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前言

浮躁的物質世界總會令人迷失自我,精神變得空虛。挽救這種精神危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閱讀有力量的文學作品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張承志代表作《北方的河》是尋根文學的經典之作,正是這樣的一本書,但卻絕非尋常的雞湯文,因為它有一種內生的奮鬥精神。

尋根文學是繼傷痕文學之後,於80年代興起的文學熱潮,志於找到文學前進的方向。一掃傷痕文學總是敘述文革傷痛的侷限,轉而積極地尋找精神的根,民族文化的根,以記錄一代人奮鬥過的青春張承志曾經主動到內蒙古插隊,一住就是四五年。作為一位少數民族作家,又長期紮根於最基層的人民群眾間,張承志對民族文化有著更為深刻的體驗,或許這就是他的作品總能帶給人巨大的鼓舞的原因之一。1984年《北方的河》一經發表,就引發了人們極大的共鳴,獲得了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下面就讓我們地從內容

手法兩方面細緻探討一下這一篇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究竟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以便幫助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主旨,感受其中的力量。

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書籍


總說:作品內容與敘事手法

《北方的河》是帶著光輝的,在閱讀的過程中,它會把人的血液都燃燒得沸騰起來,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壯麗詩篇。小說的主人公過著一種孤獨卻堅強的精神之旅,作者用詩意的筆觸向我們傳達他那燃燒著的一腔熱血和鬥志。

詩化的小說本身就是張承志獨特的追求,《北方的河》恰是這一追求的典型代表。有研究這一作品的學者說:"整部作品是一曲壯美的詩篇,詮釋著青春的灼熱和昂揚,在奔騰不息的河流中呈現出生命的張揚和靈魂的搏擊,掙扎著發出時代的最強音。" 張承志自己在《騎上激流之聲》一文中也曾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詩。無論小說、散文、隨筆、劇本,只要達到詩的境界就是上品。"

在這一本小說中,好像什麼樣的情節根本不重要,即使是人物也並非不可或缺

,小說中最重要的男女主人公一直都是以第三人稱"他"和"她"出現,名字對他們來說是多餘的。讀者並不會對情節有太多印象,唯一能感受到的全都是主人公"他"所表達出的青春熱血,那不斷抗爭的激情,還有那些河流的深沉與力量。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小說著力呈現的奮鬥意志。不論是河的意象還是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作者根本的目的就在於以一種深沉博大,一種自強不息矢志不渝的詩意的奮鬥精神來感染讀者。

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北方的河》


那麼,《北方的河》講的是一個什麼樣故事呢?

作品描寫了一個知青"他"毅然放棄分配的工作,立志跨專業考上人文地理專業的研究生的故事。為此他親身調研了黃河湟水永定河,另外額爾齊斯河黑龍江這兩條河流則貫穿在他的回憶與想象之中。在這一過程中,他遇到了青春逝去、考研遇阻、愛情不順等挫折,但那些河流顯現出一種人文的精神,給予了他巨大的鼓舞,最終跨過難關,得以參加考試。文章中兩個最為引人注意地方,一是通過對河流大量的描寫,賦予了五條河流不同的意象,此為內容上的一絕,二是通過不同的人稱視角來回轉換,表達出主人公心中劇烈的思想成長過程,此為手法上的一絕。

但是從整體上看,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敘述,作者的筆調都是詩化的,像唱著一曲熱情的奔放的歌。描寫河流的語言是深沉而有力的,作者窮盡所有能夠表達出湧動的河流那種深沉的力量的詞,這種沉鬱的語言貫穿了全篇。另一個充斥全篇的則是三種人稱視角的靈活切換的寫作手法,充分利用不同人稱所體現出的不同作用,但又都統一於對主人公堅強人格的塑造之中,使得文章猶如一氣呵成。作者對文字高超的駕馭能力將這兩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使作品全程都處於高潮的緊張之中,讀者自然也就在這種始終振奮的文字裡,被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主人公激發出所有的鬥志。

