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直播等于3个月观众量“云旅游”能否帮旅游业复苏

两场直播等于3个月观众量“云旅游”能否帮旅游业复苏


“太可爱了,今年暑假一定来。”3月9日上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淘宝平台进行直播,镜头前嬉戏打闹、抱饲养员大腿的“金宝”“顺顺”等熊猫宝宝吸引了22万人次观看,直播间弹幕不断。


受疫情影响,国内绝大部分景区关闭,大熊猫繁育基地也于1月24日闭园。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56%,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69%。


逆境之下,不少景区、博物馆和民宿开启了直播副业,在吸引人气的同时,上线文创产品、展示家乡特产。人们在家隔离期间,线上“云旅游”成为旅游从业者开发的新“机遇”。


两场直播等于3个月观众量“云旅游”能否帮旅游业复苏


超出预期的线上直播:

两场直播等于3个月的观众量


3月1日,苏州下起了蒙蒙细雨,苏州博物馆的庭院里烟雨蒙蒙,不时传来鸟鸣声。


“今天的这场‘云春游’正好赶上小雨,很有江南庭院的感觉,让人想要放空。”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向手机屏幕另一边的直播间网友们介绍,“现在点赞已经超过100万了,‘锦鲤’一定会诞生,苏州博物馆的锦鲤也期待着和大家的相逢。”


这是苏州博物馆在淘宝直播平台的第二场直播,副馆长程义、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化身“带货主播”,在3月1日带领33万名网友游览了苏博。


苏州博物馆在此次疫情期间进行了两场直播,第一场吸引了25万人观看,第二场吸引了33万人观看。“第二场直播比第一场观众增加了32%,两场直播共计吸引58万人观看。”


蒋菡告诉新京报记者,苏博的日均观众量一般在6000至7000人,58万人约等于苏州博物馆3个月的观众量,这让她感到很惊喜。


“苏州博物馆本来在去年12月办了展览,要延续到3月,此外还有3月至5月以及今年下半年要准备的展览计划,因为疫情原因,展览没有观众了,是否延期还未知,这对文物资源是一种浪费。”3月5日,蒋菡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蒋菡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一线服务人员只能在家休息,“基本工资可能还有,但奖金以及讲解费等可能就没了,此外我们的咖啡馆、线下文创店以及博物馆外沿街商铺都没有收入了。”


云春游项目发起方、淘宝市场部工作人员小钉(化名)向新京报记者透露,2月份,他们关注到越来越多博物馆因为疫情防控需要闭馆,“印象很深的是当时看到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发的一条微博,照片中他一个人戴着口罩,忧愁地坐在空荡荡的博物馆里,宣布全面闭馆,当时触动很大。那时国家文物局也在全面推动博物馆做线上展览,这其实启发了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直播的形式给大众更好的逛博物馆体验呢?于是我们开始逐一和博物馆沟通想法,发现和大多数博物馆几乎都一拍即合,最后2月23日我们落地了第一期直播。”


3月9日,淘宝直播第三期“博物馆云春游”开启,新京报记者在淘宝直播界面发现,不少博物馆在直播期间的观看流量突破了百万人次。


“我们第一次直播时网友积极参与,短短一小时观众突破上百万人次。”布达拉宫在3月9日的第三期“返场”直播时,讲解员多吉平措(音)在直播开始时说。


“⽢博第一场直播在线观看⼈数超过该馆2019年全年客流量一半以上。第二期布达拉宫的直播更是在1小时里就达到了以往差不多全年的客流量。”小钉告诉记者。


不过,由于线上直播对不少博物馆而言是“初体验”,因此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有许多。“大多数博物馆的信号都不太好,比如苏博墙体特别厚,非常干扰信号。而布达拉宫的筹备期也就是几天。这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直播前做了非常多的准备,甚至有中移动拉萨分公司十人的团队和一辆信号保障专用车在现场保障,但还是因为墙面太厚等出现声音和画面卡顿。即便如此,他们也非常努力,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小钉说。


对不少博物馆来说,线上直播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的展览经常会更换,其中有一些活动是限额的,可能只有几百个参观名额,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此时用线上参观的方式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可以吸引大家到博物馆来,从文创销售角度也可以增加粉丝黏性。”蒋菡表示。


两场直播等于3个月观众量“云旅游”能否帮旅游业复苏


博物馆开启“带货”模式?

直播后文创产品销量翻倍,缺的是合适的主播


在线直播带来的人气不只增加了博物馆与景区的知名度,在文创产品销售上也带来了利好。


蒋菡透露,目前苏州博物馆线下文创店年收入约为2000万元,线上收入1000万元。但疫情期间线下部分的收入完全没有了,“导购只能等待召唤,线上文创产品的销售也不太好,有可能是物流受限或疫情期间其他因素导致。”


但在直播间进行销售后,苏博线上文创产品的销售一改颓势。“我们在直播间里把文创产品植入了进去,日销量相比几天前一下子涨了四倍。”


蒋菡告诉新京报记者,苏州博物馆原先就有线上直播计划,但没有来得及系统去做,“主要是缺少合适的主播,而且遇到疫情就停止了,没有正式上线。但后来遇到阿里方面策划的博物馆云春游活动,希望我们直播,我们就决定把原有的直播计划提前。”


