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你對心理學感興趣嗎?你想(以更正確的方式)打開心理學的大門嗎?北京大學心理學院的同學們這就為大家送來推薦書單啦~!

心理學是一個既有人文關懷也有科學魅力的學科,為了更好展現心理學的全貌,我們在自身閱讀的基礎上,綜合知乎和豆瓣的評價,精心挑選了29本優秀的心理學書籍,按照主題分為:心理學基礎、認知神經、行為心理、自我認知、心理治療、情感關係,共6類: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心理學基礎類】

1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心理學與生活(第19版)》

作者:(美)理查德·格里格 & 菲利普·津巴多

豆瓣評分:8.8

推薦理由:《心理學與生活》建構了我對於心理學整體的初步認識。在全書十六章的思路中,心理學的脈絡得以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這門學科各個領域之間如何劃分,每個領域內的各個學派如何自圓其說,心理學又是怎麼走進實驗室的,等等。心理學絕不止是研究如何跟心理障礙患者打交道,它滲透到生活中的細枝末節。

正如其名,這本書很接地氣,它可以告訴你:行為的可能原因是什麼,應該怎樣控制行為。書中的很多理論都能與生活接軌。比如,3歲兒童為什麼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再比如,怎樣做才能又快又好地背書。而從學科視角來講,解釋行為、控制行為,本身也就是心理學的根本目標。另一方面,心理學本身過於年輕的特點,決定了各個學說自成一派、類似百家爭鳴的局面。書中羅列了很多理論或假說,讀者仍需辯證視之。

2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豆瓣評分:9.3

推薦理由

如果你對心理學的印象還停留在神奇的讀心術,那本書會是你獲得對心理學更真切的認識的一個不錯的起點。在本書中,編者將40項研究按照研究領域分類,翻開目錄,你會看到許多有趣且引人好奇的題目。每一篇研究都以生活中的事例或概念引入,而對其中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進行了簡化和科普化,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

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科普讀物,而是將心理學作為一門實證科學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直觀地呈現給了讀者。請不要被本書論文式的呈現形式嚇住,它並不是冰冷粗暴的文獻翻譯,而是通過論文式的框架向讀者展示心理學家是如何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的。本書介紹的40項研究涵蓋了基礎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對人類認識自己產生了深遠影響的經典研究。因此本書也同樣適合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瀏覽,以瞭解各個研究領域發展的歷史,從中學習前人進行研究的思路與方法。總而言之,本書是瞭解近百年來教科書式的心理學研究的不二之選。

本書介紹了40項經典心理學實驗,涵蓋知覺與意識、學習和條件反射、智力、和社會心理學等諸多領域。每一個實驗介紹了實驗背景、研究方法、實驗的結論猜想、後續評價、相關實驗以及實際應用。有趣的實驗是很耐人尋味的。比如“津巴多監獄實驗”中,溫和大學生換上了獄警制服,在種種條件下,搖身一變成了暴躁的獄卒。儘管難以置信,但這驚人的反差使人不得不重新評估社會環境的力量。我覺得心理學家也挺可愛的。請想象一下,一個大叔當著小屁孩兒的面,自己玩起了玩具。可能在旁人看來,心理學實驗有些古怪吧。

3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這才是心理學:看穿偽心理學的本質》

豆瓣評分:8.9

推薦理由:這本書幫助你在市面上熱銷的各種“心理學”中去偽存真,展示了科學心理學的研究過程。它將打破你對心理學的諸多幻想和誤解:心理學不是民科或玄學,而是一門有嚴謹邏輯、有系統研究方法的科學,學心理的不讀心、不算命、不解夢可不是說說的。明白了這一點,你也將獲得看穿“震驚!99%的人都不知道…”這類標題黨偽科學的能力,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理論,這在當今的生活中很是受用。


