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真的是"兒打天下父親坐"嗎?

穰語堂文史花絮


歷史上普遍認為,唐高祖李淵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有人甚至直接就把李世民稱作“開國皇帝”。甚至按《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政變之前,李淵曾給李世民說過“江山是你打下來的,我要把江山傳給你”這樣的話。

(李淵劇照)

那麼,大唐江山真的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嗎?真的是“兒打江山父親坐”嗎?李淵在打江山的過程中,真的沒有發揮過什麼作用嗎?

誠然,李世民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帶領軍隊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確實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認為李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其實是很不公平的。

實際上,古代諸侯要想獲得天下,並不完全靠拳頭硬。你就算打起來厲害,你也不一定能獲得大家的認可(比如項羽就天下無敵,但他最後眾叛親離)。你要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你也就不太可能獲得天下。

李世民確實打了不少勝仗,但如果沒有李淵,李世民就算能打,也是很難獲得天下的。

那麼,李淵究竟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隋煬帝劇照)

一、李淵有“皇親貴族”的身份。

李淵本身是西涼開國皇帝李暠的後裔,家中世代顯貴,從西魏到北周到隋朝,李淵祖上都是朝中高官重臣。還有,李淵的母親又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的姐姐,可以說其皇親國戚的身份是非常明顯的。同時,李淵還是唐國公,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諸侯。

正因為李淵身份顯貴,因此,當他宣佈隋煬帝無道,樹立起反隋大旗的時候,天下人都很擁護李淵,都積極地加入到李淵的“唐”政權裡來。

有人可能說,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李淵祖上所擁有的,李世民祖上也擁有啊。但是,李世民並不是唐國公,再說了,他還只是李淵的二兒子,並不是長子。顯然要是沒有李淵出頭的話,李世民是沒有號召力的。

實際上,當初李世民就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當初起事的時候,他極力攛掇李淵,讓李淵承頭。當李淵不答應的時候,李世民甚至不惜把隋煬帝的宮女搞來,讓李淵“酒後亂性”,犯“欺君之罪”,從而不得不承頭幹。

我們再看看劉邦,他老爹劉太公也還活著,但他為什麼沒有回去把他老爹攛掇起來,承頭造反呢?就是因為劉太公只是一介平民,捧起來也沒用。

李淵正是因為身份顯貴,有巨大的號召力,所以李世民才要他爹來承頭的。

(李世民劇照)

二、李淵有“必為人主”的傳說。

古人認為,朝代並不是隨便改換的,有所謂的“命數”。一個朝代就算再腐敗,如果“命數”沒有完,如果沒有新的“真命天子”出現,朝代也不會改換,還得往下延續。只有出現了“真命天子”,大家才會覺得,天下確實應該變了。

而李淵就是有這種“真命天子”的傳說的。當年,他還是唐國公的時候,有個叫史世良的算命先生,就說李淵“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這件事,在當時是傳揚出去了的。正因為傳揚了出去,大家才覺得李淵是“真命天子”,因而才積極支持他。

李世民卻並沒有這樣的傳說。沒有這樣的傳說,他的號召力顯然是不強的,因此,他所獲得的擁戴也是不大的。

三、李淵有“四通八達”的人脈。

李淵性格豪爽,喜歡結交天下豪傑。

當時他利用唐國公的身份,結交了不少人,招攬了不少人才。而他喜歡結交天下豪傑這件事,還曾被隋煬帝猜疑。但是,正是因為李淵結交了不少人,招攬了不少人才,因此,他才具有了四通八達的人脈。而這些人脈,也是李淵最終迅速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也結交了不少人才。不過,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結交到人才,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利用“唐國公二公子”的身份。如果沒有這樣的身份,他就算樂善好施,對人真誠,誰又願意跟隨他?

