江防線將岌岌可危。

而關羽表達出來的,對於孫家政權的敵意,使得孫權的這種不安全感驟增,使得他最終下定決心不顧孫劉兩家聯盟,一定要將荊州從劉備手中重新奪回。這也最終導致了諸葛亮隆中對的破產。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個失敗的戰略謀劃,只是劉備的實力實在太弱,在外交上又出現了偏差,許多機會稍縱即逝,最終痛失好局。


歷史評說


引用一下毛澤東主席對《隆中對》評價:

諸葛亮之才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其輔佐劉備,從四處流走的困境,到割據一方,同曹劉三足鼎立,著實不易。而這一切,誠如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的一番規劃。可見當時候的諸葛亮,對天下大局確實看的很透。正是因為這種大局觀,才使得後來能夠幫劉備在東奔西跑的困局下,得以生存並壯大。

但我們知道的是,最後蜀漢並沒有成氣候。隆中對中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宏願最終也未能實現。毛澤東在點評這一段的時候,觀點直接指向隆中對,指出諸在這一點上,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毛澤東認為“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在毛澤東看來,隆中對最大的失誤就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因為在曹、孫、劉三足鼎立的三家中,劉備的實力是最弱的。曹操自不必說,孫權時代據守江東實力也一定比劉備要強。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分兵兩路出擊,無疑是敗招。

從另一方面來說,分兵兩路的荊、益兩州相距千里,中間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相隔,以三國時期的通訊條件,兩路兵力很難相互呼應,協同作戰。使得原本準備兩軍夾擊形成掎角之勢的想法,成為了自己主動削弱實力的敗棋。如此一行,分開兩路的軍隊,皆成為了人方刀俎下的魚肉。當年司馬懿就曾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毛澤東在看評價的時候,能夠一語切中其要害,言古人之未言,足見其卓越的軍事戰略才華。







715457390177張建軍


諸葛亮是一代賢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蜀漢終究沒有能夠一統天下。諸葛亮本人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不僅“長使英雄淚滿襟”,而且喜歡讀三國故事的人總在詢問:“《隆中對》的戰略究竟有沒有問題?蜀國的失誤在哪裡?”

對於《隆中對》這麼大的戰略問題,豹眼看不明白,更不敢妄加評論,就以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主席對這個問題的評價,做一個簡單的回答吧。

根據豹眼手上的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提供的資料,《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06頁記載,毛主席讀姚鼐《古文辭類纂》“論辯類”蘇洵《項籍》的批語:其始誤對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如果豹眼理解沒錯的話,毛主席是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二分兵力討伐曹魏的戰略是錯誤的。主席用一開始就是誤對來定論。

《諸葛亮傳》記載《隆中對》,諸葛亮對劉備說: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意思就是,取得荊州、益州之後,守住荊、益險要之處,與西邊的戎族交好,安撫住南邊的夷越,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等到天下形勢有變的時候,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

諸葛亮幻想著老百姓沒有人不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

而且預言,如果真能如此,那麼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毛主席對諸葛亮這一戰略設想,僅僅從兵分兩路是錯誤的角度,就認定其是誤對。

事實上,劉備也沒有等來兩路出兵的機會。也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隆中對》的錯誤,作為這個戰略的一個環節或者說一個步驟,還沒有開始,劉備就已經失敗了,沒有機會去完成兩路出兵的戰略規劃啦。

也就是說,《隆中對》本身就是錯誤的,不必說實現百姓簞食壺漿以迎劉備,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目的,就是連兩路出兵的能力也沒有實現。

不僅沒有等到天下有變,而且先把孫劉聯盟搞砸了,自己一方有了變化;不僅沒有兩路出兵,卻把唯一的一路出兵用在了東吳方向上。

這就是說按照毛主席的定論,即便是按照隆中對的套路出牌還是錯誤的,不能夠成功。而劉備完全沒有按照隆中對的套路出牌,豈能不敗?

