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失去了11員大將,最主要失去了什麼?

火狼觀影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生於181年,卒於234年。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為完成先帝劉備遺言,光復漢室,20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用7年時間先後5次北伐曹魏,但都以失敗告終。

5次北伐,可謂損兵折將,那麼諸葛亮最主要失去的是什麼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失去了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最佳時機。劉備一直自稱為漢室正統,一生以光復漢室為己任。夷陵之敗後,劉備在病中仍念念不忘。彌留之際不僅託孤給諸葛亮,也把光復漢室的任務交給了他。這時的蜀國國力較為強盛,也無外憂,正是一統中原的好時機。諸葛亮北伐失敗,在五丈原病逝後,蜀國繼任者姜維等無論計謀、膽略均無法與諸葛亮相比,光復漢室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二是國力逐漸衰退。蜀國在三國中本身力量最弱,全國僅20多萬戶,一百多萬人,而軍隊卻有18萬之多。如此小的國家支撐這麼多的軍隊,百姓可謂苦不堪言。5次北伐時情況還好一點。諸葛亮去世後又繼續北伐,消耗大量物力、財力,國力越來越難以支撐。

三是引發內部矛盾。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蜀國內部矛盾凸顯,反戰派越來越多。二次北伐時,諸葛亮又上表,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北伐乃先帝遺言,並非我諸葛亮一意孤行,以圖壓制不同的聲音。諸葛亮死後,劉禪昏庸無道,重用宦官,搞得人人自危。

應該說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已經給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這也許是諸葛亮沒有想到的,也是諸葛亮失去的最主要的東西。





魚頭聊史


大家好我是農村孫哥

諸葛亮發動五次北伐戰爭,蜀漢損失了什麼?光大將就損失了11位

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中最聞名的謀臣之一,而且諸葛亮被稱為“千古第一大忠臣”,這句話絕對不是空口無憑,也就是說,在劉備死後,當時的諸葛亮已經掌握大權了,但他仍然沒有一絲的謀朝篡位之心,甚至直到諸葛亮去世,諸葛亮都沒有任何的私心。

諸葛亮為了蜀漢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如今,在歷史中找出一位像諸葛亮這樣的忠臣,肯定是屈指可數的,不管是他的才華還是忠誠度,諸葛亮必定是數一數二的,夷陵之戰後,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在臨終時劉備將大權交給了諸葛亮。

劉備早在病入膏肓的時候,就將內政託付給了諸葛亮,將兵權移交給了李嚴,在此之後,諸葛亮手握大權,出任蜀漢丞相,當劉備病重時,他也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並讓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出任蜀漢丞相後,發動了北伐戰爭。

在歷史中,諸葛亮總共發起了五次北伐戰爭,現在人們關於諸葛亮的北伐戰爭呈現了巨大的爭議,因為北伐戰爭開始後,蜀漢的國力大大降低了,在北伐的過程中,蜀漢也遭受了沉重的損失,不只是各種將軍,還有在各個方面的損失。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就是六出岐山,這使蜀漢的損失非常巨大,六出祁山付出了諸葛亮的畢生心血,這使諸葛亮非常的疲倦,最後病死在五丈原,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諸葛亮仍在為蜀漢出謀劃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最大的勝仗就是第一次的北伐戰爭,在初次的北伐戰爭中,諸葛亮拿到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但後來因為戰爭失利,這三郡又落入敵手,在第二次北伐戰爭中,諸葛亮無功而返,因為曹魏那邊出了個司馬懿,兩邊陷入了長時間的鏖戰。

到了最後諸葛亮只能下令撤軍,初次的北伐戰爭的成功是因為蜀漢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攢足了實力,初次北伐戰爭後,蜀漢的國力降低,在隨後幾次的北伐戰爭中,仍然沒有取得成功,諸葛亮發動的北伐戰爭直接致使了蜀漢國力的下降。

在馬謖失掉街亭之後,北伐戰爭的輸運糧草道路被切斷,這是北伐失利的問題所在,在街亭一戰中,蜀漢丟失了約5萬兵馬,此外還有馬謖丟失的了3萬大軍,其間還包括了高翔的1萬大軍,在第二次北伐戰爭期間包圍了陳倉,此時這才讓蜀漢大軍有了勝利的希望。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的北伐戰爭中,蜀漢殲滅了曹魏大將王雙,在第三次北伐戰爭中,諸葛亮派陳式佔據了武都和陰平,最終成功獲得兩郡,在第四次北伐戰爭中,漢軍圍住了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前來支援。

在這場戰爭中,曹魏大將張郃被擊殺,在此次戰役中,曹魏的損傷巨大,到了第五次北伐戰爭,諸葛亮在五丈原成功出兵,兩邊對峙了數日,最後以諸葛亮的去世而結束,在此次戰役中,蜀漢損失了11位良將。

對於這點資料記載了“趙雲、馬玉、陽群、白壽、丁立、閻芝、劉郃、鄧銅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青羌、無前、賨叟、突將、散騎、武騎一千餘人。”加上戰後被斬的馬謖、張休、李盛3將,在北伐戰爭中,蜀漢一共損失了11位良將。

這樣的損失給蜀漢造成了滅絕性的打擊,也讓蜀漢走向了滅亡,然後在加上諸葛亮逝世,劉禪又寵信小人,結果蜀漢成了第一個被滅亡的諸侯國,可以說,諸葛亮的病逝間接的致使了蜀漢的滅亡,由此可見,北伐戰爭的弊大於利。

以上是我的個人分享,謝謝大家!


