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為什麼喜歡互稱老師?

重慶人為什麼喜歡互稱老師?

在重慶,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這句話,稍顯誇張,但也的確是我的一點感受。今天是中國的教師節,也就讓我想起該寫寫這點感受了。

今天,大家的師生群裡,應該都在祝福老師節日快樂,而在朋友圈的陣地,則被要退休當老師的馬雲馬老師霸屏,讓朋友圈過成了馬老師一個人的教師節。

老師這個詞,或許是今天被提及最高頻的詞語,不過,比起今天的單日高頻叫法,比起馬老師的霸屏,重慶這座城市顯得更為牛X,硬是把一年裡的365天,天天都過成了教師節。

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老師,日常交流是這樣的:

老師,你曉得公交車站在哪兒不?老師,有零錢沒得,借我哈!老師,請問解放碑啷個走?老師,你辦的證好囉,來拿哈嘛!老師,你點的小面要2兩還是3兩也。……

不懂行的外地人總是驚訝地發現,來趟重慶抬頭見到個老師,插肩又遇見個老師,轉角還是老師……

這座全國無以復加的8D魔幻城市,在稱謂的文化統一上,竟也是全國一絕,讓這座城市顯得可愛得要緊。

01

特別禮遇

去年8月,我來到重慶辦事,先是遇到路人、飯店員工叫我老師,一時沒覺得詫異,但後來去稅務局辦事,也被工作人員叫為老師。

一時間,我才驚異到,難道全重慶都是以老師為相互間的稱謂嗎?

經問詢重慶朋友,還真真兒就是這樣,在這裡,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尊卑,每個人都被稱作老師。

後來與重慶結緣甚多,更加感受到了,在這座城市裡,老師無處不在,出門無論迎面碰見誰,你都會被稱為老師,以至於讓我有極為深刻的兩點感受。

一則像重慶這般統一稱謂的城市可謂少見,曾經在媒體供職時,南南北北走過諸多城市,也遇到過各式各樣的稱謂,但很少有如此統一化的叫法,感受頗深。

二則或許正因為稱謂的一統江山,以至於你去政府機構部門辦事,也被稱呼為老師,就如今天上午我去派出所辦事,進門就被民警稱呼:老師,你要辦啥子事?除此之外,我去政府機關,也是如此被稱呼。

這一點,也正如本文標題所言,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這裡,請不要理解為中國人的奴性使然,被政府職員尊稱一下就覺得被抬舉了似的,而是和諸多地方的冷漠對比體現出的一絲感受上的差別。

事實上,我等本就不該是屁民,即便是與政府機構職員交流,也該如常人一般,互相該有個稱謂,不能你叫他領導、主任,他卻對你愛答不理,這是起碼的禮貌。

而中國恰恰是很多地方頗顯冷漠,試想一下,你在很多城市與各級部門打交道時,大多職員會對你會有太多的尊稱嗎?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反正我沒有。很多時候,很多工作人員直接省掉稱謂,哪怕連“你”這個稱謂都去掉,直接問“辦什麼事?”

簡短的幾個字,加上各機構部門天然的冷冰冰的面龐,讓你在大熱天裡也會感到一絲寒意入侵,以至於不敢多問,不敢多答,只想儘快辦完事調頭走人,而且再也不想來第二回。

相比之下,在重慶卻感到一絲暖意,也許,外地的機構部門職員們,不知道該如何稱呼為好,乾脆直接省掉,但在重慶則不一樣,老師的稱呼就如這裡爬坡上坎一樣,已經習以為常了,哪怕是在政府部門裡,如此,竟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讓人感到一絲溫暖。

02

重慶師經

至於重慶關於老師的稱呼是如何興盛起來的,眾說紛紜。

有人說,重慶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因此要尊奉老師。

也有說是蔣介石曾經將重慶作為陪都時興起的,畢竟蔣委員長也被稱為蔣校長嘛。這種說法顯然不靠譜,畢竟蔣介石似乎沒有那麼大的流量加持,另外也不是那時候開始流行的。

當然,還有更不靠譜的說法,即老師不是老師,而是老溼,因為重慶太溼熱,出門就老溼。這樣的說法多為調侃之語,一笑而過即可。

不過,具體重慶為何興盛起老師的叫法,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謎,就連重慶的文史專家以及一些大學的教授、禮儀專家也不能完全解釋。

有文史專家介紹,重慶人之間的稱呼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變化:

1949年之前,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重慶一些地位高的人都會互稱先生;到了1950年,學習蘇聯老大哥,開始互相稱呼同志;60年代的時候,還流行過互稱“兄弟夥”;而老師的稱謂,則是2000年之後才被廣泛使用的,而具體從何而來,如何快速廣泛傳播,則很難精準解釋。

只能說,這是大眾文化的勝利,就如廣場舞一般,自帶傳播魔力,而老師這個稱謂,在重慶或許具體獨特的吸引力而被傳播開。

目前,被媒體引用更多的解釋是,重慶一直以來是一座工業城市,擁有為數眾多的工人階級,再加上城市大體量帶來的進城人員。這些勞動人民走在大街上要問個路、借個火的時候,都認為好像對方比較淵博高深,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就成了一種很適合的稱謂,這也符合傳統文化裡的謙卑級別原則。

而助推因素是新世紀、重百服務員使用的“椒鹽普通話”,在與市場接軌過程中,統稱顧客為老師,加上椒鹽普通話的特殊發音,更讓老師成為重慶人難忘的鄉音。

如今,老師這個比“喂”禮貌,比“同志”好聽,比“師傅”文雅,比“先生”和“女士”隨和的稱呼已然普及全重慶。

03

稱呼各異

其實,除了重慶之外,其他諸多城市也都有各自比較流行的稱謂。

比如山東的濟南,河南的鄭州等地方,其實也比較喜歡稱呼老師,只不過在當地多叫“老師兒”的音調,而老師和“老師兒”實際上意義不一樣,老師就是老師,老師兒則多是老師傅的意思。

山東如此,更多的說法源於山東是孔孟之鄉,老師頗受尊重而興起。

而在廣東,無論美醜,則多流行稱呼靚仔、靚妹。這裡的靚據說並不是漂亮的意思,而是“年輕的”或者“小的”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喊“年輕人”“後生仔”“小妹子”的意思。

這種叫法在湖南等省份也很流行,比方排行最小的姨叫靚姨,排行最小的哥哥叫靚哥。

又比如在天津,對女性的稱呼中,最吃香的是姐姐,上到五六十歲的大娘,下到十幾歲的小閨女,在天津都被叫成姐姐。

天津人講禮數是出了名的,信奉的理念是“出門三分小”,所以會有尊稱,至於姐姐該怎麼區分,天津人管妙齡少女叫小姐姐,上了歲數的叫老姐姐,無論聽者還是說者都不會覺得沒大沒小。

和與天津最近的北京,則喜歡在對男性的稱呼中加上一個“爺”字。同一個單位,小年輕們都常被別人喊成爺,比如你叫陳樹,則常叫你樹爺,還有海爺、川爺等各種爺。

儘管是外地人到北京,久而久之,也會跟著改掉一些稱呼習慣,之前在其他地方被稱為哥的,在北京則等級提升,要被稱為爺了,尤其是北京本地人,在對你的稱呼中總會加上“爺”字,作為“禮尚往來”,外地人也學會了稱呼別人為爺。

老北京人的講究、身份和做派,不需要太多介紹,大概就都能知道爺的稱謂會比較流行的。

其實,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習慣,大到習俗,小到不同時間段的稱呼,都是不同城市文化迥異的體現。這很自然,也很好玩。

你的城市,有什麼特別的稱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