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張承志


一、河流意象,力量之源

對於《北方的河》中的河流意象,有學者評論說"作家描述的河不是用直覺表達的自然認識,而是源自文化經驗的空間沉澱。"文中所有對河的描寫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簡單寫實勾勒,而是融入了作者的生命體驗,給河流賦予了一種人文精神,從而使得這些河流昇華到了一種傳統文化層次上的民族象徵、精神象徵、生命象徵。正是這樣一種蘊含著民族根基的精神象徵,才能夠給予主人公源源不斷的力量,最終傳遞到讀者身上。

為了避免枯燥,我們就不一一地進行分析了,而是以黃河意象為主,作一個總體的說明。

黃河是以深沉而有力的意象出現的,也是作品中著色最多的河流。作者以主人公的視角描寫浩瀚而偉大的黃河帶給人的巨大沖擊感:"他看見在那巨大的峽谷之底,一條微微閃著白亮的浩浩蕩蕩的大河正從天盡頭蜿蜒而業"。

此外,還描寫了黃河的力量:"劈開了大陸、分開了黃土世界和岩石世界";描寫了黃河的聲音:"像在低低地吼""河水隆隆響著,又濃又稠,閃爍而顫動,像是流動著沉重的金屬……寬闊的大峽都被震得搖動……也許有一天兩岸的大山都會震得坍塌下來";描寫了黃河的色彩"整條黃河都變紅啦,它燒起來啦……黃河像北方大地燃燒的火焰。"

在這裡,黃河成為力量的象徵,成為了主人公的精神支撐,他將黃河視為自己的父親,在這裡他真正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為後文追求考研的情節奠定了基礎。為了感受黃河這種浩莽的力量,他甚至兩次遊過黃河,在激流中體驗黃河的咆哮與怒吼,怒罵自己衰老的身軀,竭力嘶喊著"可是我的青春別想背叛!",頗有一番"會當水擊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情鬥志。

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黃河


相比滾滾奔流的黃河,湟水是自然而平和的。但是平靜的湟水,卻見證了滄海桑田。他在湟水上發現了擁有四千年曆史的彩陶片,似乎是"彩陶片在這匯成一條河",這正體現了湟水平靜中所潛藏著的力量,滋養了一方水土數千年之久。相比女主人公哀嘆破碎的陶片,男主人公則領悟了的湟水中含有的生命向度的平靜。

額爾齊斯河出現在主人公的回憶中,主人公的一切都緣起於這一條自由地向北冰洋流去的河流。在"他"的成長期,這條河流滋養了他,教會了他重情重義、重承諾、追求自由,對他的成長起到了啟蒙作用,是品格的象徵

在母親生病和考研受挫的時候,寧靜而深沉的無定河則教會了他深沉、堅韌,讓他對生活與理想有了更深的領悟,也因此明白了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愛情,是深沉的象徵,代表著生命的深度。

神秘而壯闊的黑龍江則作為詩和遠方出現主人公的嚮往和想象之中,他多次夢到那磅礴的大江,驅動著他不斷向未來前行,是理想的象徵

正如有學者評價說:

"作者以主觀抒情、意識流動的方式,在時空的交錯中,將自己對傳統文化和民族之根執著的堅守與追求融入到了北方几大河流的書寫之中,整體河流意象視域中的'青春'、'生命精神'共同構成了當代青年詩意而孤獨的精神圖騰。"


這些河流伴隨著主人公的精神成長,河流的意象最終成為他精神意志的一部分。在讀者眼裡,他不是一個個體,而是與河流融為一體,是一個群體映象,最後又成為了讀者心目中的精神象徵,力量之源。

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黑龍江


二、人稱變換,強化信念

讀一本好書,不僅要理解它的內涵和意義,理解作品的表達形式和結構同樣是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徑。小說主體以第三人稱敘事,然而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轉換隨處可見,營造出三種人稱交錯的敘事結構。作者看似換用得極其隨意,但只要細細對比就可以發現其實是蘊含著一定的規律和深意的。

小說中多以第一和第二人稱進行心理描寫,然而細看文章便不難發現兩者不同的指向性。運用第一人稱時,幾乎全都用於正面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勵,而運用第二人稱時,則多為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和指責。

