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下葬后,工匠该怎么从墓里出来?

鼓坊万达分部周老师


修建陵墓对皇帝来说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据说皇帝刚刚上任不久,就要开始着手陵墓的事情,也许这和古代皇帝命短有一定的关系,毕竟从选择陵墓的地址,到修建完成,工程浩大的可能需要十几年,历史上在位不到十年的皇帝那可是多了去了,万一驾崩了没有陵墓就会尴尬不已。而且陵墓也不是说建起来就建起来的,涉及到了皇威、皇权,必须要建的体面,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那么很多人就不知不觉的联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需要这么多的人力,那么修建陵墓的那些工匠最后究竟怎样了呢?是不是真的和帮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一样呢,全部直接关在陵墓之中,最后窒息而死呢?其实工匠也不傻,在封建社会,工匠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命自然是不值几个钱的,而且陪葬殉葬的制度直到清朝才彻底消失,所以很多工匠并不想甘于命运的安排,最后被处死于陵墓之中。



所以工匠们利用自己的智慧,研究出来了一种很灵巧的机关,帮助这些工匠保护了自己,皇帝的安葬是一件的很麻烦的事情,而在安葬完成之后,需要有人从里面把有大门关上,目的是为了保护陵墓的安全,因为从里面关上之后外面是很难打开的,而最后一批去操作的工匠在大门关上之后自然是没有了出口,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陪葬的人,但是有经验的工匠就会为自己设置一道门,他们自己利用机关可以将其打开,这样就可以全身而退。



当然还有很多工匠在修建陵墓的时候会自己挖一个可以通向外面的地道,如果被发现了,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工匠们早就已经是一条心,很难有人会发现这样的秘密,所以在有些恶毒的皇帝的歪心思下,这些工匠也算是留了一手,避免被活活的憋死。当然历史还是有比较好的皇帝的,他居然下令要善待那些给自己修建陵墓的工匠,而且一切从简不必搞得太过复杂。但是历史上这样的皇帝还是比较的少,那么那些皇帝为何要杀死工匠呢?




原因为了让知道皇帝陵墓详细构造的人都死绝了,皇帝的陵墓一直是盗墓贼们惦记的地方,一旦盗取一个陪葬品多的陵墓,一辈子都不用愁了,所以自古以来,那些皇帝一直都很担心在自己离去之后陵墓被盗墓贼光顾,而巨大的墓穴没有一个了解墓中构造的人,盗取成功几率微乎其微,而且因为大量的机关,必然是有进无出。所以对皇帝陵墓威胁最大的人就是曾经建造陵墓的工匠,他们对陵墓的构造机关了如指掌,他们一死,陵墓中所有的构造以及机关都成为了无人知晓的秘密,而陵墓也几乎不可能被盗。


一个看历史的小小


慈禧太后陵墓被孙殿英盗窃,就是因为有一个工匠从陵墓中逃了出来,当了孙殿英盗墓大队的领路人。

这个工匠姓姜,是修建晚清慈禧太后陵墓的一名石匠,也不幸成为了最后封闭陵墓口的81名匠人之一。据姜石匠描述,当时建工对他们说封闭完洞口还有一出口,让大家出去,谁都知道这是哄骗小孩的把戏,所以大家当时特别沮丧,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姜石匠也不例外,当时他才40岁左右,妻子刚生了孩子,自己第一面还没有见到,想到这姜石匠不免伤心走神。就在这时,一块石头掉下来正好砸在姜石匠的头上,把他砸晕过去了。

陵墓未修建好死人是不吉祥的,因祸得福,监工以为姜石匠死了,怕他玷污了皇陵,便把他抬出去扔在了山岗上。姜石匠醒来后,发现自己在陵墓外边,欣喜不已,捡回了一条命,真是大难不死呀!也是因为姜石匠没有死,所以后来成为了孙殿英的引路人。

古人能活到老真的不容易,战争时候抓壮丁参军,和平时候抓壮丁修陵墓都是常有的事情,这些都是有去无回的行当。

当然也有仁慈的皇帝,后周太祖皇帝郭威就是这样的。他下令自己的陵墓一切从简,不许打扰百姓,也不许放大量的金银财宝。

修建陵墓是大工程,要想把工匠全部杀死并非易事,也会招惹民怨,所以更多的皇帝只是把封闭洞口的工人杀死或者圈养起来,只有极少数如秦二世和成吉思汗那般残暴。

关注历史,更关注被历史忽略的角落!


