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古人的忠告,中年人值得一看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古人的忠告,中年人值得一看

古人有“英雄出少年”的說法。其實,如果仔細琢磨的話,這話可以給人帶來新的思路:所謂英雄出少年,可以理解成少年大多是愣頭青。愣頭青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限,因此,有敢於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不過,古往今來,如果站在大數據的角度來看,大多數有成就的人,其大成就都是在四十歲以後才有的——比如劉備成為蜀漢皇帝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曹操稱霸中原,也是在中年時候。因此,古人時常說這樣的一句話: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古人的忠告,中年人值得一看

古人在對前人的成就進行觀察總結的時候,發現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在成就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比如十幾歲的少年出來“創業”,主體上成功率為零。三十多歲的人出來創業,其成就會有一些,但還是會有一些麻煩。這些規律被總結成了俗語。其中,上文的俗語,正是這種規律的終結。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古人的忠告,中年人值得一看

先說“人到四十五”。所謂四十五,相信很多朋友猜到,指的是四十五歲。古人認為,一個人在四十五歲的時候,是進入了最好的年齡——之所以說最好,是因為人生有了四十五年的積累和奮鬥,不論是能力還是經驗,乃至見識,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心智方面。四十歲叫做不惑之年。四十五歲,更是可以看透人世間很多年輕人看不透的東西,這是一大資產。並且,四十五歲距離知天命的年紀還有五年,這就為一個人的事業成就,留下了一定的發展時間。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古人的忠告,中年人值得一看

再說“正是出山虎”。在古代,龍和虎被視為最為神勇的生物,甚至古代朝廷的軍隊,很多時候都用龍或者虎來作為番號的命名。龍其實更多有神聖、威嚴的含義,而虎則被視為勇猛、果敢的代表。所謂“出山虎”,可以理解為在山中蟄伏許多年的老虎,積累了一定的鬥志後,走出山林,其能力必然勢不可擋。根據上文的話,這兩句話連在一起解讀,就是當一個人到了四十五歲的時候,閱歷、能力、以及性格沉澱都到了一個絕妙的時候,這時候,不論是為人處世還是經營自己的事業,都處於一種得心應手的狀態。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古人的忠告,中年人值得一看

在當下,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們對知識的掌握隨之普及。但是,在人生閱歷和處事經驗、心得方面,任何時代的人都需要經過歲月的沉澱——畢竟,年少氣盛是任何時代少年人都特有的現象。而一個人只要年少氣盛,那麼,不論其知識再多、技能再廣,都會成為限制自己發展的一個短板。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到四十五後大器晚成,這不墜的青雲之志正是人生不落的太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