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日本海軍為什麼那麼重視重巡洋艦,重巡洋艦的戰績達到日本海軍的期望值了嗎?

自立124


重型巡洋艦是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的產物,條約的規定嚴格控制了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發展,其中有兩項規定,分別是戰列艦的噸位不能大於4萬噸、如炮口徑不能超過16英寸(406毫米),並且新建造的軍艦噸位不能超過1萬噸、主炮口徑不能超過8英寸,所以當時各國海軍新建造的軍艦幾乎都是貼著規定的最高上限來建造,這種軍艦被稱為重型巡洋艦。和華盛頓海軍條約還有一項很重要的規定,那就是規定的各國海軍軍艦噸位的比例,日本只有英美的60%,所以為了彌補數量的差距日本決定在質量上彎道超車。


高雄級重巡,被稱為最強條約重巡

妙高級重巡,其主炮和魚雷配置和高雄級是一樣的

,就是高雄的艦橋比妙高大了兩倍而已,因為高雄要作為指揮艦,所以艦橋要安裝大量的通訊設備

所以由於條約的限制,日本人便將研究的重心放在重型巡洋艦身上,所以日本的重型巡洋艦可以說日本獨立研發軍艦的重要代表,大和級戰列艦其外表優美的曲線設計就是源於重巡身上。而在有限的排水量內日本就竭盡全力儘可能多的將武器搬到巡洋艦身上。從妙高級開始到最上級這3型12艘重巡都安裝了10門203毫米炮,並且所有重型巡洋艦都安裝有大威力的魚雷,妙高級和高雄級重巡更是安裝了4座四聯裝共20發610毫米的九三式氧氣魚雷,而且還有再裝填裝置。而日本之所以安裝這麼多武器是因為其“九段漸漸邀擊戰”就是要求巡洋艦作為二等軍艦參加反艦任務。
最上級輕巡,圖中的最上級是使用三聯裝155毫米艦炮,不過到了後期換裝了雙聯裝203毫米艦炮轉身就成為重巡

立根集重型巡洋艦,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將4座主炮全部前置,後甲板右座飛機起降

但是由於日本設想“美國侵略日本”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反倒是日本主動攻打美國,所以作為防衛為主的“九段漸漸邀擊戰”也就沒有用武之地,而重型巡洋艦的航速高達33節以上,可以跟隨航母機動兵隊進行作戰,所以日本的重型巡洋艦的出勤率是最高的,所以戰損率也很高,18艘重巡裡在海戰當中損失的14艘,在後期美國對日本本土的空襲當中擊沉2艘,只有兩艘完整的活到了戰後。日本的重型巡洋艦在薩沃島海戰當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在僅有的幾次海戰當中表現還可以,並且還薩馬島海戰當中從大和號戰列艦的手上搶了航母的人頭。不過由於日本與美國戰列艦對決的場景並未發生,所以日本對中旬的表現的滿意度也不好評估。


古鷹級重型巡洋艦,是日本設計的第一型重型巡洋艦,在最初才用了6座單聯裝艦炮,在後期改進當中換成了3座雙聯裝
青葉級重型巡洋艦,其實就是古鷹級的改進型,古鷹級就是和它實際上一樣的火炮佈置方式。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其實,在1922年《華盛頓條約》簽訂到1930年《倫敦條約》簽訂這段時期,不僅是日本,英美等國都非常重視重巡洋艦的發展,原因在於重巡洋艦是當時條約限制下各國能夠自由建造的最強大的水面作戰艦隻。《華盛頓條約》中止了各國主力艦的建造,規定了各國主力艦的噸位比例,使得各締約國停建、廢棄了大批主力艦,並且在10年(後延長到15年)內不能新建主力艦。條約雖然規定了巡洋艦的排水量上限(10000噸)和主炮口徑上限(203毫米),但沒有噸位比例限制,因此在《華盛頓條約》簽訂後,條約型巡洋艦就成為各國海軍競爭的焦點(從嚴格意義上說,重巡洋艦的概念直到1930年《倫敦條約》後才出現的),各國都全力建造裝備203毫米炮的條約重巡,引發了新一輪造艦競賽,由此才有了1930年《倫敦條約》的簽訂,其重要內容就在於將條約型巡洋艦區分為輕重兩型,同時對英美日三國在巡洋艦、驅逐艦、潛艇上的噸位比例做出規定。

