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很多人喜歡吃知了猴,是掐頭去尾吃,還是整個吃?吃之前要不要把內臟去掉?

農夫也瘋狂


我的老家是蘇北的農村,小的時候經常出去抓知了猴,所以對知了猴還是比較瞭解的,這個可算是我小的時候一道不可多得美味零食。

記得那個時候夏天的時候,每天放學以後吃過晚飯,拿上燈就開始自己抓知了猴的工作了,知了猴是蟬的幼蟲,平時都是呆在土裡,特別是剛下過雨的天氣,土壤特別鬆軟,這個時候知了猴就會從土裡慢慢慢慢往上爬,剛開始會用它的爪子慢慢把土開一個小洞,有一些眼睛比較尖的孩子看地面有個小洞,用手一戳,洞慢慢變大,有經驗的就知道下面有沒有知了猴,但是更多的抓知了猴是看樹上,因為知了猴從土裡爬出來的時候會慢慢順著樹幹爬到一定的位置開始金蟬脫殼,成為真正的蟬,這個過程時間比較久,我們也往往就是抓這個時間的知了猴或者蟬的幼蟲(還不會飛的蟬),然後抓住很多帶回家,讓父母給自己用鹽醃起來,等三五天抓的足夠多,讓媽媽用油給自己炸一下,吃飯的時候當做一道菜,那個時候感覺這個就是世間最美的美食。

小的時候物質比較匱乏,什麼可吃的東西都會想辦法抓來吃,地裡的野菜、野果子、蘆葦地裡面的鳥蛋、河裡的小魚小蝦田螺都是我們的零食,現在的孩子肯定基本上沒有這種經歷了,現在對知了猴的喜愛與其說是對美食的熱愛不如是說對自己幼年的懷念,懷念那種雖然物質不豐富但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

知了猴其實不需要掐頭去尾的,整個醃一下,然後用油一炸,原汁原味,還是非常美味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也是對幼年的一種懷念,讓你見笑了!


孤塵一粒沙


知了猴,在我們老家叫知了龜。記得小時候,每到夏天的夜晚,大人小孩,人手一個電棒子(手電筒),到村外的樹林子裡,一棵一棵樹的轉圈兒照,照到了,伸手捉住。總有一些,爬得高了,就需要用長杆兒戳下來。

那時候年齡小,夜晚裡,鑽進黑乎乎的樹林裡,總是害怕,解決的辦法就是約上幾個小夥伴兒,人多了壯膽兒。可這又帶來另一個問題,人多,捉到的知了龜就少。有時,還會因為倆人同時照到一個知了龜,而發生爭執。

並且,還有危險的事兒發生。

記得有回,一個小夥伴兒,照到一個已經爬到很高地方的知了龜,我們帶去的杆兒也夠不到它。都急得要命。有個夥伴善長爬樹,就自告奮爬樹去捉。

誰知爬到半樹腰,給刷木夾子(洋辣子)蜇了,疼得他險些從上面掉下來。

刷木夾子蜇到人,極疼,小夥伴兒當場就哭了。當然,回家後是捱了一頓洶的。第二天,他爹他媽把我們一夥人全叫成塊,挨個洶。並下令,以後不準再去。

但還是忍不了知了龜那好吃的香味兒,沒幾天又瞞了父母,偷偷去捉了。

這是兒時經歷過的捉知了龜的一些趣事。

至於知了龜的吃法,其實挺簡單。我們那時候,捉了知龜拿回家去,用清水洗乾淨,鍋放少量油,炒萊一樣,炒炒就直接吃了——當然,這些活兒是父母替我們做的。

如今,經常從網上看到一些有關知了龜吃法的介紹,無外乎就是用油炸,覺得原理也是大同小異。

還有說法說,吃知了龜,需要去頭去尾去內臟,說是為了衛生。此說法,有點小題大作(本人一家之見)。

朋友們知道,知了龜就那麼一小個兒,去頭去尾,就所剩無幾了,感覺上,有點浪費。至於說吃得時候要去內臟,說是它的內臟裡有它吃剩的殘渣什麼的,本人認為大可不必如此吹毛求疵。知了龜的內臟有多大?裡面的殘渣又有多少?這些暫且不論,你知道知了龜吃啥嗎?它主要吸食樹根的汁液。樹根吸收土地裡的各種養分,樹根的汁液,可稱得上是大地之精華,說它不衛生,實在過於苛刻。

