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溫情:一群人,一件事,一條心,一起拼,一定贏,久久回味的溫情

久久回味的溫情

■弓 豔

祖籍湖北黃岡的王麗芹,熟悉她的人都叫她“阿根兒”。她是這次軍隊醫院馳援武漢泰康同濟醫院的護理部主任。

32年前,當大夥兒面對這個剛剛從護校畢業的小姑娘,問她這朗朗上口的小名兒“阿根兒”什麼意思時,王麗芹“咯咯”地笑著說,“就是我們湖北人都喜歡吃的芹菜根兒啊,這很多植物都是越接近根部,藥性越好呢。我呀,就是一味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如今,30多年過去了,當年蹦蹦跳跳,號稱“包治百病”的小姑娘已經從護士、護士長、機關助理員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護理部主任,在經歷了抗擊非典、汶川救災等重大任務磨礪後,再次出征。

战“疫”温情: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久久回味的温情

△支援一線。張愷桐作

2月12日凌晨,王麗芹突然接到上級命令,通知她前往武漢執行任務。她馬上跳起來收拾行李,天不亮就趕到了辦公室。由於走得太急,抗震救災時用過的迷彩包都沒有裝滿就出發了。謝天謝地,其他東西忘了真不要緊,這幾年在護理部工作,她千辛萬苦總結出來的傳染病防控流程和隔離病房所需的重要資料都帶上了。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時,她所在的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承擔的只是駐京醫療機構發熱病人的篩查任務,但業內人士都知道,作為醫院重點建設的呼吸學部,有全軍結核病研究所駐紮,對於非典、腺病毒、禽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他們有著非常豐富的救治經驗。組織上派王麗芹去武漢加入護理團隊,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飛馳的高鐵,讓北京離家鄉越來越近。

一路上,王麗芹眉頭緊鎖,心有隱憂。此行前去武漢駐點在哪裡,那邊情況到底怎麼樣,自己將會承擔什麼任務,都還是一連串的問號。抗擊非典和抗震救災,她只是普通隊員,最多是個組長,跟在隊伍裡聽令而行即可,這次她作為軍隊醫院派駐到泰康同濟醫院的醫務人員,代表的可不僅僅是她自己。

到達任務點位,王麗芹內心有些忐忑。上級已經明確,由她擔任護理部主任,帶領護理團隊來打這場硬仗。命令一宣佈,她的腦子立刻加快轉速:怎樣讓護士們做到短時間內融入融合,適應新的環境;護理工作如何展開,抓手在哪裡;人員怎麼培訓,最快多久能安全上崗……戰時跟平時籌劃任務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快速地在千頭萬緒中理出思路,想出辦法,把有限資源整合好,發揮最大效能,這才是眼前要做的事情。

战“疫”温情: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久久回味的温情

△檢查防護服。張愷桐作

泰康同濟醫院是一所正在建設的骨科醫院,疫情襲來,門診樓臨時被改造為方艙醫院,有143名患者正在接受治療。為了多收快治,醫院基本上是在邊收邊建,很多設施還不完善。

進駐當天,王麗芹拿著花名冊迅速瞭解人員情況後,與宗晶副主任和劉蕾等老同志嚴選出一些經驗豐富的護理骨幹,向醫院臨時黨委提出組織架構、運行模式和護士長人選的建議。他們在邊交接工作邊研判形勢中,明確“穩定心神、開動腦筋、集思廣益、解決問題、大幹快上”的工作思路。沒有鞋架,就號召大家自己做,工地上的木板磚頭都可以用起來;初期防護服緊張,助理員侯亞紅、趙麗建議把最大號的垃圾袋裹在腳上,用膠帶纏好;吳鼕鼕、李華俊認為,必須按照科室建制,由每名護士長負責,馬上建立一個“醫護患”微信群,讓病人感覺有組織有依靠了;物資緊張沒關係,醫療隊員除了基本供應,把多出來的生活用品貢獻出來給病人。

“她們太不容易了,剛來那幾天,真是連軸轉,飯都吃不下,不是不想吃,而是拿起筷子來都覺得胳膊沉。”

說起這些可親可敬的姑娘,王麗芹幾度哽咽。她很擔心,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護士中,會有幾個跟不上點兒的,熟悉起來也不知道得多久。但實際上,戴著口罩連誰是誰都分不清楚的護士們,卻能在科室主任和護士長下達指令後,像老同事們一樣配合得精準默契。

“我覺得,除了責任擔當,就是訓練有素,這兩樣東西,在真正的軍人身上缺一不可。”

王麗芹坦言,這幾年,為了提高衛勤能力建設水平,聯勤保障部隊所屬的醫療單位可沒少吃苦頭,軍事訓練抓得緊而又緊,群眾性練兵覆蓋全面,這次調動這麼多醫務人員來馳援武漢就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成果檢驗。

在護理部的交班會上,關於“吃苦頭”的話題,助理員們的回答是齊刷刷的。

“主任,咱們政委不是總說,大事難事看擔當,現在還有比拼了命去救命更大的事嗎?您說吧,需要擔什麼當,我們個個都能行。”

“誰要你們拼命了,多救病人是目標,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須保證‘零感染’。你們一個也不許出問題。等任務完成了,我得把你們平平安安送回去。今天嚴肅提出這個要求,是行還是不行?”