第一次直播,蒋菡坦言甚至没有好好准备。“只是找其他部门借了云台,然后请讲解员去展厅介绍了下文物,把商品作为道具准备了一下,直播效果很卡,镜头也比较晃,但即便如此,观众数量也很多。第二次我们就彩排了一下,做了基本方案,找匠人做了苏绣等的展示,效果不错。”


新京报记者在博物馆直播间发现,不少博物馆在讲解中都有文创产品介绍环节以及相应的购买链接,如甘肃省博物馆的敦煌壁画艺术明信片礼盒、苏州博物馆的长柄竹节伞、布达拉宫纯银佛牌等,点开甘博、苏博的购买链接可以跳转至淘宝店铺,而布达拉宫等博物馆则没有淘宝店。


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并未开设自己的网上文创商品店铺,此次淘宝直播不少博物馆连账号都是新申请的。小钉表示,“从销售量来说,直播有一定的长尾效应,国博通过直播销售量很快达到了疫情前的日常水平,苏博更是销量翻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线上旅游的效果有所怀疑。


“最开始我们也怀疑直播到底能带来多少效果。”一名博物馆从业人士对新京报记者直言,“如果直播的观看人数不够多,领导会怀疑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如果搞了很大声势但最后只有几百人或上千人看,那似乎不值得付出太多。”


不仅是淘宝直播,目前抖音、携程、飞猪、马蜂窝均有旅游从业者进行线上直播。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抖音联合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国内九大一级博物馆,将它们珍藏的音视频、VR接入抖音,供广大网友在线浏览,在2月20日到2月23日,开展了9场直播。 9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20万,九大博物馆账号累计涨粉21.4万。到目前为止,九大博物馆活动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800万,抖音‘在家云游博物馆’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过2.9亿。”3月6日,抖音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要把直播继续下去,人是最大的问题。”蒋菡说,“博物馆的主播和其他的带货主播有所区别,主播需要对产品特别熟悉,而话术又必须和日常销售产品不一样,因为要介绍文化内涵。目前我们想先从金牌导购里储备,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专职主播。”


“淘宝直播大家印象中以卖货为主,但博物馆直播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一个全新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直播内容,科普性与其他直播不同,对用户来说是另一种价值,知识密度非常大。对淘宝直播来说,博物馆开创了一种新的直播场景,丰富了淘宝直播的内容形态,而且是可持续的优质内容,这也吸引大批景区想加入到淘宝直播云春游中来。”小钉告诉记者。


两场直播等于3个月观众量“云旅游”能否帮旅游业复苏


旅游业期待复苏来临:

线上流量取代不了线下收入,希望大家疫情后能来


疫情让旅游业的冬天更长了,新京报记者发现,酒店、景区和线上平台都在想办法“自救”或借机苦练“内功”,静等复苏的到来。


上市公司中青旅发布公告称,将利用休整期间为旅行社、景区等业务的暑期和下半年重点项目蓄力,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为疫情结束后的市场需求反弹做好充足准备。


凯撒旅业则表示,2003年“非典”结束后旅游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和高速增长。预计本轮疫情结束后,市场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公司正在同步制定疫情结束后的产品策略和资源采购计划,为业务恢复做好各项准备。


“春节本是旅行业旺季,今年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突然停摆。在继续抗击疫情的同时,飞猪和平台商家又开启了恢复生产之战。从增流量、免年费、提供贷款和保险、强营销、助转型等方面对平台上所有商家的后续经营给予全面支持。”3月5日,飞猪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飞猪方面表示,疫情之下,民宿业正在抱团取暖,直播成为民宿行业云复工的潮流。2月28日,飞猪推出民宿直播联盟,开设专属频道,投入百万级流量支持民宿行业恢复生产。目前全国累计有上百家民宿开通飞猪直播。


马蜂窝也在其APP内开启了“大家一起云旅行”等话题。3月4日,黄山呈坎风景区民宿澍德堂的老板苏彤在马蜂窝平台进行了直播,对民宿周边风景进行了介绍。她告诉新京报记者,疫情期间酒店的工作人员依然在轮岗值班,“虽然没有客人,但开窗通风等正常的护理还要做。由于疫情原因酒店仍然处在停业状态,我曾和员工说酒店希望你们留下来,但停业到何时仍是未知数,这个期间你们可以去找工作,结果员工们基本都选择了留下来。”


新京报记者采访多名民宿从业者发现,疫情期间大多数民宿都开始通过网络对自己所在的景区进行宣传。3月4日,宏村一家民宿的店长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用线上宣传,主要是分享给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地方和客栈,让大家在疫情过后能来玩。”还有不少民宿老板转行开始售卖本地特产,例如有的在朋友圈售卖葛根粉、家养土鸡等。


有民宿老板告诉记者,线上的宣传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流量,但单单依靠线上是无法代替线下收入的。“对我们来说,直播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利好还要等疫情过后的旅游需求爆发。”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国内旅游消费存在筑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面向城乡居民的专项调研表明,71.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会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过去后尽快外出旅游。”


静待复苏是大多数旅游从业者的现状,而疫情结束后旅游业可能存在的“反弹”则是他们最大的期望。


新京报记者 罗亦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