4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豆瓣評分:9.0

推薦理由: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沒有人能跳離社會這個巨大的背景。戴維·邁爾斯的這本《社會心理學》可謂是一本傳世之作,讀者關於個體、群體、社會的許多困惑都可以從本書獲得答案或啟發。本書構建的社會心理學的框架被廣泛地用於社會心理學課堂,可以幫助讀者深刻把握社會心理學的框架。同時,本書圖文並茂、理論結合實踐的寫作手法讓本書由淺入深,亦由深入淺。它成為備受師生喜愛的經典教材是理所應當。想系統地瞭解有趣的社會心理學知識,這本沉甸甸的精彩教材無疑是首選。


5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

豆瓣評分:9.2

推薦理由

“最小學生僅3歲 少兒編程遍地開花”

“懂核反應堆、學過微積分?幼兒園‘神童’簡歷爆表!”

“孩子叛逆期,父母管教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警惕老年痴呆!促進腦細胞再生,你只需要做這些事”

當這些醒目的標題逐一映入眼簾,你是否發現自己心中的不安也隱隱地開始躁動?不得不說,在“人的發展”這一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披著偽科學外衣以販賣焦慮者總是大有人在。而在面對這些繁紛複雜的情境之時,相信《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這本書將會賦予你一雙能夠去偽存真的火眼金睛。

從一顆受精卵,變成嬰兒、孩童、成人,直至死亡——《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一書彙總了有關人們發展過程的大量科學事實。無論你關心兒童的智力發育,還是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抑或是幸福適應老年生活的秘訣,你都能夠在書中找到科學家們給出的提示。儘管在你拿到這本書時,或許會感嘆它的厚重,但作者講述人生這一故事的方式也會讓你在翻開它之後體驗到書中文字的吸引力。


6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行為科學統計精要》

豆瓣評分:9.6

推薦理由

要想科學地研究行為科學,運用統計學知識則是必要的,而本書正是這樣一把帶讀者走入行為科學統計大門的鑰匙。本書來自兩位作者幾十年應用統計和實驗設計的教學實踐,全書共分為五部分,完整而生動地介紹了統計學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不同於其他專業教材,簡明通俗是該書一大特點。沒有繁瑣的論證推導過程能夠最大程度上幫助讀者克服對數學內容的畏懼。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是理論結合實踐。即通過一些例子幫助讀者掌握如何運用統計方法處理實際問題,希望讀者能過耐下心來,細細琢磨例子,品味漫步行為科學統計的樂趣。

《行為科學統計精要》作為一本行為科學的統計學入門參考書,對無論是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方向的讀者還是非專業讀者都是一本具有參考意義的書籍。整本書從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出發介紹,隨著基本知識的理解,更進一步地講解了運用各種檢驗量進行假設檢驗的方法,比如t檢驗、ANOVA等。全書十分注重概念的理解、解釋,同時,在每章、全書的結尾都有相關的練習題以供學以致用。當然,若想要對各類公式的理論推導、背景邏輯有所瞭解,建議讀者在學習本書的基礎上了解概率統計、概率論的相關內容。同時,對於想要進行統計分析的讀者,十分建議學習SPSS類統計軟件的操作,或者掌握編程語言/數學工具來進行分析(如R、matlab等)。


