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在繼位之後,為什麼首先會逼死自己的生母?

阿斌的生活VLOG


首先,應該肯定: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並不是雍正皇帝逼死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根據康熙皇帝的傳位遺詔,皇四子胤禛承襲大位,是為雍正皇帝。

但在皇四子胤禛接過大清皇位,成為九五之尊以後,胤禛生母烏雅氏本應該“母以子貴”而倍感驕傲和自豪,但烏雅氏的表現卻嚴重的有悖常理。

其反常言行主要有三處:

1、皇四子胤禛繼位為帝,後宮妃嬪前往永和宮祝賀,烏雅氏給出了“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的反常態度。

2、康熙皇帝駕崩,自己的兒子繼位為帝,原本應該安享晚年,以天下養的烏雅氏,卻“不飲不食,決意從殉”,非要給康熙皇帝殉葬。在雍正皇帝“惟以身相從”的哭勸下,烏雅氏殉葬的念頭才作罷。

這一點,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也予以了承認:

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朕稽顙痛哭,再四哀懇,母后始勉進水漿。

3、雍正皇帝登基後,身為皇帝生母,烏雅氏應該尊上皇太后徽號,遷居太后該居之寧壽宮,但面對雍正皇帝和朝臣的“誠敬諄切、叩請再三”,烏雅氏一概給予“堅執不允”的回應。甚至連朝臣對其行大禮,烏雅氏也堅決不受,給予了“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至與我行禮,有何關係”的消極面對態度。

在烏雅氏的堅決反對下,烏雅氏至死都未能恭上徽號,都未搬進寧壽宮,而崩逝於永和宮。

從烏雅氏面對其子胤禛登基而給予之有悖常理言行的列舉,乃系諸多因素造成。

胤禛出生之時,烏雅氏的位分較低,不具備撫養子嗣的資格,胤禛由當時的貴妃,後來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自幼未承膝下,造成了母子兩人之間關係的冷淡。而皇十四子胤禵出生之時,烏雅氏已經位居“妃”位,可以撫養子嗣。較之和胤禛之間的關係,烏雅氏更喜愛自己的小兒子胤禵,也更希望繼承皇位的是胤禵而非胤禛。

況且,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康熙皇帝任命為撫遠大將軍,成為了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再加上皇四子胤禛在整個奪嫡過程中,一直保持的韜光養晦、曲線奪嫡路線,讓他的繼位成為了“大爆冷門”的所在。還有,雍正皇帝繼位之初皇宮內外的諸多傳言,幾乎讓烏雅氏確信胤禛的皇位就是從胤禵手中搶來的!

而且,雍正皇帝繼位以後,雖然讓皇十四子胤禵“馳驛來京”,但卻在安葬了康熙皇帝已經,讓胤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湯泉,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

所以,烏雅氏才會對胤禛的繼位結果並不是太滿意!對於雍正皇帝對待自己小兒子的冷血做法,更是心生不滿!

那麼,烏雅氏上述諸多有悖常理的言行,就足以讓雍正皇帝逼死生母?

對於“逼死生母”的罪名,雍正皇帝曾經在《大義覺迷錄》中直接給出了回應:

朕每奏事,母后輒喜,以皇考付託得人,有不枉生汝,勉之莫怠之慈旨。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慟不釋於懷,於癸卯五月,舊恙舉發。朕侍奉湯藥,冀望痊癒。不意遂至大漸。

按照雍正皇帝的說法,在自己的努力下,烏雅氏和雍正皇帝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根本性的修復。但是,本身就患有“痰疾”的老毛病,加上康熙皇帝讓烏雅氏“哀痛深至”,以至於舊病復發,不治崩逝。

“逼殺生母”的行為,即使是雍正皇帝所為,他本人也不會承認,這個不必多說。但筆者認為,雍正皇帝的說法是可信的、真實的。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烏雅氏的崩逝對於雍正皇帝而言,百害而無一利;烏雅氏能夠奉養後宮,才是對雍正皇帝極為有利的所在。

1、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其“繼位不合法性”的傳聞就迅速傳遍皇宮內外、朝堂上下,為了完成康雍兩朝皇權平穩過渡、實現皇權穩固,雍正皇帝對於散步傳聞的政敵們,非但不能嚴懲還要委以重任,以示安撫,用以正面形象的維護。當此關鍵時刻,雍正皇帝斷然不會做出“逼殺生母”的狂悖舉動,再為自己添上一份罪名。

2、雍正皇帝繼位之初,康熙皇帝的三任皇后之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都已崩逝,而被雍正皇帝“母儀正位”,尊為皇太后的烏雅氏也就成為了康熙帝諸位皇子事實上的嫡母。對於雍正皇帝而言,烏雅氏乃系其用以制約諸位皇室兄弟尤其是皇十四子胤禵的最有效人物。

3、清朝諸位帝王素來以“仁孝”治天下,對於雍正皇帝這個被“繼位不正”等負面輿論所包圍的皇帝而言,更加需要一個時刻彰顯自己“仁孝”的人物存在,用以塑造和維護自己的正面形象。

雍正元年五月,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崩逝於永和宮,“數月之內,兩遭大事”的雍正皇帝,“哀痛擗踴,屢次昏暈,五內摧傷,幾不能支”,乃系一個兒子面對生母崩逝的該有表現,並無做作之處。

