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各市縣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

按照古代“九州”之說,河北屬於冀州,故簡稱“冀”。

戰國時期,南部屬趙國,北部為燕國,故別稱“燕趙”。

唐時主要屬於河北道(位於黃河之北),始有河北之稱,故稱“河北”。

河北各市縣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


河北各市縣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


石家莊

省會石家莊原為一個不足200人口的冀中平原小村莊,屬於清代正定府獲鹿縣,20世紀初晚清政府修建了京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經過此地時,把火車站建在了石家莊村,於是本地區中心逐漸由古城正定轉移到石家莊村。1925年北洋政府設小城鎮石門市,取石家莊村和休門村首尾二字。1947年12月26日,正式設置石家莊市。

新華區:以境內新華路得名

長安區:以境內長安路命名

橋東區:因處鐵路橋東得名

橋西區:因處鐵路橋西得名

裕華區:以境內有裕華路得名

井陘礦區:原為井陘縣地,1950年析井陘煤礦周圍村莊置區


藁城市: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槀城縣,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年),改稾城為藁城,意思是“水草豐美,綠樹環繞”的地方。


晉州市:《大明一統名勝志·直隸名勝志》卷8:“自晉伐鮮虞圍鼓,其君鳥鞮卒歸於晉,乃知茲地屬晉已久,州名蓋取諸此。”

新樂市: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新市縣置新樂縣,因古西樂邑諧音得名


鹿泉市:

井陘縣:《太平寰宇記》說:“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述徵記》載,井陘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縣名即源於此

正定縣:西漢初屬恆山郡(後改常山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平東垣叛將趙利,取真正安定之意,更名真定縣,清雍正間因避世宗胤禛名諱改名正定。

贊皇縣:公元前968年,周穆王舉進兵,在巑山(今贊皇山,縣城西南25公里)一帶大敗犬戎。得勝後,周穆王登遊巑山,並封為贊皇山。這一歷史事件,成為今贊皇縣得名的歷史背景。

趙縣:據《元和郡縣誌》卷17趙州:“因趙國為名。”

欒城縣:清同治《欒城縣誌》卷1:“欒城以欒武子肇封而得名。”

靈壽縣:因縣內產靈壽木而得其名。《史記·趙世家》索隱引《世本》稱:“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今縣因古靈壽為名。

行唐縣:據乾隆《行唐縣新志》卷3:“初帝堯封於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後諸侯來歸,詣平陽即帝位,南行經歷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

高邑縣:《後漢書·光武紀》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從薊(今北京)還至鄗,設壇場於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即帝位,於是“改鄗為高邑”。高邑之名即由此而來。

無極縣:清《嘉慶重修一統志》卷27正定府《山川》載:“無極山本在無氏縣西,距無極縣一百六十餘里,縣以山名,實無山形也。”

平山縣:唐肅宗至德三年(758年)房山縣改名平山縣,寓平息安祿山叛亂之意。

深澤縣:據《太平寰宇記》卷60祁州:“以界內水澤深廣名之。”


唐山市

因“唐山”得名,“唐山”,在唐山市路北區境內,現名大城山。

路南區:以處京哈鐵路南得名。

路北區:以處京哈鐵路北得名。

古冶區:由“古代千金冶鐵之地”演化而來。關於古冶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之前,山東一古姓老漢攜妻兒躲避連年旱災,落腳此地。古老漢身懷打鐵技藝又樂善好施,因而在村民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稱其為“古爺”。古爺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將他居住而後形成的村子成為古冶。

豐潤區:“豐潤”之名始於遼金,相傳,因此地“負山帶水,湧地成泉,疏流導河,隨取而定”而得名。又有“縣產鹽場,故名豐潤”之說是(見《豐潤縣誌》)。又據《今縣釋名》:“按屯政考,夾史家河五十餘里,皆可屯之區。又自水道沽關黑巖子墩,至諸家營處,東西百餘里,南北百八十里,皆瀕海,平曠可耕,故以豐潤名縣。”

豐南區:以在豐潤縣之南而得名。

開平區:明朝永樂元年(1403)設開平中屯衛,永樂二年建開平鎮,開平由此得名。開平自古為商賈重鎮,素有“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被譽為“京東四大名鎮”之首。

遵化市:據陳鐵卿《河北省縣名考原》:五代梁時屬燕,後入後唐置縣。因新附,故以遵化名。


遷安市: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喜縣為遷安縣(因居民多由定州安喜遷至得名),取自“遷自安喜”之意。