像《水滸傳》中宋江那種,本身並不顯貴,實際上要結交到人才,是不太真實的。而柴榮能結交到人才,顯然要真實得多。

(結交人才,圖取其意)

四、李淵有“第一桶金”的積累。

唐朝的江山,雖然最後主要是靠李世民打下來的,但是,積累“第一桶金”,靠的則是李淵。

615年,李淵靠鎮壓母端兒的農民起義軍,收編了一萬人。接著,李淵又擊敗了絳州的盜賊柴保昌,又獲得了數萬人。617年,李淵又討伐歷山飛賊甄翟兒,又獲得不少人馬。後來,他在打突厥的過程中,又招收了不少人馬。這樣在起兵之前,李淵實際上已經有好幾萬人馬了。這些人馬,為李淵起兵造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沒有李淵的這些人馬,李世民後來南征北戰,就沒有抓手。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李淵在唐政權做大,獲得天下的過程中,所起的所用,實在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高祖李淵,真的是“兒打天下父親坐”嗎

我們無法否認,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功勳,他在成為唐太宗後,也著實有著令常人難以企及的氣質,但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李世民也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勇猛無倫。僅因為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做出巨大貢獻,便否認了他老子李淵的存在,是很沒有道理的。

唐高祖李淵的霸道,越讀史,越是令人心驚。當年項羽學劍的時候,曾對他叔父說,這是殺一個人的功夫,他要的是能攻略天下,可惜他把手上的功夫學的淋漓盡致,卻輸在了人心上,而李淵,正是將謀略發展到了蓋壓天下的地步。所謂兒子打天下,不過是李淵的手段,說不好聽了,他們都是李淵的手中刀。倚天劍固然是天下絕頂的利器,真正令人畏懼的,卻是掌控它的滅絕師太。


李淵出生於長安,七歲世襲唐國公,靠著姨母獨孤皇后起家,卻一直被隋煬帝楊廣看不起,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年近半百的李淵才得了個衛尉少卿的官,說難聽了,就是個掌大旗的。

征討高句麗,是楊廣的一個心結,三徵高句麗搞得天下崩殂。李淵便隨其出征,做個督運糧草的官兒。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在龍門擊破毋端兒起義軍,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率兵抵禦突厥。


楊廣其人,雖然暴虐無盡復加,卻是才華卓絕之輩,只是太過急躁扯斷了隋朝體制的韌性。三徵高麗完了,楊廣心裡還在籌備四徵高麗,對沸騰的民怨視而不見,認為泥腿子終究不成氣候,但門閥勢力是個問題,他若浩浩蕩蕩地去徵高麗,恐怕東都大閥在後院效仿楊玄感,來個反叛,那就是撓頭的事情。李閥勢力自然不是傻的,積極籌備反抗,山雨欲來,時李淵任衛尉少卿,在天下之中的東都洛陽之內慄慄危懼。東都李閥勢力沸反盈天,卻被楊廣三下五除二逼反斬除,李淵也姓李,也算是一支李閥勢力,卻居然謀了條逃生之路請出太原,由此可見其手段一二。

李世民在李淵還沒剖露野心的時候,已經是火急火燎地籌備力量準備反隋,但大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貿然反叛,難免被殘餘的隋朝力量盯上。李淵做著太原留守,卻是不動聲色地拉攏各方勢力,對王威等楊廣留下來制衡他的,不可借用的力量果斷剷除,李唐這才極速趁勢而起。


李淵進關中之後,劉武周由於時機掌握加上地域缺陷的原因,勢力遠遠不及,卻力圖複製李唐進取差距的道路,李唐竟節節敗退,李淵親自出手,終於壓住了陣腳。

李淵為求突厥支持,是向突厥低過頭的,卻並不把兒子牽扯在內,為將來擊突厥埋下伏筆。當時隴右薛舉收隋朝最鋒銳的鐵騎力量而來,也是他使使者說動了突厥人不再支持薛舉,這才堅壁清野將其拿下。

上兵伐謀,而李世民,則動手多過動腦,李淵才是李唐勢力最大的智囊。


古今事


在一些史料和演義、影視劇中,都說唐朝的天下是由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李淵只不過是坐享其成罷了,然而,歷史上的真相併非如此。