只不過,烏雅氏恰巧崩逝於皇十四子胤禵被“命留景陵待大祭”之後不久,讓雍正皇帝再也無法洗脫“逼殺生母”的罪名了。


參考文獻:《大義覺迷錄》、《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清實錄·清世宗實錄》

正說清代十二朝


一、雍正並沒有逼死自己的生母。

雍正繼位後,冊封自己的生母德妃為皇太后。但是德妃不接受皇太后的冊封,也不搬到太后應該居住的宮殿。當時朝廷有人說雍正的帝位來的不正,而德妃的一系列操作就是在打雍正的臉,所以不是雍正逼死生母,而是生母不給雍正面子。

二、雍正與生母關係疏遠。

雍正的生母是包衣出身,在生雍正的時候地位很低,是沒有資格撫養孩子的,雍正被送給當時的佟貴妃撫養,所以母子之間並不親近。等到德妃地位上升了,雍正年紀也大了,那個時候德妃最寵愛的是十四阿哥,她對雍正沒什麼感情。

三、德妃是希望老十四繼位。

德妃最愛老十四,康熙皇帝對十四也很寵愛,大概在德妃的潛意識裡十四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了,所以她接受不了雍正搶了十四的皇位,所以跟雍正對著幹。至於德妃去世,應該是老十四被貶受了打擊,心裡抑鬱所致,雍正跟生母感情再不好,也不至於逼死自己的生母,德妃純粹是自己找死。





月滿西樓呀


雍正帝45歲時,他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去世了,他每日為亡母上食品三次,哀號痛哭久久不止,群臣感動陪哭。

雍正的娘孝恭仁皇后,在升遷的大道上屬於草根逆襲,1673年剛剛14歲的她被選入宮,她由一個小宮女,努力奮鬥,逐步得到康熙的寵愛。19歲生了雍正皇帝(四阿哥胤禛),“母憑子貴”,第二年她被封為德嬪,她接連為康熙生了3子3女(六皇子夭折),她被封為德妃。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康熙都非常喜愛。但是德妃更喜歡十四阿哥。





德妃雍正母子關係淡漠

因為雍正生下來,德妃因身份低微沒有資格養雍正。雍正就被身份高貴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抱走撫養了,佟佳氏的父親是朝廷重臣,又是康熙的舅舅。德妃的兒子一個被人抱養,另一個兒子夭折,所以她全部的愛都給了小兒子胤禵。大兒子雍正從小不在自己身邊長大,母子感情自然淡薄。


爭權打壓母親的愛子遭母恨

偏偏她的這兩個兒子是爭奪皇位的政敵。德妃夾在兩個兒子中間滋味不好受,她是左右為難,非常痛苦。鬥來鬥去,最後雍正勝出。自己最愛的小兒子被雍正囚禁在景陵,史料記載,1723年,雍正安葬康熙時,就曾下令讓弟弟胤禵守陵,並削去他的親王封號剝奪他的兵權,母子成永別。這讓德妃又恨又氣悲痛欲絕。

親兄弟鬥成這樣,任何一個母親都不希望看到,所以她很傷心很生氣,半年後就鬱鬱而終。

據史料記載,雍正在康熙駕崩後繼位,他料理完康熙後事後,舉行繼位大典。按規矩,登基前先拜母親,再接受大臣朝拜,才能名正言順繼位,但德妃卻說了一句:

“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

意思是,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她夢想當皇帝的必須是自己小兒子。

《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請求文武百官前去朝拜勸母,她冷冰冰地說:

“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

意思是:皇帝繼承大統,當然要接受群臣的朝拜和祝福。你們向我行禮,沒那個必要,也跟我毫無關係。

她決定絕食殉葬康熙,這做法更震驚眾人,

“決意從殉,不飲不食”。

雍正對她母親說,您真要死,我陪著您死,這皇帝我不做了。雍正費了很大的努力才讓母親回心轉意,放棄殉葬,參加雍正的登基大典。


雍正帝即位後,遵奉母親為仁壽皇太后,但遭到了德妃的拒絕。不但拒絕皇太后封號而且拒絕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寧壽宮,她堅持住在皇帝嬪妃住的永和宮。

德妃抑鬱病死,雍正遭非議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德妃烏雅氏患病,第二天凌晨就死了,終年64歲。她走的很急,很突然。歷史上對於烏雅氏的病情卻沒有任何記載。雍正對自己母親的突然離世,悲傷不已,痛哭不止,是演戲?還是對自己命運的無奈?無論怎樣老太太是氣死、恨死、抑鬱死、逼死、她的死都和雍正脫不了關係。


小姐姐講史


說起雍正,他的勤政精神在歷代帝王中堪稱楷模,在他執政的13年中,實行攤丁入畝,施行火耗歸公,使得國庫充盈,設立軍機處,平定叛亂等等,諸多政績昭昭於世,而雍正又是清朝皇帝中被世人黑得最慘、評價最差的一個皇帝,而且又三大謎團與雍正有關,即雍正逼死母親,殺死兒子,篡改遺詔,這三項罪名,每一項都能讓雍正遺臭萬年,下面就來談談雍正逼死他母親的事情。


雍正的母親是在雍正繼位半年後在永和宮病逝的,她的去世有很多疑點,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被兒子雍正逼死的,他的母親想見小兒子胤禵,雍正不允許,所以他的母親一怒之下撞柱而死,這就是所謂的雍正逼死母親的說法,那麼果真如此嗎?

