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完全不能體諒心疼父母?

妍21526


看到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知乎上很多答主都提出了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對於父母的包容是遠高於父母對於孩子的包容的。

對於這一點我表示認同,但是在這樣一個有鮮明立場的回答下我可以感受到很多答主是對這種現狀不滿,甚至充滿負面情緒的。

因此私以為,在面對這樣的環境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 接受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父母 這樣一個事實。其次要能夠接受 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現象。

1. 其實在高贊答案中可以很輕易的發現,很多答主的父母會對他們提出近乎於苛刻的要求。因為他們的認知中如果不能變的足夠優秀,孩子就不能獲得幸福。 優秀=幸福 這樣簡單粗暴的認知邏輯讓他們持續的產生焦慮,因為他們可能不夠優秀。

但是對於他們的能力來說無法給孩子提供可行的實踐方法,只能指揮孩子去變成 最優秀 的那個人。這種焦慮替代了他們的愛傳遞給了孩子。

2. 另外有一些答主中的父母似乎更傾向於沒有愛孩子的能力,他們高高在上,頤氣指使。從頭到尾都難以體現出一個成年人的自控力和普通人的共情能力。而對於這樣的父母來說,孩子如果對他們抱有 愛 的期待的話,大概率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並不是主張我們在遭受來自父母的傷害後上演一出母慈子孝的感人戲碼,我甚至不主張任何人去輕易的原諒這些傷害。但是我希望每一位受傷害的孩子都能從根本上去理解這些動機,這是為了讓自己不變成他們。

以上


不知名奶爸


前幾天,去肯德基吃飯,旁邊桌是一位媽媽帶著8、9歲的兒子,媽媽點了很多東西,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她卻只是一臉欣慰地看著。過了一會,孩子好像吃飽了,把吃剩下的東西往媽媽那邊一推,媽媽很自然地吃了起來。我忽然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小時候,媽媽每次做了菜,總是先讓我吃,我吃完了,他們才吃。久而久之,我心安理得地習慣了這種待遇,以致於後來真的認為媽媽不愛吃菜。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是這樣的父母:下雨了,如果只有一把傘,你寧願淋溼自己也不讓孩子淋一點雨;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買名牌衣服和鞋子;為了讓孩子安心備考,你包攬一切家務,精心準備每頓飯菜,生怕有一餐不合孩子胃口。但是孩子反而對你的付出視而不見,還經常責備、挑剔、抱怨。

其實現代社會,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並不少。他們習慣於父母的付出,只知道一味索取。到底為什麼呢?

1、缺少界限感,大包大攬

簡單說就是管的太多。有的家長,一天到頭的關注點都在孩子身上,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交什麼朋友,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睡覺都要管。孩子一旦習慣這種狀態,就容易喪失自我行為意識,像一個木偶一樣。


同時,孩子也會感到厭煩,做出一些不聽話的舉動,反抗這種狀態,更別說感恩父母。


其實,再優秀的父母也無法包辦孩子的人生、剝奪孩子的思想,應當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讓孩子學會承擔,這樣孩子不僅會感到被尊重和信任,而且會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並且感激父母。

2、沒有原則的一味付出

盧梭在《愛彌爾》中提到:“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沒有原則地滿足孩子,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也最容易滋生“白眼狼”孩子。因為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僅催生了孩子強烈的慾望和攀比心理,而且使孩子認為從父母身上索取是理所應當的。


當有一天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會將怨氣都撒在父母身上。因為母親拿不出高昂學費,在機場弒母的汪佳晶就是個例子。


還有的孩子會誤以為,父母是不需要關心的,就像我小時候認為媽媽不愛吃菜。久而久之,也就不會去心疼父母了。


其實,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理所應當的付出,父母不需要委屈自己,成全孩子,這不是偉大,而是誤區。真正的愛是與孩子共同進步、共享生活,讓孩子學會愛生活、愛自己、愛父母,溫暖而陽光。


3.父母自身缺乏感恩之心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有不少“巨嬰”和“白眼狼”,這與父母自身的行為觀念也息息相關。


如今80後都三十而立,為人父母,但是有些年輕父母對長輩也缺乏應有的感恩之心,還在一味啃老和索取,這對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百害而無一利,給自己的孩子進行了錯誤示範,潛移默化地誤導著孩子。


所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尊重和孝敬長輩,常懷感恩之心,疼愛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做表率,傳承敬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育學社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也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此疑問,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是懂事的,但是不懂事的我覺得佔多數。

可能跟時代有關係,原來的家庭哪家沒有3、5個的孩子啊,那時候的生活水平也有限,孩子能吃飽都不錯了,所以那時候的孩子很容易滿足,也沒那麼多事,而且都挺聽話的。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一個小孩,都是嬌生慣養的,給他們慣得一身的毛病,讓他們多吃點苦,體諒一下大人的不易 ,可能會好一點。

我們大人也要檢討一下,是不是我們自身也有問題呢?