農村孫哥


諸葛亮北伐,也完全是為了實現劉備救復漢室的遺願。劉備是漢室後裔,在他生前,立志要消滅曹魏政權,復興漢室。可是他這個宏願未及實現便死去了。臨死之前,他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宮託孤“屬以後事,謂亮目:‘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 國,終定大事’”。所謂“終定大事”,即是最後一定能消滅曹魏, 恢復漢室統一天下。諸葛亮當即涕泣表示,願“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後來,他出師北伐前夕,在給後主劉 禪的《出師表》中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 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具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 忠陛下之職分也”。可見,諸葛亮北伐,也是為了實現劉備復興 漢室的遺願。

  

  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發生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乃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五次北伐,雖然蜀軍戰果頗豐,但終因各種原因而退軍;而曹魏也曾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後,向蜀漢發動過反擊戰,但因受蜀漢地形、天氣影響而退軍。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軍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

  諸葛亮選擇先取隴右的確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因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經佔領了隴右的絕大部分城池,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麼隴右其餘城池,根本抵擋不住蜀軍。只要再攻下郿縣,就可以直接攻佔長安!那麼諸葛亮的北伐之戰可以說是已經勝利了!

  至於後來幾次北伐,為什麼不再出兵子午谷偷襲長安。

  原因那就更簡單了,因為自從第一次北伐後,曹魏已經感覺到孫吳看起來強大其實是"只沒爪牙的老虎",只要派大將守住壽春,就可以把孫吳牢牢的壓制在長江以南,曹魏的長江之北的土地根本不必憂慮(事實證明,這策略完全正確!孫吳政權從建立到滅亡,從來沒有佔領過長江以北的土地)。

  相反曹魏原本認為是"可愛小貓"的蜀國(夷陵之戰後,蜀國兵寡將少,國力大損)卻給曹魏打了重重的一拳,如果不是馬謖無能,差點就讓諸葛亮佔領了長安!

  這一拳把曹魏的滿朝文武給打醒了,從此曹魏的重點防禦對象從原來的孫吳變成了蜀漢!魏蜀兩國之間的險要關隘,曹魏皆加強防禦,並派出大將把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就被陳倉守將郝昭給抵擋住了),當然,那條可以直接攻打長安的子午谷,也被重點把守了。)

  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但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五次北伐結束。

  日後姜維也曾經數次北伐,但也以失敗告終。



張文才天若有情


諸葛亮北伐失去的不僅是能征善戰的武將,最主要的失去了與魏國抗爭的機會。蜀國地小人稀,人才凋零,且蜀道難行,物資匱乏。本身國力上處於劣勢,,內部集團分化,各種矛盾曾出不窮。因此需要也必須北伐來轉移內部矛盾。常年征戰,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國力已經大不如前。魏國則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處於當時的經濟最繁華地區,且人才輩出。諸葛亮北伐失敗,雖然魏國遭受了損失,但恢復能力是蜀國比不了的,且差距越來越大。造成了諸葛亮死後,蜀國越來越難以抗衡魏國的局面。



江湖浪蕩客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不光是失去了11員大將,還失去了時機,每一員大將所產生的效應都會不同,而失去了之後,天時地利人都不在諸葛亮了,最後仙逝。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撤退並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此戰過後,諸葛亮自貶三等,將趙雲貶為鎮軍將軍,將馬謖、張休及李盛處斬。

建興六年(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未能攻克,諸葛亮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蜀軍,諸葛亮與之交戰,斬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二郡,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出擊,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此戰過後,諸葛亮恢復丞相職位。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首次使用木牛運糧。諸葛亮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至木門,諸葛亮與之交戰,射殺張郃。此戰過後,李嚴被廢為平民。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首次使用流馬運糧。諸葛亮出斜谷,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達百餘日,司馬懿堅守不戰。諸葛亮由於多次因糧草不繼而退兵,因此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冬,諸葛亮去世,享年五十四歲,諡號"忠武侯"。至此武侯北伐結束。





土土耳總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以後,蜀漢這個大機器便開始諸葛亮開始主導運轉。從這以後的十一年裡,諸葛亮作為蜀漢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發起了五次北伐,在這其中損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十一名大將。