【認知神經類】

7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認知神經科學:關於心智的生物學》

豆瓣評分:9.3

推薦理由

通過認知神經科學,我們可以對基本心理現象所對應的皮層結構甚至神經機制有所瞭解,比如我在電腦上敲下這段《認知神經科學》的書評之前,大腦運動前區許多個細胞發放,最終將我手指的運動指向鍵盤上的某幾個字母;我之所以能回想起《認知神經科學》書上的內容,離不開海馬和海馬旁皮層對記憶的不斷鞏固;在我當初閱讀《認知神經科學》這本書時,書上的文字在我大腦後側的初級視皮層上有著拓撲的投射…這些都只是簡單心理過程背後的機制。至於你為什麼能理解我寫下的這段話,閱讀這一段話能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情感體驗,你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就像書名指出的那樣,認知神經科學的目標是揭示心智如何從生物體中產生。它把心理過程視作數據處理,把大腦視作計算機,力圖破譯隱藏在神經網絡中的源代碼。想要了解這個生物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等學科交叉的領域,創始人之一Gazzaniga撰寫的這本教材無疑是最佳選擇。這本書深入淺出,讀者無需擔心缺乏先修知識。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出版已有十多年,而認知神經科學在這些年裡又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因此建議大家對照英文第四或第五版閱讀。尤其是新增的“Consciousness, Free Will, and the Law”一章,非常精彩!


8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神經生物學原理》

推薦理由:朋友你好,如果你對於大腦複雜的運作原理心存好奇,並且還有興趣從分子和細胞的微觀層面去理解我們神經系統運作的規律,但同時面對著當代神經生物學茂密雨林中各個領域結出的琳琅滿目的果實又感到有一點眼花繚亂,那麼駱利群教授所寫的這本《神經生物學原理》將是一份貼心的觀光指南,帶領你登高望遠,一窺整片樹林的全貌。

這本教材是駱利群教授基於面向斯坦福大學本科生開設的《神經生物學》課程十幾年教學的凝練,共設有13章。每一章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討論,通過介紹歷史上一系列經典的實驗,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推導得出目前神經生物學家對於相應主題的最新理解。得益於駱利群教授在神經生物學領域廣博的知識,對於一個特定話題,這本書會從分子、細胞、發育、環路、行為等多個角度進行討論。


9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追尋記憶的痕跡》

豆瓣評分:9.2

推薦理由:神經生物學之父Erick Kandel的自傳與神經生物學知識相結合,Kandel從小受到維也納濃重的精神分析氛圍影響,始終有著對人性的好奇,但在大學時看到了神經生物學的魅力棄文從理,開始於海兔為伴的記憶研究之路,他的積極的態度讓他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貴人”,他的研究跨越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細胞生物學等多個學科,最終從細胞和分子層面上破譯了人類記憶密碼,並獲得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獎,他在書最後說“認知神經科學”的未來是無比光明的。95歲高齡還在售賣自己關於藝術的書籍,他樂觀積極,敢於嘗試的生活態度深深打動了我,他的大笑也成了我的表情包。


【行為心理類】

10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思考,快與慢》

豆瓣評分:8.2

推薦理由: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丹尼爾卡尼曼著作:人與機器人的區別之一,在於人具有直覺,即排除在意識之外的快速思維過程。這種“快思考”主導了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感覺、觀點、行為和決策,我們卻意識不到,因為它們被排除在意識之外。但是,恰恰因為意識不到,我們很難認識到生活中那些最平凡、最常見的念想是如何產生的。書中作者建構了這樣一種假設:人思考,可分為快思考和慢思考的過程;前者由“系統1”執行,無意識且快速,沒有感覺;後者由“系統2”執行,需要耗費腦力、集中注意。比起“無意識”的說法,我更認為系統1/系統2的劃分更為貼切,這樣將不同的思考過程得以區分,並且更容易測量。光環效應、啟發效應等等,都說明了一件事:相當一部分思維過程,很有可能完全不經過我們的意識。對於“有意識”之外的世界,是很值得一番探索的。


11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

豆瓣評分:8.1

推薦理由:在做生活中的各種決定時,我們總認為自己做了明確、理性的決定,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為何常常浪費每餐的食物,卻對一張幾十元的優惠券念念不忘?一場不用花錢的電影真的是免費的嗎?罰款對解決遲到有效嗎……致力於行為經濟學研究的丹·艾瑞里將從心理學角度,基於對生活中所發生事件的思考和分析來解釋人的行為,尋找促使人們做出決定背後隱藏的力量。他將告訴你,真實的世界原來是這樣的:……作為行為經濟學的入門書和案例書,《怪誕行為學》將帶你“從另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認識你所做出的決定”。