其實,用現在人的眼光看,知了龜堪稱天然無汙染,是純綠色食品。

首先,它從卵到幼蟲的一整個兒生長過程,全隱藏於地下。這就有個優點,人們活動所帶來的所有汙染,都侵染不到後。其次,它從地下爬出來,到被捉,時間短到不超過幾小時(時間一長,就蛻皮生翅遠走高飛了),這麼短的時間裡,它受到人為汙染的機率,幾乎為零。

更何況,它蛋白質含量高,口感風味俱佳,並且製作食用的過程又簡單方便。再有就是,它還俱有養生保健的作用呢!它脫下來的皮,在中藥裡叫做蟬蛻,是味中醫常常用到的中藥。

所以,知了龜可以放心的吃。

可惜的是,現在,人類的大量捕捉,以及自然環境的一些變化,都妨礙了它們的繁衍,數量已經是越來越少了。說不定哪年哪日,我們的後代會出現不知知了龜為何物的窘境也未可知呢!

自從住到城裡來,就很少吃到老家村外樹林裡的知了龜了。前些日子,老家親戚給捎了些來,親自動手,炒炸成盤,還捎帶著喝了幾口小酒,那感覺,那意境,想象不出用什麼語言或者方式表達出來呢!

並且,思緒一下子,就飛回到兒時的老家去了。


笨刨


我是鄉下小三哥,土生土長的農村小夥。

農村小孩們到了7月份是最開心的日子,學校放假了可以開心的玩耍,各種水果都成熟了到了地裡可以隨便吃,最主要是有一種美味只有每年的7月份才會有,那就是金蟬,俗稱知了猴。

小三哥小時候吃知了猴都是整個放嘴裡吃,不會去身體的任何部分,想想那個味道真實回味無窮。可惜現在由於身體原因,只能看不能吃可悲可恨。


1.去肚子去頭吃法

在農村去肚子去頭的吃法不太多,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吃不太講究。但是如果是孩子吃的話,好多孩子會覺得特別肚子和頭特別髒特別噁心,就會把肚子和頭丟掉。

2.去腿腳

因為知了猴腳比較尖銳,大人怕太小的孩子吃了會劃傷腸胃,所以讓孩子們吃的話,儘量把知了猴腳都去掉防止劃傷。

3.去皮

為什麼說去皮呢,有過敏體質的人,吃知了猴會過敏,為了避免過敏就把皮去掉,這樣吃的話就不會造成過敏。(小三哥小時候特別喜歡吃,現在吃這個就過敏,嚴重的差點進醫院打點滴,嚇得現在不敢在吃知了猴了)

4.內臟要不要去掉?

關於知了猴內臟我還真沒研究過,本身知了猴就特別小,內臟更是小的可憐,這個想法是不是多此一舉?你吃火龍果要不要把籽都找出來呢?


當然某些人有特別高端的吃法,把知了猴的頭、肚子、腳、通通都去掉,只剩下中間身子部分吃掉,屬於少部分人群。畢竟知了猴的營養價值這麼高,而且價格特別貴我們既然選擇吃,就不要太講究避免浪費。


鄉下小三哥


這兩天天氣特別熱,真的是到了知了猴出洞的日子了,每年在入伏以後到立秋之前這段時間,我都會跟著老爹去村裡轉悠著粘知了,話說這資料做了之後還真的是很香很好吃。



知了猴一共就大拇指頭那麼大,怎麼還能掐頭去尾的吃,我們這裡吃知了沒有這個習慣,就是整個的吃,哦對了,要掐去翅膀,從地裡拱出來的知了猴,長大之後都有翅膀,是一層薄薄的透明角質層,整個知了我們只有這一部分是不吃的,其他的全都吃,不管是知道眼睛還是治療腿兒放油裡一炸都很香,再者說了一共就那麼大丁點兒,誰捨得扔這兒去那兒的,一去吧就沒了。