助理員們面面相覷。

“那必須行啊!”

战“疫”温情: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久久回味的温情

△收治病患。張愷桐作

2月24日是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很多老武漢人都會選擇在這一天理髮剪髮。可疫情來了,保命都來不及,誰還敢想理髮這事兒。誰知當天,王麗芹就帶著自己的“愛心小剪刀”團隊來到了病房,給輕症患者們洗頭理髮,著實成了“二月二”這天的一大驚喜。原來,心細的她早已經在幾天前就把護士們召集起來,瞭解哪些人會理髮。沒想到,多才多藝的護士還真不少,呼啦啦報上來十幾個。

“為患者提供這樣的服務,也算是一種人文關懷吧。”剛在這裡過完集體生日的劉小燕護士長深有體會。昨天,保障部想方設法從外面買了兩個小蛋糕,說是要給這幾天過生日的護士們打打氣,鼓鼓勁兒。

非常時期,蛋糕很簡單,沒有任何點綴,每個人小小的一塊,遠遠地吃著蛋糕,說著簡單祝福的話,眼睛裡卻隱隱閃著淚光。

自從上級提出“護理團隊要在這次救治任務中,把握好疫情的階段性特點,積極做好護理服務,還要增加人文關懷”的理念後,王麗芹就在琢磨,可以直接把她所在醫院身心並護的經驗模式搬過來用啊。如果僅限於完成任務,打針發藥,把病人救活,那不是咱的傳統和作風。相反,除了保衛武漢,保衛湖北,阻擊新冠肺炎疫情,還要在打好人民戰爭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傳遞一種能量,傳承一種精神,傳播一種效應,在軍隊醫務人員一心赴救的實際行動中,讓軍民走得更近,心貼得更緊。

63歲的張婆婆是武漢當地一位聾啞人,她的家人非常擔心張婆婆住院後無法得到周全的照顧。負責她的護士李欣格第一時間來到張婆婆身邊,拿出紙筆來介紹自己,還學會了簡單常用的手語來輔助交流,並且打電話告知張婆婆的家人,婆婆的治療護理和日常起居,讓他們放心。

一週下來,兩個人寫了厚厚的一沓,正反面都寫滿了字,有囑咐,有請求,有聊天,有稱讚。看著張婆婆體溫正常,身體越來越好,李欣格寫道:婆婆,您應該就快出院了,祝賀您!看到這句話時,張婆婆半天沒動筆,直到李欣格離開,她才寫道:我想把這些紙都留著,留個念想可以嗎?謝謝你們,在武漢救過我,謝謝在我最難過的時候,陪過我。

何止這位張婆婆,患者裡還有盲人、孤寡老人,分娩不到一週的產婦;護士中,又何止李欣格這樣的姑娘。在這個團隊裡,還有母親、女兒、妻子和姐妹,但此刻,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她們統統忘記了在家裡的角色。她們告訴自己,不管多重,要去搬東西;不管多難,要學會修物件兒;不管多忙,要教孩子認字,陪老人做操;不管多累,要疏導每個人的心理難題。因為,我們首先是戰士!

“來之前,我從那些圖片上看到過醫護人員被護目鏡壓出來的傷痕,卻不知道會這麼疼。”

“紅區”外,護士井麗深吸了一口氣,護士長心疼地把一片叫“美皮康”的貼膜貼在了要戴護目鏡的地方,並囑咐她,千萬小心,不要擦破了皮。

“紅區”裡,一位70多歲的老教師習慣地用武漢話喊大家過來幫忙。

“你們快找幾個人來,我這個床又搖不起來了。”

“來了,來了。”

四五個姑娘答應著,一路小跑過來。這是幾個快出院的警察,現在和照顧她們的護士成了親密無間的戰友。大家都是同齡人,聊起來有很多共同話題,對這些幫助救治過自己的人,除了軍禮,她們更願意用志願者的行動來表達心中的敬意。給老人家搖完床,她們還要在微信群裡收集意見建議,然後去幫病人打飯,收拾垃圾,清理病房。

看著窗外漸落的夕陽,投射在病區走廊的牆上,那行黑色的小字在金色的光影裡愈加清晰。

“一群人,一件事,一條心,一起拼,一定贏”,這是護士們每天都可以感受到的信心和勇氣,更是風霜雨雪過後,值得她們久久回味的溫情故事和戰鬥經歷。

战“疫”温情: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久久回味的温情

本文刊於2020年3月6日《解放軍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