12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自控力》

豆瓣評分:8.2 (top 250)

推薦理由:和心理學的目標——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一樣,本書按照自控力的定義、前因後果以及干預手段這樣的邏輯展開。具體而言,本書首先簡要介紹了什麼是自控力,以及自控力的相關理論。例如肌肉模型,將自控力比作肌肉,雖然有時會疲憊,但可以通過鍛鍊得到增強。不過,作為科普讀物,本書的重點主要放在了實踐應用層面,對於想提升自控力的讀者來說會有幫助。

我的評論:無可否認,自控力似乎是一個吸引人的特徵。這也絕對是一本好書。然而,有時人們做得太過火了。具體來說,我認為自控是當我們面對眼前的誘惑時獲得長期利益的關鍵。換句話說,你在做某種對你沒有什麼吸引力,但能給你帶來長遠利益的任務時才需要自控力。這種情況下的內部動機較低。考慮到內部動機對個人幸福的重大影響,我認為,自控可以被視作一種獲得幸福的手段(因為獲得了長遠利益),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本身不會導致幸福。*這僅僅是我的個人的片面的觀點,和部分哲學、心理學觀點也有衝突,請讀者批判地看待,也歡迎討論!


13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

豆瓣評分:8.2

推薦理由:諾曼是認知心理學興起時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為一位工科出身的心理學家,他在八十年代就開始關注人機交互,並這一角度為工業設計提出了一些基本理論,他所著的《設計心理學》系列基本概括了他在此領域的思考,其極具啟發性,現在基本上是設計系學生的基礎讀物。和心理學關係比較大的是有兩冊:第一冊“日常的設計”系統地指出了與人有關的設計基本原則,如“示能”“容錯性”“反饋”等;第三冊“情感化設計”則關注如何做出迷人、賞心悅目、充滿樂趣的設計,後半本對機器人的討論也很契合現在的熱點,從產品設計拓展到了服務設計。我認為最難得的是,這系列的書並非冰冷的法則條規——諾曼舉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也發揮了學科優勢將人的認知規律作為理論基礎,所以不難讀、不架空,反而能引發讀者帶著“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思維觀察生活、評判設計、產生一些好玩的獨特的點子。


14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消費者行為學》

豆瓣評分:8.1

推薦理由:這本書是消費心理學課上老師推薦的教材,和其他學科如營銷學、管理學、傳播學交叉比較多,適合相關專業同學閱讀。作者在這本書中先從市場營銷的宏觀角度論述研究消費者為何必要,然後簡單介紹了研究消費者一般會用哪些方法,這些方法一般是基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一些實踐性延伸;全書比較主要的部分——人與消費行為有關的心理活動大致有哪些、有怎樣的規律,涉及到“動機”“知覺”“態度”“學習”“決策”(建議配合社會心理學相關書目進行閱讀以達到更系統全面的理解),最後還關注了不同文化環境對消費者行為的塑造,在當前的全球化經濟環境下也是十分必要。總體來說是應用性蠻強的一本教材類書籍了。


15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烏合之眾》

豆瓣評分:8.2 (top 250)

推薦理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道:“群體不善於推理,卻又急於行動,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 該書提出了區別於個體心理的群體心理概念,分析在人類無意識下,受到匿名性、傳染性和暗示性三者的心理機制影響而產生的群體心理的衝動易變。雖然該書也存在對“公眾”過度貶低之嫌,但是該書的視角和一些觀點在當今仍然具有警醒意義。在這個羅生門世界裡,倒不是說讀了這本書你我就會脫離“烏合之眾”,或許你我仍無法徹底改變自己的侷限,仍然會被煽動、被影響,變得狂熱,但是這本書可以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審視自己看待世界的目光”。