1、李淵領導了唐朝統一戰

李淵出身於關隴貴族,在起兵之前,是隋朝的唐國公、太原留守,他跟楊廣有姻親關係,同時因為有能力、有名望、有資源,也被楊廣所深深猜忌。



這個時候的李淵,正值盛年,具備了開創屬於自己事業的一切條件,而反觀當時的李世民,只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無論是從能力還是閱歷上,都還不夠成熟。

所以,奪取隋朝天下的領導權,肯定是李淵的。在唐朝統一戰中,李世民和李建成在軍事、內政上的分工,也是由李淵來統籌安排的。


2、李世民同樣功不可沒

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卻在接過了李淵的“接力棒”後,對唐朝做出了比李淵更大的歷史貢獻,如果說李淵是大唐王朝的奠基人,那麼李世民無疑是大唐王朝的締造者。

3、李世民對唐朝開國的歷史有所粉飾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和逼迫李淵退位後,也命人對唐朝當時的史書進行了一些修改,故意強化了他在唐朝統一戰中的作用,這也讓李淵的形象打了折扣,彷彿成為了一個坐享其成的庸人。


深夜聊齋


關於李唐天下,在很多的電視劇裡,都將李唐天下的建立,盡歸諸於李世民,說服父親起義的是他,征戰沙場的是他,打下天下的是他,而父親李淵和哥哥李建成,總被塑造成什麼都沒有做,卻坐享其成還迫害李世民的反派。李淵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成了一個"兒打天下父親坐"的平庸形象,甚至在兒子們之間的鬥爭裡,李淵像是很昏庸似的。

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對此,只想引用一句話: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最後的贏家是李世民,所以歷史的記載評價都偏向他。

其實,在唐朝的建立中,李世民功不可沒,但是李淵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李淵在隋朝就是能征善戰的將領,並且廣交天下豪傑,鎮守太原時,也是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誠然,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很不錯,但是社會閱歷更豐富的李淵,同樣也觀察到了天下局勢,並且暗中做著起義的準備,這些,都是不可抹殺的。

李淵即位後,恢復均田制,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改革科舉制度,為國家選用人才,改革府兵制,為朝廷提供可用的兵源,這一切,都為李世民的在外征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李淵最大的錯,那就是沒有處理好兒子們之間的矛盾,間接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產生,兄弟相殘,自己也被趕下了皇位。

但並不能因此,就抹殺了李淵的功績,他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帝王,而不是一個昏庸的,只知道靠兒子的帝王,他的形象,被後來者過於醜化了。


檸檬扒


當然當然不是!這樣的歷史輿論完全是唐太宗李世民刻意營造的,為自己發動的玄武門之變製造合法性。唐太宗的套路是:將開國的主要功勞歸於自己,貶低李建成李元吉,再“製造”父親李淵的無能昏庸來襯托自己的英明神武。如此,大唐的皇位不給李世民這個大功臣還能給誰呢?玄武門之變,乃至李世民登基讓李淵轉做太上皇不也變得合情合理了麼?

李世民最過分的就是,甚至把大唐王朝建立的最初功勞都安在自己身上。在經李世民“裝修”過的歷史中,太原起兵根本就是李世民以一己之力推動的,父親李淵不僅愚忠,還膽小怕事,要不是李世民的果決堅毅與堅持,李淵連太原起兵都不敢,那就別更別說日後登基做皇帝了。

這可能就是"兒打天下父親坐"之說的最初起源吧。但你知道那時候李世民才多少歲麼?也就十七八歲吧,李淵這個爸爸心真大啊,竟然把起兵這種要殺頭的事情交給還沒成年的兒子來定奪。

我們不妨來看看李世民的“製造”歷史的豐碩成果。

《新唐書·高祖本紀》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看見沒!“懼不見聽”。

《新唐書·太宗本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看見沒!“事出太宗”。

李淵李淵,真是冤啊!皇位被兒子也都奪走了,就連年輕時那些光榮與夢想,也被兒子搶走了。


張明揚不說話


這個說法當然是錯誤的。

李世民在唐建國過程中,當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李淵才是唐朝名副其實的開國皇帝。

