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戰爭中英軍45萬,布爾民兵先後總計8萬多人,為何英軍陣亡2.1萬人,而對手僅陣亡3千7百多人?

王世融


布爾戰爭是英國400年殖民歷史裡,230次殖民戰爭中,出兵最多,拖延時間最長,最殘酷與開銷最大的一場戰爭。大英帝國總共花費2.2億英鎊,超過了地球上所有列強在19世紀的總和。


布爾戰爭一共打了2次,從表面來看,英軍佔據三大優勢:

1、人數佔壓倒性優勢:前後共派遣45-50萬軍隊,布爾全國人口只有44萬,最後總動員8萬。

2、武器裝備優勢:當時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已經取代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過去的殖民強國,同一時間,以英國為首的八國聯軍在中國面對人數幾倍於自己的清軍,依靠裝備優勢所向披靡。

3、士兵經驗豐富:多年的海外殖民戰爭歷練,士兵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還有許多職業軍人。而布爾人並沒有職業軍人,平時大家都是種地、打獵的。

可為什麼佔據如此優勢,卻被布爾人狠狠揍了一頓呢?


其實,所謂的3大優勢只是英國人自己認為而已,我們逐一分析。

1、人數確實有優勢:但2次布爾戰爭是由一次次的小戰役組成,並不是說直接45萬對8萬那樣,而是幾千對幾百,然後幾萬對幾千,再十幾萬對上萬這樣。

2、武器優勢:其實說起武器英軍剛開始並沒有優勢,因為表面看是英國人和布爾人戰爭,但布爾人背後其實是德國人和荷蘭人,所以布爾人許多武器是德國和荷蘭提供的,只比英國人先進,至少是持平。

3、單兵能力:別看布爾人都是種地的,但是布爾人生性剽悍,非常尚武,而且當時經常要和非洲土著幹仗,所以基本全民皆兵。

另外布爾人反過來有兩大優勢:

1、士氣高昂:對英國人來說為了利益的殖民戰爭,但對布爾人來說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所以對布爾人來說是背水一戰的仗,所以所有人包括男女老少都很團結,士氣非常高昂。

2、主場優勢:這片土地是從小長大的土地,就算小孩也知道路,但英國人是遠道而來,對地形、地貌、各種小路都不熟悉。


然後我們接下來看具體布爾戰爭是怎麼打的?

剛開始,英國人就吃了不熟悉地形的虧。1880年12月17日,布爾人和英國駐軍的衝突在波切夫斯特魯姆爆發。12月20日,駐紮在萊登堡的英軍第94團兩個連馳援比勒陀利亞,在布龍克霍斯特幹河遭到到布爾民團的伏擊。在交戰中,英軍247人中有77人陣亡,157人受傷,布軍只有2人死亡,4人受傷。


這次英國還沒當回事,開局太浪了,大意了,因為是遭到伏擊嘛,下次注意。


1881年1月,英軍部隊司令科利將軍帶了1000人左右去增援,從納塔爾西進德蘭士瓦。在納塔爾與德蘭士瓦邊境的朗峽再次受到布爾軍隊的阻擊。英軍有93人被打死,133人受傷,54人被俘,科利本人也在山頂被擊斃。而布軍方面只有1人陣亡,5人受傷。


這仗怎麼就變成單方面送人頭了呢?


當時英國人戰術是列方陣,比如10個人一排,10列,100人的方陣。打仗就這麼方陣一起走,到了指定位置第一排開槍,子彈打光,第二排。當時主要是步槍準星不夠,所以用齊射的方式可以提高命中率。


但這有一個大問題,如果大家都是方陣對方陣,那沒問題,如果敵人在四面八方呢?而且人家如果有掩護呢?當時布爾人就是這樣,人家有掩護,而且非常分散,樹上、樹後面,石頭後面,到處都是,找都找不到。可英軍呢,那麼一大塊方陣,就像一個巨大的靶子。

第一次布爾戰爭就以英國慘敗結束,當時英國朝野震驚。據回國的英軍說,布爾人槍法明顯比英軍準,而且布爾人當時用的毛瑟步槍,填彈比英軍的李恩菲爾德步槍要快,裝備比我們好。


