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是二戰導火索:細說德國、波蘭、匈牙利瓜分捷克

1918-1920波捷衝突(七日戰爭)

切欣·西里西亞(Cieszyn Silesia)位於西里西亞地區的波捷民族分界線內,此地幾百年來一直被波捷兩民族混居,捷克人與波蘭人同屬西斯拉夫民族,長期以來語言文化較為相似,並無尖銳的民族問題。11世紀,波蘭王國曾領有西里西亞全境土地,後因封建割據無力掌控邊疆,西里西亞公爵轉而效忠波西米亞王國,從12世紀到17世紀,切欣一直被波蘭皮雅斯特分支貴族統治。16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奪取波西米亞王位,切欣歸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7世紀中葉,切欣最後一位皮雅斯特血脈去世,這裡的法理歸屬從哈布斯堡家族轉交給波西米亞王國,19世紀又歸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一戰前,切欣西里西亞三分之二居民為東部的波蘭人,三分之一為住在西部的捷克人。

談到切欣問題,必須結合歐洲歷史的大背景看。一戰結束後,歐洲民族主義思潮進入頂峰,各地民族矛盾愈發尖銳,這是切欣問題的實質源頭。法德民族矛盾,波烏民族矛盾,希土民族矛盾,俄波(波蘭、菠蘿三國)民族矛盾,還有更為血腥的巴爾幹民族矛盾,所有民族都宣稱自己的無辜,都把爭鬥的矛盾指向對方,這都是那個時代歐洲的典型現象。

才不是二戰導火索:細說德國、波蘭、匈牙利瓜分捷克

  • 切欣西里西亞邊境線的遷移
  • 黃線是16世紀初的公國邊界
  • 藍線是1918年11月5日協定邊界
  • 紫線1920年至1938年以及1945年的邊界
  • 紅線是1938年12月10日邊境線

歐洲舊秩序崩潰後,新生國家的邊境線劃分是一戰結束後好幾年最突出的問題。20世紀初期,由於民族主義思想,波捷民族在切欣的衝突逐漸增多,捷克開始大規模移民,雙方爭辦各自語言的學校。奧匈帝國滅亡後,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在劃分邊境時,切欣問題迎來總爆發。1918年10月19日,捷克人建立切欣公國委員會,九天後捷克宣告獨立。捷克委員會旨在維持當地穩定,而且把儘可能多的地區納入委員會管轄地區之下,其中包括許多波蘭人聚居地。波蘭人也很快建立了一樣的委員會,雙方開始爭奪切欣的統治權。


才不是二戰導火索:細說德國、波蘭、匈牙利瓜分捷克

​因為切欣波捷民族混雜太嚴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都不願意搬離祖先居住的地方。經過多次磋商,始終無法定出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劃分方案。11月5日,雙方勉強訂立了一個沿民族邊境線劃分的領土協議,但事後誰都沒遵守。此時波蘭深陷波烏\\蘇波戰爭,畢蘇斯基期望通過談判確定邊境,但捷克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拒絕談判,動用武裝民兵佔領了斯皮什和奧拉瓦等區域。總的來說,捷克對切欣志在必得,華沙政府的關注點在國內重建和對蘇戰爭,對切欣僅僅採用了強硬態度,但無法與捷克人進一步協商。火藥味越來越濃,一場局部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才不是二戰導火索:細說德國、波蘭、匈牙利瓜分捷克

深色為捷克語人口

  • (我把捷克斯洛伐克簡稱捷克)

捷克人非常渴望得到切欣西里西亞的重工業資源,還有聯通科希策-博古敏的鐵路,從1918年底,捷克政府就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武力佔領。1919年1月17日,捷克政府指責波蘭人沒有遵守11月5日協定,以此為由,四天之後向波屬切欣發送最後通牒,但華沙政府沒有收到。1919年1月23日,捷克總統馬薩里克下令15,000捷克步兵突襲波屬切欣。捷克指責波蘭沒有遵守協定,然而他們也沒有按照協定繼續與波方溝通,而是近似不宣而戰的進攻,這同樣嚴重破壞了11月5日協定。波蘭人只有毫無準備的4,000名青年志願兵,基本無力抵抗捷軍的進攻,民兵一路後撤,被趕往維斯瓦河一帶。捷軍在他們攻佔的每一座城市都毀掉了波蘭旗幟,即便許多城市的大部分人口都是波蘭人。1月26日,捷軍屠殺了十二名波軍戰俘。

才不是二戰導火索:細說德國、波蘭、匈牙利瓜分捷克

深色是波蘭語人口

捷軍準備乘勝追擊,將波軍一路趕到維斯瓦河以東,還準備越過維斯瓦河進攻波蘭腹地。波軍集結了三千多人在維斯瓦河西岸背水一戰,1919年1月28日,斯科科夫戰役打響,此時切欣已經被捷克佔領。戰鬥持續兩天,波軍在三倍於己的捷軍攻勢下守住了陣地。2月3日,雙方在國聯的壓力下宣佈停火。隨後,在列強的斡旋下,波捷代表前往巴黎就領土劃分談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