尬聊历史


一般来说,修陵墓的工匠是没有机会活着出来的。但是人挪死树挪活,工匠们脑洞大开之后,为自己寻得了一条活路。


我国殉葬历史悠久,那些被用来殉葬的人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修陵墓的工匠。之所以将工匠也用来殉葬,无非就是统治者为了保证陵墓的隐秘,防止被盗。这些工匠生前努力修陵墓,陵墓修好了竟然也成了自己的坟墓,实在可悲!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杀工匠殉葬的事件发生在秦朝。

据记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除了让秦始皇未生孩子的妃子全部殉葬之外,还将所有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关在陵墓之内,让他们给秦始皇陪葬。秦二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始皇陵的宝藏太多,他担心工匠们将陵墓的内部结构和机关泄露出去,所以杀了全部工匠,防止被盗。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前后动用了七十万人,花费了三十八年的时间来修建,到秦始皇去世的时候都还没修好。修陵墓的人数如此庞大,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那些参与陵墓内部建造的工匠数量自然也不少。那么这么多人就不反抗被秦二世殉葬吗?

其实当时秦二世耍了一个小心眼,在秦始皇的灵柩安放完毕之后,秦二世下令工匠们到陵墓中领取赏赐,等到工匠们都进入陵墓之后,秦二世便命人将陵墓的门全部关闭封死,然后在门外用封土封住。那些工匠在里面鬼哭狼嚎数日之后,活活被渴死饿死,无一幸免。

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杀工匠防止盗墓的陵墓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的途中暴病身亡。按照蒙古人密藏的习俗,成吉思汗的子孙将他的灵柩用骆驼来送灵,一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会被杀死,然后带到陵墓殉葬。等骆驼到达陵墓之后,士兵会将修陵墓的工匠和全部送灵的人全部杀死殉葬。而那些骆驼一样会被杀死殉葬,只是因为骆驼善于记路。

最后,士兵们掩埋完陵墓之后,会骑着马将地面踏平,不封不树,等到上面长满野草之后方才离开。当然,这些士兵回去后也是会被杀死的。就这样,连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不知道他葬在哪里,更不用说盗墓贼了。时至今日,成吉思汗的陵墓依然是未解之谜,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寻找成吉思汗的陵墓,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说,古代皇帝为了防止陵墓被盗而将工匠殉葬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工匠们学会了“陵墓逃生术”,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修完陵墓出不来啦。

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陵墓逃生事件”发生在明朝,具体来说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

当时我国在发掘定陵的时候,考古工作人员怎么也推不开地宫的大门,突然有个工作人员突然发现门缝里面有东西,凑过去往里面一看,原来是一块长约1.6米的石块抵住了门。

这块石块就叫做“自来石”,它就是我国古代工匠的发明。

简单来说,就是工匠们在修好陵墓之后,会被要求将陵墓大门反锁。但是要想反锁大门,人就只能待在里面才能做到,这不是死路一条吗。工匠们自然不甘心死在里面,变成殉葬品,于是发明了自来石。具体做法就是,地宫大门关闭后,工匠在里面将自来石竖起一定得角度再打开门,人就可以出去了。等到人出去后,关上门,自来石就会因为自重而倾斜,门完全合上之后,自来石就刚好卡在大门内侧的突起物下面了,这样门就完美密封了,也没人知道工匠逃脱了。

那么能不能在外面打开大门呢?当然古代人不知道里面的机关,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打开的,但是现在我们通过考古发掘知道了自来石的原理,我们通过使用一个叫做拐钉的工具就可以打开大门了。具体做法是,将拐钉从门缝塞进去,套住自来石,慢慢将它抬起,然后使劲推大门,等到自来石完全竖起的时候,大门就完全打开了。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孙殿英当年盗掘清东陵的时候,也是遇到自来石挡住了大门,他们开始是用炸弹炸开了乾隆皇帝的陵墓,最后将许多宝物给炸坏了。等到盗掘慈禧太后陵墓的时候,他学乖了,让几十人拿着工具将大门撞开,里面的自来石都给撞断了。自始至终他就没动脑筋想想怎么轻松地打开大门,没文化真可怕!


