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輸在了對德意志民族的蔑視

1789年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法國大革命全面爆發,給封建專制統治下的德意志人民帶來了一線希望,各地區農民、市民和手工業者紛紛起義,希望能推翻德意志的封建統治。反法聯軍被拿破崙輕鬆擊敗,萊茵河左岸地區被佔領。

法軍的入侵致使德意志人民民族意識的大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前就己經形成的民族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

法國大革命勝利後,拿破崙為保持革命的勝利果實,對反法同盟進行了反攻,又佔領了大片區域,獲得大量戰爭賠款。

拿破崙輸在了對德意志民族的蔑視

萊茵同盟

1806年7月,德意志16個諸侯國在拿破崙的迫使下籤訂條約,宣告“萊茵聯邦”的成立;8月,“萊茵聯邦”宣佈脫離德意志帝國,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徹底走向沒落。

拿破崙對德意志的佔領對德意志人民來說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拿破崙將資產階級觀念、拿破崙法典及平等權利的思想引入德意志;推進了多項改革,廢除了封建貴族的特權,推翻了壓迫人民已久的封建農奴制度等等。因此,在被拿破崙佔領的初期,無論知識分子還是普通市民,都視拿破崙為“救星”,因為拿破崙的到來帶來了資本主義,驅除了封建主義,讓人民看到了希望。

但是另一方面的消極作用對德意志民族來說卻是致命的,拿破崙畢竟不是德意志人,所以他的初衷不是拯救德意志民族,對他來說只有法國、法蘭西民族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他的軍隊在德意志橫行無忌,毒打有異議的市民,甚至將其槍斃,同時他們還在德意志大肆斂財,對人民進行殘酷剝削,除了榨取錢財之外,拿破崙對德意志人的態度也是極度的蔑視

由於普法簽訂的《提爾西特合約》規定戰爭賠款未付完之前,拿破崙的法國軍隊會一直駐守普魯士,所以人民不得不忍受這一切鎮壓和剝削,這一切都深深地傷害了人民的民族情感。

面對外敵的入侵和殘暴的壓迫,赫爾曼、烕廉•馮•洪堡、雅恩等一批學者紛紛表達出對民族統一的強烈渴望,他們提出,雖然國土被佔領、人民受壓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為了實現民族的統一就必須堅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國。

拿破崙輸在了對德意志民族的蔑視

普魯士的興起

面對這一情況,大批知識分子仍然先是從文化層面出發,以赫爾德的文化民族主義理論為基礎,試圖在德意志民族的光輝歷史中尋找其民族特質,他們認為德意志民族是優秀的、純正的、擁有高尚美德和無限力量的民族,這樣的民族必然會再度崛起,因此,外來民族的入侵只會讓德意志民族暫時失意,不會讓它走向沒落。

1806年,戰敗的普魯士雖然失去了萊茵河左岸的領土,退回易北河以東,但它不附庸於法國,仍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邦國,所以這裡聚集了眾多民族主義者,他們秉承政治民族主義理論,希望在這裡進行農奴制改革,早日實現民族獨立。這次農奴制改革主要包括施泰因改革、哈登堡改革、軍事改革以及教育改革。改革後,農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可自由支配財產,公民擁有了選舉權,城市實現自治,國家只負責監督。

軍事改革是這次改革的重要部分,主要領導者是沙恩霍斯特,主要改革內容有:

一是廢除僱傭兵制度,釆用義務兵制度,即所有17-24歲的青年都必須服兵役。普魯士戰敗後,在拿破崙的迫使下,不得不將兵力減少至4.2萬人,在軍事改革中,沙恩霍斯特採用速成兵制度,至解放戰爭時已訓練出12萬士兵;

二,除正規軍外,增立三種後備軍,以保證戰爭中的後備力量以及交通運輸線的正常運轉;

三,從嚴選擇軍官,建立新型軍事體制,採用新型訓練方式。

改革之後的普魯士雖然社會制度沒有徹底改變,但畢竟促使了資產階級的誕生,加快了封建關係的解體,而且普魯士迅速成為德意志的經濟中心,吸引了大批進步人士,經濟與軍事都全面發展的普魯士逐漸成為推動德意志統一的中流砥柱。

拿破崙輸在了對德意志民族的蔑視

德意志的統一

1813年,普魯士國王頒佈的《告國民詔書》標誌著民族解放戰爭的開始,在民族主義的推動下,德意志人民熱情高漲,誓要將拿破崙永遠趕出德意志,從而解放整個民族。解放戰爭於1814年取得全線勝利,拿破崙的軍隊被趕出德意志,這為德意志民族統一掃除了外部障礙,之後的任務就是消除內部的分裂,早日實現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