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祛溼得先健脾?怎麼樣才能健脾祛溼呢?

豬腳呢


祛溼得先健脾,不用煲湯,兩招健脾。


在中醫看來,人體的水溼代謝,主要依賴於脾胃。不過,健脾祛溼,不一定是要靠吃薏米、吃芡實,吃各種湯湯水水,針對脾胃,用一些傳統中醫小方法,也同樣可以起到振脾陽助化溼的作用。

一,藥浴,健脾化溼。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名中醫姜良鐸教授曾提出一個祛溼藥浴方:將佩蘭、藿香、艾葉煎煮後,把藥汁兌入洗澡水中。

這個方子中,佩蘭、藿香都有芳香化溼之效,其實,在諸多祛溼的食療方子裡,都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芳香化溼的藥材,比如蘇葉、藿香、佩蘭、砂仁等;藥浴中也能用。

而方中的艾葉,我們都很熟悉,能祛寒散溼。


二,艾灸

艾葉本身能驅寒散溼。

而艾灸的溫熱,更加振奮脾陽,振奮陽氣;溼屬於陰邪,有了陽氣,能化,能行,能走,也就能把溼氣化掉。

當然,要注意的是:艾灸的部位,要跟著脾胃經走。可以重點艾灸脾經上的幾個關鍵穴位,如足三里、神闕(即肚臍)、三陰交、陰陵泉、商丘等穴位。


動動手試試吧。


家庭醫生雜誌


祛溼一定要健脾嗎?怎樣做最好?

是的,要想祛溼,健脾是關鍵,為什麼呢?因為脾胃的功能之一就是運化水溼,其次它還是氣血生化之源。之所以出現溼氣重還是因為我們脾胃功能不夠強,導致水溼鬱積在體內,出現一系列症狀。


比如舌頭齒痕重,舌苔白厚水溼重。大便不成形,大便比較黏馬桶,平時精神困頓,身體乏力等等。


那麼健脾祛溼怎麼做最好呢?

我們要想效果最好可以祛溼和健脾同時進行,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比較不錯的方法:

(1)茯苓泡水

茯苓是不僅可以健脾,還可以利水滲溼,它可以治療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脾虛溼停,水腫脹滿,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眩悸等等。平時可以單獨用一味茯苓泡水喝,效果也是很好的。

(2)補中益氣丸

補中益氣丸可以補益脾氣,脾氣虛弱所以我們溼氣才會旺盛,這個中成藥十分方便,到處都能買到,這個藥藥性溫和,適合脾虛的人長期服用,但是中成藥一般服用療程較長,不過只要堅持服用,我們的脾氣就會變得充足,溼氣自然會消退。


關注我!帶您正確養生,改善脾虛問題!每日介紹養脾中成藥!


脾胃範兒說中藥


祛溼一定要健脾嗎?我想大家都會肯定的。脾運水溼,健脾自能勝溼。通常情況,是這樣。但是,要說一定,就不對了!

很多溼症,用健脾之法,完全無效!溼祛不了,脾也不得健。

溼症,有很多類型,治療的方法自然有多種。治療上,必須審症!必須求因!溼從何來?是脾虛所致嗎?溼邪進一步傷脾嗎?

溼邪在哪裡?在何髒?在何腑?在何經?在何絡?

溼邪,一般都有夾寒,夾熱。治法完全不同。

治溼,號稱有十三法。其實還不只十三法。治法錯誤,決不中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治法,初期,當以祛溼為主,健脾輔之。選藥是關鍵,是什麼溼,用什麼藥。後期,以健脾為主,祛溼輔之。

後期,我將發文,詳細論述溼症的治療。長篇大論。感興趣的朋友,請留意。


醫學站票


中醫講“溼氣通於脾”,所以健脾祛溼是末伏養生的重要環節。為大家介紹三個中醫穴位,平時按一按,能夠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豐隆穴

功效:豐隆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溼祛痰的效果。

取穴: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略微用力按壓穴位,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後鬆開,雙手交替互按 3~5分鐘。平時也可用拳頭輕輕敲打此穴,以皮膚會自然變紅為標準,每次5~10分鐘。豐隆穴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有生髮胃氣、燥化脾溼的功效。民間常說:“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可見足三里對於強壯身體有多重要。

取穴: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處,作點按活動,一按一鬆,每分鐘按壓15~20次,每天按壓約5~10分鐘。按摩時,有酸脹、發熱的感覺為宜。

脾俞穴

功效:有利溼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的功效。

取穴: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肚臍對應的是第二腰椎,再向上摸三個椎體,下面旁開兩指處即是。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指腹放置在脾俞穴上,逐漸用力下壓,按而揉之,使患處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再用擦法,即來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熱感向內部深透,以皮膚潮紅為度。如此反覆操作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來源 番禺日報 廖月堯)


大洋網


中醫五行:金,木,水,火,土。

對應人體五臟:肺,腎,肝,心,脾


主運化,具有運化水谷,運化水液,把人體吃進去的食物化為精微,並運送到各器官,多餘的水就運送到肺,腎,轉化為汗,尿液擺出體外。

主升清,把水谷精微營養吸收,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有“脾以升為健”之說。

主統血, 脾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 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脾屬土,土生物,所以脾是本。

