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诸葛亮有句“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是真的不想出仕吗?

楂楂红


:《出师表》中,诸葛亮有句“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是真的不想出仕吗?

答:我们在评论一个历史人物,或者说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的时候,必须要还原那个时代真实(相对来说)的历史。所以就不能以真假参半的小说《三国演义》来考量了。鲁迅先生曾评价关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的记述:近乎妖。那么,要了解诸葛亮的真实想法我们就要看《三国志》了。《三国志》的成书年代在三国后期,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我们先说说《梁甫吟》,《梁甫吟》的内容描述的是关于齐国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子是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共50余年的上大夫。

接着说说后面的,诸葛亮常常拿管仲、乐毅自比。管仲是辅佐齐桓公50余年,九合诸侯、称霸春秋的国相;而乐毅则是合纵五国之军攻下强齐70余座城的大将军。

以上三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不是政治家就是军事家,不是军事家就是外交家。没有一个是颖水洗耳的许由、巢父;没有一个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没有一个是笑歌孔丘的楚狂接舆,没有一个是乘桴于海的梦蝶庄周。也就是说这三个人都不是绝世深居的隐士,都是积极进取、辅佐明君的有为之士!那么诸葛亮以这三人自比就足以说明他不仅想闻达于诸侯,更有可能还想闻达于天子!此为其一!

上面是说别人,那么我们再说说诸葛亮自己!既然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乱世之中,当刘备兵败,退居新野三顾他于草庐之中时,他怎么会那么的熟悉天下的时事?《隆中对》里,诸葛亮从各个方面细致入微的分析了天子以及各个诸侯力量的强弱、位置的优劣、性格的长短、军事的攻守等等,进而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军事构想?此为其二!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时,除了他自己,谁信?


楚襄蛮


《出师表》中,诸葛亮有句“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是真的不想出仕吗?


这一句话得放到整个段落中来理解。

诸葛亮在进行了大段的劝诫,并且对国内事务作出了人员安排之后,开始了对自己跟随刘备至今进行回忆,其目的是为了解释为何要出师北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当年不过是个苟活于乱世的泥巴腿子,是先帝不嫌弃我,屈身三顾茅庐,问我天下之事,让我甚为感激并追随。后来在生死关头,独当一面,算下来二十一年了。

所以他“躬耕于南阳”是自愿的吗?很明显不是。话说得漂亮而已,刘皇叔给足了他面子,再三延请,让他确定自己在刘备集团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自然就出山了。

他没有想法,就不会出山,刘备不给他充分权力,他也不会出山。皇叔用三顾茅庐的行动证明了对他的看重,他就出山了。这说明诸葛亮实质上并非一个隐士,他只是卧龙于隆中,躬身待伯乐。

那他为什么开始不出仕呢?按他的家族、姻亲各种关系,谋个一官半职何其容易?为何宁可“躬耕于南阳”?他这么大的名气,那些军阀集团就没有一个对他有兴趣?

很显然并非如此,而是那些人能给他的都不是他要的。

诸葛亮的梦想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想法,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要的是一统天下。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完成,但是孔明从始至终没有改变过他的梦想。他从来就没有出来当个官,混个好待遇、好名声的想法,他要的是有血统、有名声、有野心、有素质、肯放权的领导人,成为他抒发天下之志的跳板,而刘备全都合格。至于最后是谁坐上了天子的位置,孔明倒是没有那种僭越之心。

他受的教育,走到顶,就是为汉室一统六合,成为标榜青史的名臣。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虽然天下没有归汉,但诸葛亮是接近了自己人臣目标的。

这是一种价值观。学有所用,学有大用,为天子用,为天下用,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那天下有没有不想出仕的人呢?

当然有,只不过整个东汉是在刘秀政教合一的纲领下延续,这个教,是儒教。东汉皇帝本身就是大儒,为天下文人从头至尾灌输的就是儒家之家天下的思想。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原,道教于东汉成型,这两家思想无形中对经学的没落起了作用。思想不统一,天下就乱了。而佛、道两家也是讲究消极避世的根源。

隐士隐逸,也是从东汉末年开始,魏晋南北朝开始风行,这和政治动荡有关,也和思想动荡有关。要不然玄学如何能够兴起?