這還要從雍正年幼時說起,雍正的生母是烏雅氏,當時她的位份還很低,按照清宮的制度,她生下皇子是不能自己撫養的,烏雅氏生下四皇子胤禛後,就交給了當時的皇后佟佳氏,胤禛雖然知道烏雅氏是自己的生母,但“養恩大於天”,從小跟著佟佳氏長大,佟佳氏對他視如己出,關係非常融洽。

而與生母的關係除了血緣外,其他的就有些尷尬了,就沒有那麼親近了,加之烏雅氏後來有生了十四子胤禵,此時她可以自己撫育皇子了,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胤禵。


而此時的佟佳氏也去世了,胤禛從生母那裡得不到關愛,這讓他內心很不平衡,甚至有些複雜,那麼既然情場失意那就職場得意吧,胤禛最終靠自己的本事拿下了皇位,成為了雍正皇帝。
烏雅氏在老十四胤禵身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心一意想要其能在繼承大統上更進一步,卻不幸皇位被老四拔得頭籌,烏雅氏就如同吃了蒼蠅般不痛快,她恨雍正搶走了胤禵的位置,她認為皇位就是自己小兒子的。

烏雅氏壓根兒就不相信自己的兒子,總覺得雍正的皇位不是正道得來的,她曾多次表示雍正當皇帝是“實非夢之所期”,意思是你繼承大統,我做夢都想不到,因此就開始了不合作運動。

在雍正的登基大典上,雍正尊封母親為“仁壽皇太后”,群臣要給她跪拜祝賀,烏雅氏卻說“皇帝誕膺大委,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她竟然拒絕了大家給自己行禮,這讓雍正很是沒面子。


烏雅氏被封為皇太后,理應由永和宮搬到寧壽宮去住,但烏雅氏堅決不搬,說不搬就不搬,氣死你。
烏雅氏的生日到了,雍正皇帝為她辦了隆重的萬壽節,本來是喜慶的日子,大臣們要向太后跪拜祝壽,烏雅氏雖說賞臉出席了,但仍然拒絕群臣跪拜行禮,一點面子也不給。
雍正剛剛上臺,母親就這樣不待見自己,一直與自己叫板,一幫兄弟們還在不停的鬧事,他是忍無可忍,要狠狠的打擊這些敵對勢力,老十四胤禵自然也在其中,被雍正囚禁在康熙的景陵,削去一切的職銜。

這就如同火上澆油,就像要了烏雅氏的命一樣,她徹底的氣病了,對雍正的種種親近拒不接受。

烏雅氏病後,雍正親至永和宮,不分晝夜親自侍奉湯藥,烏雅氏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希望能見到胤禵,這樣的請求,雍正肯定是不會拒絕的,於是就命人去傳胤禵。


可是等胤禵回來的時候,還是沒能見到烏雅氏最後一面,這其中出了一點小狀況;雍正是叫粘杆處的兩名侍衛去的,這個粘杆處是專門為皇帝服務的特務組織,工作效率高,而不是宮中的太監和侍衛,派去的兩人感到景陵帶胤禵時,遭到了看管人員李如柏的拒絕,因為他們並沒有任何的文書,雍正只好寫下聖旨再派人前去,這一來二去的就耽誤了時間,等胤禵回到京城時,烏雅氏已經病逝了。

於是宮廷內外就有了這樣的傳言,說是母親想見小兒子胤禵,雍正不同意,所以一怒之下就撞柱子而死,也就是說母親是被雍正逼死的,據說有人還在永和宮的柱子上看到了血跡。

面對這樣的謠言,雍正是怒不可遏,派粘杆處的特工四處偵查,發現都是八爺黨手下的人散佈的,對他們自然是嚴懲不殆。


雍正也確實好冤,自小母子關係就不好,這不能怪他,錯就錯在他不該奪取皇位,但這也是任何一個男人都想得到的,有著也試圖改善母子關係,但其母親烏雅氏基本可以說從來沒給過他好臉,而且還處處神補刀,胤禛和胤禵都是她的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她這裡就行不通,最後看到事情已無法改變,只能鬱郁而死,但要說雍正有心氣死甚至逼死母親,實在是沒那個必要,何況當時朝政還不穩,各種力量暗潮湧動,如果再逼死母親那豈不天下大亂,讓對手找到還擊的藉口,自己搞不好還會下臺,甚至慘死,雍正再傻也不會那麼做的。






遺產君


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德妃),出生雖然不高,卻很受康熙寵愛,從康熙十七年到二十七年,她為康熙生了三位皇子、三位皇女。雍正繼位後,烏雅氏成了皇太后,但半年後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關於烏雅氏去世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與胤禛、胤禵之間的爭鬥有關。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德妃所生皇子中,有兩位長大成人,他們分別是胤禛和胤禵,而且都是康熙晚年皇位繼承的熱門人選。因此,胤禛與胤禵在康熙時代就鬥得不可開交。

後來,胤禛繼承了皇位,出於不信任的原因,他趕緊召回了遠在西北領兵的胤禵,實際上是剝奪軍權。

胤禵到京後,面對哥哥雍正皇帝,他也沒給好臉色。胤禵多年被人擁戴,自己也覺得皇位近在咫尺,現在不僅曲居臣子,而且地位大不如從前。

進城前,胤禵就行文給禮部,詢問是先拜見大行皇帝的梓宮,還是先祝賀新君繼位,以及見雍正時的禮儀。這是禮儀都有定製,胤禵完全是多此一問,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抵制雍正,從心裡不認可這位新皇帝。

胤禛忍著怒火沒有發作,命他先拜謁梓宮。於是,胤禵奔赴靈堂哭喪,沒想到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清制,官員在給大行皇帝哭喪時,要在典禮官的示意下不時地提高嗓門嚎啕大哭,然後再行三跪九叩之禮。