灤縣:據《明一統志》卷5永平府《建置沿革》:灤州“因灤河而名”。今灤縣又因灤州為名。

灤南縣:以在灤縣之南而得名。

樂亭縣:《水經·濡水注》:“濡水又逕故城南,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樂亭縣因古樂安亭為名。

遷西縣:以在遷安縣之西而得名。

玉田縣:玉田之名源於“陽伯雍無終山種玉”的故事。

曹妃甸:《灤縣誌(卷二地理河流)》記載:“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


秦皇島市

海港區:因秦皇島港得名

山海關區:以駐地山海關為名

北戴河區:以境內北戴河更今名

昌黎縣:據考漢之交黎縣,東漢改為昌黎縣,三國魏置昌黎部

撫寧區:唐武德二年(619年)始設撫寧縣,取“撫我黎庶,寧我子婦”之意而得名

盧龍縣:《大明一統名勝志·直隸名勝志》卷3:“《元和志》雲,盧龍鎮有山如龍形,黑色,縣以此名。鎮在縣西一百九里。”

青龍滿族自治縣:因境內青龍河而得名


邯鄲市

叢臺區:以境內叢臺得名。

邯山區:以境內邯山街得名。

復興區:以境內復興路得名。

峰峰礦區:以處峰峰周圍而名。


武安市:《史記·秦本記》: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為武安君”,蘇秦、白起、李牧均見封於武安,名曰武安君。張守節《正義》稱:“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邯鄲縣:“邯鄲”之名始見於《春秋·穀梁傳》(前546年)。

臨漳縣:西晉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愍帝諱,改鄴縣為臨漳縣,因其北臨漳水,故名。

成安縣:秦末趙王歇封除餘為成安君,因有成安名。明嘉靖《廣平府志》卷1《封域志》:“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

大名縣:據《左傳·閔公元年》載:卜偃曰:“萬,盈數也;魏,大名也。”大名之得名以此。

涉縣:卷15潞州涉縣:“因涉河水為名。”

磁縣:因縣西有磁山,故名。

肥鄉縣:以戰國趙相肥義封此而得名。

永年縣:《大明一統名勝志·直隸名勝志》卷10:“《寰宇記》雲,邯山在郡(廣平府)城西,紫山之一峰也。志雲:此即古之邯山,周圍俱石,形勢高峻,蟠踞廣闊,上有聰明神廟,一名聰明山。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社口有村曰石碑村。其上為兔山。又十里為紅山,踞紫山北山,山形延袤,回峰環澗,其下有屯曰豐稔屯。縣名永年取此。”

邱縣:清《嘉慶重修一統志》卷184臨清州《山川》載:平丘山在邱縣治東。《爾雅》小陵曰邱,縣因以名。清雍正三年為避孔丘之諱更名為邱縣。

雞澤縣:《春秋·襄公三年》:“同盟於雞澤。”古雞澤在今永年縣東南(永年舊城西南10裡)。據《寰宇通志》卷5廣平府雞澤縣:“取界內雞澤為名。”因春秋之時其地人民多養雞鴨,且當時為水窪之地,遂名雞澤。

館陶縣:《元和郡縣誌》卷16魏州館陶縣:“陶丘在縣西北七里。《爾雅》曰:再成為陶丘。趙時置館於其側,因為縣名。”

魏縣:水經·淇水注》:“魏縣故城,應劭曰:魏武侯之別都也。城內有武侯臺,王莽之魏城亭也。”縣以戰國時曾為魏國別都而得名。

曲周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酈商為曲周候,曲周之名始有記載。因位於古曲梁之邊陲,故名。

廣平縣:廣平是以地處平原而得名。金置廣平縣,遙取漢廣平縣為名。


邢臺市

河北各市縣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


河北各市縣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


橋東區:因位居京廣鐵路地道橋東得名。

橋西區:因在京廣鐵路地道橋西而得名。

南宮市:《史記·仲尼弟子傳》亦載:“南宮括字子容”,司馬貞《索隱》稱:“蓋居南宮因姓焉。”舊之南宮縣及今之南宮市因南宮為名。

沙河市: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沙河縣,以境內沙河得名。

邢臺縣: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邢州升信德府。二年龍岡縣改名邢臺縣,始有邢臺之名。

臨城縣:《元和郡縣誌》卷17趙州臨城縣:“以縣西南十里有古臨城。因改名焉。”

