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建窯建盞

點茶御用之器

器型是建盞的骨骼

建盞之美,在於形

建窯窯工有意無意

將他拉出了黃金比例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對瓷器來講,器型是骨,釉色是肉,二者融二為一、渾然一體方稱佳品。就建盞而言,一直受到關注的是極富個性的釉色,而器型作為建盞的骨骼則長時間被忽視。但它卻是建盞靈魂的根本所在。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一 、器型之美

我們今天購買日用品、家居擺設等物件,不但看它的材料質地,也看它的造型設計、配色風格等。說明造型之重要。

而且造型本身也會影響一件器物的性能,需要擔負實用性、觀賞性雙重重任。

宋瓷的藝術成就,為後人津津樂道。宋代制瓷,就已經很注重造型美與實用性。

建盞的器物之美,不止在色,也在於形。雖然建盞的優勢很大程度體現在釉色上,但是造型,是一件器物的骨骼,也承載了器物的一部分靈魂,不應等閒視之。如只重釉色,忽略器型,有失偏頗。

宋代建盞的器型,沖淡含蓄、洗練悠遠,具有鮮明的宋代氣質。

其器型主要分為四種:

▼束口——穩重典雅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撇口——舒展勻停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斂口——渾圓小巧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敞口——直率闊朗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建窯的產品以碗狀的建盞為主,主要器型分為束口斂口撇口敞口四種,其中束口盞最為典型。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建窯發展初期的器型,與成熟期的不太相同。而且即使同一器型類別的建盞,也有不同的尺寸、形制。還有一些剛入門的朋友分不清撇口和敞口的區別,也對建盞的修坯風格不太注意,下文將一一說明。

二、五代宋初的建盞器型

晚唐五代時期,建窯初創。時至五代晚期與北宋初年,建窯的工匠們改進了裝燒的工藝,採用漏斗形匣缽仰燒黑釉瓷碗。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這個時期的黑釉碗,與建窯成熟時期所燒建盞有一些區別。比如胎骨更薄,上釉也更薄

。而且器型上也與建窯成熟時期有所不同。

▼如圖所示,建窯初期燒製的黑釉碗,不但胎釉偏薄,而且器型以淺腹內底隆起為顯著特徵。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三、建窯成熟時期的建盞尺寸

通過對出土、傳世的建盞標本和整器的分析,可以發現宋代建窯工匠在製作建盞時,是按照一定規格來拉坯的。具體有三種尺寸:

1、大型碗,口徑在15cm以上;

2、中型碗,口徑在11~15cm之間;

3、小型碗,口徑在11cm以下。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四、建窯成熟時期的建盞器型

▌束口盞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束口盞,因口沿以下有約1cm向內收束的凹槽,故名。包括2種形制,深腹和淺腹。深腹造型峻拔,淺腹則更顯敦厚,參考尺寸:

深腹

口徑12.4±1.5 高7±0.5

淺腹

口徑10.5±0.5 高5±0.5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建窯最為經典也是窯口燒製最多的就是束口盞。“盞因茶而生”就是指束口盞完全是為了鬥茶才誕生出來。兩宋300餘年,束口盞橫掃一切,獨步茶界,無與匹敵。

也根據鬥茶需要,或高或矮,或大或小,還存在一些變化,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就提到:“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試舉幾例: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束口盞的造型設計,有三大亮點:

第一

束口線的設計,能夠在注水和擊拂時約束茶湯外溢。鬥茶時茶湯距束口線會有一個統一的要求,對茶湯起到標尺作用,以利於驗看勝負。

第二

盞上部較陡,腹部為弧形,向內逐漸縮小成平底,點茶過程中,茶湯表面有充足空間與空氣接觸,利於點出上品末茶。口沿仰折,品茶時,茶沫經束口處溢出,自帶動力滑入口中,在觸覺上形成衝擊感。

第三

胎自上而下逐漸加厚(腰部會略薄),使用過程中不易傾倒。厚胎利於保溫,同時捧盞時手感上浮下沉,可以說,束口盞從一而終,都在照顧茶人的身體感受。

還有一點驚人之處,束口盞的寬高比完美的符合了黃金比例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將其稱為黃金分割。即把一條線分為兩部分,長與短之比為1:0.618。以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成為世代相傳的審美經典規律,至今不衰。達·芬奇的傳世名畫《蒙娜麗莎》即符合這一比例。