農村丫頭大劉劉


1.什麼是懂事?

在回答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懂事,完全不能體諒和心疼父母前,我們先來看下什麼是懂事。

懂事,也就是說,孩子要完全或者說大部分時間,滿足父母的需求。比如,如果父母累了,孩子就不要把家裡整得亂七八糟的。如果父母渴了,孩子最好還能端杯水到面前。

2.要求孩子懂事,合理嗎?

那既然懂事,就是讓孩子無條件滿足父母的需求,配合父母,那這個要求合理嗎?說實話,即便是愛人,伴侶,都不一定能做到這些。那孩子們也只是一個小孩子呀。大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孩子就能做到嗎?

3.總要求孩子懂事,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我從小就是那個被要求懂事的孩子。這個弊端就是,首先,我沒辦法正常表達自己的需求。心裡有一個模式,就是一定要讓自己過得不好,才敢用抱怨的方式去表達需求。

比如說,小時候我不想轉學,父母一定要我去轉學,當然,我知道這也是為了我好。我太小了,我也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明確表示我不想去。我只好去了,但是去了之後,因為沒辦法適應,哭鬧了好幾天,最後沒辦法,我爸媽又幫我轉回去。

其實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不去,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我不敢,因為我總是被要求要懂事,我沒有正常說話的權利。

這種模式伴隨了我挺久,比如說,想讓男朋友陪一下,就只能用吵架的方式,說狠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還有一個弊端,被要求懂事的孩子,容易丟失自我。當一個孩子總是被要求懂事時,也就是說,他需要總是配合別人來生活。

他的思想裡有一個信念:我只有配合別人,我才是存在的。

沒有存在感的人,很痛苦。

4.父母為什麼總是希望孩子懂事?

為什麼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懂事,首先是他們有一個這樣的成長環境。其次,他們太累了,他們對生活很無力,或者說掌控感弱,所以只能掌控孩子,讓孩子別給自己添麻煩了。

5.有懂事的孩子嗎?

當然有。懂事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在受到了無條件的愛之後,愛滿則溢,自發去做的。

還有一種就是,他沒有受過無條件的愛,還經常被自己的家人道德綁架。這種,長年累月懂事下來,其實並不能很好地接納自我,也處理不好和自己還有別人的關係。

6.父母應該怎麼辦?

人本主義心理學裡,有一句話叫作:誰不舒服誰改變。

既然孩子不懂事,讓父母不舒服。那應該改變的是父母。看看是不是自己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夠?是不是什麼都不讓孩子做,以為是為了孩子好?是不是親子之間沒辦法溝通?

當孩子擁有一份正常的愛時,他自然會懂事,不需要父母每天嘮叨。


可可媽育兒


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第一位老師。很多父母都感覺自己做好準備等著孩子到來,可是如何做孩子的人生第一導師是我們大多數父母沒有做好準備的。

如果稀裡糊塗地當了爸爸媽媽,面對孩子帶來的種種問題一定會束手無策。

憑藉本能,我們可能會發脾氣,可能會縱容,可能會不理他。但從專業的角度講,這都是錯誤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孩子大了,我們希望他們能懂事,即便不能像我們的父母疼愛他們一樣,但是至少他們得理解我們做父母的苦心和不容易吧,難道爸爸媽媽為你做的還不夠多不夠好?更多時候我們會產生自責心理,可是就在我們尋求孩子的一點理解體諒心時,可曾想過,他小時候或者更小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去體諒感受他們的小小心裡的?