於是第二次布爾戰爭的時候,英軍加強了武器,甚至首次裝備了馬克辛機槍,當年英國人還想忽悠李鴻章採購,最後太貴了沒要。

儘管如此,英國人還是沒能吸取足夠的教訓,覺得只要自己認真對待,打贏布爾人還是輕而易舉的。


於是,在第二次布爾戰爭開始的時候,戰場上的布爾人和外國的志願者共計3.5萬人,而英國軍隊當時只有2萬人。


1899年10月30日(後來被英軍稱為 “悲哀的星期一”),萊迪史密斯會戰爆發,四千英軍在喬治·懷特中將的指揮下向布軍發動攻擊,在尼科爾森峽谷同茹貝爾指揮的布軍主力遭遇,英軍戰敗,損失1272人,餘部退回萊迪史密斯,旋即被包圍。


在萊迪史密斯會戰的同一時期裡,英軍在西線的金伯利和中線的斯托姆貝格也遭到失敗,損失2800多人,後來在英國陸軍史上被稱為“黑暗的一週”。


在這一週裡,有一個英軍隨軍記者被布爾人俘虜,但最後這個記者幸運地逃回了英國,當整個英國都沉浸在“最黑暗的一週”的陰影之中時,這個年輕人成為了唯一的曙光,一個戰地記者,英勇無畏,獨自一人逃脫困境。全英國的報紙競相報道這個年輕人的傳奇故事,這個成為民族英雄的年輕人名叫,丘吉爾。日後,丘吉爾這個名字也將傳遍整個世界。

在這之後,英國開始瘋狂往南非增援,火炮、機槍和士兵源源不斷,並且,為了防止布爾人全民皆兵的情況,英國人還建了50座集中營來關押婦女和兒童,在布爾游擊隊活動的地區,英軍架設鐵絲網,進行分區掃蕩。鐵絲網的總長度達6000公里,共設置了八千多座碉堡。


到1902年5月為止,英軍已經在南非耗費兩億兩千萬英鎊,死亡21000多人。布爾人因為被英國海軍封鎖,得不到補給,也從80000多人打到只有22000人。最後雙方只好坐下來和談,布爾人同意加入英聯邦。


英國人這仗可以說慘勝,但更重要一個問題是,布爾戰爭的全程都被德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看在眼裡,德國看到了英軍如何運用鐵路大規模作戰,從中吸取了許多經驗,也為日後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我是ChrisQu,C叔聊歷史,有趣有料有思考,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交流討論。


C叔聊歷史


殖民者是殘酷無情的,吃起人來,跟本不分是誰。歐洲人吃起歐洲人,比吃亞非拉原住民更冷血。

布爾人是傷亡很少,可他們的損失出現在另一方面:英國人使用殘酷的戰略封鎖,把布爾平民圈進集中營,2萬婦女兒童因疾病和飢餓死於集中營。這種圍困戰術,被一再證明是侵略者對付本土游擊隊最有效的。

布爾人是南非的土生白人,是歐洲殖民者形成的混血民族,從血緣上講,荷蘭血統更多一些,其次是法德。非洲土生白人的文化、心態和歷史評價,不是本文任務,略去不談。

南非殖民母國英國與布爾人的矛盾由來已久,1886年隨威特沃特斯蘭德地區金礦的發現,衝突全面爆發。順便說一下,這個時間點,對應在中國發生的鴉片戰爭,其時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統領下,正走向自己輝煌的頂點,英軍特別是英國海軍的驕傲與意志,處於巔峰狀態。

布爾人並沒有一支傳統意義上的軍隊,只是民兵的組合,紀律渙散如同草寇。其領導人各行其事,並無穩定的戰略甚至戰術。但布爾人非常瞭解南非稀樹高草的荒原,在殘酷的環境中成長,個個都是優秀的戰士。出於生存的需要,他們不僅是神槍手,還總能搞到最新的槍械並熟練掌握。可以說,每個布爾人都是意志堅定的武士,而英軍視他們為粗鄙的鄉巴佬。

非常重要的是,布爾人使用無煙火藥。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戰爭開始後,英國正規軍在荒原上處處遇伏,他們衣甲鮮明的步兵被不知什麼地方射來的子彈打得人仰馬翻,卻找不到襲擊者在哪兒。炮手無法瞄準,士兵不知攻擊方向。經常是英軍折損了數百人,布爾人卻沒有任何傷亡。

戰爭的結局和戰爭的損傷一樣,是一面倒的。一團亂麻的布爾人無法把他們的勝利轉成決戰決勝,英國人卻從英國、歐洲大陸、加拿大更不用說非洲的其他殖民地,把源源不斷的部隊調往南非。英軍分塊切割,控制平民,到處是碉堡和圍欄,用最笨的方法最有效的打擊布爾游擊隊。