知了猴現在剛上市吧,還賣的比較貴,我們這裡小攤上賣5毛錢一隻,吃起來很簡單,什麼地方都不用去,也沒有什麼內臟可去的,只需要拿回家放到水裡洗清洗一下,然後控幹水之後,放油裡炸一炸就行了,如果不喜歡吃太油膩的那種,也可以像炒花生米那樣炒知了。



不知道大家都是怎麼做知了猴吃的,還要提前醃製一下嗎?我們是從來沒有做這種提前準備工作的,不是都說世界上最美味的調料就是鹽嘛,一點沒錯,不管是炸的知了還是炒的知了,出鍋之後撒上點鹽就可以了。

知了猴和知了其實是一種東西,只不過知了猴是剛剛蛻變出來的,吃起來可以比較軟,而知了是長大了以後的,此時它的皮已經很硬了,如果胃不是很好的人,不能吃太多的知了,因為太碴胃了。奈何這知了是越吃越香,一旦吃上是根本停不下來,還是很好的下酒菜。



喜歡吃知了的要趕早,還有兩個周就要立秋了,立秋之後的知了就沒法吃了,不過對於知了,喜歡吃的人是真喜歡,不喜歡吃的人也是真無感。


一品小十六


知了猴和知了是我的最愛,每年都有幾百只知了猴要進我的肚子,這東西確實是好吃,也確實是貴。前幾天剛出來知了猴的時候,外面集市上有人拿出來賣,都賣到一塊多錢一隻,這幾天便宜些了,也得賣個4、5毛錢一隻,如果掐頭去尾的吃,可真是有些浪費。



知了猴要怎麼吃呢,其實撿回家的知了猴只需要清洗乾淨,整隻的吃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掐頭去尾,或者是去掉內臟,因為知了猴總共就那麼大點,根本沒有什麼內臟,這也不是雞鴨鵝魚,吃的時候還要把內臟掏出來,整隻清洗乾淨,炒著吃或者炸著吃都可以。

既然知了猴的整個都可以一起吃,那為什麼還有人要插頭去尾呢,不得不說,知了猴的頭部確實比較硬,尤其是眼睛周圍那塊頭蓋骨,如果腸胃不好的人吃了很傷胃,所以他們在吃的時候,可以把最硬的頭部那裡掐掉,最好是隻吃知了猴的肚部,沒有那麼碴胃。“尾”倒是沒有必要去,如果去了頭再去掉尾,那就剩下知了腿了,花錢買來知了猴,只讓你吃知了腿,那也太憋屈了吧。



我們這邊吃知了猴的人不少,不過吃知了的人也很多,知了就是知了猴長大之後,皮變得更硬了,而且還長出了翅膀。腸胃不好的人吃知了更要注意,因為它的皮比知了猴還要硬,吃了不易消化,能不吃盡量就不吃。可是知了猴炸過後撒上一點鹽,吃起來又脆又香,又有幾個人能不饞呢。


過去經常為了解饞,晚上七八點鐘,趁著天色有些黑了,知了猴們都出洞了,到蘋果園裡去拿著手電筒照,多的時候一晚上能照100多隻,回家能炒上滿滿一大盤。現在知了猴越來越少了,可能是喜歡吃的人越來越多,都出來照知了猴,所以給吃“絕”了,不知多少年後知了猴會不會也其他稀有動物一樣,被列為保護對象,那樣我們就吃不到野生知了猴了,人工養殖的知了猴就要大賣了。


靈子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知了猴再熟悉不過了,小時候比較窮,到了夏天沒事都去逮知了猴,吃法也有很多種。


我們自己吃的時候從來沒有掐頭去尾,直接連殼一起吃的,因為殼本身也是一味中藥,知了殼是中藥材中的蟬蛻,性寒、歸大腸經和肺經。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的作用。可以治療聲音嘶啞、咽喉腫痛、發熱惡風、頭痛口渴等。還可以治療麻疹不透以及風疹瘙癢以及目赤翳障等。除此之外還能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破傷風證、小兒夜啼等。至於內臟,從來都沒有去過,也長了這麼大,沒出現什麼問題,雖然說不衛生不乾淨,但是不乾不淨,吃吃沒病。