日本海軍“古鷹”號重巡洋艦,古鷹級是日本海軍第一級重巡洋艦,配置6門203毫米艦炮。


相比英美,日本海軍對重巡洋艦格外看重,這是因為《華盛頓條約》將日本海軍主力艦噸位限定為英美的六成,在主力艦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日本海軍希望通過加強巡洋艦的戰鬥力縮小與英美海軍的實力差距,在以質量優勢彌補數量劣勢的指導思想下,日本重巡洋艦呈現出高機動、重火力的特點。從古鷹級開始,日本海軍先後建造了六級18艘重巡,其中妙高、高雄、最上三級12艘均配置了10門203毫米主炮,而其他國家海軍的重巡除了美國的彭薩科拉級外,多配置8~9門203毫米主炮,此外,日本重巡還配備了強大的魚雷武備,以高雄級為例,配置4座四聯裝610毫米發射管,可以發射強悍的九三式氧氣魚雷,這與日本海軍對重巡洋艦的戰術定位有關。另外,日軍重巡多擁有35節的高航速,高於英美重巡32節左右的航速。至於防護是各國重巡普遍的軟肋,日本通過隱瞞排水量的手段,在超重的前提下儘可能配置良好的防禦。因此,日本重巡的理論戰鬥力相比英美重巡具備一定的優勢。

日本海軍高雄級重巡洋艦編隊,高雄級被認為是日本海軍最強的條約重巡,配置10門203毫米艦炮和16具魚雷發射管。


對於日本海軍而言,重巡洋艦是僅次於戰列艦的水面打擊力量,在其作戰構想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首要任務就是壓制對手的重巡洋艦,掩護己方輕型艦艇的突擊,同時支援己方主力艦的作戰行動。在日本海軍著名的“漸減迎擊、九段作戰”設想中,重巡洋艦部隊是夜戰部隊的核心力量,在主力決戰前夜的夜戰階段,以金剛級高速戰列艦、重巡洋艦和水雷戰隊組成的夜戰部隊將對美軍艦隊實施大規模夜襲。重巡洋艦將以猛烈的炮火壓制美軍艦隊警戒艦艇,為己方水雷戰隊實施魚雷攻擊創造良機,同時重巡自身也將參與遠程雷擊,加強打擊效果。應該說,日本海軍對於重巡洋艦的戰鬥力還是寄以厚望的。

描繪1942年8月薩沃島海戰的畫作,此戰是日本海軍重巡部隊最輝煌的勝利。


在太平洋戰爭中,由於戰列艦和航母不可能輕易出動,因此重巡洋艦常常是日軍一線部隊中最強大的作戰艦隻,比如實施南進作戰的南遣艦隊,在所羅門、新幾內亞方向作戰的第8艦隊、駐防北海道、千島方向的第5艦隊等,均以重巡為核心。在戰爭期間,日軍重巡作戰相當活躍,但閃光點並不多,其最輝煌的勝利就是薩沃島海戰,以5艘重巡為核心的日軍艦隊突襲瓜島,一舉擊沉盟軍4艘重巡,己方無一損失。不過,這場戰鬥與其說體現出日式重巡的性能優勢,不如說凸顯出日軍夜戰技能的熟練,因為5艘重巡中有4艘艦齡最老、武備最弱的古鷹/青葉級。除了薩沃島海戰外,日軍重巡在其他水面交戰中基本再未取得如此大勝,反而在美軍空襲和潛艇攻擊下損失慘重。開戰時日本海軍的18艘重巡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時僅殘存4艘,其中2艘還處於坐沉狀態,其他14艘重巡中有8艘毀於空襲,4艘被潛艇擊沉,僅2艘在水面交戰中被擊沉。只能說作為一種傳統的火炮戰艦,重巡洋艦在航母和潛艇等新興海戰力量崛起的新時代也和戰列艦一樣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從這個意義上說日軍重巡的戰績遠低於預期。

1945年8月遭美軍空襲後坐沉港內的“青葉”號重巡洋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