1902年,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布爾人,已經被優勢英軍圍困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5月,布爾人承認英國人的統治。

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無論是英國人,還是南非土生白人,或者吃瓜的非洲真正主人---黑人。

(全文完)


李牧


英布戰爭(1899年~1902年),也稱南非戰爭,布爾戰爭,是英國人和荷蘭人的後裔布爾人雙方為爭奪南非領土和地下資源而進行的一場戰爭。

戰爭背景:19世紀下半葉,在荷蘭人的後裔布爾人居住的奧蘭治河畔和德蘭士瓦境內,先後發現了蘊藏量十分豐富的金剛石和金礦。於是,歐洲大批淘金者和找鑽石者紛紛湧入南非。在這些人中,要數英國人最多。短短几年內,英國人便掌握了大部分採礦權,組織了數個大公司,其中最大的是塞西爾·羅得斯的三個大公司。此外,德國人也在該地區建立了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英德展開激烈的角逐。

戰爭情況:為了控制所有礦區,英國力圖佔領德蘭士瓦,吞併布爾人建立的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省的南非共和國。1899年秋,英國開始在兩個布爾族共和國邊境附近集結軍隊。為防止英國入侵,布爾人靠攏德國,對抗英國,於1899年10月11日對英宣戰。

戰爭初期,布爾人處於攻勢。布爾軍隊先後攻克紐卡斯爾和格論科兩座城市。12月最後一週,布爾人擊敗了英軍解圍部隊的進攻,英國人損失慘重。這一戰敗消息被倫敦報紙稱為“黑色星期”。大英女王政府很震驚,決定反擊。派出兩名經驗豐富的殖民地統帥負責遠征部隊。

1900年1月,大批援軍集結南非,英軍已經擁有20萬人。2月,英國人轉入反攻。28日,英軍攻破萊迪史密斯;3月31日,英軍佔領金伯利;同月,英軍佔領奧治蘭自由邦;5月底,英軍佔領德蘭士瓦首都比勒陀利亞。時至此,布爾人敗局已定。

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10月,布爾軍隊化成小股突擊隊,展開頑強的游擊戰爭。然而,由於他們本身也是以殖民者的態度對待當地的黑人,所以他們的反英鬥爭並沒有取得土著居民的同情和支持。英國指揮部為了摧毀游擊隊的反抗,將軍隊擴大到了25萬人。

1902年5月31日,布爾人被迫簽訂合約,承認南非共和國併入英國。因此,雖然在這張戰爭中英國人損失極其慘重,但英布戰爭以布爾人的失敗告終。

總結一下英國人損失慘重的原因

1.南非地形複雜,對於游擊戰的布爾人,十分有優勢。

2.英軍戰術太死板。新式的無煙火藥大規模投入戰爭,然而英軍指揮官的作戰思維和模式並沒有立刻跟上時代。

3.迫於輿論壓力,英國沒有敢狠心大規模使用集中營。

4.英軍訓練水平不高,戰術僵硬,經常形成游擊隊少打多的局面。


南京小不點


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布爾戰爭沒有什麼知名度。但在清末,這場戰爭卻被中國的革命黨人反覆提及。孫中山就曾經用布爾戰爭作為例子激勵革命志士。他說:那非洲杜蘭斯國不過二十多萬人,英國去滅他,尚且相爭至三年之久。陳天華在他的《猛回頭》中寫到:『杜蘭斯,不及我,一府之大;與英國,戰三年,未折鋒芒』。

實孫中山和陳天華所說的杜蘭斯,指的就是布爾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杜蘭斯是德蘭士瓦的另一種音譯。布爾人實力還不及中國一個府,卻跟英國人打了三年仗,儘管輸了,卻不丟人。布爾戰爭同時期的中國,正好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軍和布爾人的表現,簡直是天壤之別。鼎盛輝煌時期的英軍,在南非被弱小的布爾人用大巴掌狂抽耳刮子。結果大英帝國被抽的肝膽俱裂,戰爭後宛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所謂的布爾人,指的是荷蘭人和德國人在非洲土生土長的混血後裔,他們和英國的戰爭很早就開始了。1876年,英國吞併了布爾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英國人的統治令布爾人非常的反感。布爾人驍勇善戰,而且對當地環境非常熟悉,哪能忍受這種侮辱?於是,布爾人在1880年發動突襲,突襲了一支英軍部隊。布爾人以1人傷亡的代價,取得了斃傷169人的誇張戰績。英國人發動了報復,但是在馬朱巴山戰役又被布爾人擊敗,1000名英國士兵死亡900人,英國總督陣亡。連連戰敗逼的英國人不得不和布爾人簽訂了合約,承認了德蘭士瓦的獨立。