內丘縣:原名中丘,隋開皇元年(581年)因避文帝父楊忠名諱,改名內丘。

柏鄉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分高邑為高邑、柏鄉二縣,柏鄉縣因築城於鄗南柏林關故名。

隆堯縣:1947年由隆平、堯山二縣合併,設置隆堯縣,縣治在原隆平縣城,取兩縣首字為名。

南和縣:《太平寰宇記》卷59邢州南和縣:“《水經注》雲,北有和城縣,故此縣雲南。”

任縣: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43年,鄭羽頡奔晉,晉平公授以“任大夫”,“任地”始有文字記載。《左傳·襄公三十年》:“羽頡出奔晉,為任大夫。”即此。

寧晉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癭陶縣為寧晉縣。

鉅鹿縣:《漢書·地理志》鉅鹿郡鉅鹿縣:“禹貢大陸澤在北。”秦始置鉅鹿縣,為鉅鹿郡治。故城在今平鄉縣西南。縣以大陸澤為名。

新河縣:宋皇祐四年(1052年)升南宮縣之新河鎮為新河縣(故城在縣西21公里處之埝城附近。因漳河幾經更迭,俗稱“新河”,新河鎮即以瀕臨新河而得名)。

廣宗縣:東漢章帝置縣,取“以廣先帝基業”之意,名廣宗縣。

平鄉縣:《漢書·王子侯表》:神爵四年《前58年)封平千頃王子為“平鄉侯”,即此。

威縣:據明嘉靖《廣平府地》卷1《封域志》:“井陘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禦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舊以威州、今之威縣得名以此。

清河縣: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清河郡,因以郡臨清水故號清河。

臨西縣:因處臨清之西故名。


保定市

新市區:1961年置新市區,以轄境為新建市區得名,2015年撤銷。

蓮池區:保定市內此區域有蓮花池而得名。

競秀區:取自此區域競秀公園而得名。

涿州市:《長安客話》卷5“古涿水”條載:“涿故以涿水名。涿水合範水東北入海,州在範水之陽,故又名范陽。境內有獨鹿山,土人呼獨為濁,復訛濁為涿,謂即古涿鹿山,因謂涿州為涿鹿,誤也。”


高碑店市:曾名高密店。昔有“燕南趙北”4字高碑,故改名高碑店


安國市:《漢書·王陵傳》載:“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以故後封陵,為安國侯。”取“安定國家”之意

滿城區:《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滿城縣:“以縣北故滿城為名。”

清苑區:據《太平寰於記》卷68保州清苑縣:“因縣界清苑河為名。”

易縣:《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以州南十三里易水為名。”

徐水區:據《河北通志·縣沿革表》:“縣內有徐河,因以為縣名。”

淶源縣:據《地學雜誌》1914年第3號載《擬改各省重複縣名呈文並批》:“該縣有淶山,淶水(按,即今拒馬河)之源出焉。縣南半里,又有淶源泉。”故名

淶水縣:《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淶水縣:“近淶水(今拒馬河)為名。”

定興縣:金大定六年(1166年)析易縣、淶水、容城三縣連境地區設定興縣。

順平縣:國務院1993年5月20日批准將完縣改名為順平縣。

唐縣:據《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故堯國也。唐水在西。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縣以唐堯取名。

望都縣:據《漢書·地理志》注: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

高陽縣:《史記·五帝本紀》《索隱》曰:“宋忠雲,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張晏曰,高陽者所興地名也。”另一說,據《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在高河之陽”,故名。

安新縣:取安州與新安鎮為名。

雄縣:《讀史方輿紀要》卷12保定府雄縣:大雄山“縣治西南二里,高峙數十丈,峰頂廣夷,一名望山,以其標領群岫,為眾望也。其左翼為小雄山,奇峰牙列,石罅甘泉出焉。五代周置雄州,蓋因山為名。”

容城縣:《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載:“容城攜侯徐盧”為中元三年(前147年)十二月封,“以匈奴王降侯”。容城之名始此。

阜平縣:據陳鐵卿《河北省縣名考原》:“縣北四里舊有村名阜平臺。蓋縣境多山,此地適當平坦,遂有此名。縣名蓋本諸此。”

