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新疆龜茲研究院

  原標題 鑑賞|觀龜茲壁畫,古人如何祛病除瘟,與自然和諧共生?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情感寄託。壁畫中有關於佛陀現身說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有一些反映治病的佛教故事。

  佛陀現身說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小兒鼗鼓踴戲 克孜爾石窟第8窟

  佛教認為世間的生靈由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六個不同的生存空間中往復轉生。克孜爾石窟第8窟的小兒鼗鼓踴戲故事畫生動地講述了這個道理。

  從前,釋迦牟尼曾經轉世為帝釋天,見到自己前世的老友投生為商人的妻子,就化作凡人去拜訪她。這時,婦人家的門前有個小孩正拿著鼗鼓在玩耍;一個人要宰牛祭祀鬼神,希望能保佑他得病的父親早日康復。看到這個情景,帝釋天就不停地笑。婦人心中很不高興。帝釋天就告訴她:“我笑,首先因為那個小孩本是牛託生的,他玩的鼗鼓是用他前世的皮做的。其次,那個殺牛為父祈禱的人,不知殺牛祈求治病甚是不祥,他的父親會轉世為牛被別人宰殺。”

  壁畫中反映的佛教輪迴觀念儘管與我們現在科學揭示的世界萬物的關係有著巨大的差異,但是它認為我們生活世界中的萬物具有共生關係,都是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的,卻依然具有其現實意義。因為這種共生關係的破壞會對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的災難。

  從這種意義上說,龜茲壁畫中的所蘊涵的眾生平等,保持人與生物界的平衡關係,不任意傷害與我們共存動物界的思想依然閃爍著它的理論光芒。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獼猴奉蜜 克孜爾石窟第38窟

  因為佛教的這種理念,所以佛教戒律中規定,水,必須是用專門的器具過濾掉水中的小蟲等生命體後才能飲用,喝其它天然的液體也須如此,以免傷害其它生物。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獼猴奉蜜緣故事畫便體現了這樣的觀念。

  一日,佛陀和眾比丘在回去的路上,經過一處沼澤。沼澤中有一清泉,泉水清澈甘美。此時,有一隻獼猴跑過來,索要阿難的食缽。在拿到食缽後,它馬上爬上了蜜樹,盛了滿滿一缽蜜,端來獻給佛祖。佛祖看到蜜裡有蜂蟲,就讓獼猴把蜜裡蜂蟲一個個揀出來後,才接過來吃了。

  同樣是出於保護動物的考慮,佛律中還規定,僧侶的生活用品不能使用動物毛皮。這條戒律的制定是由於發生在佛陀時代的一件事。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殺犢取皮 森木塞姆石窟第44窟

  有個叫鄔波難陀的佛弟子為了要一張好的牛皮,讓看牛人殺了一個小牛犢。隨後母牛跟著看牛人一直到了佛寺門前,久久不肯離去。佛陀知道後,譴責了這一行為,並制定了上述戒律。森木塞姆石窟第44窟殺犢取皮故事畫就描繪了上述事件。

  龜茲壁畫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是先人們長期生活的經驗總結,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陶輪師洗佛 克孜爾石窟第80窟

  佛教認為人生充滿痛苦,解除人的生老病死是佛法的根本目的所在。儘管佛教解決的重心是人的心理問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僧眾難免四大不調,身受病苦。因此佛教對於人生理上病痛的解決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龜茲壁畫中就有一些反映治病的佛教故事。

  克孜爾石窟第80窟、101窟、171窟都繪有“陶輪師洗佛”故事畫,故事講的是:一天,佛得了傷害病,就讓弟子阿難去陶輪師家乞求酥油和蜜漿。陶輪師欣然允諾,帶著兒子來到佛前,虔誠地跪在佛的腳邊,用酥油、蜜漿塗抹佛身,用溫水為佛洗浴,還捧上一碗清涼的蜜汁糖水獻給佛。在他的精心調理下,世尊的傷寒得到了痊癒。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陶輪師洗佛 克孜爾石窟第101窟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陶輪師洗佛 克孜爾石窟第171窟

  此外,克孜爾石窟第14窟“聖友以乳施辟支佛”故事畫是龜茲壁畫中表現的另一個治病案例。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聖友以乳施辟支佛 克孜爾石窟第14窟

  很久以前,閻浮提波羅那國的仙人山中居住著一位長久身患重病的辟支佛。一天,他去詢問藥師如何治療。藥師告訴他:“你患得是風病,必須經常服乳。”他就去找這國的商隊首領聖友。聖友于是天天給他服用乳汁。三個月後,辟支佛的病情日漸好轉並最終痊癒。

  這兩個故事講得都是用食物治病的事情。但是,依據經律的記載,佛陀為徹底解決佛弟子之病苦,提出了正本清源之道──“預防勝於治療”。而預防疾病的發生,必須做好環境與個人衛生。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淨居天浴佛 克孜爾石窟第8窟

  

  佛教戒律中明確要求,僧侶個人,在持誦經典或其它書籍前、飯前、拜佛前、穿袈裟前、手碰他人身體或衣物前,在大小便後、勞作後、起床後,都要洗手;他們也必須按時洗浴,天天洗面和洗腳。寺院要保證廁所、水池等公共設施的清潔等。佛教認為這樣做,有利於大家的身心健康。

  佛教尤其重視洗浴的作用。按時洗浴不僅能起到保健和祛病的作用,而且是佛教戒律、威儀、行持的一種表現。克孜爾石窟第8窟、80窟、163窟、188窟,森木塞姆石窟第45窟壁畫中都繪有“淨居天浴佛”故事畫。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淨居天浴佛 克孜爾石窟第188窟

 

  故事大意是:佛陀決定接受淨居天天主的洗浴供養。供養日當天,淨居天天主除準備了浴洗用具,並在溫室當中備妥了酥油、香草及溫暖舒適的清水。佛陀與弟子們洗浴完畢後,佛向弟子們述說淨居天天主過去浴佛供僧的功德,然後親自為淨居天天主授記:“你將在百劫之後成就佛道,名為淨身佛,所度化的眾生無量無邊。” 這個故事在龜茲石窟中非常常見,可見洗浴在佛教文化中的一斑。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淨居天浴佛 克孜爾石窟第163窟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淨居天浴佛 克孜爾石窟第80窟

  

觀龜茲壁畫 看古人如何祛病除瘟

 淨居天浴佛 森木塞姆石窟第45窟

 

  (本文文圖據新疆龜茲研究院)


二、本平臺中註明文章文字、圖片和音視頻,均來源於網絡,信息內容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版單位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