围炉煮酒话春秋


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程序。皇帝死了不能说是死了,要说 “驾崩”。

驾崩的皇帝首先要处理尸体,将尸体淋浴后,涂抹各种香料,然后穿寿衣,嘴内放上玉或者珠子,名叫“口含”。

太子和其他子孙都要身穿孝服守孝,普天之下百日内不准奏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牲畜,一个月内禁止婚嫁。


服丧期内天下寺庙、道观每日整点鸣钟一百零八下。 先皇遗诏颁布后,僧侣们开始进入灵堂诵经。

此时抬棺人员开始在德胜门演练,要求在一根万斤的独龙木上放一碗水,抬这个木头时要做到没有一滴水洒出来。

同时民夫们日夜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接下来将皇帝入殓“梓宫”,移到乾清宫,停放27天,进行祭奠。

守灵大臣在此期间不得离开灵堂。二十七日后,梓宫移到景山寿皇殿,等待择日入葬。

到了吉日,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在前面引路,接着是一千六百人的卤薄仪仗队,再下来是七十二名杠夫抬着皇帝的“梓宫”,出东华门往陵寝而去。


“梓宫”后面是全副武装的侍卫,然后是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的送葬队伍,连绵数里。

至于皇帝安葬入陵后,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就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了。

我们以万历的定陵举例。

定陵地下玄宫外部是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字形封墙,后面是六十多米的长方形隧道,前面连接着金刚墙,两壁用九层石条叠砌,顶部用灰砖起券,地面同两券一样,也由光滑的石条铺成。

由地面至券顶通高7.3米,隧道后部与地宫大门相连。位于金刚墙内的地宫隧道,实际上是石隧道的最后部分,也是地宫的引导建筑,这部分建筑称为“隧道券”。券门之下,就是两扇辉煌威武的石门。

石门内有石条把两扇大门死死顶住,使外来的冲击力无法破门而入,防止有人打扰皇帝的灵魂。

这块封门石是怎么进去的呢?放石头的人又怎样出来的呢? 首先可以排除是殉葬的放置的封石。


殉葬者都是杀死之后和皇帝的棺椁一起入葬的。地宫也不可能有别的秘密通道,让人用石头把门堵死后再从秘密通道爬出来。

只能是安葬完毕后,墓门在外面关闭,里面的封门石自动将门堵住。

宋元时期有些皇陵墓道的石门,是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将门顶住的。

先在石门内侧做成一个斜坡石面,门槛处凿出沟槽,槽的顶部放好石球,用敞开的门挡住。

入葬完毕,人走出门外,两门逐渐关闭,石球便沿着地面斜坡滚动,直到石门完全关闭,石球在两门交合处的一个更深的石槽内停住,门也就被堵死了。

明清皇陵墓门是用封门石条封住的,这就必须使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拐钉钥匙”。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一根长条形铁制成有拐弯的钥匙,头部折成一个“∩”形,墓门关上后,将这把钥匙竖起来顺着石门中间的缝隙的最高处塞进去,套住封石的上部往下一拉,立着的石条就斜倒下来,靠在门后,在外面无论使多大的力气,再也推不开了。

这样就不需要人工在里面关门,也不存在怎么出来的问题了。 怎么样,看到这个办法,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刚日读史


古代皇帝下葬后,工匠该怎样出来?

古代皇帝的身份都相当尊贵,生前享受了荣华富贵,死后对于自己陵墓的修建也格外重视。有些皇帝在自己还没有去世时,就已经命令工匠去修建自己的陵墓了。有些工匠都是从民间召集而来的,但是古代皇帝入葬之后,这些修建的工人到底是怎样出来的呢?


其实每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陵墓被盗墓贼盗,下葬之后墓室的入口就会被堵住,按道理这些给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基本上都会给皇帝陪葬,可是皇帝已经去世了,所以难免有些工匠想要活命,自然就会给自己留条出路。而且在汉朝之后,很多皇帝就禁止用活人殉葬,毕竟这样的事情很不人道,而且后代也会被其他的文人所批判。