大業十一年(615年)四月,李淵擔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開始掌握山西地區大權。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李淵又被任命為太原留守,進一步擴大在山西地區的權力。

李淵逐漸掌握山西大權的時候,開始了造反準備工作。李淵早有野心,之前隋煬帝遠征高句麗,李淵負責督運糧草時,就和隋煬帝的駙馬宇文士及談及了自己的野心。

大業13年(617年),李淵在太原正式起兵。起兵前,李世民是當時李淵身邊唯一的兒子,雖然只有19歲,但作為最信任的人,還是幫助做了很多工作,是李淵造反的重要助手。但說李淵在李世民勸說下才起兵,肯定很扯談。

(李淵)

李淵起兵後到攻佔長安這一段,李世民和李建成分別統帥軍隊,畢竟兒子才是李淵最可以信任之人。這段李世民起了不小作用,大致和李建成相當。從起兵到攻佔長安,很多時候比軍事更重要的是,李家的深厚人脈和政治影響力。如華陰縣令李孝常獻永豐倉歸降李淵,永豐倉是隋朝設置的大糧倉之一,得到永豐倉對李淵勢力重要性不言而喻。

軍事上,李淵本人其實至少也算水準之上的將軍,鎮壓農民軍對抗突厥都有不錯的表現。

攻佔長安後,李唐政權不久就兵不血刃招撫巴蜀以及河南河北等地很多地方,穩固控制了山西、關中和巴蜀地區,這時候李唐政權的優勢基本已經很難撼動,統一天下懸念不是很大了。

入長安後,李建成和李世民統帥大軍到洛陽,在看到幾方混戰之下沒有機會後退走,但佔據了河南的部分地區,之後李建成基本不再領軍,李世民成為李唐政權最重要的軍事統帥。

李淵實行宗室領兵政策,外姓將領不掌握大軍。李世民之外,其它戰略方向也有很多李家宗室作為方面主帥,如李孝恭、李媛、李神通等。但畢竟自己兒子才是最可以信任的對象,而李世民也有著高超的軍事才能,統帥大軍的任務做的非常漂亮。

李世民作為主帥,打贏了唐建國多數關鍵性大戰。但要注意的是,入長安之後,尤其是消滅薛仁果後,李唐政權對其它勢力其實已經優勢很大。李世民作為主帥表現特別優秀,可以打100分,但不是說換個七八十水準的統帥大唐就不能統一天下了,最多時間會有所延長。


仁勇校尉


歷史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又有幾人能知道往日的真相?


李淵對於大唐功績這一碼子事被人太多的提及,但是我們可以相信的是,唐朝的歷史是曾經被太宗皇帝李世民修改過的,任何一個人修改歷史的初衷大多都是美化自己形象,強化自己功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不然,他刻意干涉歷史的幹嗎?為了故意遭受後世口誅筆伐嗎?


武德九年,在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就開始對於帝王起居注刻意的關注起來,因為他並不希望自己曾經在玄武門所做的一切被後世所謾罵,刻意一些真相總會比赤裸裸的歷史真相更委婉一些。


高祖皇帝在建立大唐帝國的過程中,作為李唐家族的檯面人物,他能夠起到的作用自然很大。而這些號令四方的能力可不是李建成、李世民等這些年輕的兒子能夠做到的。


溫大雅曾經在《大唐創業起居注》盛讚了高祖皇帝的才能以及對於唐王朝建立之初所做出的的貢獻,而《舊唐書》、《新唐書》卻在極力的扼殺高祖皇帝曾經為這個王朝的建立所做的貢獻,更多史料變成為了李世民的一張張專屬表揚信。



一個政權的誕生,不僅僅是武將的功勞,還有統御大後方帝王的功勞,從這一點上來看,李淵絕對不是一位荒淫無道、懦弱無能的帝王的。


從太原起兵之初,到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高祖李淵一直作為唐王朝中極具權威性、震懾性的帝王。在任何時候,他的絕對領導權都是無人能夠撼動的。


而李淵在定鼎長安之後,身為帝王的他理所當然的退居二線,掌控朝中大局,這種做法貌似並沒有錯吧?