【自我認知類】

16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自卑與超越》

豆瓣評分:7.6

推薦理由:我更喜歡把這本書當成幫人活得更加通透的“心靈雞湯”。阿德勒本人就是在不斷認識自卑與進行超越的過程中印證其觀點的,所以對我來說,他的學說很有說服力,每當在人群中感到孤獨時,都能給我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去“生活得更有意義”。

在阿德勒的學說裡,追求內在價值、拓展社會興趣作為一種內驅力與一個人的情緒、認知、生活風格相統一,在聯結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體現出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人的興趣最開始僅指向自身,隨著社會性的發展,逐漸開始指向自身以外的事物。童年經歷和重要他人如何影響我們去看待生命的意義、又教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將興趣指向他人,在這本書中得到了通俗易懂的個體心理學解釋。作為一個生活閱歷豐富、婚姻幸福的過來人,阿德勒還在書的末尾真誠的為我們提出一些生活小建議。也許我們和阿德勒所處的時代不同、個人經歷不同,但真誠且富有哲理的話語,無論你是否受用,它們在任何時候都有益。


17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活出生命的意義》

豆瓣評分:8.6

推薦理由: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回憶錄,他在集中營中所做的事把自己存在主義治療的思想貫徹了,他相信:無論在任何境地之下,我們都還有最後一種自由,即選擇態度的自由,這種態度背後來的無數自我管理類書籍不斷歌頌,常常與《富蘭克林自傳》相提並論。他在集中營壓抑的氛圍中,他用鋼琴演奏打動了看守,並最終倖存下來,他在集中營不僅保持希望,也在思考生命的意義,他認為有三種方式可以創造生命的意義: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事業、通過體驗(愛)、通過忍受苦難,他的故事和思考都打動了一代人。


18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豆瓣評分:8.4 (top 250)

推薦理由:心理學是關於人心的學科,所以許多人會對它感興趣,希望對它多一些瞭解,以此幫助自己走好人生路。因為正如作者所言,“人生苦難重重”。而對於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而言,瞭解一些心理學的術語本身,並無助益。《少有人走過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優秀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作家。憑藉豐富的心理治療經驗,作者很好的平衡了科普心理治療的基礎知識,與引導讀者探索人生旅程兩者的關係。許多心理治療師會推薦這本書給自己的來訪者和朋友。我也曾閱讀過,並且推薦過朋友,現在也把它推薦給你。


19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我們內心的衝突》

豆瓣評分:8.6

推薦理由:所謂內心的衝突,就是困擾我們的互相矛盾的一些想法與意識。內心衝突,人皆有之,而當我們將過多的精力和能量貫注於內心衝突的解決時,就患上了霍尼所說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

霍尼在本書中對自我在面對衝突時的運作機制及其後果的闡述發人深省,讓讀者穿透層層迷霧看到我們煩惱背後的機制。閱讀本書時,不應片面地消極看待這些防禦機制,也應同時辯證地看待其有意義的部分,從而實現改變與接受的平衡。如果你對內心的應對方式感興趣,我還要同時推薦《心靈的面具——101種防禦機制》。

20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豆瓣評分:8.5

推薦理由:作為武志紅的忠實讀者,我絕對要力薦這本書。做一本凝結了作者20餘年思想精華的作品,本書以心理自助為導向,從自我體驗的角度出發,集重要的臨床心理學概念、諮詢案例的探討、對中國文化心理特徵的剖析等元素與一體。讀完本書,我不僅從感性上更好地理解了精神分析的內涵,更深受本書的“願每個人都能活出真實的自己”這一宗旨的影響。我們每天要見的人太多,卻常常忘了見自己。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我覺察、自我剖析、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21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豆瓣評分:8.6