而诸葛亮是在东汉末年没有被其他思潮干扰的一个正宗儒家知识分子。他的言行都是符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目标就是一个大儒的最好归宿——匡扶汉室,平定天下。

在那个乱世,隐士思想还没有普遍形成。文人士子大都以“为国所用、为君所用、为人所用”为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说实话,我们最爱看《三国演义》中那些老一辈的英雄事迹,当老英雄一个个陨落,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就彻底崩塌。人心散了,没有谁再谈仁义,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几百年的乱世。虽然是乱世,可是再无英雄豪杰。小说里到了五丈原诸葛亮的灯一黑,后面也就草草了事,可能连罗贯中都觉得没意思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不出仕的思想才逐渐成为高级文人的主流。

其后才有陶渊明的放弃仕途,成就隐士之宗。再其后才有陶弘景的“山中宰相”,坚决不出仕。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好,死活不去当宰相。陶弘景回了一首著名的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才是真正的隐士心态,隐士的价值观。陶弘景学道修佛,从一开始就觉没想过当官。陶渊明是当了一会官,觉得实在是黑暗,无法展现自身才学和抱负,愤而归隐,最终爱上了归隐。而诸葛亮比陶渊明幸运,遇到了适合自己的平台,然后通过三顾茅庐确定了自己的地位,立刻就出山了,并且真正施展了自己的本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诸葛亮、陶渊明的价值观是一样的,他们和陶弘景不一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像陶弘景这种认为自由自在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诸葛亮、陶渊明都是认同匡扶天子、为百姓做事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只不过陶渊明的运气比诸葛亮差,所以孔明成为一代名相,而五柳先生以诗文传扬后世。

出仕和归隐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而这种选择是东汉末年经学没落之后思想的分化,政权动乱造就的。

诸葛亮选择了出仕,他的早期蛰伏,是为了等待时机,而绝不是甘心隐居。

但是说到“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没毛病。就算他三分天下,到了后来魏吴政权都只认诸葛亮,不认刘禅,他同样不在乎是否“闻达于诸侯”。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做他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至于是否闻达,在他眼中,真的不过是浮名罢了。

他写《出师表》的时候,心中的目标和在隆中“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这么写,只是为了用先帝的特殊礼遇和知遇来浅白解释自己的北伐动机。


梧桐树边羽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出师表中,诸葛亮说“不求闻达于诸侯”,我觉得并不是表示他不愿意出世,如果不愿意出世,那就没有必要自比管仲,乐毅也没有必要广交文人墨客,直接就隐居当个农民就好了。

如果“求闻达于诸侯”的话,又和“三顾茅庐”的故事前后矛盾,你既然都想出世,为什么还要拿着架子。别人都是主动投奔明主,偏偏你诸葛亮多长了个脑袋,非要人去请几次才出来?那样的话无疑会引起刘禅的不满。

所以我觉得“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引申含义主要是诸葛亮想让刘禅明白,江山姓刘又不姓诸葛,我是个外姓人,我之所以能帮你,是你爹非得让我出山,我对他匡扶汉室的精神感到敬佩,我这么鞠躬尽瘁的帮你,你别自己心里没有数,拿我跟你说的话当耳旁风。你要是以后还是亲小人,远贤臣,那我也没办法了,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易生君子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粗浅回答一二,请大方之家指教!

诸葛亮的故事广被后人传颂,无论史书还是文学作品,都不惜浓墨重笔来记述他。

三国志如此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该说的是中肯的评价。

而三国演义以及后代传说把他推向了顶峰,成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间智慧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社会动荡,群雄逐鹿,兵马刀戈,岂是谁能偏安一隅,独享山林?

地理上,南阳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一些有才有识之士云集,坐观大势,以待时机。

人际关系上,诸葛亮常与崔州平、石广元、徐元直等好友一起纵论天下大事。这些人都是精英,互相举荐,他们秀才不出门,便可知晓天下。

事实上,诸葛亮虽身居茅庐,但是作为名士,他集儒、法、道诸家学问于一身,又研习军事、政治、兵法,名声在外,岂是想寂寞一生、闲云野鹤?

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给足了诸葛亮出仕的理由,而且此时,他年方27岁,青春年华,血气方刚,大号才华,正是一展宏图的好年纪。

因此上,大好年华的他没有经历仕途的失意,也没有经历命运坎坷,一个文武韬略的人才,就此苟活,不求闻达,应该只是谦词。

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息。一个再有才干的人也要等待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所建树,群雄征兵,刀光四起,乱世出英雄的时候、没有走出茅庐的诸葛亮在等待一个人,也可以说在等一个机会。此时的他,的的确确是布衣之身,确实是躬耕于南阳,求与不求都是相对的,因为有的时候,机遇求是求不来的,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而他已经准备好了。

纵观诸葛亮一生,谨慎笃行,事必躬亲,头脑清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虽然经常以乡野村夫自嘲、但也绝非避世之人。而且,自谦是儒家传统中庸文化的一种智慧,也是他谦逊的人格写照。

综上所述,通过历史、地理、时事、心里诸多方面分析,诸葛先生确实应是谦词。


维摩居主人


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是真的不想出仕吗?以我个人之愚见:“闻达于诸侯”与他是不想出仕,是风马牛不相及。