但有意思的是,劉備卻一直在一路用兵,漢中之戰膠著的時候,關羽在襄樊咋不進攻呢;漢中之戰結束了,襄樊之戰卻開始了;荊州丟掉了,夷陵之戰發動了。

如此來對待一個既定的戰略,那還叫戰略嗎?那是個可有可無的戰略,可以隨心所欲的發動戰爭,那麼,《隆中對》就不能稱之為戰略,也就是隨便說說,意淫一下,開開心罷了。

在豹眼看來,《隆中對》取荊、益二州的戰略沒有錯,儘管結果不完美,畢竟劉備沒有更好的選擇。部分得到荊州也是很可以的。

但在這一戰略規劃上,沒有明確說明對於漢中張魯是個啥態度,是否把張魯看作了一旦劉備出兵,張魯就簞食壺漿以迎劉備的百姓呢?

可張魯並不稀罕劉備,而且明確說“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就比較尷尬了哈。

諸葛亮把張魯看作是在取得荊、益二州後,兩路出兵討伐的對象之一。前提是等到天下有變的時候,但這個有變是啥意思呢?沒有明確。

這也是《隆中對》太過粗線條,也算是存在的問題之一吧。


豹眼看歷史


《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略目標實際上有兩個:近期目標——三分天下,遠期目標:待天下有變,一統天下。同時還為實現這兩個目標提出了應該採取的7個措施。

戰略目標由近到遠,應採取的措施全面有效,如果劉備能夠完全按照當時隆中對的做法去做。那匡扶漢室一統天下還真不一定是完不成的事。

所以我覺得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略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後期在三分天下這個戰略目標達成之後,劉備集團再沒有嚴格按照諸葛亮的設想去做。



1.為實現兩個戰略目標,諸葛亮提出的7條措施。

一.要求賢若渴。

二.要確保擁有荊州和益州。

三.對西部和南部的少數民族要結交安撫。

四.要結交好孫權

五.要政治清明

六.要帶天下有變

七.要兩路出兵,一路由荊州北上,另一路由益州東出。



2.在實現三分天下的時候,劉備是嚴格按照諸葛亮的要求去做的。

比如他收復了馬超,龐統,劉巴,黃忠,魏延等人;

比如他借來了荊州,佔據了益州;

比如他與孫權聯姻,建立了軍事政治聯盟;

比如他通過法治有效的管理了益州。

3.劉備為漢中王后,一切都變了。

1.先是劉備最信任的法正在成都,以權謀私報私仇;

2.然後劉備大肆封賞群臣,將劉章父子30年來的積攢,揮霍一空,導致軍費都沒有了;


3.沒有了軍費,劉備的謀臣劉巴便向劉備獻計發行大錢掠奪人民財富。(原先市場上流通的是漢代的5銖銅錢,每一個約重3.4克,劉巴發明了直百5株錢,一枚等於原先的100枚,但是重量只重7.6克。)這種措施在短時間內讓劉備手中增加了大量的銅,解決了軍費的問題。有了軍費但失去了民心,所以劉備死後的三年之內,蜀國4次叛亂。

4.關羽拒絕了孫權的聯姻,並最終丟失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不但讓孫劉聯盟成為了泡影,還為後來的劉備傾全國之兵發動的夷陵之戰之戰,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5.為了給關羽報仇張飛被害。

6.在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政策上,諸葛亮有七擒孟獲的故事,但側面說明了劉備在世的時候,他對西南少數民族並不像隆中對所要求的那樣,要安撫。



4.劉備死後,諸葛亮以攻代守六出祁山。每次都因糧草不濟被迫撤兵。而糧草不濟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蜀國窮,而是劉備在夷陵之戰的時候,將蜀國的國力全部喪失殆盡。而魏國和吳國又不可能給蜀國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諸葛亮不得不主動進攻,而進攻的最終結果都是失敗。


少校柳下惠


隆中對原名為:草廬對。

隆中對戰略分析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被譽為“一對足千秋”,是我國曆史上軍事戰略分析、決策的典範,其全文如下: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其次,諸葛亮著重分析了幾個主要的敵人: 

(1)曹操在劣勢的情況下打敗袁紹,不在天時、地利,而關鍵在與曹操和曹操的團隊非常具有謀略;曹操當時正擁有上百萬的軍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沒有這些優勢,敵人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針對自己,就是對自己的威脅。諸葛亮把曹操的威脅和劉備劣勢組合成WT戰略是克服劣勢,迴避威脅,告誡劉備此時不能和曹魏爭鋒,要避其鋒芒。

  (2)孫權佔據江東已經三世了,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順,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諸葛亮把孫權的威脅和劉備劣勢組合成WT戰略是認清劣勢,迴避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對孫吳只能以它為外援,而不可以謀取的企圖。 

