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稱呼,從而何來?

“官家”稱呼,從而何來?

官家就是皇帝

把皇帝叫做官家最早在晉代,但那時候官家不是皇帝的專稱。五代十國時稱皇帝為官家開始流行起來,比如後蜀的花蕊夫人就寫過這樣的詩:

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

從詩的後面兩句可以看出,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花蕊夫人是個身材嬌小的美人,穿上回鶻民族的衣衫,更加玲瓏動人。

“官家”稱呼,從而何來?

到宋代,就專門稱皇帝為“官家”了,當面和背後都這樣稱呼。

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舉行宴會,突然下起雨來。趙匡胤很不高興,老是斥責左右。宰相趙普說:“百姓正盼望下雨,官家舉行宴會何妨?無非淋壞了些陳設,淋溼樂人的衣裳而已。百姓得雨快活,我們正好吃酒娛樂。”

趙匡胤聽了很高興,就叫樂人在雨中演出。

“官家”稱呼,從而何來?

趙匡胤自己也稱皇帝為官家。趙匡胤即位後,他的幾位弟兄藩王非常驕橫傲慢。一天趙匡胤約上這些弟兄,每人都授以弓箭等武器,大家騎著馬來到一個樹林中。趙匡胤下馬給大家倒上酒說:“此處無人,你們誰要做官家,可以把我殺掉,自己來當。”這些弟兄趴在地上戰戰兢兢,從此就不再驕橫跋扈了。

趙匡胤猝然逝世的第二天,他的弟弟晉王趙炅出乎意料地出現在宋皇后的面前。宋皇后大吃一驚,馬上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於是無可奈何地祈求:“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吳一聽這樣的稱呼就知道宋皇后承認他了,馬上就回答:“我們共享富貴,不必擔心什麼!”

為什麼把皇帝稱為“官家”呢?

知道的人估計很少。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宋朝皇帝自己也有不知道的。

宋真宗趙恆的時候,有位侍讀(文化顧問)李仲容,身材魁梧,酒量如海。皇宮裡的人稱他“李萬回”,大概是說他觥籌交錯,萬回不醉。宮裡有“欲敵飲,則召公”的說法,意思是誰要是在酒量方面自我感覺良好,就不妨招呼李仲容來較量較量。李仲容有個讓人稱絕之處:平時沉默寡言,記性也不好。但是喝酒喝到迷茫的境界後,則應答如流。

一天晚上,趙恆讓人不斷以大酒杯為他斟酒,想看看李仲容到底酒量有多大。一直灌到李仲容大醉,站起來討饒說:“告官家撤巨器。”意思是我已經差不多了,皇上把大酒杯撤了,咱們換小酒杯吧。”趙恆早就想弄清楚“官家”這個稱呼的由來,平時李仲容在清醒狀態的時候估計也問不出名堂,現在看見他醉了就趁機問道:

“為什麼把天子叫官家呢?”

李仲容馬上回答:

“我記得蔣濟在《萬機論》中說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三皇五帝之德,所以叫官家。”

趙恆聽後很高興,說道:

“我們真是‘君臣千載遇’啊。”

李仲容立刻回答:

“臣唯有‘忠孝一生心。’”

當然,稱呼是一種文化符號,包含一些特定的文化內容。當代學者薛兆瑞、王育濟等認為從“天子”到“皇帝”,再到“官家”的稱謂變化,反映出“君權神授”觀念的淡化。宋朝稱“官家”多少有點職業分類的意味,就如同稱醫者為“醫家”,詩人為“詩家”,農人為“農家”一樣。在這樣的文化心態下,宋朝君臣才會有“天下何物最大”的討論,才會有“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朝野共識。

從這樣的角度解讀“官家”的稱呼很有深度和新意,不過我們覺得名稱符號不一定都會透露一些趨勢,有時反而是在掩蓋某種背離,比如當今許多機構的名稱前面都會加以“人民”的前綴。

作家王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研究生畢業,新聞從業期間,10餘部新聞作品獲全國好新聞、中國新聞獎等新聞最高獎等。播視網、炎黃視頻大型視頻網站創始人、董事長,南宋城旅遊影視小鎮董事長。著《藏•語——西藏人文地理傳奇》、《南宋一百五十年》第一卷(建炎至紹興卷)、第二卷(隆興至嘉定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