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部享有盛名的著作——《静静的顿河》。这是一部关于哥萨克的后代们在沙俄末期走向社会主义时充满血泪、苦难和矛盾的史诗著作。伴随着战争的到来,顿河附近的人们的生活不再平静,无数的哥萨克走向战场,无数的家庭蒙上了战争的阴影。作品塑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格利高里、阿克西妮娅、娜塔莉娅、彭楚克、安妮等,但是在战争的影响下最后都慢慢消逝而去。战争究竟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伤害?人在社会变革的风雨中是否只能听命于命运?读完该作品是否你也会感到百感交集?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图1:顿河流域

合上此书,主人公格利高里最后抱着儿子时的场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战争带给了他什么,身边一个个他认识的、爱的人都不在了,他的儿子是他唯一与大地的联系。历经沧桑,不见黎明,谱写了一首悲壮的顿河之歌。安居乐业在战争中成了最难以实现的东西,战争逼迫着着人们不断地离开家园,流离失所。作者肖洛霍夫在书中写道"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装点着年轻的寡妇,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的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在书中我们将能透过作者笔下人物的历程去感受战争的无情。无数的人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世界,渴望和平而不可得。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图2:哥萨克骑兵

而且,本书作者的写作,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不是着眼于单纯的双方作战,而是关注于人本身,展示出来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人们随着战争进程中思想的新旧变化。同时以哥萨克所处的阶级利益的角度来书写这种转变的艰难。哥萨克在旧沙俄时代是个特殊的阶层,半军半农,也正是这种旧的特权思想让他们在走向社会主义中显得反复和敌对外来的势力。当我读到红军到哥萨克村因为军队纪律涣散,骚扰民众,被哥萨克人消灭的情节时,我觉得军队一定要有纪律,本来哥萨克人对于红军势力的来临本来就抱着怀疑的态度,假如红军一开始纪律严明,是否后来哥萨克人投靠白军,转而同红军作战的场面就不会发生了。立场的不同,决定了看待事物的角度的差异。哥萨克人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反抗,他们想要守护好他们的家园,而红军初期部队军队的纪律建设没有及时跟上,成了哥萨克人在顿河反抗的导火索。而在红军方面看来逮捕了进驻哥萨克村的红军就是叛乱之举,而这些哥萨克人都是有罪的,是阻止解放的势力。革命总是那么摧枯拉朽,战争总是那么残酷,顿河的哥萨克消灭了那股红军,进而驱逐了在顿河的一切红军势力。自此,顿河的哥萨克与红军彻底结下了梁子,这一切的厮杀都变得悲壮而令人难受。哥萨克害怕有人欺侮他们的妻儿,红军势必要消灭一切阻止解放的势力。哥萨克与红军的拼死让静静的顿河更加不平静,哥萨克人心中向往的安居乐业更是遥遥无期。双方的出发点都是要保卫顿河,但是政治立场的不同使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假如哥萨克人和红军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是否有更多顿河的儿女们能一起走进社会主义。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图3:苏联红军战士

在这场哥萨克与红军的战争中,彭楚克和安妮的爱情故事,让人感伤。相恋于战争年代,惊艳了岁月,却被无情的战火吞噬,他们是优秀的红军战士,是千千万万英勇的红军战士的代表。他们曾英勇地与企图扼杀社会主义的国外敌对势力作斗争,但是当他们来对抗国内保卫顿河的哥萨克们时,这一切是那么沉重。而开篇便提及的主人公格利高里的命运便是很多哥萨克们的代表。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图4:哥萨克军团

世界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本该去创造属于他们的故事,却在这场对决中葬送了多少红军战士,又葬送了多少哥萨克,而他们都曾属于同一个国家。是否红军是解放者,而哥萨克们是叛乱之徒?我想这部作品让我更加客观地去看待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同时对兵圣"孙武"所言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性体会更加深刻。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图5: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娅的雕像

《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来书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同时引人深思,我想如今生活在来自不易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妨一读,去感受一次"战场的洗礼"。与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一次,我们在战争中又会作何选择?以我拙笔,难以传达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欲知冷暖,莫若开卷品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