古代的工匠的确有方法出来,首先在皇帝去世之后,太子和大臣都要先斋戒49天。下葬之前负责抬棺材的人员进行演练,以重达万斤的龙木作为实验对象,而且还会在木头上放一碗水。在演练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保证碗里的水不会洒出去。等到真正下葬后,工人们就会按照之前演练的方式将皇帝的棺材抬进去。按照道理陵墓的大门的确会被顶死,而这些负责把皇帝棺材安放好的工匠手里会有一把名为“拐钉钥匙”的工具。之所以会有这个工具,是因为在他们进入到墓室之后,其他人会通过外力的作用将千斤的石头顶在大门上,进入墓室的工人就会利用这个工具开动封锁的石门。这个钥匙的形状非常特殊,呈现出了一个倒u型。最后一名工匠出去之前,就会通过这个钥匙慢慢的绕开石门。之后再用钥匙勾住后面的巨大封石,只要用力拉动封石就会有所倾斜,慢慢的倒下最终靠向石门。这样其他人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皇陵当中了,必须要通过一些特殊武器爆破或者是从其他的地方才可以进入到皇陵中。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将石门封上,是为了让工匠能够更好的出去,不需要费多大的力气,利用角度的问题就可以把陵墓的门口封死。

所以说通过这样的方法,最后一个工匠离开内室之后,再利用特殊的钥匙将石门彻底封死。之前有不少人都觉得是其他人将外界的石门封好之后,下葬的工匠会用工具挖一条出路,但是挖任何条路,都有可能改变整个陵墓的结构,很容易发生意外,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更方便工匠进出。


以史正衣冠


古代皇帝的陵墓都是由劳工、苦役和囚徒等人挖掘而成的。

据史料记载,挖掘秦始皇的陵墓动用了上百万劳工,明朝朱元璋修建明皇陵动用了50万的民工……

不过在关键的扫尾工作中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留下的是掌握陵墓核心机密的工匠,这部分工匠最后从墓中如何出来呢?

有些人片面认为皇帝肯定不会让这最后的工匠活着出来,因为这些人知道秘密,会被关在里面殉葬。

我只能说这是臆想,皇帝建陵墓都是活着时就建好的,换言之,陵墓要放置n年才启用的。



当然也有个例,比如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崇祯),由于他忙于和农民起义军死磕,没时间、没精力和金钱修建陵墓,死后被埋在了一个妃子陵墓里了,最后还是清朝为他修建了明思陵。

大多数皇帝称帝稳定下来就开始考虑修建陵墓,这叫“先造死后造生”,比如朱元璋45岁开始修建明皇陵,汉武帝刘彻22岁开始修建自己的茂陵……

古代普通老百姓尚且知道提前为自己准备一口上好的棺材,摆在一间屋内以备不测。比如《水浒传》中的王婆靠卖茶水打造了一口好棺材。何况皇帝乎?

换言之,皇帝的陵墓并非完工就启用,而是等皇帝哪天驾崩后才用的,所以不存在着把工匠关闭在里面活活饿死的情况。

皇帝不至于那么弱智,为了保住秘密提前让工匠享受自己豪华陵墓!

也就是说,在修好陵墓后,工匠是能够顺利出来的。

关键问题是皇帝下葬后最后的一个人如何出来?

皇帝陪葬了许多金银财宝,机关暗道必须设置好。换言之,地宫的门儿必须关好。(问题来了)最后一个人是从里面关门把自己闷死在里面,还是从外面关门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工匠发明了“自来石”,最后一个工匠从外面关上门,里面的“自来石”自动顶住了门,可谓“一石当关,万夫莫开”。

“自来石”是在郭沫若主导开掘的明定陵发现的。(明定陵就是那个28年没上朝朱翊钧的陵墓,崇祯的爷爷墓)

当时考古人员被定陵地宫的石门挡住了,人们发现这扇石门没有把手、没有门栓之类的东西,显然大门是从里面顶死的。

考古学家从门缝里发现门是被里面的一条石柱顶住了,这意味着,只要移开里面的石柱,石门就能打开。

经过一番的折腾,石柱终于被移开了,考古学家到里面一看,恍然大悟,纷纷感叹古人的聪明和才智。

“自来石”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先将石门门轴的上下两端研磨成球状,目的就是开关灵活。

然后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凿出一个表面凸起的槽,然后再在门内中轴线不远的石头铺成的地面上,凿出一个前浅后深的槽来。



关闭石门前,工匠先将“自来石”放在地面的凹槽内,并慢慢让其前倾,使之与石门接触。

当人们从地宫中撤出后,“自来石”借助其自身倾斜的压力自动地推着石门关闭,直到它的顶端落在石门的那个凹槽内,这时若要从外面将石门推开,简直比登天还难!