例如調研黃河時主人公心中不斷地吶喊"我一定要考上!""我一定能考得上",同時在心裡鼓勵自己:"我當然會考上的,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又積極地暗示自己讀完了地理系的講義,而且大學四年一直選修歷史系的考古學講座,又會一門半外語,擁有優秀的漢語專業素養等等。

此外,對未來的設想也使用第一人稱。例如展望黑龍江時"會看到莽莽的冰河咔咔開凍,會看到下游……的雄壯景觀。會看到一條黑龍的甦醒和飛騰。"這些文字很明顯地表現出一種自信的風采,展現出一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第二人稱多見於自我責備和反思之中,例如主人公為了拿到准考證,不惜與書記針鋒相對進行辯駁,事後卻責備自己"再談下去會控制不住的,或者會丟人地流出眼淚,……完全沒有那種大河風度,只是被那些河慣壞的一個野孩子。"當收到女主人公和徐懷北結婚的消息的時候,他審視著自己過往的行為:"他想,還膚淺,還太嫩。"這些文字裡面則很明顯地表現出主人公在不斷地對自己的不足進行審視,並以自責的方法來鞭笞自己,突破舊我,從而獲得全新的力量和生命,表現出一種矢志不渝的精神。

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北方的河》


作者為什麼採用這樣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呢?我認為這是因為作者深知三種人稱交替使用的效果,能給人帶來一種緊迫感。第三人稱作為一種全知視角,用以促進客觀情節的發展。第一人稱有著良好的自我代入效果,所以用來描寫自我激勵的部分,使讀者能夠深入主人公內心深處的自信、自強。

第二人稱更為獨立,具有一種平視感,可以獨立出一個陌生的平等的第二自我,所以用來描寫自我反思的部分。將自己變成"你"來加以批判和反思,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決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於這三種人稱的使用又並非單一而穩定的模式。

例如從永定河回來後,主人公對生命和理想的領悟更上一層樓,寫起詩來文思泉湧,但仍然覺得不足:"這不是因為不懂得藝術,也不是因為不會寫詩"。雖然用的是第一人稱進行反思,但其實這裡隱含著一種向上的奮鬥思想。據前文可知他寫的詩其實已經很好了,只不過是他不滿意罷了,所以後文又轉用第二人稱對自己的人生閱歷進行反思,他覺得只有調研完黑龍江後才能寫出這首好詩,而且是必然能夠寫出來的。

此外還曾用第二人稱對初次見面時感到失望的永定河進行批判,但其實是把永定河當成一個第二自我"你"進行反思。在小說的結尾亦用第二人稱對北方的河道謝。將河上升到與自己同樣的高度,把河當成人來看,更顯一種真誠,更顯河的一種靈性。河並非是死的而是活的,是這些"人"給了他力量,把他培養成人。

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反思


反覆運用不同的人稱視角進行敘事,構成了一種藝術上的巨大張力,在這種張力中,我們得以窺見傳統民族性格的繼承和張揚,理解民族精神的內蘊和昇華。

但是,這部作品也有它的侷限。例如,這本小說的英雄色彩是亮點所在,卻也是不足所在,難免在有些地方顯得過於大男子主義,與男主人公相比,女主人公則顯得過於柔弱。比如用第一人稱描寫她的心理活動,則多是一種嘆息。但我們也需要反思:

這樣的敘事安排,是不是正突出了一種藝術的張力?假如"她"的心理也一樣的堅強,那這部小說的人物形象就類型化了,內容很單薄,而且作者也刻畫了一個堅強的母親形象作為一種調和。

雖然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它仍然是尋根文學中的代表作品。每每讀之,都能夠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夠沉得住氣繼續追求夢想,讀者們又怎麼能錯過這一部作品呢?

參考資料:《北方的河》、《淺談的主題意象》、《 詩意孤獨的精神之旅——由透視張承志的創作》等

自強不息,矢志不渝——淺析《北方的河》中詩意的奮鬥精神

北方的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