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

一。當孩子在屋裡亂跑不聽勸時。

第一種父母父母大喊:你給我停下來!不許亂跑!再亂跑就不給你看電視了!這是我們父母很明顯表現出命令和威脅的控制慾。這樣的孩子以後不會有責任感,長大以後更容易放縱自己!第二種父母乾脆不理他,我沒有辦法,小孩子鬧一鬧沒關係的。這樣的孩子學不會應有的社會規則。- 孩子長大會缺乏約束和規矩,沒有群體歸屬感,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幫派、網絡成癮。因為他們需要極強的團隊依賴。

二。做父母的我們有沒有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正玩著的時候突然喊餓。你會不會說你怎麼會餓?你不是剛吃完飯嗎?再比如當孩子摔倒大哭時,你是否會說摔一下沒什麼大不了吧,你到底是不是男子漢?-

當很多父母炫耀說自己的孩子不用大人管就自己站起來了的時候, 父母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痛苦,只是學會裝出一副堅強的模樣。孩子並不知道如何面對痛苦,更不會關懷別人的痛苦。相反我們應該這樣做:- - 孩子摔倒後正確的做法是:立即趕到現場,確認孩子的狀況,並詢問:嘿,寶貝,你沒事吧?如果孩子受到了驚嚇,要告訴他:媽媽看到了,你盪鞦韆蕩得很高,掉下來確實嚇人,要不要我們一起休息一下再去玩?好比 ,你摔了一跤,你老公跑來說:快起來,根本就不疼。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當我們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及忽略孩子的性格特徵,卻又

- 希望孩子超越年齡的懂事

- 希望孩子和心目中的理想孩子一樣。那你是否對孩子做到正確的情感引導呢?

---什麼是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個人解讀。 孩子哭鬧、吵嚷、冷暴力對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可能父母也不會。情感引導是在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準確地教會他這種情緒叫作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

問自己幾個問題吧

當你管教孩子的時候,請自問:

- 我有沒有否定、忽視或者輕視孩子的感受?

- 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懲罰或者教訓他們?

- 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去驅動他們?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請思考你的替代方案。

下面舉個例子如何和孩子做情感引導。

有這麼一位家長,今晚要帶孩子去參加家庭聚餐。而這個孩子才三歲多又是很調皮,飯桌上很難做住。於是在打算帶孩子去參加聚餐時,媽媽這樣說,今天晚上咱們要一起出去吃飯,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包廂裡安安靜靜地吃飯,不可以到處亂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哦。孩子很高興的點頭拍手叫好。這位媽媽在出發前跟孩子說了一次,在路上說了一次,進飯店之前又問了一次孩子做餐桌旁該怎麼做。於是這個孩子整個用餐期間做的出乎意料的好。這位家長做到對孩子的情感引導。第一,她首先播下種子,讓孩子清楚將發生的事情。第二,她兩次跟孩子討論用餐期間該如何做,並讓孩子自己回答。這樣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責任感,並且知道要在用餐時做好。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你想孩子以後會怎樣就要先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關注他們的情感。這裡有幾條重要的原則:

- 不要讓我們的情緒左右了和孩子的溝通;

- 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怎能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聽話?

- 真正無條件的愛,意味著你不會忽略父母這份最重要的工作,願意為之學習和改變;

-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而是任何時候都願意理解、傾聽、幫助孩子成長。無論他一歲,三歲,十四歲,還是二十歲。

我們應該一起努力把這幾點做好,一定會看到孩子的成長!






豆斑麻麻


孩子不懂事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家長對孩子三歲前的行為沒有正確的引導,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即便孩子說了不對話,做了不對的事,家長也不正面的引導和糾正,故使小孩從小的是非觀點不明確。

二,學校和家長更偏重、更注重教學質量,只講學習成績、分數、忽略了孩子在德、智、體三方面全面發展。同時老師也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

三,教育方法問題:學校的教育方法:簡單、陳舊、死板,部份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又特別是思想品德課,普遍教師、學生都不重視思想品德課,即便學了也是馬馬乎乎學、走走過場,每到期末大家可以注意觀察,普遍學生的《思想教育課本》都還是比較新的,可以這樣講:基本沒怎麼翻看和認真學習。

四,社會宣傳方面,過多的宣傳文娛名星人物,學生接收正能量少,小孩從小就羨慕、追捧名星,併成為時尚,造成了小孩從小就視金錢名利為第一。

五,受社會風氣影響。好事難做,做好人難,即便有人做了好事,也總會被好些人認為那是傻瓜才做的事,另外家長也會灌輸給孩子:別去隨便做好事哈!小心遇見"碰瓷″的人。

六,教育系統教師隊伍中有少數教師綜合素質差。教師體罰學生的事情常有出現,甚至還出現了老師打死校長、老師打死學生的現象,這種垃圾老師還怎麼能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綜上所述,僅屬個人觀點!我認為這些都是造成孩子不懂事的主要原因。期待社會相關部門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基礎正能量的教育,真正做到少年強,國有望、國興旺!