雍正雖是皇帝,所有程序也要一絲不苟地照做,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孝順,還要哭得更深情。胤禵一慣比較耿直,不像其他兄弟那樣會掩飾,所以,他只是乾號,哭得也不夠深情,這也成了他後來的一項罪狀——“叩謁梓宮並不哀痛”。

胤禵明明看到胤禛就在靈堂,卻只是遠遠地磕頭,毫無向皇兄表示祝賀的意思。雍正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度,只好一邊哭,一邊主動地接近胤禵。但胤禵依舊我行我素,對雍正視而不見,一步也不動彈。

眼看場面極其尷尬,雍正已經下不來臺。乾清門侍衛拉錫趕緊拉著胤禵向前,這才打破僵局。可沒過一會,胤禵就開始責罵拉錫,還在雍正面前咆哮。

深宮中的鬥爭,往往比自然界還殘酷。胤禵不給雍正面子,雍正也容不下他。雍正隨後就下令,剝奪了胤禵的大將軍王,僅保留了最初的貝子爵位。

雍正與胤禵本是同根所生,相煎何太急,對於他們的爭鬥,德妃看在眼裡,傷在心裡。

胤禵想單獨見德妃,雍正也不允許。世界上有幾個母親不疼自己的兒子?尤其何況胤禵還是么兒。兒子千里迢迢,母子分別良久,哪個母親不盼望團聚?可想而知,德妃心裡有多苦。

對雍正的各種不配合

雍正繼位之初,烏雅氏雖是母親,但處處與大兒子作梗,讓雍正非常被動。雍正即使心裡不高興,也只得賠笑臉。

夾在兩個相互仇視的兄弟之間,烏雅氏生不如死。歷史記載,在康熙大喪期間,德妃就想以絕食的方式為康熙殉葬,“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最後,胤禛苦苦哀求才作罷。

按照清朝禮儀,新皇帝舉行正式的繼位大典前,必須向母后行禮謝恩;母后戴上皇太后鳳冠接受皇帝百官賀拜;禮部還要向太后進呈金冊,烏雅氏也要搬出永和宮,到慈寧宮居住。

兒子當皇帝,母親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可烏雅氏卻說:

“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至於我行禮,有何關係?況先帝喪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禮,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清世宗實錄》”

這種種程序,烏雅氏竟然全部拒絕。鳳冠不戴;百官朝賀,不受;遷居慈寧宮,不去。這一連串反常表現,還是如此重大場合,讓雍正極其難堪。在胤禵被懲處的情況下,這位老太太用不合作對自己的大兒子表示抗議。

雍正當然明白其中的含義,他可以對其他人下手,但絕不可以對自己的生母動手。沒有別的辦法,雍正只好動員滿朝文武,和自己一起苦苦勸說,德妃才勉強接受行禮。

雍正加大對胤禵的打擊,烏雅氏去世

雍正元年初春,雍正借將康熙帝靈柩運往遵化景陵之機,將胤禵逐出京城並軟禁於湯山,還命令副將李如柏負責看守。

過了一個月,雍正又下令將胤禵“其祿米永遠停止”。清制,文武百官有罰俸處分者,只罰俸銀,仍可領取俸米。歷朝歷代,即使犯人也有飯吃。

雍正不僅在生活上迫害弟弟,還在精神上打擊他,語言上侮辱他。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雍正連續對弟弟下手,這不能不讓母親痛心。

隨著雍正打擊胤禵力度的加大,他和母親的關係即使表面和諧,感情恐怕也早已破裂。本來烏雅氏已經答應雍正,康熙靈柩送往景陵後,就可以舉行皇太后加冕典禮,但不管是太后還是雍正,都未曾提及過此事,彷彿什麼也沒發生一樣。

就在雍正停胤禵祿米的當月,烏雅氏突然病重,幾個小時後就離開人世。

烏雅氏去世後,民間以及野史上流傳著兩種說法,而且相當有市場:

一、太后要見胤禵,雍正大怒,而且阻攔母子相見,於是,太后在鐵柱子上撞死。

二、雍正在臺面上表演孝順,檯面下忤逆太后,雙方關係劍拔弩張。於是,太后自盡而亡。

後世歷史研究者考據,為了不給康熙丟臉,太后應該不會作出撞鐵柱子的傻事。太后之死,最大可能就是她原來就患有氣管炎、哮踹病,心情鬱悶無處消遣,再加上兒子們的心理刺激,導致病情加重而亡。

秋媚說:太后之死,雍正不管有沒有逼迫,他都難辭其咎。老公(康熙)去世,太后已經痛不欲生了,否則也不會要求殉葬;雍正不僅不體諒母親的痛處,還嚴厲打擊胤禵,這不是往母親傷口上撒鹽嗎?


秋媚讀史


一個從小離開了母親的苦孩子,當上皇帝后想要得到母親的祝福,卻遭到母親的處處刁難,到最後,還背了個逼死生母的黑鍋。這個委屈的苦孩子,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生下來,就由別人撫養,未享受到生母之愛

雍正的生母烏雅氏的祖上本是內務府包衣。所謂包衣,是滿族語言的音譯,就是家僕的意思,滿洲八旗的包衣中,上三旗的包衣是服侍皇室的,由內務府管轄,所以稱內務府包衣。

烏雅氏的出身並不高貴,在14歲時已宮女的身份入宮侍候康熙皇帝。19歲時生下第一個兒子胤禛(皇四子,即雍正帝),20歲時才被冊封為德妃。

按照大清王朝的規矩,烏雅氏當時是不能親自養育自己的兒子的。雍正剛滿月,就被交給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佟佳氏很疼愛雍正,雍正也和她很親。只是佟佳氏在雍正十四歲時就去世了。

