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高莊這個村竟出過一位一身忠義的英雄

在萊蕪西南10公里左右的牛泉鎮與高莊鎮的交界處,有這麼一個叫羊莊的小村莊,村莊雖小,但是卻歷史悠久。清《光緒萊蕪縣誌》載:羊莊時稱“汶南保•羊莊”。民國初期稱謂相同。1948年屬汶南區;1951年3月汶南區改為六區;1958年屬高莊人民公社;1960年4月撤銷高莊人民公社,羊莊劃歸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重新恢復高莊人民公社,羊莊又迴歸高莊人民公社;1984年稱高莊人民公社羊莊生產大隊,後公社改鎮、改為街道辦事處,隸屬關係未變。

萊蕪高莊這個村竟出過一位一身忠義的英雄

萊蕪牟汶河


羊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厚重的文化積澱滋養著羊莊世代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脫穎而出,歷史上文人致仕、達官顯宦不乏其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亓之偉,他是天啟年間進士,成為萊蕪八大鄉宦之一。

萊蕪高莊這個村竟出過一位一身忠義的英雄


亓之偉,字坦之,號超凡。公元1581年(明萬曆九年)出生于山東萊蕪羊莊村。公元1623年(天啟三年)考中進士,初為成安知縣,不久調直隸大名府浚縣知縣,到任後凡權勢書札概不啟封,不受私請,以強直聞名,士民服其鐵石之操,稱為“鐵面”。後歷任戶部司郎中,河間知府,山西陽和兵備道等。1644年(崇禎十七年)因不降李自成被殺,以身殉國,時年六十四歲。

亓之偉在為官期間經常救助流離鄉民,專設房屋70多間,解救並收容被便民掠去的山東婦女一百多口,發給路費,送其還鄉。崇禎十三年時萊蕪荒欠大飢,鬥米數金,亓之偉捐谷800擔,煮粥賑饑,救濟鄉里,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天啟六年,朝廷勅命褒嘉為文林郎。後調戶部廣西清吏司任主事,主管錢穀,詳細出納,賴心計之能,治績顯著。崇禎元年,被勅命褒嘉為承德郎。在監兌蘇淞常鎮漕運時,正值上海令漂沒漕米萬擔,大司農追究其責任,降為西安府經歷。不久又升為推官,恢復戶部主事職並監稅滸墅(今江蘇吳縣西滸墅關鎮)監兌草提督軍務,此人驕橫跋扈,多數官員曲意奉迎,亓之偉卻與其針鋒相對。他還救助流離鄉民,專設房屋70多間,解救並收容被變民掠去的山東婦女一百多口,發給路費,送其還鄉。崇禎十三年萊蕪荒欠大飢,鬥米數金,亓之偉捐谷800擔,煮粥賑饑,使一千多人賴以活命。後升任山西僉事分巡陽和,三年後,遷任參議分守朔州。

崇禎末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嚮明王朝都城北京挺進,沿途勢如破竹。李自成部攻下寧武城後,便圍攻朔州。亓之偉難以阻擋,退守朔州城,並在最關鍵的西門把守。此時,與其一同守朔州的守備已秘降農民起義軍,並勸亓之偉開門納降。亓之偉當面責罵,被已在城門後埋伏好的守備士兵刺傷,將其用毛氈裹身,打開城門投降。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見亓之偉於辛莊店中,親自勸降,亓之偉不從被殺,時年63歲。李自成進城後,有感於亓之偉氣節,將其家屬找到後適當安置,並令其制棺收屍,葬於朔州城西。後清兵入關,亓之偉夫人馮氏攜6歲的兒子收其骸骨,護送回鄉,於十一月十七日安葬於蒼龍峽西側羊莊村南。朝廷以其殉節,封為奉政大夫。清政府為其在城西廂建立“世科坊”和“聯捷坊”。清乾隆五十四年,對明末死節臣民予以諡號,追諡其為“忠愍”,並崇祀為鄉賢。

萊蕪高莊這個村竟出過一位一身忠義的英雄


亓之偉居官之外,善寫作,喜繪畫,所著有《蒼麓四書》、《素嘗辛草》、《過淮賦》及墓表數篇。所繪山水,筆法簡潔利落,格調清冷蒼涼。

其父亓才(生卒年待考),字茂育,號成所,也是明萬曆二十二年舉人。著名明朝大孝子,以奉親至孝聞名。

公元2003年9月初,因陰雨天,亓之偉墓冢坍塌,出土了墓誌銘。墓穴皆為大石塊磊砌而成,棺木腐朽,並無寶物,據傳曾被盜。惟見墓中聯對: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橫幅:萬安玄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