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許知遠的鏡頭 我看到了幸福婚姻的模樣


"再苦,我也願意"。孫曼麗對父親說,同時用堅定的眼神看著父親。

讓孫曼麗說願意的他是個傷殘之人,而且比她大12歲。

他叫許倬雲,是個歷史學家,也是孫曼麗臺灣大學的老師。

1930年7月10日,許老先生出生在江蘇無錫。出生時四肢先天畸形,手掌與腳掌內翻,需要依靠雙柺走路。

在民國初年的中國,四肢殘缺的孩子可能一輩子只能淪為乞討,甚至根本沒機會長大。但是許倬雲幸運地生在士大夫大家,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觀念開明。

學問廣博的父親,以及慈愛善良的母親,塑造了他人格的完整。

儘管跟著父親抗戰一路顛簸,他始終沒放棄讀書。移居臺灣後,許老先生到臺灣大學教書,34歲升為臺灣大學的歷史系主任。

1969年2月,孫曼麗辭退前未婚夫的婚約,和許倬雲結婚。

兩人一路風雨過來,已五十年有餘。

兩個人的婚姻從一開始的不被理解和祝福,兩個人最後卻越走越近,活出來了幸福婚姻的模樣。

許倬雲在《許倬雲談話錄》中談到,母親和孫曼麗是他一輩子最大的支撐。

剛到美國時,我不會開車,她開車送我,她一個人獨擔我所有的事務,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她帶孩子、掃雪、剪草,一切都包下來,她無怨言。我們大小問題也商量,思想問題可以討論,帶孩子的方針可以討論,對朋友的選擇彼此尊重,這是我一輩子最大的福氣。

她懂得我這個人,懂得我的脾性,懂得哪些人我不喜歡,哪些事情我不願意做。她從來不在乎我的生活起居寬裕不寬裕,窮過窮日子,寬裕不浪費。

孫曼麗則說,

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我沒有把他當作一個身體有殘缺的人。兩個人還經常一起出去買菜。他走路慢,我慢一點就是了。

兩個人在一起,前半生是許倬雲教孫曼麗,孫曼麗服他,現在孫曼麗要照顧許老先生,他則服孫曼麗。

這樣的前後配合, 是一種互相尊重和彼此接納。


透過許知遠的鏡頭 我看到了幸福婚姻的模樣


可是我們聽到的一些婚姻卻不是這樣,剛結婚的時候兩個人感情還不錯,但是走著走著,兩個人越走越遠。

婚姻成了彼此缺點的放大鏡。愛情中對方的優點卻變成了婚姻中的缺點。

甚至有些婚姻還把父母雙方都牽扯進來,最後雙方都亂的精疲力盡,雞飛狗跳,不得不一拍兩散,剩下無辜的孩子。

婚姻不是簡單的事,你得花心思。

聽到這裡,許知遠笑說他跑到美國去學習婚戀觀。

這婚戀觀很適用,適用於我們婚姻中的每個人。

‘’我的原則是你必須尊敬他,你才會愛他。如果你不尊敬這個人,你看著他,你東挑他的毛病,西挑他的毛病,那這個人就不能跟你處下去。同樣對方要尊敬你,問題就沒有了。‘’

道理樸實淺顯,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

這需要兩個人都能在心靈獨立上平等,在接受對方優點的同時,忽略到自己認為對方是缺點的地方。

一個大學教授,他和妻子關係起初不錯,後來因為個性互相的不能接受,兩個人越走越遠。

他喜靜,喜歡鑽研看書,但是妻子並不這樣,喜鬧,喜歡交往。如果不隨時響應她,她可能會感受到冷落。有時候兩個人爭執不下,發展成吵架,妻子吵的天翻地覆,愛找左鄰右舍講道理,教授則認為自家的事情自家解決。

日子久了,兩個人越來越無語,婚姻裡只剩下孩子的維繫。

有的婚姻裡則是男方的不寬容不理解,眼睛裡容不得沙粒,對家裡的妻子要求過高,把家裡弄的雞飛狗跳。

如何維繫好的婚姻,孫曼麗站在女性的角度,說出了自己的認識。

我必須要自己站起來,自己樹立自己的性格,可以跟他平衡。我如果是一個乖乖的女孩子跟他走的話,那我們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樣子。

我認為這一招也同樣適於有些男性。

幸福的婚姻需要兩個人花心思,互相尊重,包容和接受對方的全部,才會出現幸福婚姻的模樣。

1. 許知遠十三邀採訪許倬雲

2. 《許倬遠談話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