推薦理由:世界是簡單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被改變。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你同意嗎?如果你對此懷有質疑,那麼請你不要猶豫,打開這本書。我們真的不可改變嗎?過往的經歷真的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嗎?阿德勒心理學告訴你,並不是這樣的。人的行為不僅僅有原因,而且還有其目的。我們維持著我們看似並不適應社會的行為,在其背後,都有著更加重要的“目的”。我們看似被這些非適應性的行為所折磨,但是,我們真的想要去改變嗎?或者說,我們不能改變這些行為的真正原因,難道不是因為我們因為不知道改變後的結果而“缺乏勇氣”嗎?面對這些直擊靈魂的問題時,你的內心一定有很多質疑。那就讓我們做一次“青年”,向書中的“哲人”發起挑戰。讓我們一起,將人生辯個明白!


22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家為何會傷人》

豆瓣評分:8.2

推薦理由

有很多時候是父母以自以為“愛”我們的方式對待我們,而我們則自以為一直在“成長”。在原生家庭中,有太多的“以愛之名”,我們又不斷地學習這種“以愛之名”的方式來向外部世界投射我們的“愛”。很顯然,如果我們在最初的學習中無意間被父母“中傷”,那麼當我們在重複這一過程時亦會再次受傷。在不斷的重複中,我們逐漸接受了這樣的傷害,而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愛”。如我所見,愛是關係中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很微妙,兩個人真心相愛,會富有安全感,會有一點即透的理解,會有“我和你”心靈間的碰撞。但與此同時,兩個人又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互不佔有。他們可以穿梭於彼此的心間,卻都沒有失去自我。這本書全面地詮釋了愛的內涵,我們在一次次的重複中學習和成長。慢慢地,我們自己終被治癒。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特別講孝道的社會,家庭對於我們的影響要遠遠比我門想象的大,而家庭不像伴侶、朋友、工作等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所以對家庭關係的正確認知對我們來說就更加的重要。武志紅老師在這本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一定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諮詢案例分析,從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分離是生命永恆的主題、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以及中國式家庭這四個部分,從不同的方面對中國家庭的特點、是如何傷人的以及應該如何避免進行了分析。在這本書中可以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家庭對與人的影響之深遠,童年時和父母的關係對未來發展各種關係的影響之大。最後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只有將夫妻關係置於第一位,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若親子關係高於夫妻關係,則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甚至導致關係的破裂。


23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辯證行為療法》

豆瓣評分:8.9

推薦理由:既作為專業性心理治療讀物,給予面對以情緒失控與行為失控為核心特徵的來訪者的心理治療師以專業指導,其作為情緒、行為與人際調節心理自助手冊的效用,也愈來愈被大眾所認同並珍視。本書引領讀者在洞悉痛苦承受技能的基礎上,領悟正念技能,將行為技術具體運用於情緒調節與人際效能技能的改善與提升。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被時間緊迫感裹挾前進,永遠“在路上”的我們,或許太擅於自我洞察、自我苛責,對自己的困擾與問題無限放大,卻尚未學會自我悅納、自我照顧,對自己的資源與能力視而不見。真誠接納並不帶評判地對待自我、他人與生活,本書的這種誠摯的人生態度可能是我們自我療愈的根本所在。


24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現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作者:史蒂芬·A·米切爾 / 瑪格麗特·J·布萊克

豆瓣評分:9.3

推薦理由:若你也是一位對於認識和理解人類心理病理、行為抱有興趣的讀者,如何能夠抗拒稱為精神分析的擁躉?正如這本書的封面所寫的那樣,這是一本精神分析思想史,但其影響遠不止於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精神分析思想的各個主要分支廣泛地影響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而精神分析思想的演進也不乏其他學科的啟發。

通過閱讀此書,你將發現,前人基於對上個世紀的神經症患者、精神病患者、母嬰、家庭的觀察而做出的闡釋,今時今日仍有其適應性,甚至你可以參照書中的理論來理解自己的成長和發展。當我們摘掉了時代特徵的濾鏡之後,或許能夠窺探一些人類心理更為普遍的真相。最後,希望在你看過此書之後,能夠獲得更多的感悟與理解,也記得去愛。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愛與工作是治癒的良藥。”


