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這是我們中學歷史課本上的描述,對德國閃擊波蘭大多數人都有印象,德國閃擊波蘭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我們不知道的是,德國9月1日進攻波蘭,而蘇聯僅僅過了半個月在9月17日從東面突擊波蘭,腹背受敵之下,縱使波蘭當時有約100萬的大軍,也難逃僅36天就亡國的命運。36天波蘭被德國和蘇聯瓜分完畢,這簡直好像在玩遊戲一樣。

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其實是之前早就商議好的,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範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德國閃擊波蘭,然後繼續進軍,很快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

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德國和蘇聯之所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德國吞了奧地利之後,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藉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才和德國達成協議。

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德國和蘇聯共同進攻波蘭的另一個原因是:波蘭趁蘇聯、德國虛弱的時候,大塊的吃它們的“肉”。對波蘭作戰在民族主義者的解釋下,是德國、蘇聯對波蘭的復仇之戰。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出於遏制德國再次崛起的需要,早年被普魯士人滅掉的波蘭被英法重新扶持立國。而剛立國的波蘭出於國家未來利益考慮,決定一定要給自己找個出海口,於是在波蘭政客的遊說之下,英法強行將德國一分為二,在東普魯士、但澤跟德國本土之間插了一個“波蘭走廊”。

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這個以犧牲德國利益而強行出現的產物,在德國民族主義者看來就是對德國人的羞辱,所以德國與波蘭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希特勒正是看中了這點,用演講將其無限放大,然後他成了“元首”),除非波蘭主動歸還相關土地乖乖的成為一個內陸國。而放棄“波蘭走廊”對於波蘭來說就是放棄“未來”。因而從德國、波蘭各自維護國家與民族的核心利益的出發點來看,德波這個矛盾是一個死結。

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波蘭曾經兩次被滅國,18世紀一次,19世紀一次。兩次滅國都跟俄國有關係,俄國都參與了瓜分波蘭,波蘭的一部分都歸了俄國。一戰以後波蘭復國,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蘇波戰爭。當時俄國已經爆發了蘇維埃革命,改名叫蘇俄。雙方大打出手,有輸有贏,最開始是紅軍戰勝,紅軍最年輕的優秀統帥圖哈切夫斯基一直兵臨華沙城下,蘇聯另一支方面軍也打到波蘭南部。

但是波蘭人奮勇抗敵,波蘭軍隊英勇戰鬥,打敗了強大的蘇聯紅軍並且追擊紅軍到了蘇聯境內。最後波蘭戰勝,停戰的時候簽訂了協議,蘇聯割讓一部分土地給波蘭。蘇聯從此懷恨在心決意報復。國與國之間永遠是這樣,你佔了我的土地,我曾經敗給你,所以一定要報復。這一報復在20年後,發生了,蘇聯和德國滅了波蘭,以布格河為界,瓜分了波蘭。

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而且蘇聯還在波蘭製造了卡廷森林大屠殺,1939年,蘇聯配合德軍進攻波蘭,當時蘇德兩軍是以布格河為界,布格河以西歸德國,布格河以東歸蘇聯。卡廷森林這個地方,就在布格河以東,在這個地方蘇聯屠殺了2.2萬餘名波蘭的文武精英,包括波蘭軍隊的軍官以及波蘭的知識分子、記者等,埋在了卡廷森林這個地方,當然蘇聯軍隊完全掩蓋了這一事實。

我們知道德國閃擊波蘭,我們不知道半個月後蘇聯也從東面進攻波蘭

似乎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德國是邪惡的,蘇聯、英、法等國是正義的。但是有時候歷史並沒有那麼容易分清楚黑白、是非,德國之所以能夠一步一步勝利,與英、法的縱容脫不開干係。蘇聯則直接和德國瓜分了波蘭,蘇聯還製造了卡廷森林慘案。

2012年歐洲盃,俄羅斯隊跟波蘭隊比賽,這已經不是一場普通的比賽了,比賽之後,波蘭球迷和俄羅斯球迷發生嚴重鬥毆,而且還打死了人。普通球迷鬥毆不會成這樣子,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仇恨已經延續到了體育上,波俄兩國之間的宿怨是非常難解開的。

參考:《第二次世界大戰》、高曉松《魚羊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