事情到此,本來就可以終結了。畢竟英國人的殖民地世界第一,南非就宛如當年的北美十三塊殖民地一樣,多一塊,少一塊無所謂。為了幾塊殖民地打仗死人,不值得。但是偏偏這個時候,探礦專家在布爾人的領地上發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蘭德金礦。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就是在這座金礦上建立起來的。金礦的利潤和稅收讓英國人眼紅了。對財富的渴望,讓他們再一次挑起了布爾戰爭。



人類開採的所有黃金,有一半來自地圖上標示紅色的國家——南非。

這一次布爾人為了對抗英國,採取了以夷制夷的辦法。他們出讓了德蘭士瓦的鐵路和炸藥的壟斷權,拉來了荷蘭和德國的支持。在布爾人的幫助下,德國勢力迅速入侵到南非。也正是由於德國人的支持,布爾人才放心大膽的和英國對抗。但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個志大才疏的貨色,英國人用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空頭支票就把他給忽悠了。威廉二世沒有看出英國人的伎倆,放棄了對布爾人的支持。布爾人這時候只能孤軍奮戰了。

戰爭爆發初,英國媒體大造輿論,聲稱布爾人主動挑釁英國。又自大的宣稱,布爾人不堪一擊,這不是戰爭而是旅遊。被煽動起來的英國民眾紛紛對大英帝國的殖民政策表示支持,英軍獲得了近一千萬英鎊的軍費。布爾人沒辦法了,派出代表和英國談判,接受了英國人的各式各樣的要求,但是對英國提出的宗主權不予接受。英國人認為勝券在握,壓根都不想搭理布爾人,斷然拒絕。

布爾人眼見和談無望,便選擇主動出擊,四戰四捷。其中科倫索戰役,英軍兩萬人,布爾人僅有四千多人。然而布爾人卻以死七人,傷二十二人的代價。打死打傷英軍一千多人。這一階段英軍的大敗,出乎了所有國家的意料。英國人惱羞成怒,更換了總司令,大批大批的新式裝備,包括李恩菲而步槍,馬克辛機槍,阿姆斯特朗野戰炮等武器,大量運往南非,對布爾人形成武器裝備的絕對優勢。

當時布爾人的武裝力量,只是一支以輕武器為主的輕裝步兵。英軍的兵力是布爾人六倍,火炮是布爾人的幾十倍。除了武器,英國人還將通訊和電話、電報開始大量應用於軍隊。英國人掏老本的決心,讓歐洲大陸國家都看傻了。



通過撤換將領,整頓軍隊,加強兵力,更新武器裝備,英國人實力大增。這個時候英軍和布爾人的差距,已經存在裝備代差了。英軍在正規作戰中一舉攻破了布隆方丹,又相繼攻陷了約翰內斯堡,比勒陀利亞等地。雙方實力懸殊太大,布爾人被迫向更偏遠的內陸退守。

隨著布爾人的戰略退卻,英國人樂觀的認為戰爭結束了。結果布爾人發明了游擊戰(現代游擊戰就是來源於布爾戰爭)。


英國人哪裡能想到,布爾人化整為零,變成游擊隊分散於廣闊的農村,不斷偷襲英軍後勤和軍火,炸鐵路,拔電線杆,數十萬英軍正規軍被打的暈頭轉向。布爾人偷襲,甚至還俘虜了英國中將梅圖安,震驚了英國國內,英國又一次大兵增員,由於不斷的增員,英國在南非的部隊一度高達45萬人。(比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數字還要高)

(地道戰的雛形)

英軍對遊擊作戰是很不擅長的,當年美國獨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面對游擊戰術,英國都吃了大虧。而布爾戰爭的游擊戰術,比之於北美和阿富汗,更龐大,更激烈。由於布爾人的人數少,幾乎是全民皆兵,所謂的總體戰也是從布爾戰爭才開始有的。