雍正的生母烏雅氏,最初也應該是很想念這個兒子的,只是制度的束縛,讓她不能常在兒子身邊,雍正也從小就缺了生母之愛。

雍正出生的第二年,烏雅氏升為德妃,有了親自撫養自己子女的權力。隨後又生下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德妃的心思更多的在另外的兒女上面,對雍正的關注就甚少了。

雍正性格中的出現的“喜怒無常”(康熙語)的缺失,應該說,和他所處的這種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

皇位爭奪中,同母親兄弟成了他的競爭對手,生母也站在了兄弟一邊

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大家肯定都知道的。參與奪嫡的康熙十四子允禵,最初站在八阿哥胤禩一邊,是所謂的“八爺黨”。後來胤禩“斃鷹事件”失去爭奪皇儲的資格後,八爺黨遂轉而支持十四阿哥允禵。十四阿哥允禵於是成了雍正皇儲爭奪戰最大的對手。

十四阿哥允禵,其實就是德妃烏雅氏的小兒子,也就是雍正的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雍正從小就不生活在德妃的身邊,允禵又是她的小兒子,所以德妃更喜歡允禵。在兩個兒子的奪嫡爭奪戰中,德妃自然就偏向了小兒子允禵一方。

德妃做為雍正與允禵的親生母親,不但沒有促使兄弟和睦同心,還一碗水沒有端平,可想而知,這對雍正的傷害是有多麼深。

塵埃落定,雍正當上帝王后,生母不祝福還處處刁難

雍正當上皇帝后,做為生母的烏雅氏並不高興。她成了皇太后,大臣們想以太后之禮朝拜時,她卻直接拒絕,說想要追隨先帝而去。

雍正皇帝本來是要讓她到寧壽宮(清朝太后們養老的地方)居住,封她為“仁壽皇太后”,可她卻以還在先帝(康熙)的喪期做為理由又給拒絕了。

她過生日,雍正為她辦了萬壽節,她又不接受群臣的跪拜。

那為什麼烏雅氏卻如此對雍正不待見呢?這都源於烏雅氏對小兒子允禵的愛,她認為小兒子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者,雍正是趁著小兒子在外帶兵的機會,篡改了康熙的遺詔。

靜篤覺得,烏雅氏本就給大兒子雍正的愛不夠,大兒子靠自己的能力當上皇帝后,處處拒絕雍正的孝心,這實在是讓雍正情何已堪。

那雍正又是怎麼背上逼死母親的黑鍋的呢?

雍正繼位後,對與他爭奪儲位的其他皇子都做了清算。當然,十四阿哥允禵也在清算之列,被雍正給軟禁在了京城之中,隨後又讓他去看守康熙的陵寢,直到乾隆繼位才得以釋放。

允禵被軟禁後,烏雅氏更加身心俱疲,在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崩逝,享年64歲。

雍正生母在他剛繼位就去世了,又加上前面母子兩人的不和睦,讓後世就有了雍正逼死生母的說法。

靜篤認為,雖然烏雅氏做為母親,對雍正確有不公平之處,但雍正勝出,沒得必要背上“不孝”的名義去逼死母親。

烏雅氏的死更多的應是對小兒子皇帝夢破滅的不甘心,以及小兒子又被軟禁的的傷感,雙重壓力下,最終抑鬱而終。如果說,雍正真有責任,也就是軟禁允禵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上觀點,僅為靜篤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呵!

摯守靜篤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啥叫首先?啥叫逼死?雍正當了皇帝,不顧倫理,直接就要整自己個母親?就這麼一個字就把雍正給釘到了恥辱柱上,拔都拔不下來。這也沒誰了!

是!雍正他老媽是死在了雍正登基半年之後,但這和逼字那差著十萬八千里呢?就您這問題,他也不是孫悟空那筋斗雲一個跟頭的事,說的真磕磣。

說了這麼小半天,估計有人要問了:“題主這麼說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吧!解釋解釋唄?”

好,咱今個就把這事解釋一下。

首先,咱說明一點,俺是不咋喜歡滿清這個朝代,他那十二個皇帝,獨獨就這雍正咱還能瞅幾眼。

說道這裡估計有要說了:“嗨!高了!這高了!看把你牛的,人家好歹是皇帝,你算個啥玩意?”

這一瞅,您也不用往下看了。瞅見沒,出門左拐那有個老王家,您去那溜達溜達,今天這一畝三分地真真的不適合你,說話都帶著氣呢。您和那隔壁老王聊聊就得了。

行了,咱也不和你犟嘴,接著往下說。

先說雍正為嘛好?

滿清他有一大特色,他即想學習漢文化,他還拒絕和漢文化的融合,這事鬧的聽得就彆扭。

這事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可以用漢臣,但絕不重用。比如,康熙那會,他們那八旗大兵用的已經不趁手了,畢竟都成了提籠架鳥的貨了。

所以只能重用綠營,也就是大明朝時候投降過來的兵和將,你還別說這玩意挺好使。

後來康熙用完了,這綠營的將官有一個算一個,沒多久全踢回了家退休了。這叫用的時候用,不用的時候藏。

那麼剩下來的空缺沒多久全換成了一水的滿人,您想想康熙都這麼幹,就跟別說其他的滿人皇帝了。

但這十二皇帝中,他有一個就不按套路出牌,就是這雍正。

雍正俺不管你是滿人還是漢人,只要有才,俺就用你。當然如果一個是滿人一個是漢人,倆人水平一樣當然滿人先來。

所以啊,大傢伙瞅瞅,雍正手上的大臣,田文鏡,李衛,張廷玉等等,這都給重擔來挑。

張廷玉能配享太廟,沒有雍正的重用和許諾,您想都別想了。

所以啊,光重用漢人這一條,他就讓那幫子滿人一個個的肚子裡不舒服。就連雍正的兒子,大乾隆對雍正那也是頗有微詞啊!