蜀漢的“五虎上將”時代結束諸葛亮之所以北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願意看到曹魏繼續得以發展。曹魏佔據人口最集中、產量最集中的北方之地,而蜀漢只有巴蜀這種險要之地,糧食與人口都不夠。如果往下拖,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差距,勢必拉大,他想趁著兩者實力相當,發起北伐。但他的這種迫切心理,被敵方看清了。五次北伐,對方全是被動應戰,靠著消耗戰,守而不攻。在這期間,蜀漢損失的這些將領,全都是年輕一代的精英將領,在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軍中青黃不接。





我愛看電影寶寶


看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死的11位大將是誰,就知道他敗得有多慘

詩聖杜甫曾作詩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引起無數後人共鳴。眾所周知,此言歌頌的是,三國時期蜀漢陣營的丞相諸葛亮。諸葛亮自公元208年出山,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立志助劉備恢復漢室,就算劉備去世,他也沒有放棄,而是五次北伐想讓蜀漢入主中原。不過拼盡全力的奮鬥,換來的不一定是成功,五次北伐全部失敗,諸葛亮也被活活累死。

後面的4次北伐,其實都不如第一次北伐時取得的戰果慧碩,因此有人提出,如果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馬謖沒有失守街亭,或許他能夠取得成功吧?畢竟那一戰打的如此順利。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有勢在必得之勢,動用了近十萬大軍,要知道當時蜀國上下也就十二三萬兵力的樣子。此時的諸葛亮手下,趙雲還在,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沒有了內憂,諸葛亮傾巢而出。曹魏猝不及防,只能抽調出六萬大軍應對。諸葛亮聲東擊西,事先揚言走斜谷道取郿,派趙雲鄧芝率一萬兵設疑兵,吸引魏軍大將曹真部的重兵,自己則親率九萬大軍攻祁山。

此次北伐打的非常順利,趙雲,鄧芝作為北伐先鋒,斬了韓德父子三人,諸葛亮兩軍陣前罵死魏國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維,上圭,安定等處都望風歸降,蜀軍直指長安。隨後又有上庸孟達準備背叛魏國,可以說,諸葛亮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幾率最大的一次。可是在最重要的戰略位置街亭,諸葛亮沒有任用魏延、吳懿等名將,而啟用了好談而無實戰經驗的馬稷,結果三萬大軍被魏將張郃擊潰,只剩下了兩三千人。

為了保險起見,諸葛亮則選擇了退兵,可以說第一次北伐失敗,主要就是諸葛亮錯用人,諸葛亮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回去向劉禪上表說自己因識人不清,用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損失慘重,自請貶官三級。而後為了給所有人一個交代,諸葛亮“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光戰後蜀漢就損失了3員大將,那加上這3人,第一次北伐蜀漢一共損失了幾員大將?答案觸目驚心:11人!

他們都是誰?《後出師表》裡有一句話:“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 、陽群 、馬玉 、閻芝 、丁立 、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自從諸葛亮到了漢中,折損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八員大將,再加上馬謖、張休、李盛,共計11員大將!這對後期人才匱乏的蜀漢來說,是致命打擊!

或許正是因為第一次北伐時,損失太大,諸葛亮才會感嘆“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言說蜀漢精銳損失嚴重,諸葛亮也料到了悽慘的未來,無奈卻悲壯道:“臣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一次北伐就到此為止了,有人歡喜有人愁。對魏國來說,收穫最大的是隴西一帶的漢族反魏力量都暴露出來了,三郡之亂不啻為反魏親漢勢力的一次武裝大遊行,也因此被曹魏連根拔起。對蜀漢來說,損失是難以承受的重,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讀懂城市


劉備死後,諸葛亮從幕後走到了前臺,一篇《出師表》開啟了他的北伐之路,最後一次北伐,也就是第五次北伐,他本人也以身殉職,病死軍中。

我們要了解他在北伐中失去了什麼,就要看他北伐的目的是什麼,沒有達到的目的就是他真正失去的。以諸葛亮的才能應該很清楚當時的形勢,曹魏非速王之國,自己也並非將略之才,司馬懿都說:別看孔明來勢洶洶,消滅他卻指日可待,敵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諸葛亮肯定也很清楚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還是決定了北伐。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是如何說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因為益州“疲弊”,所以這關係到生死存亡,按理說既然疲弊弱小,就應該養精蓄銳,蓄勢待發才對,為什麼還要去雞蛋碰石頭呢?我想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無非是來自內憂外患,當時的局勢是曹魏無攻打蜀漢政權的跡象,蜀漢跟孫吳已經修好,所以能導致生死存亡的應該就是內憂了。劉備沒死的時候,蜀地各方勢力還是服從劉備的,但是劉備死得太突然了,對兒子劉禪的政權交接還沒到位,自己的兩個兄弟關羽張飛也在他之前死了,各方勢力這時候就有群龍無首的跡象,諸葛亮肯定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怎麼辦?本來弱小的蜀漢政權經不起內耗,與其這樣還不如把精力一直對外。