為了對抗布爾人的游擊戰,英國人開始四處在布爾人的村莊燒殺搶掠,燒燬了幾乎所有的布爾人村莊,把所有的布爾人和物資全部趕到鐵路沿線,帶不走的一律燒燬,凡是發現有布爾人幫助游擊隊的,周圍十英里全部燒掉,同時英國人大肆在南非建立關押集中營,連布爾人多的婦女兒童都不放過,大量的兒童死在集中營。英國人的辦法,像不像後來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

縱然是如此,英國也差點被戰爭拖垮。戰爭開始時,媒體大肆宣傳,聲稱布爾戰爭只是去南非旅遊而已,布爾人不堪一擊。老百姓捐了一千萬英鎊的軍費,當時英國人還覺得錢捐的太多了,花不完。結果三年戰爭下來,英軍的花費高達2.2億英鎊!(相當於清朝辛丑條約賠款的四倍多)

至於英國的損失為什麼那麼慘,關鍵在於布爾人深化了全民戰爭的理論!布爾人中每一個符合服役條件的平民都是待徵召的戰士,平時在農場和城鎮中從事自己的營生,並在一年中的某段時間裡接受短期的軍事訓練,戰爭爆發後則迅速按地區集結報到,組成民團參戰。這種人民戰爭,美國人和阿富汗人都用過,是英國這種霸主國家,最難以接受的戰爭方式。



在之後的歷史中,這種全面戰爭的模式,也在很多國家多次上演。每一次都讓霸權國家非常難受。


Mer86


確切地說自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英國對布爾人大的戰爭共發生三次,當時南非曾存在3個布爾人的國家,最後都被英國人征服了,但大英帝國卻為之損失慘重,有人說是布爾人開啟了大英帝國衰敗之路,這話不無道理。

布爾人是最早由葡萄牙和荷蘭人及歐洲其它人混血而成,因為當初葡萄牙人來到南非時,南非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因此布爾人也算是南非土著白人了。1842年左右,不滿英國開普殖民地統治的一批布爾人開始離開好望角,開啟獨立建國之路,以上英屬納達尼亞共和國郵票,該國是由布爾人和祖魯人(南非土著黑人)建立,1850年左左納達尼亞變成英國殖民地。這也是英國最早吞併的布爾人國家。

奧蘭治自由邦也是布爾人建立的一個國家,該國於1854年建立,在第二次英布戰爭中被滅國,雖然該國存在時間很短,但該國卻發行了首套舉世聞名的聖誕樹郵票,也算是此國給世人留下的歷史記憶。本館已收集齊全,以上是此套郵票的“半便士”票。


這裡重點要說說布爾人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國家,那就是德蘭士瓦共和國(即南非共和國),德蘭士瓦共和國早在1849年就開始建國,但遭到英國的殘酷鎮壓,經過布爾人的不屈抗爭,直到1880年才建國成功,以上是布爾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發行的郵票,布爾人本以為這次能安享太平,誰知1889年,德蘭士瓦發現了大礦藏,為了爭奪這個大礦藏,英國人對布爾人發動了第三次戰爭。

這次戰爭,英國人總計出動了45萬軍隊,才終於打敗了8萬的布爾人軍隊,此役讓英國損失巨大,但英國人終於得到了這個非洲最大的羊毛交易基地和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鉻礦(鉻是生產不鏽鋼的重要原料)。以上是1894年英國佔領德蘭士瓦後發行的英屬德蘭士瓦郵票,1910年德蘭士瓦變成了英屬南非的一個省。

布爾人之所以能重創當時的大英帝國,說明其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同時面對數量和裝配遠強於自已的英軍,布爾人採用靈活的游擊戰術,可以說之後的亞洲各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中,都在學習和運用布爾人的戰術。


湘平古珍郵館


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來到南非。他們和葡萄牙、法國殖民者的後裔被稱為布爾人。這也是為什麼布爾戰爭是一場獨立戰爭的原因,類似於美國的獨立戰爭。在19世紀晚期,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士自由國相繼發現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礦和金礦。本來英國已經放棄了這個地方,但是英國當局十分覬覦這些寶藏,於是在1899年8月與布爾人爆發戰爭。

在戰爭初期,英軍在人數上不如布爾人,擁有德國支持的布爾人多次大敗英軍,但是這些英軍只能算是英國殖民地的僱傭軍。隨著英軍主力的抵達,英軍逐漸掌握主動權。而布爾也意識到了英軍的強勢,當時金庫又不能白白的送給英國殖民者,於是便玩起了外交攻勢。利用本土作戰的優勢不斷騷擾英軍,疲勞的英國最後妥協,將部分利益歸還給布爾人。