(3)荊州北靠漢水、沔水,南邊可以直達沿海一帶,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個戰略要地。諸葛亮首先從荊州地利的優勢,再到劉表不能守的劣勢,讓劉備利用起來就是機會了。所以諸葛亮運用SO戰略,鼓動劉備發揮自己的優勢,利用機會,儘快奪取荊州,並且作為近期戰略目標。 

(4)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個富饒的地方,高祖憑藉著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威脅著他,那裡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賢明的君主。諸葛亮運用SO戰略,鼓動劉備發揮自己的優勢,利用機會,奪取荊州之後,再奪取益州,作為根據地和首都,並且作為中期期戰略目標。

  (5)在假設的情況下奪取了荊州、益州之後,再守住險要的地方,與西邊的各少數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內部革新政治;且在一旦形勢發生變化時,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中原進軍,將軍親自統率益州大軍打出秦川,再依靠當地百姓,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諸葛亮運用SO戰略,在假設的情況下奪取了荊州、益州之後的優勢,再來進取中原來光復漢室,並且作為遠期戰略目標。 

最後諸葛亮給劉備得出戰略結論: 

(1)近期戰略目標:先取荊州為家;  (2)中期戰略目標:再取益州建立基業,然後成三國鼎足之勢; 

(3)遠期戰略目標:最後連吳抗曹以圖進取中原來光復漢室,一統天下。






青雲帝


當然沒有問題!可以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具體而切合劉備集團的發展實際。

(在徐庶的推薦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1),對於曹操,劉備集團的策略應該是自謀發展,不與爭鋒。在《隆中對》裡,諸葛亮從董卓專權以來,天下群雄並起,然而勢寡的曹操能克紹眾,慢慢發展到擁有百萬之眾的過程說起,簡簡單單的72個字,把曹操發展壯大和不能與其爭鋒的原因說得詳詳盡盡;

2),對於孫權,劉備集團的策略則是可以外聯為援而不可圖。在《隆中對》裡,諸葛亮分析了孫權的情況,闡明瞭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實際。

上述兩點是劉備集團發展面臨的外部形勢及條件,只有針對不同勢力制定和採取不同的策略,劉備集團才能夠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才能不斷拓展自己的領地和壯大自身實力。

而對於劉備集團自身的存在與發展,諸葛亮又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一是“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劉備集團的首要任務是佔領和擁有荊州,作為發展的憑障和基礎。

二是“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劉備集團要憑著“信義”取代昏弱的劉璋佔有益州,實施和完成發展戰略的第二步。

三是“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是諸葛亮為劉備集團圖生存謀發展的第三步。

完成了上述三步,劉備集團就實現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目標,打好或者說具備了問鼎天下的基礎,但真正想要一統天下,還需要一個“天下有變”的機會。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具體而切合自身發展的實際,如果真正按照諸葛亮制定的戰略一步步實施,等待“天下有變”的時機,再兵分二路征討曹魏,劉備集團一統天下還真不是不可能。

只是,劉備集團沒有足夠的耐心,還沒有等來那個迫切想要的機會,荊州就得而復失,劉備又急功近利兵敗夷陵,使劉備集團迅速衰亡,這是歷史的遺憾,也是劉備的宿命。


油茶絲語


諸葛亮的《隆中對》有問題嗎?

有!

哪有問題呢?

不止一處,聽我慢慢說。

我們首先把劉備集團比成一家公司,董事長已經年屆半百,一心想著做世界500強。一些大佬也認為他很有一套,將來必有出息。可是他帶著創業團隊,一直遊走在中小城市,被競爭對手趕來趕去,有時還得被人兼併,成為人家的子公司。

就在他迷茫的時候,超級經理人諸葛亮出現了,諸葛亮告訴他北面,東面的市場你別想了,曹記和孫記公司已經做大了,客戶都有粘著性了。

你要幹就去湖北,四川一代吧,那裡也有公司,湖北的和你是本家,公司業績很好,但是董事長歲數大了,天天搞文藝攝影啥的,離掛也不遠了。倆兒子都是官二代,很不成器,只想著獨吞遺產。四川也是你本家,可是他不是坐地戶,跟本地人尿不到一個壺裡,況且這人也沒啥能力,連北面的張魯都打不過。這倆地方富得流油,你不取也是別人的。

劉備問

“都得到以後咋辦?”