縱使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定鼎南京之後,也仍然選擇的是退居二線,將所有的軍政大權交於徐達來進行北伐事宜。



只不過,李淵從太原起兵到稱帝於長安,速度之快令人無法想象。


從起兵之初到打進長安城,李淵帶領軍隊僅僅用了14天的時間,這份能力總不能被割捨吧?這難道一位昏聵之主能夠做到的事情?


當時爭雄天下的並不是僅僅只有李淵一個,至少李淵的戰略眼光是老辣而且獨到的。


在起兵侵逼長安的14天中,李淵的一句號令就徵集了數萬的軍隊,這份功績恐怕也不能被抹殺吧?難道退居二線就真的是無能之輩?作為帝王的他更為重要的一點難道不是“控一地而制四方”?



古代王朝中,在搶奪地盤之後,貌似也沒有哪一個帝王還會親自上戰場拼殺的嗎?一味的衝在前線只能證明他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歷代帝王莫不於此!


所謂的"兒打天下父親坐",只不多是在極力的宣傳李世民為唐王朝所做的貢獻,但是這份貢獻的基本準則是你要有這個李淵替你提供的這個舞臺區貢獻,沒有李淵定鼎長安的這個巨大舞臺,何來的李世民在河南、河北兩大戰區的煌煌戰績?


歷史總探長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話雖說不全對,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上客觀存在的現象,即“勝利者書寫歷史”。


毫無疑問,唐朝的建立和穩固,李世民戰功赫赫、居功至偉。但一個帝國的建立不僅僅依賴於戰場上的勝利,更是需要一個謀篇佈局、協調各方、描繪藍圖的核心人物。這個人就是李淵!因此客觀來講李淵的皇位名至實歸!

然而擁兵多年、屢建奇功的秦王李世民隨著功勳愈發卓著,實力愈發強大,其不甘於人下的壯志就愈發難以自控。同時作為法定皇位繼承人的李建成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實力和戰功遠勝於己的弟弟存在。一個認為自己才應該是皇位繼承人,一個又絞盡腦汁想要削弱對方。水與火在初生的大唐最高統治階級內部相遇,恨不能治對方於死地!於是就催生出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為穩固自己的統治,得償所願的李世民自然要為自己編織一個合理合情的故事以“證明”其合法性。於是一個庸庸碌碌的李淵就在歷史上登場了。好在李世民也是一代天驕,大唐從此也開啟了一段盛世。

歷史固然可以被人為改寫,但真相永遠不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


大道亦可至簡


李淵這個人在建立唐朝發揮了最大的作用!他只不過是沒有自己拎著鐵鞭上陣殺敵而已,但上陣殺敵並非皇帝的必備行為!我們之所以會有兒打天下父親坐的概念大致還是因為李世民的政治宣傳!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後,為了洗白自己篡權的合法性,故意貶低李淵的作用!但仔細分析下去,正是這種行為動機越彰顯李淵的重要性!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時候,李世民的勢力並沒能壓制李建成!在當時,李建成手下也並非沒有能人,在玄武門打對攻的時候,李建成的部下甚至一度接近攻破李世民陣營(李建成部下想要擒拿李世民家小做人質與李建成交換,只是當聽說李建成直接被殺才放棄了)。而且,除了明見太子黨或者親王黨之外,還有許多明著擺超然中立的權重大臣,但他們都忠於皇帝,比如李靖跟李績(徐茂公)等人,可見李淵當時的大權在握!間接證明了李世民沒有那麼大功勞也沒那麼大的影響力!


優己


是錯的,正確來說,李家作為世族,確實有很好的軍事教育環境。李家不算早死的玄霸,建成,世民,元吉,都是很有軍事才能的。當然李世民強的比較誇張,可以和軍神級別的李靖比了。除了李家三子,還有李孝恭等人也都是有很強的軍事能力,甚至女兒平陽公主,都是打起仗來當得起名將的中國歷史最猛女人之一。李淵在親自帶兵攻破長安後,不再領軍,是因為沒有必要並且作為統帥需要鎮守大後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