布爾戰爭中的英軍總司令基契納成為拉攏英國的民族英雄,但直到他凱旋的時候,英國仍然沒有完全控制住南非。所以英布戰爭稱得上英國復興史上最長的戰爭,也被稱為了帝國衰落的一個標誌,因為殖民地的人民反抗意識越來越強烈,也迫使英國不得不調整對待殖民地的過度壓榨。布爾戰爭英軍確實傷亡超過兩萬,但是布爾人也不輕鬆,大量農場被毀,大量平民被殺害。

1910年南非獨立的時候,依舊對英國又非常強的敵對意識,布爾人的頑強也被世人所稱讚。雖然布爾人是殖民者的後代,但是依舊可以以薄弱的力量,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而讓英國妥協。所以孫中山先生就曾經以布爾戰爭為例,來反思為何清軍在八國聯軍面前一潰千里,事實也證明清軍是一群沒有魂的人,不知道仗是為誰而打,或許清軍士兵只是為了一口吃食才投軍。


小司馬遷論史


布爾戰爭中,為什麼英軍的傷亡遠遠高於布爾人的傷亡?其實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實際傷亡數字的問題,二是統計口徑的問題。


布爾戰爭英軍的傷亡與兵力

其實題主所給的傷亡數字是不太準確的。英軍方面確實死亡人數達到了2.1萬人左右,但在這個死亡數字裡,按照英軍自己的統計,只有7500多人是陣亡,而其餘1.3萬多人則的病死的。當然這個數字在桃花石雜談看來也不可信,因為在19世紀末以後,其實這個病死人數是很多國家為了減少傷亡數字,使戰報更好看而經常採用的數字遊戲。

布爾人游擊隊

不過既然有1萬多人都被歸為病死,那麼其中必然也有一些是真的病死的,因為英國軍隊很多是從英國本土直接調來的,在南非出現一些水土不服,進而出現一定程度的疾病減員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具體到真正的傷亡數字,應該英軍在1萬人左右,而不是題主所說的兩萬人。

布爾戰爭形勢,除了藍色地區為英國殖民地,其它三個區域都是布爾人所建立的殖民地

而至於英國在布爾戰爭中動用的兵力,確實前後相加起來有45萬人左右,而且還有10萬左右的當地黑人軍隊,但注意這是前後相加的數字。因為在布爾戰爭中,很多軍隊是在戰爭爆發之後英國從其它地區臨時調來的,比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而且在這裡作戰過一段時間之後還會被調走,所以這個數字只是前後在南非打過仗的軍隊累積數字,其實英國在布爾戰爭期間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比這個數字要少很多,因此雙方的兵力差距並沒有那麼懸殊。

布爾人真實的傷亡數字

而布爾人真實的陣亡數字也不是題主所說的3700多人,而是至少有6189人,雖然比英軍公佈的陣亡數字少一些,但其實相差不大。而且關於布爾人的陣亡數字,其實裡面有很大學問可講,因為這涉及到南非後來的政治走向和史觀問題。

布爾游擊隊作戰場面

大家知道布爾戰爭最後的結果是英國獲勝,南非徹底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且後來南非長期是英聯邦成員,所以給大家的感覺好像是後來英國完全控制了南非。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布爾戰爭雖然是英國最後獲勝了,而且英國取得了南非的控制權,但因為布爾人確實也比較能打,所以在最後雖然布爾人承認失敗,但結束戰爭的條約裡給布爾人保留了大量政治權力。

而布爾人在南非白人中間人數始終佔據了很大優勢,所以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布爾人就再次主導了南非的局勢。可以說從那時起,南非的政局就一直在布爾人的掌控之中,一直持續到1994年南非結束種族隔離。這方面其實桃花石雜談可以舉個例子說明。比如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英國對德宣戰,二戰爆發時,儘管南非還是英帝國的一個成員,當時南非的首相赫爾佐格竟然一度要宣佈南非在戰爭中嚴守中立。最後經過激烈的議會鬥爭,赫爾佐格被迫辭職之後,南非才對德國宣戰。而且在二戰中的參與也基本是象徵性的。