我想這才是諸葛亮要北伐的原因,北伐能帶來的好處至少有2點:1、北伐能暫且擱置內部矛盾,一直對外。2、北伐能讓諸葛亮牢牢掌握住軍事政權,這樣就算有一天內部矛盾爆發,有軍隊在手,也不至於顛覆蜀漢政權。既然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這兩個,那我們再來看看,他達到了目的嗎?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後,蜀國亡國,曹魏軍隊僅僅用了2個月的時間就擊敗了蜀國,君主劉禪投降曹魏,顯然諸葛亮當初北伐的目的沒有達到。

我們再來談談他北伐究竟失去了些什麼?1、失去人才,這是肯定的,打仗就要死人,這是鐵定的事實。2、雖除掉了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幫,但因此失去了民心,導致後面曹魏能迅速擊敗蜀軍。3、失去了信仰:蜀漢政權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但除去李嚴等人的舉措讓大家都看到了這不過是口號,民眾再也看不到漢室復興的希望。

我想這三點應該才是北伐真正失去的。



咖啡時光time


我覺得失去了元氣,劉備佔領四川后,先是征戰漢中,之後征戰東吳,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掌管蜀漢政權,平定南方之後發動了對曹魏的戰爭,六出祁山,接著姜維九伐中原,連年征戰,說窮兵黷武都不為過。再好的經濟基礎也禁不住這樣折騰啊,最後就是元氣大傷,這期間戰爭有勝有負,無論勝負都讓蜀國付出巨大,人員上的和經濟上的損失不計其數。

後來鄧艾奇襲成都一戰定乾坤,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如此順利?還不是蜀國連年征戰,內部空虛,讓鄧艾有機可乘。諸葛瞻綿竹之戰,兵敗身死,除了他指揮失誤之外,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蜀國兵源枯竭,人馬均在要塞防守,內部連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都拼湊不出來。諸葛瞻帶去的部隊(成都禁衛軍的全部),人數雖多,但是野戰能力極差,一仗就被對手全殲(我猜想當時的成都禁衛軍就是一群老弱殘兵)。人們還怪罪劉禪為什麼直接投降,成都連兵都沒有,你難道讓婦女兒童去和武裝到牙齒的魏軍作戰?除了送死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連年征戰,還導致蜀國人才凋零,大量勞動力被徵調,生產力肯定受影響,導致物質財富匱乏,經濟發展受損,人們生活水平下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荒廢,最後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諸葛亮之後,蜀國就剩下一個姜維,而曹魏那邊除了司馬懿,還有郭淮,鄧艾,鍾會,羊牯數不勝數的人才。正因為如此,蜀國後期在政治和軍事各個方面犯了一系列錯誤,導致曹魏趁虛而入。

諸葛亮五次北伐,對於曹魏的打擊,也就是傷及皮毛,而蜀國的損失則是傷筋動骨,原因就是雙方實力差距巨大,就算是局部的勝利也是得不償失,毫無意義,導致後來引火燒身(蜀國第一個被滅亡的)。有人解釋連年征戰是必須的,不這樣蜀國就會內亂,我覺得這種說法很牽強,解釋不通。蜀國的軍事實力打東吳都不行,打實力更強大曹魏更是以卵擊石,當時曹魏實力如日中天,穩定北方,連遼東都被平定了,對付南方的東吳和西蜀可以說綽綽有餘。這時候蜀國想聯合東吳這個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的盟友打曹魏非常不明智,甚至是愚蠢。

正確做法就是交好曹魏和東吳,以北面的秦嶺和巴山的天險作為戰略縱深,正常情況下曹魏毫無辦法。東面以長江三峽為屏障,東吳也是望峽興嘆,經營好四川和雲貴,等待時機,有些事情不是一代人和兩代人能夠解決的,只能讓時間去解決。在天府之國蓄精養銳,發展生產,培養人才,自古兩川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司馬懿家族,第三代就狗屁不是了,晉惠帝何不吃肉糜,八王之亂,之後五胡亂華。中原大地生靈塗炭。此時如果蜀國能夠出兵完全可以匡扶華夏。有些事情真的是急不得。


鋼鐵俠舅舅592


戰爭就有傷亡,沒有什麼理由,戰場上刀光劍影,刀槍劍戟、強弓硬弩,生死都是在剎那間!

當然也有策略上指揮不當,而諸葛亮喜歡以少勝多,詐敗引軍深入、巧設疑兵等都是會因為人少而死掉一些部將!

其實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這些道理是事實,戰爭是殘酷的,所以人類喜歡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