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為什麼要供奉靈牌,這是個不孝子和受苦母親的故事

江南民間有這樣一個習慣, 親人死後, 用紙或木頭做一個“靈牌”,讓親人的陰魂附在這塊牌子上。

奔喪時,由死者長子或別的親人,手捧著“靈牌”,走在送葬隊伍最前面。 這塊牌子,代表著死者的靈魂,離開人間,走向陰司。

送葬隊伍把死者的遺體抬到墓地安葬畢, 將靈牌與紙錢一起燒給死者。 也有的捨不得燒掉“靈牌”,拿回家,供奉在堂屋裡,經常燒香點燭,對死者深切哀悼。 據說,這種風俗最先出現在奉化溪口。

人死後為什麼要供奉靈牌,這是個不孝子和受苦母親的故事


“靈牌”的來歷

事情發生在奉化溪口一個山岙裡, 這個山村住著幾戶人家。 其中一戶,男的去世,留下孤兒寡母,那母親視兒子如命根,平時對他嬌生慣養,百依百順,真是“捧在手裡怕摔壞,含在口裡怕化掉”。

寡婦如此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成人, 滿以為, 苦日子熬出了頭, 可以依靠兒子過幾年清閒、 幸福的日子了。然而,她做夢也未曾想到,兒子是個不孝逆子。

當他長到二十來歲,快要成家立業時,肆無忌憚地虐待母親,出口就罵,出手便打,母親見到他如同小雞見到黃鼠狼那樣擔驚受怕。

因為是兒子,她只好百般忍耐,處處忍氣吞聲,將辛酸的淚水嚥進肚裡。每當被兒子打得皮開肉綻時,她想到死。 但每次都被村裡人救活過來。

一天,她燒好飯菜,給田裡幹活的兒子送去。 她的兒子沒幹了多少農活,就躺在一株大樹底下邊打盹邊瞧著天上。

突然,他發現頭頂上空的樹枝頭有個鳥窩。 鳥窩裡有一隻母鳥在給小鳥餵食,母鳥捨不得吃自己含來的小蟲,而把小蟲喂進小鳥嘴裡。

餵了幾下,小鳥把食物吐了出來,母鳥又喂進小鳥的嘴裡,如此屢次三番,小鳥終於吃下了東西,母鳥“啁”的一聲又飛出窩,再去尋找東西,含回來喂小鳥。

他看得倒也有趣,轉過頭,看到另一顆樹上也有一隻母鳥,在給小鳥餵食,喂得也是那麼耐心,那麼執著。這逆子想起自己長大成人,也是母親耐心養育的結果。

母親不也如同樹上的母鳥喂小鳥那樣一口一口把自己喂大嗎?

他的良心受到自我譴責,再也躺不住了,負疚與自責的心裡迫使他從地上跳起,他要向母親認罪,向母親賠禮道歉,做個知禮守孝的孝子。

正當這個逆子反省自責時,他的母親手提著竹筒做的飯盒,一步一顛地朝田頭走來,他看見母親的白髮在殘風中飄拂,百納衣在殘陽下更顯得破舊,身骨明顯佝僂,雙腳踏在路上,搖動著乾瘦的身軀, 走得那麼艱難, 那麼痛苦。

他的心比刀刺還要難受,他想撲上去,跪在母親面前狠抽自己幾下耳光,誠心懺悔自己。 他從地上一躍而起,朝著母親跑了過去,很快地接近母親。

他母親以為兒子又要打罵她,在極度氣憤中,一頭撞在路邊一株大樟樹上。 頓時,撞得頭破血流,昏倒在地,當即氣絕。

他抱住母親,哭喊著:“姆媽,我的姆媽啊! 我錯了,我對你不起,我是不孝逆子啊……”他邊哭邊把母親揹回家,拿出家中所有積蓄,料理他母親喪事。

料理喪事時,他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悲痛之情,手提斧頭,砍倒他母親撞死的那株大樟樹。 然後,砍下一段樹枝鋸成板,做成一塊牌子。

在牌子上寫著他母親名字,對人便說,這是他母親靈魂依附的“靈牌”。

這個逆子辦理好他母親的喪事後, 經常想起他母親, 跪在“靈牌”前叩頭,燒香點燭,放些糕點、果品或旁的食品供奉。

後來,村裡人死了親人,也採用這個方法,時間一久,各村都模仿開去,傳遍各地。

有的地方還將“靈牌”稱為牌位;也有一些地方稱為“神位”的。 這種風俗流傳很久很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