布爾戰爭陣亡英軍場面

所以南非後來的這種歷史,也影響到了布爾戰爭傷亡人數的統計。因為在布爾戰爭中,布爾人打的是游擊戰,而游擊戰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平民和作戰人員的界限不那麼清楚,按某些標準算可能很多人就可以算成是作戰人員,按另一些標準算可能他們就又可以算成平民了。而在布爾戰爭中,關於布爾人的傷亡,其實也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除了6000多名被明確算成作戰人員的陣亡者,在戰爭期間死亡的布爾人裡還包括46000多布爾平民,這其中當然多數都是戰爭期間英軍設立的布爾集中營裡的遇難者,但恐怕也不能排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後來南非當局算成了平民的布爾游擊隊成員。因為這些人算成平民更能突顯英國在布爾戰爭中的不義,反襯出布爾人的英勇和正義,而這是符合由布爾人所長期控制的南非當局的利益的。

參加布爾戰爭的英澳軍官


而且除此之外,戰爭期間還有至少2萬名布爾人的黑奴死亡,其實這裡面恐怕有些部分也可以算作是布爾人的戰爭傷亡,因為這些黑奴在當時其實也是為布爾人所服務的。所以總體看來,雖然布爾人確實很能打,給英軍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因為布爾人其實是脫胎於另外一個曾經的殖民強國荷蘭,和英國人和科技水平上差別並不大,但雙方的傷亡比卻遠沒有題目裡說的那麼懸殊。


桃花石雜談


布爾戰爭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英帝國與布爾人(荷蘭殖民者後裔)為了爭奪南非殖民地而展開的戰爭。戰爭歷時三年,英軍先後投入了四五十萬兵力,面對僅有數萬人的布爾民軍,傷亡慘重,最後拿出後世納粹集中營的殘忍手段,才獲得完全勝利。之所以雙方投入戰力與傷亡如此不成比例,主要有以下原因,排名不分先後。

首先,英國勞師遠征,士兵疲憊,後勤線漫長,對於南非氣候水土也並不熟悉。而布爾人已經在南非生活多年,本鄉本土作戰,適應氣候。進入非洲,水土不服是會要命的。

其次,布爾人熟悉地理,採取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與英軍對抗。而英軍穿著紅彤彤的龍蝦兵衣服,在叢林裡面一瞄一個準。

第三,英軍部隊中很多是徵集的殖民地士兵,而布爾人都是本鄉本土的白人,弓馬嫻熟,又為了保家衛國而戰。

其四,在戰略方面,英軍一開始犯了輕敵錯誤,妄想一口吞掉布爾人,結果遭到頑強反擊才如夢初醒。而布爾人一開始就是打算和英軍死磕的。

最後,布爾人還得到了同宗的荷蘭、德國等支持。從某種意義上,布爾戰爭和一百多年前的美國獨立戰爭差不多,都是部分世界強國扶持一個殖民地國家對抗大英帝國。只不過布爾人實力比美國人還是差遠了(畢竟人口只有十分之一)。

必須說明,儘管布爾人在戰場上的傷亡要少於英軍,但最終還是被英軍逼的走投無路,被迫投降。而且布爾人的家屬婦孺在英國的集中營政策下死傷慘重。所以最終勝利者還是英國。


天外村藥房


從數字上看是有點邪乎,這個數是英國和南非布爾人的第二次戰爭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卻是布爾人放下了武器,英國人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要不怎麼佩說是大英帝國呢,而勝利者的大英帝國從此也一落千丈,開始傷了元氣動了筋骨。

英軍身著紅色軍服,在非洲叢林裡被布爾人一瞄一個準。

從雙方的傷亡看來,的確相差甚多,但可不要忘了,布爾人的婦孺在戰爭中被英國人關在集中營裡,被活活整死了2.8萬人,英國人的殘暴極大地震撼了布爾人,在第二次印布戰爭的後期,布爾人失去的鬥志,如果雙方繼續互毆下去,布爾人的死亡可就不是3、5千的數字了。另外,英國人2萬多人在戰爭中陣亡,死的可並不都是來自英國的白人,其中有很多是印度人和當地黑人以及從其他殖民地徵召的當地土著士兵,而陣亡的布爾人可就真正是布爾人,除了少數從荷蘭、法國來的歐洲志願兵,基本上可都是布爾人,因為這個布爾人多年來和當地部落結怨太深,是沒有當地部落支援和同情的。