束口盞口徑12.4cm:高7.6cm=1:0.613,無限趨近這一比例。建窯窯工根據鬥茶需求、藝術審美,在不斷使用和改進中調整定型,而這最終暗合了人類文明史上最傳奇的黃金比例。

▌撇口盞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撇口盞因口沿明顯向外撇,故名。根據用途分為母盞和分盞,母盞即調膏衝注的大碗,分盞即用來飲茶的小盞,兩者配套使用。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就功用性來說,撇口盞主要用於分茶,原意就是將一份茶給大家分飲。宋代除了鬥茶以外的絕大多數場合用到的還是分茶,而且更多的是在商業場所使用。

分茶最早盛自唐代宮廷,及至宋代,茶風鼎盛,茶肆林立,茶擔遍行,從此分茶就帶有強烈的商業性。分茶時大碗和小盞配套使用,大碗一般口徑都在15cm以上,小盞口徑在11cm左右。以至於它的品種豐富、適應廣泛,如圖: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從造型上看,撇口盞廣口,有利於分茶時觀賞,也利於清洗,同時重量較輕,方便疊放。關於厚胎與薄胎之別,厚者利於保溫適合冬天使用,薄者利於散熱適合夏天使用。

▌敞口盞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敞口盞也稱“斗笠”,口沿外敞,腹壁斜直或微弧,有深腹、淺腹兩種。器型變化不大,常見中、小型口徑,偶有大型。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與撇口盞器型的不同就是口沿敞開而不外撇,功用基本相同,但在宋代燒製數量比撇口盞要少,如圖: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有學者推測,因為敞口盞線條比較生硬,使用時手感亦不是很舒服,所以在宋代燒製的數量比較少,同時器型變化也不大。相對而言,飲茶用的這類小杯以斂口盞數量最大,器型變化也最豐富。

▌斂口盞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斂”即收之意,指盞口沿向內收斂,故名。常見中小器型,小型器的比例較高,樣式也很多,主要作為飲茶的小杯。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斂口盞也因造型豐滿、手感舒適等優勢,在這類飲茶小盞中燒製數量最多,器型變化也最豐富,高矮胖瘦,口沿內收的程度都有所不同: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此外,大型斂口盞有種形制也稱“缽”,專為僧侶飲茶之用,也作為供奉之佛器,出土數量很少。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五、建盞器型的品質判斷

建盞的器型總體上線條流暢,過渡自然,表面平滑。可見建盞的製坯工藝是嚴謹且古樸的。不過,入窯的坯工整,不代表出窯的就能保持原狀。建盞的胎土因為含鐵量高,很難保證不在高溫下變形或開裂。

▼如圖,有明顯變形和粘窯的宋代銀兔毫盞。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如果說釉色是建盞的靈魂,那麼器型就是建盞的骨骼。要是一隻建盞的器型沒有保持好,就會影響整體美感,並影響使用,算不上精品。

建盞的碗口較大,有的盞粗看上去判斷不出是否畸形,這時可以試著將建盞倒扣在水平的桌面上,如果能和桌面緊貼,就說明口沿夠規整。如果不緊貼甚至會晃動,就說明有變形。

六、易混建盞器型的比較

雖然上文已經具體了四種經典器型的各自特徵,但在器型歸類上很容易產生混淆。特別是撇口盞,很容易與束口、敞口相混。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撇口與束口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在口沿,撇口是直接向外撇,而束口則是口沿下方有條凹槽,然後往上仰折。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撇口與敞口有兩點區別,1是撇口盞口沿外撇,敞口則是直線。2是撇口盞腹壁一般微弧,而敞口還是一條直線。

筆者整理出四種器型圖表,供各位參考:

建盞也有九頭身?30圖帶你瞭解建盞器型美

以上便是建盞的四大器型,我們平常細細觀察只要找到每個盞型獨特的特徵,還是很容易掌握區分方法的。如果說釉色是建盞的靈魂,那麼器型就是建盞的骨骼。要是一隻建盞的器型沒有保持好,就會影響整體美感,並影響使用,算不上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