諸葛亮說

“那你就和曹健林、孫華騰三分天下了!”

劉備說

“三分誰幹呢?我要一桶。”

諸葛亮咳嗽一聲說

“這個也好辦,上市後,你坐鎮四川總部對付曹記,派個副總在湖北防著孫記,對付曹記。”

劉備說

“這就行了?”

諸葛亮說

“沒說完呢!你還得好好幹,跟雲南那邊搞好關係,別後院起火,然後你就耗著,耗到曹健林,孫華騰的公司都出毛病,你就趁火打劫,那麼天下就一桶了!”

劉備說

“牛逼啊!就這麼幹了!”

……

於是,前幾年劉備該得的地方都得了,公司蒸蒸日上。

然後,劉備按照事先安排,自己坐鎮總部,派副總關羽,帶著一波人去了湖北一帶開拓市場。這時公司的發展好於預期,又得了漢中,漢中的分部也需要自己人才,劉備於是把諸葛亮派了過去。劉記公司開始了,攤大餅快速擴張的路子。

關羽是個干將,辦事又準又狠,打的曹記公司業績全面下滑,總部都要搬遷了。這時候孫記公司也想分一杯羹,想和關羽合作。關羽很客氣,就一句話“滾一邊去!你們一家小公司……”孫記公司又說,“你們還是借殼上市呢,殼得還我……”關羽又來一句“原來你們都是我家董事長家族產業的打工仔呢?還有臉說這個?”孫記一看白扯白了,就去找死對頭曹記商量,“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不變的利益”。於是兩家合夥,幹掉了劉記在湖北的分部。

因為總部太遠,分部太弱,單挑對群摟根本沒勝算。

劉備一看“我去,分部沒了,計劃有變啊!”

“不行,按原定計劃辦!”

這時候諸葛亮也沒轍了,只能勸劉備吃啞巴虧,繼續跟他們耗著

劉備說

“耗個屁!沒聽趙本山說嘛‘曉芹他爹比我還硬實呢’,沒耗沒他我先不行了!”

死活不聽,全力出兵

關羽死了,公司的資金鍊本來就緊張,劉備還借貸啃骨頭死磕孫記,結果可想而知。

劉備賠的血本無歸回到白帝城,知道這回估計耗不住了,就把小劉董託付給了諸葛亮,然後就掛了。

諸葛亮按既定方針辦,凍死迎風戰,餓死打飽嗝,攢點錢就去幹一個“一億元的小目標”結果每次回來都分毛不剩。

最後,諸葛亮也耗不住了。孫記董事長掛了,也耗不住了。最有意思的是曹記,創始人被外來資本幹掉了,變成了司馬記。

司馬記很牛逼,關鍵是創業老總真能耗,把老曹家從爺爺到孫子都給耗死了,然後就把人家重孫子給替了。

司馬記一統天下,耗掉了曹記,劉記,孫記。可是沒想到自己也不太能耗,下任董事長有唐氏綜合徵,公司很快就丟了北方市場,剩下南方分部了,最後維持幾年也耗不下去了。

耗”這玩意實在不太靠譜,因為人生就像打電話,不是你先掛就是我先掛,誰也不知道誰先掛。


關東書場


《隆中對》不是一個爭天下的策略,而是一個做諸侯的策略。用此策略達成軍事割據的目的是可行的,但是想統一天下則是萬萬不可能的。

首先:《隆中對》將劉備的大本營選在了益州,本身就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

《隆中對》是諸葛亮參考了“秦滅六國”和“漢高祖成帝業”等歷史事件而提練出來的策略。

秦國滅六國的大本營是在關中地區,劉邦成就帝業的大本營也在關中地區,包括後世的北魏、隋、唐的大本營都在關中地區。

可是在當時,劉備根本不可能奪取關中,所以諸葛亮便把劉備的大本營選在了益州。

益州雖然具有天然的割據優勢,但是缺陷也十分明顯!連綿不絕的秦嶺阻擋了蜀軍,令其難以入寇關中。

想當年韓信從漢中出兵關中,面對的是一盤散沙的三秦,而且採用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才得以突襲拿下關中。

而蜀軍面對的是強大穩定的魏國,偏偏又採取了謹慎的攻擊模式,所以每每與對方陷入拉鋸戰,最後誰也贏不了誰?

