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刹灵隐寺这副对联,说尽人世千古,助无数人解心结、化烦忧

语言大师季羡林谈到人生时,说过这样一番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注定是不完满的,就像是天平一样,一面高升另一面必定会下降,祸福相依,笑泪交织才是真正的人生。

杭州古刹灵隐寺这副对联,说尽人世千古,助无数人解心结、化烦忧

季羡林

倘若是事事较真,处处都要要求完满,只会让日子越活越累,越走越艰难。

曾在杭州古刹灵隐寺中,悬挂过这样一副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不知是何时悬挂上去的,也不知是何时摘下来的,这副对联,短短14个字,却说尽人生真谛。

是啊,既然人生不会事事如意、不能处处完满,那就放低要求,半称心处世岂不妙哉。

杭州古刹灵隐寺这副对联,说尽人世千古,助无数人解心结、化烦忧

人生哪能多如意

如果你掉进了黑暗里,你能做的,不过是静心等待,直到你的双眼适应黑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如果你的人生陷入了逆境,所能做的只是放宽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倘若是叫苦连天,怼天怼地,毫无用处之外,还会让你的处境更加糟糕。

杭州古刹灵隐寺这副对联,说尽人世千古,助无数人解心结、化烦忧

村上春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都是正常之事,唯有明白这点,适应如此,方可平常心对待,逆流而上。

也有人说,人生就是苦衷作乐。确实如此。唯有咽得下苦,才能有后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一生命途多舛,曾有人打趣他,说他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苏轼44岁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黄州,可谓是从云端衰落谷底。

杭州古刹灵隐寺这副对联,说尽人世千古,助无数人解心结、化烦忧

苏轼画像

但是这样的变故并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他放松心态,接受现状,苦中作乐而作出因此在贬途中仍能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定风波·赞柔奴》)的感慨,这种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人生境界让人可感可慷、可赞可叹也。

杭州古刹灵隐寺这副对联,说尽人世千古,助无数人解心结、化烦忧

万事只求半称心

人生之苦无疑不离得失、是非、出入、进退,是喜是悲,全然在于你的内心。恰好一个“半”字,找到了世间万物的“度”,取其中而处之,不偏不倚,大智若愚。

事事只求一半如意,于心则知足常乐,于事则从容不迫;倘若必求圆满,则处事心神不宁,被动处之,往往是忙中出错。

半称心,是用从容、大度、豁达的心态,理性看待人生得失成败。

杭州古刹灵隐寺这副对联,说尽人世千古,助无数人解心结、化烦忧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半称心,并非是消极无奈,不思进取,而是是在告诫人们世间没有完美之事,不圆满才是真正的圆满,劝导大家要从容、豁达,乐天知命、为而不争。

半称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

杭州古刹灵隐寺这副对联,说尽人世千古,助无数人解心结、化烦忧

装饰画《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如果你喜欢这幅《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装饰画,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