服了吧?古人就这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点赞。

后来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和盗墓日记,发现从外面关门还有其他方法,(这也反证工匠不可能被关在里面的观点)聪明的小伙伴们知道几种呢?不妨留言分享知识。


秉烛读春秋


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规模都很大,动则几十年,耗费金银无数,拿秦始皇陵来说,动用了70多万人修建才成。

古代陵墓是皇帝死后的归宿,他们很在意,所以他们不希望后人来打扰,于是设置了无数的防护机关,例如秦始皇陵的墓里就有无数水银,形成山河湖泊,让人望而生畏,不敢盗掘。


一般皇帝陵墓的最后封存办法,都是采取的内封,也就是在坟墓内进行关闭最后的出口,这样比门外封锁的好处是门外很难打开。

但是内封的话,最后封门的人就无法出来,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心甘情愿的死士。

皇帝身边总少不了有几个心腹之人,他们随时愿意为皇家主子效死。

秦始皇找到这样一个人自然不是难事,就算是困难,找一个绝症的人,作为最后封门人,给他家人照顾好,留下一杯毒酒即可。

这样以死士内封门,是最合理的情况,这样做既可以做到内封坚固,又能避免活人冤死墓中。

也就是说,工匠直接放出,只牺牲一人。

第二,机关内封。

最广为人知的机关内封法莫过于“自来石内封法”。


这种内封的方式类似于咱们农村在房门内用棍子顶住的形式,在墓葬门口,做一个凹槽,里面立一根石头柱,同时在墓葬门上做一个横档,在人出去后,石头柱向门外方向倾倒,最终将门在内关死,同时抵住门横档,使门在外无法打开,同时可以不用人在内封门。

但是这种情况,尽管工匠门不用在内死亡了,但是出来的工匠们也没什么好下场,他们会被集体杀掉,因为他们制作的机关他们很了解,万一他们带人进入墓葬,那就坏了,所以皇室会残忍的杀害他们,以保墓葬万全。


不过他们杀工匠的做法显然没啥用,例如慈禧的墓葬,孙殿英直接用大炮开轰,根本不管什么机关。

有一种说法,是让工匠们陪葬,就是说直接采取外封门的模式,将所有工匠封死在墓室中,活活饿死他们。

其实这种说法漏洞很明显,如果工匠真的被封在墓室里,那么他们知道自己必死,死之前你觉得他们会干嘛?难道就不会把皇帝的尸体碎尸万段吗?

所以工匠在墓内陪葬不现实,放出来杀掉还是比较可信,活人陪葬,那就是给皇帝的遗体找虐。

所以,工匠们是从正门出去的,只是留好了机关,锁死墓葬门。

第三,暗洞离开

有些工匠很聪明,在施工的时候留下一条暗洞,他们很清楚做工匠的下场是什么,于是他们想自己保命,在工匠都离开的时候,他们藏起来不出去,等大家都出去了,他们在单独走自己预留的通道,顺手还能带走点宝贝。


当然了,这种操作难度极大,但是还是有人能够做到,毕竟很多事情想要做绝并不容易。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那就是少数民族风俗了,这里说成吉思汗密藏,这种密藏,是由工匠、官兵组成队伍,工匠修建,不留墓葬包和碑,只踩成平地,官兵杀掉工匠,再驻守一年,等坟墓环境和周围一致再撤离,撤离之前,他们需要杀掉骆驼,否则骆驼记路。

等官兵回到营地,再被集体杀掉,从此墓葬成迷。这种情况下,工匠也是被杀,或者干脆活埋了。

古代帝王陵墓工匠出来,主要还是依靠机关,不过就算出来,生存的概率也不高了。毕竟他们知道的太多了。


野史日记


其实大部分都是出不来的,只有小部分能出来!

大部分都会陪葬,少数能在自己挖的暗道中跑出来,但仅仅是少数,就算跑出来也是隐姓埋名,所以说在古代给皇帝建皇陵是件悲伤的事情,妃子陪葬还会有大量金银珠宝,然后有一个棺木做归宿,而工匠们可能在建成陵墓的那一刻便被杀头了吧!有可能很多是客死他乡,尸体就那样被扔在一边。盗墓贼来了可能还会将骨骸踩的七零八落。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孙殿英盗取慈禧墓,为什么那么轻松,据说有当时活下来的工匠帮助其指路,但也可能是猜测吧,反正孙殿英是把慈禧的墓盗的一干二净!