至於知了猴的話,我們一般有兩種吃法:

1.一般到夏天的時候,家裡都種的有菸葉,夏天也是炕煙的季節,所以說,一般下午或者晚上沒事的時候自己逮的知了猴,用火鉗子,夾著放在炕煙爐裡邊,燒焦,什麼東西都不用放,如果覺得不乾淨的話,可以把殼給剝掉,整個吃下去特別美味,雖然沒有油,沒有辣椒,沒有鹽,冒著熱氣,吃著特別香。

2.第二種吃法的話就比較專業,一般都是夜裡去,一下子摸了很多知了猴,拿回家用鹽水泡上,清洗乾淨,然後鍋裡放上油,喜歡吃辣椒或者其他塑料的,可以加上,不喜歡放佐料的話,直接油炸一下,拿出來的,帶殼一起吃,嘎嘣脆,特別好吃。



攝靈魂影


看到這個問題:在農村很多人喜歡吃知了猴,是掐頭去尾吃,還是整個吃?吃之前要不要把內臟去掉?我感覺提問者應該是沒吃過或者很少吃知了猴。其實在中國很多地方也都不吃知了猴,在我們老家也有很多人不喜歡吃知了猴。今年老家天氣大旱,知了猴沒有往常年多。


剛從泥土爬出來還沒有褪去外殼的我們這叫知了猴,剛褪去外殼還發白或褪了一半的叫白膘子,褪了外殼幾個小時身體變成黑色的就是知了。還有的知了比較小,我們這叫“摸滋滋”,稍微大點的叫“哇呦藍”(根據叫聲而得名),不知道你們那叫什麼,這個比較少見,最大的是知了,也是最常見的。



不管哪個品種,我個人感覺味道都差不多,最好的做法是油炸,如果感覺太油膩也可以炒著吃。這個必須是整個吃,也不需要去內臟,並且越嚼越香。當然在五六十年代,那時候比較窮,人們不捨得花生油,就在灶臺洞裡燒著吃。



在夏季傍晚摸知了猴,白天粘知了對於我們農村孩子們來說可是一種樂趣。知了猴摸回來,或者知了粘來家(去掉翅膀),放在水裡洗乾淨,把水晾乾,過油炸必須掌握火候,火太小不脆,如果火太大就變的沒有咬勁。炸好之後灑點鹽或者孜然面什麼的,再來瓶啤酒,哪也不用去,整個知了猴填嘴裡,嚼起來嘎嘣脆,對於喜歡吃知了猴的人來簡直是美味啊!


如果你夏天捉的知了猴特別多,可以放冰箱冷凍著,想吃的時候再拿出來做還是那個味。特別是農村,家裡來了客人,端上滿滿一大盤炸知了猴,那可是倍有面子。每年過年,這個是我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知了猴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對於從沒有吃過的朋友建議您勇敢的嘗試一下,說不定你也會從此愛上這個人間美味呢!


北方小富士


真的是十分佩服中國的吃貨,記得小時候的農村一道夏天,外面全是蟬鳴聲,現在農村也很少能聽到蟬鳴聲,一道夏天,樹林裡都是抓知了猴的人,基本上沒有漏網之魚,全部被端上了餐桌,只有夜裡爬出了的知了猴能絕處逢生,苟延殘喘。

現在的知了猴基本都賣到了1元一個,在農村吃知了猴基本上是整個下鍋炸,只放一點鹽,這樣才能吃出來香味,因為知了猴在地裡爬出來還沒有看見太陽就已經進了人的嘴裡,將知了猴列入保護動物,真的可以提上日程了。


愛吃的鹿哥


知了猴,其實就是金蟬,是一種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金蟬在農村算是一種害蟲。這與金蟬的生活習性有關,金蟬生活在地下,會吸食樹木根莖的汁液,待到起長大後,鑽出地下,來到樹上,也會對樹木造成不好的影響。但大多數樹木,都無懼金蟬的侵擾,除非是金蟬的數量足夠多。

