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灣新區已經「淪落」為上海的衛星城?

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它的活力不僅來源於上海,更多的是周邊衛星城分擔了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職能的延伸。那麼……


01

什麼是衛星城?


我們來了解幾個衛星城:

紐約的“衛星城”——諾沃克(住在諾沃克的上班族中,許多都在紐約曼哈頓上班,兩地距離約80公里,有便捷的通勤火車)

東京的“衛星城”——千葉縣(建有成田國際機場、大型國際會議中心——東京迪斯尼樂園等大型設施,是日本開發成就最為顯著的地區之一)

北京的“衛星城”——通州(位於北京市東南部,近鄰北京中央商務區,西距國貿中心13公里,北距首都機場16公里,東距塘沽港100公里)

  上海的“衛星城”—— ???( 觀點太多,難以定義)

杭州灣新區已經「淪落」為上海的衛星城?

為什麼難定義呢?么妹選取了以下觀點:

葉檀財經認為,根據“上海2040”草案,確立了2040年的發展新目標——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劃定了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在內的“1+6”上海大都市圈。但寧波、蘇州、無錫等過於獨立的城市,不可能成為衛星城。(出處:中國最有前景的十個衛星城市分別有誰?)

日本在1956年公佈“首都圈建設法”,強調在東京100公里範圍大規模發展衛星城。(出處:8大衛星城6大縣城規劃標準高於中心城)在交通方面么妹認為,利用軌道交通在90分鐘以內可以到達核心城市,可稱之為衛星城。寧波、杭州、嘉興……都可以稱之為衛星城。

衛星城的概念最早源於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其發展經歷了附屬型、半獨立型和獨立型等階段。第一代衛星城即臥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衛星城則有一定數量的工廠企業和公共設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衛星城,基本獨立於主城,具有就業機會,其中心也是現代化的。衛星城承接核心城溢出,有經濟基礎,既有資源又有人才又有文化特色,才不會被核心城市這個黑洞所吸附。但衛星城是相對概念,不是絕對概念,需要橫向比較。(出處:360百科)

比如:寧波是杭州灣新區的中心城市,同時是上海的衛星城市。而杭州灣新區是寧波北部的中心城市。在長三角地區範圍內,杭州、寧波又是衛星城市。另外,衛星城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杭州灣新區的功能地位不是衛星城,是寧波北部中心城,但在建設初期屬於事實型衛星城。


02

互聯互通,通勤不再難

長三角擁有全國最密集的高鐵網絡,“高鐵都市圈”一體化進程加快,滬杭高鐵、杭甬高鐵的運行,滬嘉甬高鐵的即將開工,使得生活在長三角的人過上了便捷通暢的雙城生活。根據設計報告,滬嘉甬高鐵寧波到上海段運行時間為50分種,寧波區域內的城際鐵路半小時通達,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

杭州灣新區已經「淪落」為上海的衛星城?

2018年12月1日,滬杭甬率先在全國正式啟動地鐵刷碼互聯互通,長三角成為全國第一個有地鐵“通票”的城市群:上海、杭州、寧波三地有了首張地鐵“通票”。今後杭州灣新區的市民只要打開APP就能一“碼”掃通長三角

一種“長三角人”的概念孕育而出……

03


異地醫療養老,不是問題

實現了交通的互聯互通,再看看醫療吧!

大概對於杭州灣新區的部分人來說就是異地養老的便利吧。

有個現象憋么妹心裡很久了:很多老人居住在長三角生活圈中,考量時間、成本、環境等因素後,選擇了異地養老。

他們往往遷入的城市生活環境安逸舒適,房租還便宜(比如在嘉興最大的一家養老機構的700多位入住老人中,來自上海的超過一半)。他們主動選擇從長三角中的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

另外,有一個關於醫療的數據瞭解下:從2017年7月到2018年11月的一年多內,僅到上海住院就醫直接刷卡的寧波參保人就有13990名(數據來源《鳳凰品城市》)。

上海仁濟醫院寧波杭州灣分院開業後,想必以後可以解決多數寧波人看病兩地奔波的麻煩。另外,杭州灣新區醫院正在為加入長三角先行先試門診急診費用的實時結算在努力。


小結:

公園、教育、醫療、文化等這些大家最為關注的基礎配套杭州灣新區已經慢慢齊全,衛星城比上海都市區生活的更加優越。比如,在一個發展空間大的區域,文化中心、三甲醫院、體育中心等公共設施標準和都市區同步界定甚至標準更高。再加上長三角的交通、醫療實現了互聯互通,新“長三角人”的規模也越來越壯大,城市之間的距離縮短,邊界模糊,讓滬漂成本大大降低。生活在杭州灣新區,足夠,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