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陝西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目的的理論

  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是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的常見考點,對於初學者來說也是一個難點,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下教育目的的理論!

  由於教育目的首先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是教育理想的體現,因此不同的教育家往往都會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觀念和理論。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的基本主張是以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應當依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代表人物是中國的荀子,古希臘的柏拉圖,德國的赫爾巴特、涂爾幹,法國的孔德,美國的巴格萊、凱興斯泰納、赫欽斯和納託普。

  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的特徵和要求。《學記》就說:“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為本,但修身的最終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論語》在談學道時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與此相似的是,柏拉圖亦在其《理想國》中認為,教育應當因人而異,對平民階級要培養他們勤勞和節制的美德;對軍人應當培育他們勇敢的精神;而對最高統治者的教育則應使他們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有“哲學王”的特徵。實際上,柏拉圖所主張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應當為維護奴隸社會的社會秩序服務。

  在近現代教育史上也出現過社會本位的目的論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會學中的社會功能學派。他們將人類個體發展的社會條件無限誇大,認為個人的發展完全取決於社會。社會學家那篤爾普認為:“在事實上個人是不存在的。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只是因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並且參加社會生活。”社會學家涂爾幹也說:“正如我們的身體憑藉外來的事物而獲營養,我們的心理也憑藉從社會來的觀念、情感和動作而獲營養。我們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從社會得來的。”在此基礎上,社會功能學派認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會目的。那篤爾普認為:“在教育目的的決定方面,個人不具有任何價值。個人不過是教育的原料,個人不可能成為教育的目的。”涂爾幹說:“教育在於使青年社會化——在我們每一個人之中,造成一個社會的我。這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家凱興斯泰納則說:“我十分明確地把培養有用的國家公民當作國家國民學校的教育目標,並且是國民教育的根本目標。”

  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者認為,衡量教育好壞的最高標準只能是看教育能否為社會穩定和發展服務,能否促進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開社會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議的,也是沒有意義的。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充分注意到了社會對個人、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但這一學派沒有看到: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沒有有活力的個體,社會存在就是病態的;同時離開個體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會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社會是個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社會並不是個體存在的終極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對象存在的條件而對教育對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夠的關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頗的。

  (二)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與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相反,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認為,個人價值遠高於社會價值,因此應當根據個人的本性和個體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持個人本位目的論的教育學家為數甚多,其代表人物是中國的孟子、法國的盧梭、德國的福祿培爾,瑞士的裴斯泰洛齊、斯賓塞、帕克、馬斯洛、羅傑斯、薩特、馬利坦、赫欽斯、奈勒。

  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往往強調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違背這一本性辦事。盧梭就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麼生來就有的邪惡”,一切人的墮落都是由於社會的負面影響,故“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所以“要按照你的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他”。盧梭因此認為最好的教育是遠離社會的自然教育。

  福祿培爾也認為:“只有對人和人的本性的徹底地、充足地、透徹地認識,根據這種認識加以勤勤懇懇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關養護和教育人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識以後……才能使真正的教育開花結果。”正是因為相信人的天性是好的,所以持個人本位論的教育學家都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地發展。盧梭在其著作中說,如果要在塑造人和塑造公民之間做出選擇的話,他將選擇塑造人的目標。裴斯泰洛齊也認為:“為人在世,可貴者在於發展,在於發展各人天賦的內在力量,使其經過鍛鍊,使人能盡其才,能在社會上達到他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它在理論上的全盛時期是 18、 19世紀。在這一時期,強調人的本性需要,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對於反對宗教神學、反對封建專制及其影響下的舊式教育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由於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倡導個性解放、尊重人的價值等,有一定的合理性,這一目的論在今天仍然對全世界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不過,正如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只執一端因而有失偏頗一樣,如果不將個人的自由發展同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所謂合乎人性的自由發展就會變成空中樓閣。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的最大缺陷即在於此。

  (三)教育無目的論

  主要是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觀點。他認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主張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思想中一個引人爭議同時又獨具價值的方面就是他的“教育無目的”理論。杜威曾經指出:“我們探索教育目的時,並不是要到教育過程以外去尋找一個目的,使教育服從這個目的。”“我們假定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個人能繼續他們的教育,或者說,學習的目的和報酬是繼續不斷生長的能力。”杜威一方面反對“使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都變成機械的、奴隸性的工作”的“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以及“強調為遙遠的未來作準備的教育觀點”,另一方面又堅信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和政治信仰的培育等是民主社會實現和發展的重要環節。杜威認為:“社會是許多沿著共同的方向、具有共同的精神、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並肩工作的人們的聚合體。”“社會把它自己所成就的一切,通過學校機構,交給它的未來的成員。”所以,“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教育批判和教育建設的標準,包含一種特定的社會理想。”因此有人認為,在杜威的思想體系中“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正像兩點之間形成一條直線一般,在教育出發點的兒童和教育歸宿點的社會之間,形成了教育歷程”。

  杜威的教育目的論發人深省的地方在於,他將教育目的與教育活動本身聯繫起來,反映了教育活動主體的自覺性;同時他也注意到了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須是內在於教育,或通過教育過程去實現的目的。但是,如果真如杜威所說教育的目的是“使個人能繼續他們的教育”,是“繼續不斷生長的能力”的話,那麼這一生長可能是沒有方向的。而事實上杜威倡導的方向就是要為他所謂的“民主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只不過他並不將這一方向稱之為教育目的而已。由此可見,教育無目的論並非主張真正的教育無目的,而是認為無教育過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杜威的這一目的論思想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和確定教育目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四)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論

  這是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目的論。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是辯證統一的,教育目的必須體現這種辯證統一關係。人是社會的人,個體人的發展不能離開他所處的社會環境,而是以社會發展為基礎,受社會發展的制約。教育促進個體的發展,就是使個體適應他所處的社會關係、社會生活條件。因此,教育目的不能脫離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受社會發展的需要所制約。在階級社會中,這種需要就是階級的需要,教育就是按照階級的需要去培養人。但另一方面,每個人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在重視的社會價值的同時,必須考慮人自身發展的各種需要,從而把教育的社會價值與人的自身發展的價值統一起來,即實現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相統一。

  綜上就是教育目的相關理論的具體內容,大家一定要深刻理解並熟記。讓我們來一起練習一下:

  1.【2019年上半年單選題】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兒童的自然”決定教育目的,這種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屬於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國家本位論 D.生活本位論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盧梭是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論的觀點是: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所以此題選擇A。

  2.【2017年上半年單選題】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問題上,主張教育是為了使人增長智慧,發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實幸福的觀點屬於( )。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知識本位論 D.能力本位論

  2.【答案】A。解析:個人本位論主張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因此,答案選擇A。

  今天我們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習題練習就到這裡,大家務必要認真對待,好好鞏固,準備教師資格證考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