四川林四姐


作為一名寶媽以及心理專業學習者,我根據生活經驗和專業所學,從以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孩子真的不懂事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不懂事。

父母評判孩子不懂事的標準是什麼呢?孩子是真的不懂事,還是因為沒有聽父母的話、沒有受父母的控制、沒有達成父母的期待,所以被說成不懂事呢?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該講的道理都講了,孩子就是一條道走到黑,根本不拿父母的話當回事,讓人忍不住慨嘆: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非得和我對著幹!

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想一想,如果孩子每句話都聽父母的,做父母的真能感到滿足嗎?

我們都知道獨立思考能力對於個人成長髮展的重要性,孩子的反叛不也是獨立思考的一種表現形式嗎?如果父母說什麼孩子就聽什麼,我想父母又該擔心孩子沒主見了。

我們需要首先撕掉貼在孩子身上的“不懂事”標籤,看看矛盾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矛盾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父母對孩子總是有一套權威的教育規則,當孩子違背規則行事,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懂事。那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到底為什麼要對著幹?

例如,媽媽對孩子說不許踩水坑,孩子偏要去水坑裡面踩一踩。孩子看起來很不聽話,但是仔細觀察,不是那麼回事。孩子每次都試探性地踩很淺的小水坑,從來不碰看起來水就很深的大水坑,他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看起來只是不想聽媽媽的話。

父母常常因為孩子的反叛苦惱不已,但是反叛恰好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就像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隨著孩子的成長,TA會越來越不滿足於只按家長的指揮行事,因為那會讓TA失去驗證自己能力的機會。

孩子想試試看這個世界是不是像父母說的那樣,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TA需要通過親身體驗,去摸索自己的能力邊界。挑戰權威的背後,其實是孩子自我成長的正當需求。

為何當年的我們很懂事?

這個題目中用到了一個詞“現在”,言外之意是:我們做孩子的時候,比這一屆孩子懂事多了。

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和教育理念升級,現在的孩子確實比我們活得自在多了,個個都有自己的主意,比我們難纏多了。

回望我們的成長曆程,我想大多數人都是在父母的“苦難教育”薰陶下長成。下面這句話大家是不是耳熟能詳?

“爸媽每天這麼辛苦可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懂事、聽話、長志氣......”

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的孩子的確懂事,但是你知道後果是什麼嗎?很可能長期被愧疚感控制,從而壓抑內心真實需求,永遠活不出自由灑脫的樣子。

太過懂事的人,背後一定藏著辛酸的故事。如果你的孩子沒那麼懂事,至少說明TA在勇於活成真實的自己。

如何緩和親子關係?

雖說孩子不懂事確實讓人不爽,但是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行其是的權利。

如果父母不再困在“自己的權威不容挑戰”的原則當中,對孩子的不滿足和焦慮感也會隨之降低。

到時你會發現,自己想要的,不是孩子唯命是從,而是孩子可以明辨是非、溝通道理。當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平等對話的時候,雙方的關係也就能夠變得輕鬆自如起來。

同時,家長也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清晰合理。如果孩子提出異議,雙方可以對此進行商議調整,那麼很多矛盾也就不復存在了。

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這麼一句話:

紀律的培養不能靠宣傳和說教,也不能靠指責錯誤,而是在自然的活動中發展起來。

所以,那些想要孩子聽話懂事的家長,不妨改變一下說教指責的教育方式,多尊重和理解孩子自我探索和發展的需求,用最大的耐心和包容力去等待TA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雙子姑娘


就您提出的問題:

1.我想問您,您對孩子是怎麼教育的呢?

(1)快樂教育方式?

(2)順其自然方式?

(3)嚴厲方式?

很多年以來,我們推存“快樂教育”,一切隨孩子的高興而教育。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是指出他(她)的錯誤進行批評,更不會打,而是用嬌縱,放縱的方式來教育,一句話,以他(她)高興為“主導”,結果呢?就如一顆小樹,不修剪造成最後的沒樹形……很難理解麼?不難!

2.我想問您,當孩子在學校不聽話,不做作業,受了老師的批評,甚至於捱了打,您是怎麼面對的?指責老師了嗎?罵老師了嗎?與老師吵架了嗎?