人們常說脾胃,脾胃,脾胃為“ 後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

祛溼健脾,兩者同時進行。

脾的運化功能好,才能及時把體能多餘水,通過肺,腎排出體外。否則,堆積在體內,就成溼,溼重必寒,寒必病。

飲食健脾祛溼

🔽1.山藥薏米芡實粥,體涼者少放或者不放薏米,放幾粒紅棗,枸杞。



🔽2. 土茯苓骨頭湯



🔽3. 赤小豆(不是紅豆)或扁豆粥



🔽4. 花旗參泡水喝



🔽5. 黃花菜瘦肉湯



運動健脾祛溼

養成運動的習慣,調動身體內在機能,運動出汗排出體內溼氣

跑步,打球,爬山,瑜伽等



不建議吃藥,是藥三分毒。健脾從本源上驅除體內溼氣,作為日常養生來對待。


她日記


脾胃能運化水谷,當這個運化功能下降,胃腸就容易生溼,有些人溼氣重,身體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身體反應,最常見的會出現頭昏腦脹、渾身酸困、精神不濟,四肢肌肉關節痠痛,尤其到下雨天,天氣潮溼的時候更加明顯。

因為脾胃運化不好,消化功能差,溼阻氣鬱,也容易出現胸腹部脹悶不適、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一般大便會比較粘稠黏膩,比較難排出,小便會比較汙濁,人體的皮膚沒有光澤,皮膚油膩,容易長暗瘡等疾病。

溼濁為病,常跟其他的病邪相兼,化生痰溼、溼熱、寒溼等問題,除了直接影響胃腸,容易引起胃腸的疾病之外,比如溼濁下注停留在腎膀胱,會引起尿道炎、尿路結石、腎炎等疾病;溼濁留在肝膽部位,更容易引起肝炎、膽囊炎、肝膽結石等問題;痰溼入肺氣管,容易引起咳嗽咳痰、氣管炎,哮喘等問題。

所以溼濁問題,不能等閒視之,形成的原因很複雜,排出溼濁也要有一定的技巧。

健脾是祛溼的最根本的方法,所謂土能克水,脾屬土,溼屬水,健脾胃能夠幫助胃腸的運化,防止溼邪的來源,另外中醫應用溫陽利水發汗利尿等方法,也能夠促使失去的排除。

健脾利水祛溼,日常有幾個比較好的藥品食品能夠幫助我們,比如薏苡仁是祛溼的佳品,有利水消腫、健脾胃、利尿清熱等功效;白扁豆也可入藥,有健脾利水、祛溼止瀉消腫等功效;體內寒溼的可以選擇生薑,有溫陽和胃、祛風散寒功效;經常腸胃不適,可以選擇砂仁、陳皮等藥物,有芳香化溼、醒脾和胃、降逆止嘔等功效。

以上這些食材藥材,都可以配合其他食物煮湯或者泡茶飲用,幫助體內排溼去溼。


中醫養生鄭芝環


脾胃不分家,健脾胃是一年四季,後天重要的長期養生功課。需要落實到平時生活的習慣中。

一、飲食作息

二、經絡疏通法

三、瑜伽運動法


一、飲食作息法

(1) 早睡自然醒

熬夜傷肝耗腎氣也傷脾胃,所以午休和晚上充足的睡眠就是很好休養脾胃的方法了。


(2) 健脾兩大黃金粥

淮山藥薏米芡實粥

南瓜小米粥


二、經絡疏通法

(1) 辰時(早上7-9點),胃經當令時。這個時間段應該起床好好吃完早餐。給一天能量的源頭充電值。不然,脾胃的消化之火就燃不起來,這也是為什麼不吃早飯容易代謝變慢身體堆積脂肪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2) 巳時(上午9-11點),脾經當令時。脾喜溫愛甜,所以這個時間段喝一些溫水,或者吃一點甘甜的水果都是很好的養脾選擇。不過,過多過甜又會反過來傷脾了。注意適量。

三、瑜伽運動法

瑜伽的練體位法練習80%都圍繞著消化系統在練習,所以對調養強健脾胃特別有幫助。下面舉出幾個很有針對性的健脾祛溼的練習。



知道瑜伽陳未來


溼氣重其實是身體新陳代謝,循環的問題。中醫調理主要是恢復氣血循環,健脾養胃,脾胃好,運化好,自然沒有溼氣。現在人太忙,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做飯都沒時間做,天天點外賣。更不要說鍛鍊這回事。剛開始都是,推薦食譜食材,現在是推薦食療產品。市場上很多祛溼健脾的產品,可以當早餐吃,當下午茶,零食吃。自己家人和朋友都在用,很少去醫院。超級方便。


阿卓76549009


胃口好就不用所謂祛溼,溼乃脾胃運化失常。


老虎哥10556229701


健脾不止是吃食物或某一些食譜做到的,健脾的同時要知道我們怎麼傷得脾!從本質上預防,.改變自己的行為才是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