雍正一死,您瞅瞅乾隆是咋對待那些個雍正重用的漢臣,您就知道乾隆是有多惱他這個老爸。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你快拉倒吧,人家乾隆很重用漢臣的?你瞅瞅那電視劇?”

電視劇?拉倒吧!他還講真話啊!紀曉嵐天天的演,天天的拿著個大煙鍋子瞎溜達,您問問這要是真真的乾隆,他敢嗎?他有幾個腦袋都不夠揪的。

當年紀曉嵐想要給乾隆推薦個好官,你猜乾隆是咋說的,鼻子一哼哼,眼睛眯縫成了一條縫,當時就拍了桌子:“俺把你提到眼跟前那是為了逗個樂呵,賞你俸祿,就把你當個娼妓逗悶子而已,你還真把自己個當成了人物了!”

還有劉羅鍋,好官啊,絆倒和珅就是他策劃的。在乾隆手上的時候,外放那政績是槓槓的,可被乾隆提溜到京城裡頭以後,直接就成了閉著眼睛的瞎子,啞巴了!

您說為嘛呢?聰明人!乾隆一死,那大眼珠子就睜開了,一傢伙就把和珅給幹翻了。

所以啊,乾隆重用漢臣,那就是個沒有影的事。

再有,滿清其實在康熙的手裡,那已經爛了,貪汙橫行啊!康熙他也知道這事不能繼續下去了,所以就訂了摳門兒子雍正來接他的班。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雍正的皇位那是偷來的!”

拉倒吧,這事俺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個翻翻瞅瞅。

一句話雍正的皇位那是正兒八經得來的,您以為那滿清的遺詔,就拿漢文寫的?這不和規矩,人家是三種文字寫的,漢字能改,滿文和蒙文改一個試試?所以這就是個沒影子的事。

後來雍正當了皇帝也確實是把腐敗當做頭等大事來做,您就說吧,滿清腐敗那還不是那幫子吃嘛嘛不夠,幹嘛嘛不行的滿人乾的嗎?

這一傢伙雍正把這些人全得罪了,所以啊,後來那史料裡寫雍正,您感覺能有個好嗎?就這兩條,那都往死了寫。

咱就說了,雍正是冷血,不冷血他也不會拿滿人開刀不是,但冷血不代表著會拿自己個老媽開刀。這是底線,如果雍正沒這底線,他能好好幹,把滿清的國庫從不到八百萬兩,填充到六千萬。

他早自己個花去了,還留著給他那二世主的兒子?話說,滿清老百姓還就在雍正手底下好活了幾年。

您要是把乾隆的壽歲給雍正挪點,乾隆少點,啊……

好了,俺感覺雍正是個好皇帝的事估計是掰扯清楚了,既然清楚了接下來的事就好解決了。

題主的事

雍正的老孃烏雅氏這就是個偏心眼的老太太。話說當年烏雅氏十四歲進宮,僅僅是個小宮女。後來生了雍正,這才正式的成為了康熙老婆當中的一員。

當時啊烏雅氏的身份比較低微,雍正就算是她的親生兒子,這也不能養到眼跟前,壓根就沒有養育皇子的資格。

這事也趕的巧了,這一年康熙的第二個大老婆走了,康熙這一大幫老婆裡最尊貴的就是貴妃佟佳氏,所以雍正就被佟佳氏收到眼跟前養育。

所以烏雅氏僅僅是生了雍正,而雍正一天都沒在眼跟前待過,所以這烏雅氏對雍正的感情薄了那麼一點。

後來烏雅氏又給康熙生了兩大小子,其中一個沒有養活,養活的這位就是後來的皇十四子,就是後來和雍正搶皇位那大將軍王。

生皇十四子的時候,這烏雅氏已經是德妃了,有了妃位他就是不一樣,這就有了養育自己兒子的權利,所以這皇十四子打小就養到了眼跟前。

這兩項一比較,大傢伙就明白了這烏雅氏特別疼愛這皇十四子,大眼皮子重來就不正眼瞧雍正一眼。

當時搶皇位的時候,這皇十四子那也是炙手可熱的人物,所以這烏雅氏也認為皇十四子,那皇位一定是板上釘釘的事,可結果出來之後,皇位換人了,還換成了自己個最不待見的雍正,那叫個氣哦!

這不,消息傳過來,說雍正繼位大統,烏雅氏就整了這麼一句:

“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

嘛意思呢?康熙要讓俺的兒子當皇帝,俺壓根就沒這奢望,做夢也沒想到繼承皇位的會是他。

這也就算了,後來,雍正要舉行登基大典,按照老祖宗的規矩,雍正先的拜見自己個的母親,讓大臣叩拜,然後才能接受大臣的拜見,這大典才能正式的舉辦,不然這叫名不正言不順。

結果這烏雅氏神情淡漠的來了這麼一句:

“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

嘛意思呢?咱滿清的皇帝繼位,接受你們的朝拜這是理所當然的,但你們要向俺這老太婆朝拜,壓根就沒有那必要,這和俺要毛的關係。

好吧,這禮到這裡可就卡住了,沒法進行下去了,所以雍正那是一再的懇請,一邊的王公大臣一個個輪番的上,這才把個烏雅氏給哄了出來,把這事給了了。

登基大典完事了,後來這就要給烏雅氏冊封為皇太后。結果烏雅氏又來澆了一盆子涼水,說死說活就是不同意。

得咧,您這加封,當事人壓根就不同意,這就黃了。接著是將烏雅氏請到慈寧宮或者寧壽宮裡邊養老,結果烏雅氏好死不死壓根就不接這茬,就願意在妃子們居住的永和宮待著。

這說明啥?說明烏雅氏壓根就不承認雍正是她的兒子,間接的不承認雍正皇位的合法性,全天下也就她能這麼幹,雍正卻毫無辦法。

所以也因為這些個瑣碎的事,讓大傢伙進一步的感覺這雍正人緣不咋地,皇位有可能是撈偏門撈出來的,不是康熙的遺願。這事弄的,把雍正弄的極為尷尬。

您說雍正恨嗎?當然恨了,但他也不能拿自己個的媽媽幹啥!

所以他就瞅見那個活蹦亂跳,還跑他眼跟前嘚瑟的弟弟,那叫個不進眼。所以一腳就把這弟弟踢到皇陵給康熙守陵去了,眼不見心不煩,畢竟這皇十四子和自己個這老媽一但套起來,他可招架不住不是!

皇十四子進了皇陵守陵,這相當於變相的圈禁,讓外界和這弟弟脫鉤。

好吧,鬧了這麼個結局,烏雅氏也不鬧騰了,雍正登基沒過半年,這烏雅氏就得了病了,第二天就走了,這事挺突然的。

而且這歷史上對烏雅氏的病情也沒啥文字記錄,而雍正對烏雅氏的死,很是傷心,哭了好久。

事就是這麼個事。有人說雍正是故意隔絕了皇十四子和烏雅氏見面,把這烏雅氏逼上了絕路。

俺就問你一句:“就烏雅氏這德性,您覺得這倆人見了面,會沒有事發生?”

一定的,而且是能捅了天的事,收都收不回來的事。不見面是最好的,不然結果誰也預料不到,誰也承受不起!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明白,雍正皇帝的身世,以及他背後和他母后所發生的故事,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背後的原因!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準確解讀更應該是他自己生母步步緊逼,才導致雍正帝心懷不滿。

二者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雍正皇帝是生母烏雅氏與康熙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當時由於烏雅氏貌美如花,深得康熙喜愛,大概14歲就已經進宮了,生下雍正的時候。

由於她地位不夠,並不能夠親自撫養,而當時的佟佳氏,身為貴妃,自然就成了雍正的養母。相信在雍正心裡:生恩不及養大!這句話他是深有感觸的。

畢竟那可是以權當道的年代,階級劃分也比較明顯,雍正生母烏雅氏地位和他的養母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雖然年幼,但是最起碼有些事兒雍正心裡還是有桿秤,再加上平時長時間與養母接觸,當時宮廷也有避諱,自然疏遠生母也是不可避免的。

烏雅氏總共生了六個孩子,三個兒子中除了中途夭折一個,剩下的就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後來即位的是皇四子,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雍正。

據說當時雍正還是挺嫌棄生母地位的,擔心她將來會影響自己,也就故意疏遠了。當然烏雅氏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豈能就這樣善罷甘休,好歹是自己親身骨肉,自然受不了這般打擊。

但是現實就是這樣,後來又生了一個孩子,她被冊封為德妃,雖然孩子不在了,但是她的的地位可一點沒變!

後來烏雅氏在佟佳氏去世之後,也想緩和娘倆的關係,但是卻不料雍正根本不買她的賬,依舊對死去的養母佟佳氏十分掛念,所以這也再一次導致娘倆的隔閡越來越深。

烏雅氏生下小兒子胤禵,自然也就把所有的恩愛都給予了他的小兒子,這也更是為後來埋下禍根。

(愛新覺羅.胤禵)

當然,烏雅氏也是有私心的,她肯定希望有一天他的小兒子繼位,以至於在將來有一天,能夠在氣勢上壓他哥哥一頭,也算是給自己出一口惡氣。但是後來烏雅氏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反而他的大兒子當了皇帝,實屬在她意料之外。

這一下他對大兒子心中的不滿更加強烈了,他的小兒子在她的教導下,對這個哥哥很是不滿,兩個人也免不了磕磕碰碰。

身為母親,這時候已經不能再做到公平公正了,自然更多的是偏袒和愛護小兒子,雍正有時候也只是出於道義上的關心,對自己的生母更加沒有了好感。

後來在康熙去世之後,烏雅氏看到雍正繼位,就想為她的小兒子打抱不平、絕食抗議。

(雍正與烏雅氏劇照)

一方面表達對先帝的深深的不滿,另一方面也是對大兒子的譴責,認為他就應該把皇位讓給他弟弟。自然也就進一步計激化了娘倆的矛盾,雖然後來是雍正逼著母親的。

但是他也有更多的是為了出於他自己的利益考慮,只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倆人的關係也到了不可修復的地步!

烏雅氏是他生母沒有毛病,但是生母要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礙到雍正帝內心的想法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扎刺,還特別擁護她的小兒子,自然就要受到雍正的排擠與不滿。

他只是儘可能做到仁至義盡的前提下,合理面對母親的無理取鬧,如果她們母子倆再一次觸犯他的底線,那麼自然,你不仁,我不義也是無可厚非的。

面對絕對的利益,親情還是挺考驗人性的!


