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農貿市場恢復營業 戴口罩量體溫成標配

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農貿市場陸續恢復營業。市場防控工作做得怎麼樣?食品價格還平穩嗎?我們再去市場看一看。

蔡先生家住李滄區,週末打算和家人一塊吃頓飯,早上八點半就來到團島農貿市場購買海鮮。

市民蔡先生:以前的話,偶爾會下館子,但是這時候疫情,幾乎就沒有再下館子,自己家自己做。一個是健康,而且也衛生,就買了些黃花魚,買了些海鮮。

疫情期間,團島農貿市場營業時間調整為早晨7點半到下午三點,市民進入市場前,要在入口測量體溫,經工作人員核對後才能進入。

馨大眾團島農貿市場經理辛興:市場每天都會進行五次以上的消殺工作,主要集中在開業前和閉市後。我們在門崗、在大門口設,置了體溫檢測的門崗,以及市民掃碼登記的,進場的業戶、顧客,保證做到逢人必查。

記者在現場看到,團島農貿市場海產區主要以售賣海蠣子、扇貝、海螺、香螺等貝殼類海鮮為主,而大頭腥魚、開凌梭、刀魚、鯧魚等新鮮魚,也受到市民歡迎。

商戶李忠豔:什麼都有,現在就是開凌梭、麵條魚、梭魚今年很便宜,去年13元左右,今年12元、11元,麵條魚5元錢,去年到六七塊。

市民蘇先生:買了大頭腥,大的三十多塊錢,小的是十塊錢兩斤半,和平常日的價位差不多。

不光是團島農貿市場,隨後,記者走訪了島城多處菜市場,發現戴口罩、測體溫、勤消毒已經成了常態化措施。在李滄區興山路農貿市場,早晨八點前工作人員會給業戶量體溫、實名登記,八點半開門後到中午十二點,市場會每小時進行一次消殺。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興山路農貿市場商戶復工率已達98%。

興山路農貿市場書記徐巖:週六週日的人流量達到六千多人,週一到週五是四千到五千,我們的貨量很充足,別看每天只有三小時營業,客流量還是不小的。

市民李青:(疫情對菜價)沒什麼影響,家裡沒有了就出來多買一點回去,吃幾天,然後再出來買這地方很方便,也很安全。

記者瞭解到,現在包括市南區團島農貿市場、生活家農貿市場、市北區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埠西市場、海雲庵農貿市場等在內的26家農貿市場都已恢復營業,市民可按需就近選擇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