其实,每一个陵墓的建立,都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陵墓建成后他们的命运大多数都是殉葬,因为你知道整个陵墓结构,怎么敢让你活着回去,因为里面宝物太多了!这是其一。

其二,就算你不来盗墓,好多人画一副地图,留给后世,让后世去盗墓,或者家里没落了,地图流失,被另外的专业盗墓贼得到,那不就搞得墓陵太热闹了吗!



少爷无情


古代皇帝的葬礼,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但下葬过程却都大同小异。古人崇信“事死如事生”,皇帝的葬礼自然要表现出庄严与豪华。皇陵修建完后,最后一位工匠都是掌握地宫入口机密的,通常是不会活着出来。

皇帝的下葬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就以清代为例,清代时皇帝的葬礼与登基、婚礼等大典一样重要,通常是由礼部和銮仪卫共同牵头办理。从顺治皇帝的葬礼开始,清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帝王丧葬制度,之后的皇帝都是按照此制度举办葬礼。

首先就是陵寝的选址与修建,清代帝王陵寝都是在东、西两陵范围内按昭穆制度进行选址。陵寝的修建通常都是在皇帝生前就要完成,但也有驾崩才修建的特例。像顺治的孝陵和光绪的崇陵都是在驾崩后才动工的。

清代皇帝驾崩后,丧葬仪式很是隆重。驾崩后尚未安葬的皇帝被称为大行皇帝,大行有一去不复返之意。葬礼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小殓,小殓通常是在当日就要完成,而且需要根据钦天监选择出的吉时良辰入殓。

首先要为皇帝穿戴好衣服鞋帽,嗣皇帝及皇子、皇孙,都要穿上孝服,摘掉帽子上的红缨,剪去自己一缕头发。之后宫内自皇后以下的嫔妃、宫女,都要摘掉首饰与头饰。最后在尸体上覆盖由活佛进贡的陀罗经被。

在小殓完成后的次日要进行大殓,其实在小殓之还有个对尸身防腐处理的过程。大殓通俗的讲就是将皇帝移入棺柩,皇帝的棺柩又称梓宫,是由金丝楠木打造而成。大殓完成后,皇帝梓宫要被移到乾清宫正殿。

殿内设大行皇帝的灵堂,宫门外置织金九龙绮丹旌。皇帝丧礼要颁诏天下,梓宫在乾清宫停放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7天。在此期间,诸王公大臣都要入乾清门,瞻仰大行皇帝遗容。嗣皇帝及皇子们都要行大殓礼。

服丧期间,嗣皇帝对朝臣的奏折,一律改用蓝笔批示,各部院衙门也要用蓝印。之后颁发大行皇帝遗诏,宣布全国致哀,27天内不许有娱乐活动。清代不论皇帝驾崩在什么地方,大殓后都要将梓宫运到乾清宫停放。

在梓宫从宫外运回乾清宫过程中,嗣皇帝必须要跪迎。如咸丰的梓宫运抵紫禁城时,嗣皇帝同治则跪迎于东华门外道旁的。乾清宫的仪式举行完毕后,梓宫就要被移送到殡宫等待下葬,殡宫是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

梓宫在殡宫停留的时间根据陵墓竣工的情况而定,有几个月的,也有数年的。梓宫移送殡宫时,先用小轝(yú)抬梓宫出景运门,再更换大升轝运送梓宫。该过程通常在黎明进行,文武百官从东华门到景山跪道哭送。

出殡之前,都先要对下葬过程进行模拟演练。杠夫要按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在德胜门演杠十天。在演练期间,民工要对通往陵墓的道路进行御道改造。送葬是最后的一个隆重仪式,首先当天要烧掉造价昂贵的大法船。

之后是72人的小杠将梓宫抬出东华门,送葬队伍最前面是64人的执幡队,接着是1628人的仪仗队,之后是盖着圆顶棺罩,四周围有绣龙帷帐的吉祥轿,里面放有梓宫。抬棺的杠夫有60班,每班128人,总替补240人。

梓宫之后为武装护卫,最后面是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的送葬车队。在和尚、道士的诵经声中,梓宫被送入几百里外的地宫,最后封闭墓门。在写完皇帝牌位并将牌位放在紫禁城东侧的太庙中后,皇帝葬礼宣告结束。

最后一名工匠会有什么结局?