曲陽縣:曲陽因古時建城於恆山彎曲之陽而得名《見水經注》。

蠡縣:因蠡州為名。

博野縣:據《太平寰宇記》卷68寧邊軍博野縣:“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


張家口市

橋東區:因在清河橋東得名。

橋西區:因在清河橋西得名。

下花園區:記載,下花園因為蕭太后遼聖宗耶律緒隆時期建上、中、下三個花園而得名。

宣化區:唐代為武州,明代為宣府鎮。清朝改為宣化府。

張北縣:以在張家口北而得名。

康保縣:據《察哈爾蒙旗暨各縣概況》:康保“因附近有唐保泊,故名”。

沽源縣:1915年獨石縣改為沽源縣,因沽水源於縣南九龍泉而得名。

尚義縣:尚義,寓崇尚禮義廉恥之意,取“尚義”二字為縣名。

蔚縣:《郡縣釋名》山西卷下蔚州:“後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蘿,今縣名因蔚州得名。

陽原縣:據《地學雜誌》1914年第6號《擬改各省重複縣名呈文並批》:“該縣在漢時為陽原縣地”,故仍名陽原。

懷安縣: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置懷安縣。

萬全縣:據河北省地名辦公室編《河北政區沿革志》說:據傳因這裡“地勢險要,屯兵甚多,防備周全,萬無一失”而得名。設縣時取萬全衛為名。

懷來縣:後周太祖改懷戎縣為懷來縣。“懷戎”和“懷來”均有安撫北方少數民族,使之臣服、照順之意。

涿鹿縣:張守節《正義》:“涿鹿,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黃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涿鹿因涿鹿山而得名。

赤城縣:《讀史方輿紀要》卷18萬全都司龍門衛龍門守禦千戶所載:赤城堡“其地有古赤城,相傳蚩尤所居”。又說:赤城山“堡東五里,山石多赤。志雲:古赤城在北山,坐據高險,最得形勝,蓋即此山矣”。縣因赤城山而得名。

崇禮縣:崇禮縣取“崇尚禮義”之意。

宣化縣:宣化縣取“宣揚教化”之意。

赤城縣:城東二里多山石,色多呈赤,清晨日光照映石上,紅光漫城,故名赤城。

承德市

雙橋區:1958年併為虹橋、翠橋2區。1980年又併為雙橋區,雙橋由此得名。

雙灤區:以轄區雙塔山、灤河兩鎮首字名區。

鷹手營子礦區:以駐地鷹手營子得名。

承德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州。自此承德之名沿用至今。

興隆縣:據陳鐵卿《河北省縣名考原》:“境內有興隆山,山下有興隆山鎮,縣治其處,因名。”

平泉縣:《熱河新志》第7章《熱河的地方誌》稱:平泉縣“因縣城的街內有水泉叫平泉,並於冬日嚴寒不凍,所以本縣的名稱叫平泉。”

灤平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因喀喇河屯瀕臨灤河,又有嚮往“太平”“安寧”之意,故名。灤平縣,因縣城瀕灤河之濱,故名。

隆化縣: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承德縣析置,以駐地而得名。

豐寧滿族自治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廳建縣,取“豐蕪康寧”之意,定名豐寧。

寬城滿族自治縣:《明史·地理志》載:寬河守禦千戶所“東南有寬河,一名豹河(今作瀑河),下流經遷安縣西北,又東合於灤河”。寬城以寬河為名。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熱河新志》說:“本縣的區域是昔日的清朝皇帝狩獵的場所。北方人俗呼打獵為打圍,故名此地為圍場。”


滄州市

運河區:以境內南運河為名。

新華區:以境內新華路為名。


泊頭市:《明史·地理志》載:交河縣東有泊頭鎮巡檢司。故有泊頭鎮之名。今市因泊頭鎮為名。


任丘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巡海使中郎將任丘築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為地名,因任邱故城為名,今作任丘。

黃驊市:1945年9月,為紀念抗戰時期犧牲的黃驊烈士將新青縣易名為黃驊縣。


河間市:《水經注》、《禹貢》所載,原系九河流域之間自然區域的泛稱。據《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在兩河之間。”故名。《漢書補註》引何焯曰:“兩河謂滹沱河、滹沱別河。”河間縣因河間郡為名。

滄縣:因滄州為名。

青縣:《宣和遺事》:“大觀元年,黃河清。詔曰:'國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應,而乾寧軍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晝夜,上天眷祐,敢不欽承,其以乾州為清州。’”明初降州為縣,不久河決,故改清為青,稱為青縣。

東光縣:西漢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因此地原為東陽侯之封地,取“東陽”之義,始置東光縣。

