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吃向城全羊宴

羊,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吉祥符號,更是中國飲食的美味佳餚。天有四時,物有五行,相生相剋,難在平衡。是故善養者必善食,秋冬之季須進補。人類食羊肉的歷史幾乎等同於羊作為動物成為家畜的歷史。古人的燒考,遊牧民族的大鍋煮大口吃,元朝的涮羊肉,清朝的貢羊,現代的全羊宴,烤全羊。至於煎、炒、煮、炸、烤、涮、燉、熬、醬,加工製作方法已是應有盡有了。中醫學說,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羊肉易補,補胃、補脾、補心、補腎、補腸;羊肉善養,養氣、養血、養精、養髓、養筋骨;羊肉主調,調理陰陽、調理虛實、調理三焦、調理五行、調理五味。


去哪吃向城全羊宴


羊肉好吃,是因為羊吃的是鹼性草。而鹼性草場是木本植物,木本植物含鹼含蛋白高。含鹼而不羶,含蛋白而富有營養,因而羊肉瓷實鮮嫩。大草原或內地的羊吃的是水草。水草乃草本植物,草本植物含鹼低含蛋白少,因而羊肉膩卻羶,香味不足。向城全羊,系臨沂十大名吃之一,選材講究,專門宰殺飼養期一年的健壯青山羊,新鮮潔淨,肉質細嫩。向城全羊以“全羊宴”和“全羊湯”為主。

庖人善治羊,如設盛筵,可用羊之全體為之、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烤之、燻之、炸之。湯也、羹也、膏也、甜也、鹹也、辣也、椒鹽也。所盛之器,或以碗,或以盤,或以碟,無往而不見羊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味各異。吃稱一百有八品者,張大之辭也。“全羊宴”是把羊的軀體和內臟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異的各種菜餚,並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稱,雖系全羊,卻無羊名。如龍門角、採靈芝、雙鳳翠等,一隻羊做菜80多種。在製作上,刀工精細,調味考究,炸溜、爆、燒、燉、燜、煨、炒,醇而不膩,具有軟料、清淡、口味適中、脆嫩爽鮮等特點。選用羊身各個部分做而成的“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羶。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開夜合、迎風扇、迎香草、五福玲瓏、八仙過海等菜餚,質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


去哪吃向城全羊宴


向城全羊的知名菜如下:迎風扇(燴羊耳尖)、雙風翠(燴羊耳中)、龍門角(扒羊耳根)、 明開夜合(燴羊上眼皮肉)、玉珠燈(溜羊散丹)、望風坡(焅羊鼻樑骨)、探靈芝(溜羊鼻肉)、千層皮(溜羊上膛肉)、天花板(扒羊喉骨)、明魚骨(扒羊鼻脆骨)、迎風草(扒羊舌尖肉)、香糟猩唇(清蒸羊上嘴唇肉)、開泰倉(炸羊眼肉)、白雲燴(燴羊腦)、綵鳳眼(燴羊嘴岔肉)、落水泉(拌羊舌)、冰花松肉(清蒸羊肺)、花爆金錢(炸羊腰子)、天鵝方肉(扒羊腰)、黃燜熊膽(焅羊腰)、燴鮑魚絲(燴羊腰)、山雞油卷(燒焅羊腰)、犀牛眼(炸羊腰)、 爆鳳尾(爆炒羊腰)、素心菊花(拌菊花羊腰)、紅燒龍肝(紅燒羊腰)、清燴脊髓(燴羊脊髓)、燴虎眼(燴羊蹄)、蜜蜂窩(氽羊麻肚)、千層翻草(炒羊散丹)、拔草還原(燴羊散丹)、五味爛肚(紅燒羊腱子肉)、鍋燒浮筋(鍋燒羊腰窩肉)、百子囊(溜羊麻肚)、清燴鹿筋(紅燒羊蹄筋)、燒熊掌(扒羊蹄)、青雲登山(燴羊蹄)、紅白棋子(燴羊腸)、蒼龍脫殼(燴羊舌羊心管)、氽母袋(氽羊散丹)、清燴排岔(清燴羊排岔骨)、炸銀魚(炸羊尾油)、滿堂五福(羊肚、肝心、肺、腸)、百子葫蘆(炸羊葫蘆頭腸)、玉環鎖(炒羊肺氣管)、五花寶蓋(燴羊肺)、五關鎖(拌羊舌食管)、爆炒玲瓏(爆炒羊心)、七孔靈臺(菜心燴羊心)、鳳頭冠(海蜇拌羊心)、炸鐵傘(炸羊腦)、梧桐子(炸羊肝、小腸)、算盤子(燴羊肝、小腸)、炸鹿尾(炸羊肝套腸)、紅葉含雲(炸羊肝)、鹿達戶(焅羊肚領、羊腸)、紅燉貂胎(燉羊腰)、爆荔枝(核桃仁炒羊肚仁)、八寶袋(瓤羊麻肚)、拌順風(拌羊耳)、一串金(炸羊肉串)、麵包肉(炸麵包羊肉)、櫻桃紅肉(紅燉腰窩肉)、壽天百祿(蒸羊肉脊髓)、玻璃方肉(菠菜燉羊肉)、吉祥如意(燴羊脊髓、上腦肉)、炸血丹(炸羊尾油)、炸鹿茸(炸羊尾油)、浮天繡球(繡球羊腦)、獨雲花(扒焅羊腦)、炸金條(炸羊脊髓)、氽玉柱(氽羊脊髓)、炸鹿筋(軟炸羊蹄筋)、燴雀舌香(燴羊舌)、上天梯(燴羊上膛肉)、八寶玉帶(焅羊腸)、珍珠肺葉(口蘑燴羊肺)、百子蘑菇(蘑菇燴羊散丹)、荔枝芙蓉(芙蓉羊肚仁)、蓑衣花(滑炒羊腰)、扒鹿掌(扒羊蹄)、扒麒麟(扒羊肚板)、炸鹿腸(炸羊腸)、金錢野鴨(滑炒羊裡脊)、炸雞花(炸羊裡脊)、荷葉鹿脊(荷葉羊肉)等。

真真如相聲中的報菜名,單是聽到這些名字就饞了、就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