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祕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凶?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本期話題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在離宮召見了一位來自東方魏國的遊士,從他的口中,秦昭王得到了一個關於自己的親舅舅——丞相魏冉策劃的大陰謀。


魏冉是秦昭王時期乃至戰國秦史上最偉大的丞相,正是在他的帶領下,秦國一路高歌奏凱,破楚摧齊。可就是這件陰謀最終導致了秦昭王和魏冉的徹底決裂。那麼,這件讓魏冉晚節不保的陰謀究竟是什麼,魏冉又想藉此達到什麼目的呢?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從范雎的一方面看,他雖然是通過這次上書爭取到了覲見秦昭王的機會,但卑辭懇求之下,昭王對會晤的消極和勉為其難也就不難想見。但秦昭王畢竟還是點了頭,同意接見范雎了。那他又想從范雎那兒聽到些什麼呢?


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到,無論《戰國策》還是《史記》,都提到會面正式開始前,秦昭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提前清場,意味著秦昭王和范雎談論的很可能是具有一定敏感性的話題。


而司馬遷又特別說道,此次會面的時間正在相國穰侯發動綱、壽一戰之前。接見范雎和綱、壽戰役,把這前後繼起的兩件事聯繫起來,我推斷秦昭王想從范雎那兒聽到的恐怕就是關於穰侯和綱、壽戰役的看法


綱、壽之戰對秦昭王意味著什麼呢?《韓非子·定法》分析道:


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中略)。故戰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主無術以知奸也。

——《韓非子·定法》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此次攻取綱、壽,與穰侯魏冉以往策劃的歷次戰役行動都有很大的不同。簡單地說,那就是攻取綱、壽不是為了秦國的利益而是為了魏冉自己的利益。綱、壽攻克之後,兩地不會成為秦昭王直轄的郡縣而將被併入穰侯的封邑定陶。


如果穰侯魏冉的盤算僅僅是損公肥私,借國家的軍隊來拓展自己的封邑,那也倒罷了。但事實上,他的野心遠比這大得多!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戰國策·秦策三》載:


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數年矣。攻齊之事成,陶為萬乘,長小國,率以朝天子,天下比聽,五伯之事也;攻齊不成,陶為鄰恤,而莫之據也。故攻齊之於陶也,存亡之機也。”

——《戰國策·秦策三》


秦軍出征綱、壽之前,受魏冉的委派擔任戰役指揮官的秦國客卿造向魏冉分析了此次戰役的真正意義所在。客卿造說,穰侯此時據有陶封,代秦王行權天下已經數年之久。


如果此次攻齊事成,陶邑之封因而擴大,那麼後續魏冉應該謀劃在這片封地上獨立建國。陶邑一旦國家化,再通過威懾和拉攏周邊的若干小國,進一步壯大實力,魏冉就有機會取代秦昭王成為號令天下的新霸主


但萬一攻齊不成,陶邑孤懸山東,得不到秦國本土的有力支持,將來難免被鄰國兼併。到那時,魏冉別說當不了霸主,就算想保住區區封君之位,也將非常困難。


一句話,綱、壽一戰,不關乎秦國的大業,卻關乎魏冉和“陶國”的生死存亡。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司馬遷在《史記·穰侯列傳》中寫道:


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灶,通作造),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範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用範睢。

——《史記·穰侯列傳》


司馬遷以為秦昭王在綱、壽戰役發起之前召見范雎,雙方探討的主要是軍事議題。范雎建議昭王把秦軍的注意力從遙遠的齊國拉回來,拳頭應該落在毗鄰秦國的韓、魏身上。


但正如我在前文中分析的那樣,攻擊齊國,佔領的土地將併入穰侯的封邑,助他獨立建國。而攻擊韓、魏,則略取的土地將併入秦國,增加秦昭王直轄的郡縣數目。


要從這個意義上看,秦昭王與范雎所討論的,從根本上說就不再是一個軍事議題而是一個政治議題,議題的核心不是如何調整秦軍的戰略進攻方向,而是怎樣維護國家統一,預防權臣分裂。


在秦昭王與范雎屏人私語的時候,范雎特別向秦昭王提到了這樣一樁舊事:


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中略)昔齊泯王南攻楚,破軍殺將,再闢地千里,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獘,君臣之不和也,興兵而伐齊,大破之。

士辱兵頓,皆咎其王,曰:“誰為此計者乎?”王曰:“文子為之。”大臣作亂,文子出走。攻齊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借賊兵而齎盜糧者也。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史記·范雎列傳》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范雎口中的“文子”就是齊國公子孟嘗君田文。孟嘗君在齊愍王時期出任齊國丞相,主持合縱外交。後來遭到愍王的排擠,被迫出走魏國。正是他的居中聯絡最終促成了秦、趙、燕、魏、韓五國伐齊之事。齊愍王兵敗濟西,出逃以死,而孟嘗君則藉機在封邑薛城宣佈獨立建國。


如今的穰侯魏冉就像孟嘗君的翻版,他的封邑定陶也正躍躍欲試,要從秦國這個母體中獨立出去。范雎告訴秦昭王,要阻止魏冉分裂秦國,就必須遠交近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所有秦軍新徵服的土地都牢牢地控制在秦昭王的手裡而不會被魏冉私吞。


范雎敢冒著引頸就戮的危險覲見秦昭王,他手中最重要的籌碼就是這個遠交近攻的安邦之策。


但此時的秦昭王對穰侯魏冉的警惕恐怕還嫌不足,他還沒徹底看清,自公元前281年獲封陶邑以來,從前那個忠誠謀國的舅父魏冉已經變質,不復可信了。因此范雎遠交近攻的重要建議並沒有及時獲得秦昭王的採納。結果是綱、壽仍被魏冉收入了私囊。


直到兩年後,違背遠交近攻原則的秦軍在閼與和幾邑頻遭敗績,屢為趙軍所破,秦昭王方才如夢初醒,擰著魏冉的勁兒,掉過頭來攻取魏國的邢丘和懷邑。


而這時,歷史的時針已經走到了公元前266年,距離秦昭王和范雎的那一次會晤,整整過去了5年。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參考文獻:

範祥雍《戰國策箋證》;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林劍鳴《秦史稿》;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秦史秘聞:戰國時期最偉大的丞相,為何差點成為分裂國家的元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