海興縣:因地處渤海之濱,漁、鹽業頗盛,故名。

鹽山縣:據《太平寰宇記》卷65滄州鹽山縣:“以東南八十里鹽山為名。”

肅寧縣:宋會要輯稿·方域八》:“瀛州肅寧城,雍熙中置,名平虜橋寨。淳化二年改平虜城。景德二年改今名。”

南皮縣:春秋時期為齊國之域,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為繕修皮革而築城。時章武有北皮亭,故稱這裡為南皮。

吳橋縣:因縣城南門外吳川上有橋,故名。

獻縣: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封其子劉德為河間王,劉德卒,諡“河間郡王”,故有以後“獻州”、“獻縣”之稱。

孟村回族自治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回民孟氏應詔遷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以縣治所在地孟村為名。


廊坊市

安次區:西漢置安次縣,區名因古縣名。以其字義釋為:“安”,安定、平安,“次”處所、駐留,取“地方安定,人民安居”之意。

廣陽區:廣陽,因地處廣闊的燕山之南而得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霸州市:《日下舊聞考》卷119京畿霸州引《郡縣釋名》稱:“(霸)州以霸水為名。”另一說:五代後周959年於益津關(今霸州市區)置霸州,以霸為名,乃取威烈之義,以示武功。

三河市:以洳河、鮑邱河、洵河三水流經縣境而得名。

香河縣:因城東里許,有一條小河俗名長溝,溝中多栽芰荷,夏秋之間,其香馥郁,沁人心脾,故稱之為香河,香河縣由此而得名。

文安縣:西漢高帝時置文安縣,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寓意,日下舊聞考》卷122京畿文安縣引《郡縣釋名》稱:“文安,潭名。潭在縣北一十五里。”

固安縣:據《太平寰宇記》卷70涿州固安縣:“隋開皇九年自今易州淶水縣移固安縣於此,屬幽州。取漢固安縣以為名。”其含義以字義釋為:“固”者,穩固也,“安”者,平安、安全也,取“江山穩固、人民平安”之意。

大城縣:西漢置東平舒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改名大城縣。

永清縣:據《長安客話》卷5“古益昌”條:永清縣“取邊境永清之義”。唐天寶元年(742年),又更名永清縣,因境內桑乾河(今永定河)水流湍急,渾濁多沙,時常為患,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上請取沙漠永清(即永絕水患)之意為名。

大廠回族自治縣:燕王朱棣曾在此地設過牧場,當時稱為大場。嘉靖初年,海氏先祖海南悉從河北滄州遷此定居,後逐漸發展成村,仍沿用“大場”之名。

衡水市

桃城區:西漢時為桃縣地,史稱桃城,故名。


冀州市:冀州當以冀國為名。今冀縣又襲冀州之名。


深州市: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於安平縣置深州,以城西故深池為名。

棗強縣:據《元和郡縣誌》卷17冀州棗強縣:“其地棗木強盛,故曰棗強。”

武邑縣:據《路史》卷29《國名紀》:武“《世本》雲:夏武羅國,冀都之武邑”。武邑縣或因古為武羅國而得名。

武強縣:《畿輔通志》卷66《山川》引《縣誌》說:“武強山一名弓形山,晉名縣取此。”(武強山今無考)。

饒陽縣:漢高帝(劉邦)始置饒陽縣,因地處饒河北岸而得名。

故城縣:元至元元年(1264年),於漳南縣治舊地置故城縣

安平縣:《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公子成為相,號安平郡”,即此。

景縣:明初省蓨縣入州,民國初改州為縣,故景縣襲景州之名。

阜城縣:因境內地勢高,多土崗、沙丘,為求物阜民豐而得名。

兩個副地級市


辛集市

辛集古稱廉官店。明朝時與毗鄰的彭家莊、李家莊、王家莊三個自然村合併為一個村子,名為新集,取新集合成村之意。1453年,此時仍有“彭家莊”之名,說明尚未合為“新集”。及到清康熙十年(1671)修纂的《束鹿縣誌》上,已有“新集”之名。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束鹿縣誌》已改“新”為“辛”,稱為辛集。


定州市

《長安客話》卷18定州:“以安定天下為名。”古名盧奴,據《水經寇水注》載:“寇水南有盧奴故城,管仲築,城內有水,淵而不流,水色正黑。或雲:黑水曰盧,不流曰奴,故城籍水以取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