25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重建依戀》

豆瓣評分:8.9

推薦理由:本書副標題為“自閉症的家庭治療”,讀來既可以對臨床上自閉症的病理學有一個簡要的理解,也可以初步瞭解家庭治療流派。本書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既廣泛地結合了大量家庭治療的入門知識,如“雙重束縛”、“自我分化”等重要概念,又注重結合實際案例,將有些晦澀難懂的概念演繹得栩栩如生。此外,本書不僅侷限於自閉症等問題行為的治療,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樣頗具啟發。如在家庭治療部分傳遞的“從家庭的視角看問題”這一觀念,對於樹立正確的原生家庭觀,打破代際輪迴意義重大。


【情感關係類】

26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親密關係》

豆瓣評分:9.3

推薦理由:愛是本能。人類生來就需要親密關係。然而如何經驗好一段親密關係,卻需要智慧。我始終相信馬克思所說的,瞭解一件事物的規律,可以幫助人更好完成實踐。親密關係的實踐,也不會例外。作者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幾乎所有與親密關係有關的事情,愛情、婚姻、理解、溝通、妒忌等等。我經常會將這本書推薦給在親密關係中有困惑的朋友。不敢說每次都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每位讀過此書的朋友,也包括我自己,都曾在此書中受益良多。


《親密關係》這本書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親密關係,用大量的量化研究的結果為我們呈現了親密關係中的種種現象,這些研究結果有的讓人震驚,也有的很符合常識,囊括了親密關係中從溝通到爭執,從建立關係到分手的種種方面,可以說只要你身處一段親密關係或者嚮往一段親密關係,你就會從中有所收穫。書中很多研究結果都是描述性的,比如低自尊的人容易在伴侶沒有忽視自己時覺知到不存在的忽視,但是本書沒有給出改善問題的方法,所以如果希望能夠解決問題,可能需要再閱讀一些心理治療方面的書。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書裡的研究還是有一些年頭了,而且很多研究能得出的只是相關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因此閱讀時最好帶著批判的態度。

27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依戀的形成》

豆瓣評分:9.1

推薦理由:學心理的同學肯定都對依戀理論有所耳聞,知道安全型、迴避型等分類。《依戀的形成》這本書生動易讀,既包含個案研究也包括了量化研究,非常詳細地介紹了依戀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同時分析了不同依戀類型的形成原因以及依戀類型對我們的影響。這本書不僅能讓我們更瞭解依戀理論相關的學術研究,也有助於我們在生活中從依戀理論的視角去理解自己和他人。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我覺得讀這本書無論是對於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還是對於建立新的親密關係可能都會有幫助,非常推薦。


28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愛的藝術》

豆瓣評分:8.8(top 250)

推薦理由:我們都曾為“愛是什麼”這個問題所煩擾,愛,究竟是痴是狂?《愛的藝術》其實可以提供一部分答案。這是一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和哲學家的著作,它不是什麼戀愛指南,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位精神分析師經歷了許多案例之後的肺腑之言。讀過它,你會更有勇氣面對自己與愛人、家庭、朋友,它會告訴你:不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而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29

薦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心理學


《非暴力溝通》

豆瓣評分:8.4 (top 250)

推薦理由:讀完非暴力溝通後,才發現自己之前並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和聆聽他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是:觀察(闡述客觀事實,而不評價),感受(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需要(陳述心中的價值和願望),請求(期待他人採取何種行動)。然而我們平時總是喜歡憑著自己的情緒說話,喜歡評價、攻擊和命令對方,很多本該十分美好的關係,最終因為不懂得溝通走向了不幸的結局,讓人惋惜。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也是一種傾聽自己內心的方法,只有當我們學會了傾聽內心的“感受”,而不以“暴力”回應外界,愛與真情才會自然流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