其次:《隆中對》中說,若天下有變,便從荊州出兵北伐,是多麼大膽的錯誤呀!

在冷兵器時代,中國南方軍隊北伐失敗的概率在90%以上。且荊州是四戰之地,本來就不容易防守,卻又交給了好戰的關羽鎮守,所以當關羽與曹軍交戰時,被東吳端了老窩。

其三:《隆中對》的實施需要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而在亂世幾乎就是一個悖論。

相對曹魏和東吳而言,蜀漢的百姓在三國中是最可憐的。諸葛亮和姜維連年用兵,軍費從何而來!蜀漢的人口本來就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沒有錢,沒有人,蜀漢憑空想去統一嗎?

總之,諸葛亮為了顯擺自己的才華,搞了這麼個《隆中對》,實在是貽害千古。


羋祝融


隆中對的戰略是諸葛亮很早就已經制定好的戰略計劃,可以說是一個完美計劃。

至於這個戰略有沒有問題我們闡述一下,諸葛亮在沒有遇到劉備之前,就已經把隆中對的戰略制定好了。劉備三顧茅廬才得見諸葛亮一面,其實前幾次諸葛亮就是出去考察地形了。他要把天下形式精確的分析出來,讓來找他的人心悅誠服。

三顧茅廬

劉備終於在第三次的時候見到了傳說中的臥龍諸葛亮,在隆中與諸葛亮促膝而談,此時的諸葛亮也是在考察劉備這個人,是不是值得自己出山輔佐。經過暢談諸葛亮發現劉備是一個值得報效的主公,這才拿出了自己多年以來制定的這一套戰略部署,《隆中對》。劉備聽了以後,真是茅塞頓開。多年以來劉備東奔西走,就像一個無頭的蒼蠅,沒有目標沒有成就。今天遇到了諸葛亮,用劉備的話說,如魚得水了。諸葛亮的戰略是非常完美的,但這個戰略必須要按照部署一步一步來。在任何一個步驟都不能有紕漏,最重要的就是荊州。

荊州失陷

沒想到往往最關鍵的地方就最容易出事,關羽的剛愎自用不但讓他丟了荊州,也丟掉了自己的性命。諸葛亮之所以把荊州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僅是佔領荊州多了一塊地盤,還因為荊州的這支部隊可以牽制曹魏,阻擋孫吳。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不容有失。關羽在前期是非常重視諸葛亮的謀略的,可到了後期他就忘了自己的使命所在了。不但不聯合孫吳,還主動出兵攻擊曹魏。這樣的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雖然孫吳是偷襲荊州,畢竟錯誤也是在關羽。是關羽的輕敵和高傲,使荊州丟失的。諸葛亮的戰略在荊州丟失以後就已經失去了意義。但是諸葛亮還是盡心竭力的為了劉備的事業而奮鬥著。

諸葛北伐

關羽的失敗致使蜀漢集團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戰略失去了意義。此時的諸葛亮已經沒有退路,只有全力輔佐劉禪,舉起了北伐曹魏的大旗。隆中對在這時候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是諸葛亮也沒有放棄恢復漢室的事業。雖然他知道自己北伐不可能成功,但是為了劉備的遺囑,為了蜀漢政權的發展。他還是要按照隆中對的大戰略進行北伐,這時蜀漢已經沒有了荊州方面的支援。得不到荊州的支援,自己的後勤還捉襟見肘,北伐多次都是無功而返。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死在五丈原軍中。

總結隆中對

諸葛亮的一生對於蜀漢政權鞠躬盡瘁,對劉備的知遇之恩從不敢忘。隆中對是他還未出山是就已經制定好的戰略,這是一個完美的計劃,對於劉備這樣一個胸懷大志但沒有戰略目標和戰略基地的人來說,不亞於劉邦遇張良。使劉備在這以後勢力迅速躥升,憑藉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迅速拿下了荊州西川之地,奠定了自己的帝王之路,讓劉備的事業達到了巔峰。這些成就全都來自諸葛亮,來自這個在南陽種地的一介書生。諸葛亮的智慧被後人稱頌,讚揚,他是智慧的化身,是我們敬仰的智慧之神。

《隆中對》就是他一生之中的神來之筆,沒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