英國人來陰的,在集中營中搞死了2.8萬名布爾人,其中2.2萬是婦孺。

英國人和布爾人的戰爭一共正式打了兩次,如果說第二次英布戰爭,布爾人是以少量的戰爭減員換得了英軍的最大傷亡,可能還並不典型,真正邪乎的還是第一次印布戰爭。

1868年在南非金伯利地區發現了鑽石,好傢伙,布爾人可是坐地收錢啊!看到布爾人已近開始肥得流油了,英國人這個羨慕嫉妒恨啊!本來英國人仗著強悍的國力,已近從這些荷蘭農民後裔的布爾人手裡多得了南非開普敦、約翰內斯堡等沿海港口,布爾人已經往北退到祖魯王國的地盤,為了生存下去和祖魯王廝殺多年了。可一下子因為鑽石的發現,本來英國人不屑一顧的地方現在突然就發現了一地鑽石,這下強盜慣了的英國人不幹了,不給就搶,於是發生了第一次英布戰爭。

以荷蘭農民為主的布爾人在南非已經生活200多年來,基本上和當地的部落一樣。

第一次英布戰爭的過程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多說了,還是看一看這場戰爭的結果。結果是這樣的,1880年12月,在一場伏擊中,英軍247人死亡77人,受傷157人,157+77﹦234,看到沒好腿好臂的只有13人,英軍總司令也被也被布爾人擊斃,1000人的英軍援兵又被打死93人,輕重傷133人,還有54名英軍被俘。而布爾人的傷亡是多少呢!6人,看清楚,沒錯,只有6人。


非洲腹地攝影紀實


布爾戰爭前後共有兩次,第一次布爾戰爭是英國吞併德蘭士瓦後,並沒有解決下層布爾人生活問題,導致布爾人爆發的一次起義行動,但這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衝突。這次戰爭布爾人勝利,英國保有對德蘭士瓦的宗主權。

二次布爾戰爭最初爆發的原因是,勘探專家在德蘭士瓦共和國上發現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金礦,在德蘭士瓦主要的外國人是英國人,德蘭士瓦政府開始對外僑收重稅,對英資礦產公司進行資本限制,導致了英國和德蘭士瓦關係惡化,之後英國南非礦業公司的詹森博士帶著幾百個警察和機關槍遠征德蘭士瓦,想推翻德蘭士瓦政權,並準備在約翰內斯堡發動暴亂,結果被鎮壓,詹森被移交英國。

當時在歐洲,英國是最強的國家,但是和其他國家一直是競爭關係,其中就包括德國,德皇這時候,給德蘭士瓦發來賀電,這也就導致英國下定決心以武力解決德蘭士瓦問題,於是就不斷向南非增兵,其他歐洲國家也不斷支援德蘭士瓦,1899年11月下午五點整,二次布爾戰爭正式爆發。

布爾人在英國援軍未到南非之前,分兩路像英軍進攻,佔領了德班港,攻下了梅富根和金伯利,並且在開普敦的英國人制造暴亂,分散英軍注意力,並主動藉助地形優勢偷襲英軍,破壞英軍的鐵路線,也讓英軍因此疲於防守,之後布爾人又以主力部隊進攻四千英軍,1899年10月底,英國援軍到達開普敦,布爾軍開始隱藏自己的炮兵部隊。

英軍仍然沿用自己在其他殖民地的戰術,同時又分散了自己的部隊,因此在前期損失慘重,遠征軍布勒上將辭職,羅伯茨勳爵擔任遠征軍司令,之後英國增兵25萬,並增加了部隊的機動性,隨後在西線和東線,英軍將布爾軍主力擊敗,之後布爾軍節節敗退,德蘭士瓦組成流亡政府到歐洲尋求支援,之後布爾軍轉為游擊戰,不斷襲擾英軍,殲滅英軍的小股部隊,但是英軍卻建立集中營對付布爾人,集中營裡死亡率一度高達40%,也嚴重打擊了布爾人士氣。

所以布爾人除了在前期英軍沒有改變作戰戰略,兵力較為分散時,打擊了英軍,事實上到了羅伯茨擔任總司令的時期,布爾人,其實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的,在集中營中死亡的布爾人就接近了2萬8千人。英軍傷亡較多,有句話叫:明槍易躲案件難防。布爾人用游擊戰和偷襲的戰術,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英軍,但是英軍不斷徵兵後,用人海戰術對抗游擊戰,布爾人的優勢也就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