如今多少人偏向於“打罵孩子”傷孩子的自尊……結果讓老師為難:管不對;不管也不對……

3.小的時候,我們受的教育是“鞭打出快牛”,“棍棒底下出孝子”……雖老話,但時至今日還是實用的。只是當下的家長卻不這樣認識!

……

如此的教育,讓一個“從白紙一樣的孩子接受了畸形的認識”,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稍不滿意就哭,就鬧,長大點了,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包括父母……

這一切該怨誰呢?我們誰該反省呢?孩子的錯?還是家長的錯?

老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興潤


現在孩子都生活在蜜罐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庭教育缺失。

我們小時候,大人從地裡幹活回來,子女給大人讓座,給他們倒水洗手,吃飯時要先給長輩盛飯,學校老師,和家長就是這樣教育的,沒規據不成方圓。

現在 教育注重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缺位。一些正能量,生活中一些好的榜樣,模範事蹟沒有很好宣傳。

再就是做為家長,言傳身教,沒有做好。孩子出門求學離開父母,那種想思之痛,那種望眼欲穿的感覺,我想每位父母都身有感觸吧?

做為老人,他們從崗位上退下來,那位不願有兒女陪伴,享受晚年天倫之樂。

可兒女會有多種理由,甩開生養自己的父母。要有自己空間,距離產生美,要有一碗湯距離。

試想我們所做的,盡到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責任了嗎?我們對孩子要求心裡沒愧嗎?正人先正己。


國民好丈夫141854385


我就是我,一個在生活領域中開心薅羊毛的創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我,與我一起探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還是我們越來越懂事?中國有句俗語叫做“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我們也都是從孩子過來的人,認真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會心疼父母麼?會知道賺錢養家的辛苦麼?有人會說,我心疼父母,我知道養家的辛苦,那你在想一想,從小學到大學,你身邊的同學,朋友又有多少像你一樣呢?

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我還沒有結婚生子時候的一些事情,簡單的說兩個事吧。

第一個事是上大學的時候,2001年正式的走進大學的校門,那時候父母一個月給我800元的生活費,人生第一次有這麼大一筆錢可進行個人支配,心情可想而知,大學還沒上幾天,就花費了400多元錢買了一雙阿迪達斯的運動鞋,穿著新鞋走路都感覺不一祥,這也是我人生當中第一雙超過200元的運動鞋了,可是興奮了沒幾天就發現了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沒有錢吃飯了,萬幸當年還沒有校園貸這麼一個坑死無數人的東西。

沒錢吃飯了怎麼辦?找父母要唄,於是一個電話打回家,張嘴就要400元吃飯,具體的對話記不住了,只記得母親一下子就從接電話的喜悅變成了沉默,第二天,父親真的給我往銀行卡中打了400元,接下來的事情就沒有說的必要了,後來我才知道,1200元已經是父母一半兒的工資了,父母還要每個月給4位老人一些錢,那個月,父母是吃饅頭,鹹菜過來的。

第二件事是我工作之後,結婚之前的事,印象特別深,那是去超市買東西,我特別想吃7元一斤的荔枝,於是就挑選了半袋子,記得有3斤多,母親說太多了,吃不了,少買幾個吧,我當時就生氣了,感覺在售貨員面前丟了面子,情緒特別激動,大聲和母親說我一個月5000多的工資都交家裡了,買點荔枝都不行?又不是買不起,甩手就自己走了,母親在後面喊了我幾聲,我也沒理母親,自己一個人就先回家了,等母親回家的時候買了不到一斤,為這事生了好長時間的氣。

後來等結婚的時候,家裡一下子拿出去了20多萬元,說實話,那時候我也沒有什麼感覺,還抱怨父母我就結這一次婚,也不說給我買點好的家電,後來無意中看到了一張5萬元的借條,才知道父母是借錢才讓我結婚的。

現在我的孩子也有6歲了,想想當初父母是多麼的不容易,現在我月工資1萬6千多,在我們這個三線城市屬於絕對的高工資,可是每個月也就能攢下3千多點,一雙皮鞋還是結婚時買的,不捨得買新的,二套襯衣換著穿了4年多,10塊錢買了10雙襪子也穿了2年了,還有2雙沒拆開,所有的錢幾乎都花在孩子身上了,各種補習班,各種衣服,鞋子。現在想想當初,有時候偷偷的掉眼淚,為自己當初的任性,也為當初父母為我的付出。

所以,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麼?還是我們長大了,懂事了?我想當我們的孩子長到和我們現在一樣的時候,也許也會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