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親美開放的伊朗,如何一步一步變成反美陣線的排頭兵?

最近中東的區域戰爭一觸即發,其實伊朗以前是美國的小跟班,國內相當開發且進步,那為什麼現在會變成保守反美急先鋒呢?這一切都要從十九世紀說起。

十九世紀初的伊朗,跟其他亞洲國家一樣,被歐洲列強瓜分殖民。此時的伊朗,北方由俄羅斯控制,南方則是英國佔領。僅有中間作為緩衝區,由伊朗卡扎王朝掌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雖然在1921年撤軍,但卻暗中扶持了另一股勢力,就是當時波斯哥薩克騎兵旅的指揮官巴列維。並在同年發動軍事政變,成功推翻卡扎王朝,建立了巴列維王朝。並在1935年把國名改回伊朗。

作為條件交換,英國獲得了伊朗的石油當作回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朗宣佈中立,不支持英國和蘇聯,但私底下又與納粹偷偷做貿易,結果就是英蘇坦克直接開進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巴列維退休被流放到海外,由22歲的兒子巴列維二世即位,二世上臺後英美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並保持在中東的勢力,對這位留美的小國王相當支持。


曾經親美開放的伊朗,如何一步一步變成反美陣線的排頭兵?


1945年二戰結束後,伊朗的石油依然掌握在英國石油公司手中,但在1951年,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相繼獨立。民族主義蓬勃發展,在這種浪潮下,一個叫做摩薩臺的人成為新任首相。架空了小國王,然後推行改革。他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把伊朗的石油收歸國有,此舉當然讓英美不滿。在1953年再次發動軍事政變,在美國CIA和英國軍情六處的策動下,推翻了摩薩臺。讓小國王重新即位,從此伊朗算是死心塌地的當美國乾兒子。

曾經親美開放的伊朗,如何一步一步變成反美陣線的排頭兵?

小國王在1963年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進行各方面農業與工業改革。在石油產業井噴下,伊朗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第九大富國。在美國的大力援助下,伊朗不斷的“西化”並進行各種國家建設。當時的高速公路、體育館、包括插頭標準都是按照歐洲標準。伊朗也是世界上率先購買波音飛機的國家之一。老百姓的生活也有很大改變,可以說是非常的世俗的社會在當時。

曾經親美開放的伊朗,如何一步一步變成反美陣線的排頭兵?

在美國的扶持下,大力發展的國家,在當時世界還是非常多的。比如韓國、智利、都是在美國支持下的威權政權。共同點都是經濟發展不錯,美國為的就是讓這些國家知道,只要戰隊美國,就有好處。伊朗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也是富的流油。

但是國家財富大多流向富人手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導致人民的不滿日益升高,現在能在網上看到的70年代的伊朗照片,其實都是上流社會。普通工人和農民依然生活在貧困之中,更不要說拍照了。

而這時候站出來的人,就是伊斯蘭的宗教領袖何梅尼。結果不久就被政府驅逐出境,流亡法國。雖然何梅尼身在法國,卻時時刻刻關心國內局勢。終於在1979年爆發了反巴列維的行動。這就是“伊朗伊斯蘭革命”民心向背下,反對的力量席捲全國。群眾上街抗議“建立伊斯蘭國家”的呼聲越來越高。

隨後,國王出逃,在外流亡15年的何梅尼再度回到德黑蘭,受到數百萬民眾的歡迎,成為最高領袖。身為宗教領袖的他說過,自己對世俗的權力不感興趣,也不想當什麼國王。但是看到群眾的呼聲,如此支持自己,內心也不由的熱血沸騰起來。想起那句話“莫忘世上苦人多”說過不喜歡權力的他,最後被動成為了威權統治者。從此,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新政府上臺後,急於增加自己的區域影響力,向外輸出什葉派革命。扶持了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暗中支持黎巴嫩的真主當,也門的胡塞武裝勢力。致力打造連接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什葉派之弧。這完全是挑戰美國的中東秩序,也代表了伊朗與美國的徹底決裂。成為中東乃至全世界少數反美國家。

曾經親美開放的伊朗,如何一步一步變成反美陣線的排頭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