大國布衣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清朝歷史上,雍正生母的真正死因,其實也算是一大懸案。有說是正常病逝,也有說是被雍正氣死,還有人說是被雍正逼迫後撞柱而死。那麼,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雍正的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由於烏雅氏的出身不好,他們家隸屬於滿洲正黃旗包衣,其父親也只是一個三品官員,所以烏雅氏最開始只是後宮中的一名侍茶宮女,後因機緣巧合被康熙看上並寵信,由此生下雍正。

然而,生下雍正的烏雅氏並沒有因此獲得封賞,反而因為她只是一名宮女,並沒有資格撫養皇子,所以雍正從一出生開始,就交由貴妃佟佳氏撫養,正所謂“生的不親養的親”,也由此造成雍正和他親生母親的關係一直也不是特別親密。



與此同時,對於烏雅氏來說,一方面雍正自小就不在她的身邊,所以她對這個大兒子也是打心眼裡親近不起來。另一方面,烏雅氏後來又連續生了二子三女,在這種背景下,她就更加無暇顧及雍正。

再加上,烏雅氏後來非常寵愛她的小兒子十四阿哥胤禵,而十四阿哥與雍正又成為皇位競爭對手,但在烏雅氏的內心深處,顯然是更加希望她的小兒子最終能夠成為皇帝。所以,她內心對雍正又產生了相對的牴觸情緒,而且還經常站在雍正的對立面,這讓雍正也非常不滿。

後來,雍正成功登上皇位,作為政敵和手下敗將的十四阿哥自然難逃追責,於是他先是被削奪兵權後軟禁,接著又被髮配到河北遵化為康熙帝看守陵寢,不允許再返回京師。

對此,烏雅氏的情緒更是一落萬丈,並且因為心裡極度鬱悶,對雍正也是愈發的不滿。以至於在雍正繼位後,她居然公開表示雍正繼位不是她所想。群臣請求朝拜皇太后,她竟然直接拒絕;後來雍正想封她“仁壽皇太后”,讓其搬到寧壽宮去住,她也以在先帝喪期為由拒絕。



在這種背景下,雍正和他生母烏雅氏的關係一下子變得非常緊張,兩人都是互不理睬,後來在雍正登基後的第五個月,素來身體健康的烏雅氏突然就因病去世,據說從她起病到逝世,總共只有十來個小時。由此大家便開始懷疑烏雅氏的死亡,與雍正有關係。

根據史書上記載,在烏雅氏生病期間,卻是表示希望能夠看到十四阿哥,而雍正對此卻並不是很上心,後來在烏雅氏的強烈要求下,雍正才派人前去秘密將十四阿哥帶回來,結果等到十四阿哥回來時,烏雅氏已經病逝。

由此,民間便有了這樣兩種謠言:一是說是在烏雅氏生病後,很希望能夠見到自己的小兒子十四阿哥,但雍正卻不允許,於是烏雅氏一怒之下,撞柱而死。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烏雅氏自感身體不佳,希望雍正能夠將十四阿哥釋放出來,但雍正卻只撂下一句狠話:“朝廷的事情就不勞皇額娘操心!” 言畢,烏雅氏一時間急火攻心,導致她一口氣上不來而一命歸西。

至於這兩種謠言是不是真的,現在已經很難在說清楚,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在烏雅氏生病期間,雍正還是萬分焦急,曾經數次前往永和殿,連續幾天都衣不解帶,晝夜侍奉。

後來在烏雅氏病逝後,雍正也是大操大辦,堅持素服齋局三十三月,以示孝道。從這層意義上說,雍正即便和其生母不太親近,但也不至於逼死生母。


我是趙帥鍋


首先要澄清一點,雍正皇帝在繼位之後,沒有逼死自己的生母。

雍正的生母烏雅氏並不喜歡自己的這個兒子,當雍正被選為皇位繼承人後,後宮中人都向她賀喜,可是她卻說喜從何來,而且還直言她不想讓雍正當皇帝。

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

按理說雍正是她的親生兒子,雍正皇帝一旦繼位,她也能母憑子貴,成為太后。

可是並非如此,在雍正繼位後,烏雅氏拒絕接受皇太后的封號,雍正皇帝和百官多次向她請示,希望烏雅氏能夠接受這一尊稱,但是遭到了拒絕。

而且烏雅氏此時對生活已經失去了信心,在康熙死後,她曾表示要為康熙殉葬,因此不再飲食。

雍正得知此事後,痛哭流涕,向烏雅氏再三哀求,最後烏雅氏才放棄殉葬的想法。

朕稽顙痛哭,再四哀懇,母后始勉進水漿。



烏雅氏為何不喜歡雍正皇帝,其實這也與他們早年的經歷有關。

烏雅氏出身低微,在生育雍正時,她還沒有被封為“嬪”,如此一來,雍正被送到佟佳貴妃身邊扶養。

從小在養母身邊長大,年幼的雍正自然與佟佳貴妃更親近,而且當時還是小孩子的雍正大概是因為某些事傷了烏雅氏的心,以至於讓她耿耿於懷。

之後,烏雅氏又生育了十四皇子胤禵,此時的她已經被封為德妃,有資格扶養自己的孩子。

與雍正相比,烏雅氏更喜歡自己親手養大的十四皇子。

在康熙死後,十四皇子胤禵從邊關返回京城,而雍正卻不讓他進京,雍正對胤禵的做法讓烏雅氏極為不滿。

或許也是因為這些原因,在雍正皇帝繼位後,烏雅氏並沒有表現的很高興,而且她的身體越來越差,之後在雍正元年五月離世。



至於雍正皇帝在繼位之後,逼死自己的生母,這件事純屬子虛烏有,雍正沒有這麼喪心病狂,他怎麼可能做出逼死自己生母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