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整個春秋戰國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經過這場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秦將白起全殲。自此,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只能任秦國魚肉。這場戰爭結束以後,趙括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人們將他視為導致趙國失敗的罪魁禍首,還因此流傳成語“紙上談兵”。那麼,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的愚蠢嗎?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要分析長平之戰,就不能不提廉頗,這位戰國的名將。秦趙兩國決戰的前半段,指揮趙軍的,一直都是廉頗,不少人認為,如果趙王不聽信反間計,以趙括替代廉頗,白起能否勝利,猶未可知。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哪怕是廉頗指揮趙軍期間,趙軍面對秦軍時也一直處於下風。司馬遷在《史記》當中記載,秦軍剛與趙軍接觸,就擊敗趙軍,“斬趙裨將茄”;不久,秦軍又取得大勝,“陷趙軍,取二鄣四尉”;次月,廉頗命趙軍“築壘壁而守之”,但秦軍“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從這段記載當中可以看出,趙軍在野戰當中完全不是秦軍的對手,即使是老將廉頗指揮大軍,也是數次敗於秦將王齕。王齕是秦國大將,但他的指揮才能相比於白起等人還是有差距的,可是廉頗面對此人都難得一勝,足以看出秦趙兩軍戰鬥力的巨大差距。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其實,秦趙兩軍本來是各有所長,趙國強於騎兵,秦國強於步軍,可是,兩軍交戰的上黨地區對於趙軍卻極為不利。上黨地區是丘陵地形,這裡群山環繞,樹木叢生,趙軍騎兵很難發揮作用,反之,秦軍的步軍卻如魚得水,長驅直入,將趙軍打的丟盔卸甲。

既然野戰打不過,那就堅壁防守,這個道理老將廉頗還是明白的,所以他“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從趙括選擇主動出擊導致趙軍全軍覆沒的結果來看,廉頗選擇堅守不出實屬上策。可對於趙國來說,廉頗的戰略卻是要趙國的命。從上黨之戰開始,廉頗就一敗再敗,損失眾多關隘和城池。更要命的是,長期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趙國的國力,趙國快堅持不住了。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秦趙兩國,都是戰國時期的大國,但到長平之戰以前,秦國國力已經遠非趙國可比。經過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將“耕戰”當做國策,將農業視為國之根本,反觀趙國“商家錯於道,諸侯交於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而且,秦國還有巴蜀和關中兩大糧倉,這使得秦國的糧食儲備遠多於趙國。

秦國強大以後,魏國還將河東四百里地全部獻於秦國,這裡有渭河、黃河、汾河等河道,其戰略地位有多麼重要可想而知。長平之戰以前,秦國已經在這裡經營了三十年,將這裡打造成秦國的戰爭基地。長平本來距離秦國都城咸陽四百多里,趙國都城邯鄲兩百里,可是從河東的水道運糧,秦軍的運輸壓力反而比趙國還要小得多。

長平之戰打起以後,秦國關中、巴蜀等地的糧食從河東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可是趙國卻要從牙縫裡擠出糧食,然後翻山越嶺的運到前線。當廉頗固守不出以後,兩軍進入相持階段,到這時,比拼的就是國力了。很顯然,趙國比不過秦國,戰爭開打以後,趙國曾多次向齊國等國借糧食,這足以說明趙國的糧食儲備遠遠不夠,後勤補給也根本無法跟上。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對於戰局來說,廉頗選擇固守不出是上策,可是對於趙國來說,這卻是慢性死亡。廉頗在前線久不出戰,趙國卻要源源不斷的運輸糧草,趙國只能向他國去借。可是,趙王又不聽信虞卿的勸諫,派人向秦國議和。秦國表面上對趙國的使臣以禮相待,造成一種已經與趙國議和的假象,防止各國出兵。齊、楚、魏等國均以為趙國已經與秦國議和,從而對趙國非常不滿,不僅沒有出兵相救,反而斷絕了對趙國糧草輜重的支持。

沒了各國的支持,趙國陷入獨木難支的處境,糧草一旦用完,趙軍離輸就不遠了,這使得趙王心急如焚。這樣一來,趙王對接連戰敗又固守不出的廉頗非常不滿,再加上秦國奸細散播“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這樣的消息,使得趙王不再信任廉頗,廉頗被革職,是必然的結果。不過,趙王也沒有立刻將趙國的命運交託給趙括這個少年郎,他先是找到名將樂毅,但樂毅知道這一仗沒法打,於是婉拒了趙王,並向趙王推薦趙括。此後,趙王遍訪趙氏宗室,眾人皆推薦趙括,說他是大將之才,可堪重用,趙王這才讓趙括走馬上任,代替廉頗,指揮趙軍。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那麼,趙括是一位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嗎?作為趙括對手的白起,是這樣評價這位少年將軍的:“假以時日,此人必是秦軍大敵。”

事實上,趙括領兵之後,決定主動出擊,也是趙王的命令,而這也是趙王選擇趙括為將的原因。趙括不是不知道趙軍野戰不如秦軍,但趙國糧草告急,這樣耗下去趙軍也是死。橫豎都是死,趙軍只能殊死一搏,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所以,趙括選擇冒死一拼,向秦軍主動出擊。

可是在白起面前,這位少年將軍終究太過稚嫩,他想兵行險招,以偏師對秦軍進行合圍,卻被秦軍阻斷糧草輜重的補給線,陷入無糧的境地。在被秦軍包圍以後,趙括組織了多次反攻,但均以失敗告終,最終,趙括親自率軍衝殺,身中數箭而死。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不能說趙軍在長平之戰中的慘敗與趙括沒有關係,畢竟,下令主動出擊的是他,中了秦國計策的也是他,趙國四十五萬亡魂,他是負有責任的。但是將長平之戰失敗的全部原因歸咎到趙括身上,也是不客觀的,以趙國當時的局勢,除了與秦軍拼死一戰以外,再沒有別的辦法,這也是當時樂毅等名將不願意率軍的原因。

所以說,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根本原因還是趙國國力不及秦國,趙王又昏庸無能,導致趙國被群國孤立,而年輕稚嫩,深諳兵法卻缺乏實戰的趙括,生不逢時,人生中第一場大仗面對的就是殺神白起。最終,趙國留下四十五萬亡魂,趙括身死陣前,還留下“紙上談兵”的笑柄,實在是可悲可嘆。

《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詳實地記錄了期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有朋友想讀歷史類的書籍,但有礙於文言文苦澀晦澀難懂所以望而止步。

下面為大家推薦的這套《白話史記》共分三冊,將《史記》裡的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系統全面地囊括其中。白話譯文忠實於原文,其文字流暢典雅,深得譯作之信達雅之要旨,同時在古籍專家的指導下,秉承專業性和實用性的原則,以權威版本為底本進行白話譯文,掃清閱讀障礙。白話譯文精準、清晰流暢,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使讀者輕鬆閱讀經典史學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