诸葛亮是华夏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清朝康熙皇帝给予其崇高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他想不想出仕,暂且搁置。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不求闻达于诸侯”,此句的背景,我截取了《出师表》中的一个横断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置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这段叙述精彩之至,(我用白话对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务农耕种,在乱时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望诸侯知道我而获显贵。先帝不以我的卑贱而介意,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询问我对时局大势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就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这是一段绝妙的叙述,从中可归结为三点:其一,诸葛亮低调,不张扬,不恃才放旷“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二,诸葛亮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兵书战策,了然于胸,才华横溢,就其自身之才,不用找时机出仕,更何况诸葛亮有贵人相助,有史料佐证(二十四史)“时先帝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徐庶之引荐,先主三顾,诸葛驱驰。其三,仕途已显赫,功成名就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由此我们便明确了他是不是想出仕了。

《出师表》这篇表文可谓真情流露,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情真意切,叙事详尽细腻,透彻晓明。既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有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受到后代政治家、文学家的推重,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

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风;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逢伯仲间”;文天祥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图片来自网络,内容学习所获,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师友斧正)


刘老师96283


诸葛亮出师表说不求闻达于诸侯,当然不是不想出仕。古语云,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诸葛亮虽然躬耕南阳,却好做梁父吟,自比管仲,志存高远,岂是不愿意入仕?只是苦于找不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平台罢了。曹操虽为雄主,但是手下谋臣如云,曹操本尊也是军事政治大师,诸葛亮投奔曹操也能出人头地,但这种锦上添花跟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曹操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诸葛亮不去投奔,更不会投奔孙权了,东吴周瑜张昭鲁肃也非易与之辈。刘表自保之流,刘璋张鲁都是废物,更不值一提。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继续静观其变等待时机。事实上,也只有当时的刘备真正渴求大才,因为刘备手底下的谋士都是三流角色,就好像秦孝公渴求商鞅一样,普通的人才是不够看的,因为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实力强大,留给刘备的时间窗口已经很小了,所以刘备对能扭转乾坤的人才是万分迫切的。只有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筹码,实现自己的理想。

诸葛亮出师表说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更多的是表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感谢刘备给予施展胸中抱负的平台。


博士祭酒张大帅


本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这么说,有三点原因:

1、对自己才能的看中,让刘禅珍惜他,重用他。

言下之意,先主比你有本事都那么重用我,需要我的辅佐,你和先主比怎么样?自己心里掂量一下,是不是更得倚重我?不要把我当儿戏,不知珍惜。

2、一种自谦。

意思是说,即使不出仕,贤能的名声一样可以远播在外。古代有很多隐者声名是很响亮的,比如鬼谷子,他出仕了吗?他因他教的学生而名声胜达诸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哪一个不是声名赫赫?

3、也有一种郁闷的意味。

若他不出仕,那经天纬地的才能便不容易有机会展现出来。是希望刘禅能理解他,配合他,认真重视他!固然,他不出仕也可以设教,培养出好学生,但是世事难料,那又不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毕竟我认为,诸葛亮还是不能和鬼谷子相比的!





我要尝试一下


开个玩笑,子牙大伯八十岁钓鱼,摆了个愿者上钩的亮相,玩谁呢? 于是就有了“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个鱼饵,孔明侄子在这点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于是被“青梅煮酒”谈论过的那条鱼,就是想跃龙门的刘备刘玄德一口吞了下去,感觉味道刚刚好。

不过作为丞相形象的诸葛亮,他的光辉事迹在华夏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没有人不翘大拇指的。《出师表》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写给后主刘禅的思想汇报。他当时说“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已经不是出仕不出仕的问题了,只是表明态度而已。我这么大费周章地集合钱粮物力去北伐,完全是为了蜀汉王朝,完全是为了陛下您,完全没有什么私心杂念,您一定要理解,不用防着我,我对不起谁也不能对不起您爹啊!可忠心且智慧的诸葛亮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死后会被后主刘禅抄家,据说因为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没有留下足够的软妹币供刘禅挥霍,这纨绔竟气得要翻桌子!

诸葛亮的压力太大了,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却因为实在无力杀鬼子,才50岁出头就郁郁而终,真是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手心我心bxl版


个人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那句: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是他的书面谦词而已。其实他非常热衷于仕途的!理由如下:

第一,设想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怎么会有水镜先生、崔州平、徐庶等如此强大的吹捧团呢?以至于卧龙的名号强行和凤雏捆绑在一起呢,毕竟凤雏是又能力、热衷仕途,只是不受重用罢了。诸葛亮的吹捧团队那么强大,这说明,诸葛亮的邀名术可为登峰造极,其入仕心思可为发狂。至于为什么他要躲避刘备的两次邀请呢?这其中有他的利益算计。首先,轻易见面,会有染其隐士高人的形象,让自己的神秘感减少,对其入仕以后的身价没好处;其次,诸葛亮还不知道刘备是否真心“求贤”,且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不容易珍惜,所以其既要试探,更要接着吹捧团继续吹捧,提高身价,吊着刘备一点,就像男孩子追女孩子一样,女孩子太容易答应,会留下不好印象,以及后患无穷;再者,诸葛亮可能还没想好怎么样才能一次“面试成功”,包括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位和身价,所以装着神秘在准备面试课题;最后,也是期望多观望观望,毕竟天下大乱,谁输谁赢还看不准,要把码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当然想要多看看,看准了再说。

第二,诸葛亮平时就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千古名臣,是官场人员的“表面”典范。如果诸葛亮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什么要自比管仲、乐毅呢?也许自比管仲、乐毅,反而侮辱了一心在世外的纯洁心灵呢!自比老庄不是很好么?

第三,既然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什么学的东西都是官场那套东西呢?都是济世安天下的大学问呢?甚至官场厚黑、权谋研究的如此高深莫测呢,以至于白帝城托孤看得那么清晰呢?像表演艺术家一样,连冷汗都说来就来呢?因此,如果,诸葛亮真的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大可不必学刻苦这些阴暗的东西,好好学习学习弹琴、赋诗、作画、书法来陶冶性情。

第四,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以说,诸葛亮野心勃勃目标太大,天下大乱之时,正是英雄辈出、名扬千古的好时机,至于“闻达于诸侯”这样的小目标,实在太小,怎么对得起好时机和寒窗苦读的自己呢?以及列祖列宗呢?诸葛亮要的就不是“闻达于诸侯”的小目标,他要的是名扬千古,流芳百世!!

第五,作为上书给老板的书面语,最核心的是不能暴露自己的野心。其实历史上的阿斗也是个牛气冲天的皇帝的,要不然,同时期的曹魏、东吴都出现频繁更换主子的情形,可能你会说曹魏、东吴是因为他们寿命短,爱惜身体、保存性命不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么?人最重要的是先好好活着。另外,乱世之下,又有谁说的清楚,曹魏、东吴的主子们是不是被大臣阴谋干掉的呢?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刘禅被司马家捉了,被问:安乐公,颇思蜀否?居然假装听不到,等再问一遍才回答:此间了,不思蜀也。当大臣让他回答思蜀的话时,他立即知道其中厉害,阴柔的应付了,韬晦术如此高的阿斗,相比权谋也绝不可能差到那里去。因此,诸葛亮上书提到”不求闻达于诸侯“,当然是知道刘禅的利害,也更希望活得老板的信任,从老板那搞到更多的好处,乘机塑造美好形象,提高价码而已。
总之Panda君认为,诸葛亮根本就是一个有极强当官欲望的人,“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是嘴上说说,自己给自己贴金而已,嘴上越是说什么,也就越想隐藏什么。要是他也姓“刘”,或者像孙权一样有个”好爸爸“和”好哥哥“,说不定他也要搞个皇帝当当。

文萤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话是典型的装孙子的话,不可信呢。

  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刘备封为武乡侯,辅助后主刘禅,为了复兴蜀室,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在出征前他给后主写《出师表》说自己是南阳一平民,不求闻达,是先帝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自己深受感动,所以为了蜀室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一家,长兄诸葛恪任东吴大将军,老二诸葛亮做蜀汉丞相,老三诸葛均也在蜀汉任职,同族的诸葛诞在曹魏镇守在两淮。

  一家子没一个等闲之辈,他诸葛亮才最高、德最厚、名声最广,他甘愿苟全性命于乱世,甘愿凑合活一辈子得了?

  诸葛隐居隆中,是为了出,不是甘心隐居,只是暂时躲避战祸,置身事外看待天下纷争,从中选择自己可以追随的势力。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人的一生, 究竟在追求什么?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回答。 但我们应该知道成功有很多种定义, 有些人终生都在追逐名利, 他们生活得很快乐, 有些人毕生都在灯红酒绿, 他们生活得也很幸福; 还有更多的人在平淡充实, 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度过平凡的一生,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或许,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个, 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 去度过人生。

  因人而异。因为有各种各样追求的人,才有这多姿多彩的世界。

  如果你是前期的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这么说也是可以的,如陶渊明般清清静静,平平淡淡小隐隐于野。因为平凡所以安于平凡。

  如果你是后期的诸葛亮,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那么,你就必须有所作为,超越自己,杀伐决断,创造人生翻盘的奇迹,成为平凡中的不平凡。

  鹤立鸡群,而不是碌碌无为,行尸走肉。

  吾心有猛虎,而细嗅蔷薇。

当然,最后,命运归于何种,选择权只在你手上。

对文化领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