而且,在農村裡面,會有很多人去捕捉金蟬,當做食物,我思考了一下,金蟬作為食物,主要有以下幾個緣由。

一是因為金蟬的營養價值豐富。金蟬屬於昆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只要清洗乾淨,就可以烹飪食用了。民間常用的方法, 是將金蟬進行油炸,不僅香脆可口,而且經歷高溫,並無寄生蟲。

二是因為金蟬的藥用價值。金蟬褪下的皮,在中醫裡面,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中醫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稱為蚱蟬,性寒,味甘、鹹,入肝、肺經,有清熱、熄風的功效,適合小兒驚風、夜啼、偏頭痛者食用。

三是因地制宜,金蟬在農村數量雖然算不上多,但對於過去大多數農村人來說,算是一種零食美味,加上附近就是山林,金蟬味道好吃,所以經常會有農民去捉來吃。

金蟬吃法其實很簡單,多是油炸,無需取出內臟,至於頭部區域,即便經過油炸,但還是有點硬,是否要吃,完全看個人喜好。

以上便是我對於金蟬的一些看法,我是廚房雜記,持續為您輸出美食知識,歡迎點贊關注!


廚房雜記


一年一度的神獸出土,都會引起數不清的人群,每天晚上去為這一小坨肉去著急忙慌,每天早早的出門,裝備齊全,很晚很晚還捨不得回來,只為尋找一年之間,只有十幾天的大好時光,這種神獸,一年之中只在入伏之後的十幾天才會出現,當中伏過後,慢慢的就會數量變少,最後變的不在出現,這種讓人痴迷的美味,就是我們非常愛吃的知了猴。

知了猴也被叫做蛋白質小王子,蛋白質含量相當的高,而且味道鮮香,製作方法也是多多,美味的知了猴是夏季我們最喜愛的菜餚,知了猴隨著越來越受到喜愛,價格也是一路走高,一個貌不起眼的知了猴,已經賣掉一塊錢,一口一塊錢,吃起來確實會有一點點的心態,知了猴捕捉之後,很多時候都是趕緊使用鹽水浸泡,防治知了猴蛻殼,也有的會洗淨之後放進冰箱,那麼知了猴吃的時候,需要去除內臟嗎?

能夠有知了猴吃就實屬燒高香,還要去除內臟?掐頭去尾?哪還吃什麼知了猴呢?知了猴就那麼一丟丟的肉,去除了內臟、掐頭去尾之後,還有東西嗎?答案是啥也沒有了,所以製作烹飪知了猴,是沒有那麼繁瑣的操作,洗乾淨之後直接油炸、油煎、椒鹽、爆炒即可,都是美味的食材,根本不需要像小龍蝦那樣很難清洗,而且囫圇個的食用,這樣食用有人會有疑問,哪知了猴肚子裡面的便便是不是也會被我們吃了。

其實知了猴肚子裡面是沒有什麼排洩物的,知了猴的生活習性本來就是依靠,吸取樹木根系的汁水來慢慢的生長,知了猴生長極其的緩慢,除了自身吸收之外,是沒有什麼消化殘留,這個跟成蟲:蟬,是有很大的不同,知了猴在地下生長,活動量極小,生長又極其的緩慢,所需的營養成分本身就不多,而樹木根莖裡面豐富的營養、水分,是能夠滿足知了猴的生長,排洩物是基本上沒有的,吃過知了猴的朋友都會了解到,知了猴肚子除了肉之外,其他物質是沒有的。

知了猴是蟄伏地下很多年,只為一個夏季出土鳴叫,蛻殼成蟬之後,會在這個短短的夏季完成交配、產卵、繁衍,秋季蟬會把卵產在適宜的樹枝之中,樹枝被蟬產卵之後,會在極短的時間變得乾枯,變黃,落葉,這些枝條會在來年的氣溫升高之後,慢慢的掉落在地上,隨著溫度、溼度的增高,樹枝裡面的卵會孵化成蟲,這些細小的幼蟲會慢慢的爬到樹根附近,開始了好幾年的生長,當在合適的季節,知了猴出土之後,就變成了我們的美味食材,隨著環境的變化,和捕捉的數量增多,這幾年會明顯的感到知了猴在慢慢的變少,這種多見的昆蟲,難不成也會被吃成保護動物嗎?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