封闭地宫石门的最后一名工匠通常是掌握核心机密的人员之一,众所周知,皇帝陵墓最核心的机密就是地宫的入口,这个机密一旦暴露,皇帝的陵墓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盗掘和破坏。因此,对这个机密的守护很重要。

最后的这名工匠一般是不会活着走出地宫,在前代之前,为了保障皇陵免遭盗掘,都会对修陵的部分工匠有一个统一的处理方法,那便是杀死知道地宫入口的工匠,其他不知情的一些工匠则会被放掉。

而清代除此方法外,还创造性的发明了一个比较人道的方法,那就是将核心工匠治成哑巴或者使用皇家培养的哑巴工匠,这些哑巴工匠都不识字,再加上古代没有聋哑人专用的手语,即使知道秘密也无法泄露出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孙殿英在盗掘慈禧定东陵时,找到的那位姜石匠,就是知道地宫入口的机密核心人员。据说这位姜石匠当时是冒充哑巴工匠,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受伤晕死过去,结果被监工以为是死人给扔了出去。

正是因为他的泄密,才让孙殿英轻易的找到地宫入口,让定东陵遭此大难。清代以前都有杀死工匠的先例和记载,但并不是将所有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杀掉。他们会选择一些知道核心机密的人,将他们杀死陪葬。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因为秦始皇墓中的一些机关是工匠设计制造的,而且他们对随葬品了如指掌,出去容易泄密,因为当他们封闭地宫和中间墓道,到达墓道时,突然关闭墓门,把这些工匠和放置随葬品的人全部封杀在其中。

据考古发现,秦始皇陵西南方发现的一处墓葬,白骨杂乱的铺了一层,有人认为这就是被坑埋杀害的修陵工匠和夫役。还有吴王阖闾的虎丘坟冢,剑池附近有“千人石”,这就是杀害筑墓工匠和夫役的地方。

总之,皇帝的下葬过程是非常庄重与豪华的,下葬仪式比较繁杂。修建陵墓的工匠和夫役也有一套处理方法,最后一名出来的工匠,在清代通常都是哑巴。


野史也是史


其实古时候负责给皇帝修建陵寝的人都很可怜,他们需要抛家舍业一直修建皇陵,有的皇陵会持续几年的修建时间,有的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很多帝王还会让这些负责修建皇陵的人给自己陪葬,很多工匠因为被关在陵墓中而送了命,可见在封建社会帝王对于底层人民有多残忍。那么这些工匠是否有办法从陵墓中跑出来呢?

大部分工匠自然是无法从墓中出来的,因为在封建社会,帝王的命令无人敢违背,就算明知道是死路一条也不能抵抗,更不要说,当时帝王让工匠陪葬是不会事先告诉他们的,所以工匠即便有聪明才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关在陵墓中也是无计可施。对于工匠来说,辛苦了这么久还要陪葬确实不值,而对于掌权者来说,因为这些工匠参与了皇陵的修建过程,所以他们对于地宫的机关都十分了解,如果将他们放出去,这些工匠难免会暴露地宫的情况,到时候地宫中所陪葬的宝贝可能就会被盗走,所以统治者会选择将他们都关在地宫中陪葬。

在历史上秦始皇陵墓中的陪葬人数是非常多的,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前后后持续了三十多年,在这几十年间,有七十万左右的工匠参与到皇陵的修建工作中,虽然陪葬的人数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应该只有后期收尾的工匠惨遭噩运,但是人数应该也不少。秦始皇陵在秦始皇离世时还没有完工,胡亥登基后依然在修建中,后来工程在收尾阶段,胡亥想出了一个方法将这些工匠封死在地宫中,当时他下令,让所有参与皇陵修建的工匠们到地宫中领赏,这些工匠听说有赏自然都跑到地宫中等着,就在这些工匠满心期待的时候,胡亥下令将地宫的门封死,就这样这些工匠们都被关在里面无法出来了,他们都成为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但是在一些朝代中,有的工匠也考虑到在工程结束后可能会被关在墓里无法逃生,所以他们为此发明了自来石,自来石的设计十分巧妙,当所有人都离开地宫后,只需要事先将自来石设置成一定的角度,然后再将大门关上,这样自来石就会将地宫门彻底封锁,也没有人会被关在里面了,只不过在自来石发明之前,工匠们想要活着出来基本上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